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旋转DSA在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病变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强 王涛 +2 位作者 梁思渊 周龙 丁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80-484,共5页
目的探讨3D旋转DSA导引在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病变(NIVCL)支架植入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台州市立医院收治的108例NIVCL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和造影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4例,采用3D旋转DSA导引... 目的探讨3D旋转DSA导引在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病变(NIVCL)支架植入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台州市立医院收治的108例NIVCL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和造影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4例,采用3D旋转DSA导引下髂静脉支架植入)和对照组(54例,采用传统正斜位DSA导引下支架植入)。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X射线当量及支架植入情况。两组患者一期处理下肢浅静脉曲张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支架植入、支架内通畅情况,并发症,静脉疾病临床严重度评分(VCSS)和静脉功能障碍评分(VDS),浅静脉曲张复发率等。结果观察组平均对比剂用量、手术时间、X射线当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左右侧植入支架与左侧续接第2枚支架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76,P=0.485);术后VCSS评分、VDS评分,肿胀、疼痛比例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观察组术后支架内通畅率100%,对照组有2例术后15 d出现全肢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两组间VCSS评分、VDS评分、下肢静脉曲张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旋转DSA与传统正斜位DSA相比能更快更好地显示NIVCL患者髂静脉受压位置及程度,有助于准确评估支架与静脉管腔关系,导引支架顺利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病变 3D旋转DSA 静脉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侧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特征及腔内治疗的疗效研究
2
作者 徐红豆 杨亮 +4 位作者 姚双龙 王韬 许晴 胡世兵 徐旭然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0-374,共5页
目的探究右侧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NIVCS)的临床和影像特征以及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9年1月至2024年2月江苏大学附属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下肢静脉造影的影像资料,选取一组临床上诊断为右侧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目的探究右侧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NIVCS)的临床和影像特征以及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9年1月至2024年2月江苏大学附属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下肢静脉造影的影像资料,选取一组临床上诊断为右侧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并且行腔内治疗的患者,分析其临床及影像特征、技术成功率、术后临床改善情况及支架通畅率。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30.2个月(3~58个月),共24例患者(年龄42~73岁)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男性∶女性=22(91.7%)∶2(8.3%),P<0.001]。根据CEAP(clinical etiologic anatomic pathophysiologic)分级,C3级14例,C4级9例,C6级1例。影像显示患者最常受压的部分是髂外静脉近心端占62.5%(15/24),其次为髂总静脉分叉段近心端为20.8%(5/24),外压结构最常为髂内外动脉58.3%(14/24),其次为髂外动脉与骶骨20.8%(5/24)。技术成功率100%(24/24),且每例患者均仅植入1枚支架(直径12~14 mm,长度80~90 mm),其中最常应用的支架类型为Smart control,占79.2%(19/24)。随访期间,患者水肿缓解率为85.7%(18/21),溃疡的愈合率100%(1/1),所有支架均保持通畅。结论右侧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更常见于男性患者,因受压部位常位于髂静脉中远心端,术中植入支架可能很少影响对侧髂静脉血流,血管腔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治疗 右侧血栓性静脉压迫综合征 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腔内治疗 被引量:4
3
作者 叶开创 陆信武 +7 位作者 李维敏 黄英 黄新天 陆民 刘晓兵 殷敏毅 施慧华 蒋米尔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1年第3期57-59,共3页
目的评价腔内治疗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nonthrombotic 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NIVCS)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6月到2008年6月在我科行NIVCS腔内治疗的技术成功率、疗效及并发症。结果研究期间... 目的评价腔内治疗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nonthrombotic 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NIVCS)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6月到2008年6月在我科行NIVCS腔内治疗的技术成功率、疗效及并发症。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68例NIVCS患者,男性21例,女性47例;左下肢64例,右下肢4例;年龄37~86岁,平均49.6岁;均采用经患肢股静脉穿刺行髂静脉受压段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对61例合并有浅静脉曲张患者同时予曲张浅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技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14~48个月(平均26.7个月),髂静脉通畅率100%(68/68),肿胀缓解率79.2%(42/53),溃疡治愈率76.2%(16/21),疼痛缓解率75.0%(18/24),1例静脉曲张复发,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腔内治疗NIVCS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性高、疗效确切且无严重并发症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治疗 支架 激光 血栓性静脉受压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成形术治疗以静脉性溃疡为主要表现的非血栓性髂静脉病变效果 被引量:7
4
作者 郑世宾 郭衍 +3 位作者 孙成宏 张宏中 叶开创 陆信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评价支架成形术治疗非血栓性髂静脉病变(NIVL)对静脉性溃疡愈合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下肢静脉性溃疡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NIVL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同时是否应用支架成形术处理... 目的评价支架成形术治疗非血栓性髂静脉病变(NIVL)对静脉性溃疡愈合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下肢静脉性溃疡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NIVL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同时是否应用支架成形术处理髂静脉病变,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治疗组)接受大隐静脉高位结扎、静脉腔内激光治疗(EVLT),同期支架成形术处理NIVL;B组(对照组)接受单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EVLT治疗,未处理髂静脉病变。根据随访结果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主要研究终点为溃疡愈合率,次要研究终点包括静脉曲张复发率、静脉疾病临床严重度评分(VCSS)。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217例患者,A组114例,B组103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1~48个月,平均26个月。A组患者髂静脉支架通畅率为100%。A组、B组患者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1.2%(104/114)、79.6%(82/103),A组显著高于B组(P=0.02);A组患者平均VCSS评分(4.8)显著低于B组(7.5)(P=0.004);A组静脉曲张复发率(7.0%)显著低于B组(17.5%)(P=0.02)。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以静脉性溃疡为主要表现的NIVL安全、有效,可显著促进溃疡愈合、缓解临床症状,降低静脉曲张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性静脉病变 支架成形术 静脉曲张 静脉腔内激光治疗 静脉性溃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血管病变的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 被引量:13
5
作者 孙明华 范新东 +1 位作者 余强 罗济程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355-360,共6页
本文通过对16层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的扫描参数、造影计划和重建方式的选择,系统阐述了其最佳的成像技术规范,提出了直接CT静脉造影技术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获得良好效果;同时也介绍了常见下肢动、静脉病变CTA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 静脉造影 下肢 螺旋CT血管造影 下肢血管病变 静脉受压综合征 16层螺旋CT 下肢血管造影 扫描参数 重建方式 成像技术 技术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