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株非致病性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菌株对番茄枯萎病的生物防治效果 被引量:17
1
作者 钱晓雍 沈根祥 +3 位作者 黄丽华 顾海蓉 梁丹涛 Massimo Pugliese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60-62,共3页
对3株非致病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菌株IF 23、251/2和MSA35对于番茄枯萎病的生物防治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温室盆栽试验表明:3株菌株对番茄枯萎病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105CFU/g浓度的IF 23菌株的防治效果最好;基质灭菌对于番茄枯... 对3株非致病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菌株IF 23、251/2和MSA35对于番茄枯萎病的生物防治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温室盆栽试验表明:3株菌株对番茄枯萎病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105CFU/g浓度的IF 23菌株的防治效果最好;基质灭菌对于番茄枯萎病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致病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IF 23 251/2 MSA35 番茄枯萎病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棉花体内非致病镰刀菌防治棉花黄萎病 被引量:19
2
作者 马平 李社增 +2 位作者 H.C.Huang 唐文华 陈新华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1-74,共4页
从棉花铃内部分离到两株镰刀菌 VL- 1和 VL - 2。平板对峙法表明 ,VL - 1和 VL - 2生长速度快 ,通过空间竞争和营养竞争有效地抑制黄萎菌的生长 ;并且能够抑制棉花黄萎菌微菌核的产生。温室生测结果表明 ,VL- 1和 VL- 2对棉花黄萎病的... 从棉花铃内部分离到两株镰刀菌 VL- 1和 VL - 2。平板对峙法表明 ,VL - 1和 VL - 2生长速度快 ,通过空间竞争和营养竞争有效地抑制黄萎菌的生长 ;并且能够抑制棉花黄萎菌微菌核的产生。温室生测结果表明 ,VL- 1和 VL- 2对棉花黄萎病的相对防效分别达到 87.9%和6 6 .4%。安全性测试证明 ,这两株镰刀菌在棉花整个生育过程中不造成棉花的伤害 ,是非致病性镰刀菌。田间试验结果显示 ,在棉田第一次黄萎病发病高峰时 ,VL- 1和 VL- 2对黄萎病的防效较理想 ,分别为 5 1 .5 %和 45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病 镰刀 棉花 黄萎病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JAT-9290固体发酵培养基 被引量:12
3
作者 肖荣凤 郑梅霞 +3 位作者 刘波 陈燕萍 朱育菁 葛慈斌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8-265,共8页
为优化生防菌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菌株FJAT-9290的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方,以农业副产物——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垫料和麸皮作为基础培养基,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麦粒、蔗糖和硝酸钠对菌株产孢量的影响,通过Box-Ben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 为优化生防菌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菌株FJAT-9290的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方,以农业副产物——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垫料和麸皮作为基础培养基,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麦粒、蔗糖和硝酸钠对菌株产孢量的影响,通过Box-Ben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建立以产孢量为响应值的多元二次回归模型,确定菌株固体发酵的最优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差异极显著(P<0.0001),可以用该模型来拟合试验。菌株FJAT-9290在垫料和麸皮质量比17:3的基础培养基上,其他成分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麦粒39.14%、蔗糖2.97%和硝酸钠0.30%,采用该优化组合的菌株平均产孢量可达2.48×10~8孢子/g。响应面结果也表明,各因素对产孢量的影响结果排序为麦粒>蔗糖>硝酸钠,其中蔗糖和硝酸钠两因素的交互作用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病性尖孢镰刀 固体发酵 培养基优化 响应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固体发酵条件筛选 被引量:5
4
作者 肖荣凤 陈燕萍 +2 位作者 刘波 葛慈斌 朱育菁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50-1353,共4页
为优化枯萎病植物疫苗工程菌株——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JAT-9290固体发酵条件,以产孢量为指标,分析了培养基初始含水量、初始接种量、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对菌株产孢量的影响,筛选出最优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利用组培瓶培养7d,分别筛选... 为优化枯萎病植物疫苗工程菌株——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JAT-9290固体发酵条件,以产孢量为指标,分析了培养基初始含水量、初始接种量、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对菌株产孢量的影响,筛选出最优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利用组培瓶培养7d,分别筛选出菌株生长的最佳初始含水量为50%、初始接种量为7%和培养温度为28℃,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聚丙烯塑料袋培养,发酵至20d时菌株的产孢量最高,孢子数量达6.35×108个·g-1,较初始接菌量增加了4个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病尖孢镰刀 固体发酵 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瓜、甜瓜专化型尖孢镰刀菌人工诱变非致病菌系筛选及其生防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杨涛 张贵锋 关天舒 《辽宁农业科学》 2001年第4期11-13,共3页
关键词 黄瓜 甜瓜 专化型尖孢镰刀 人工诱变 紫外线 致病 生物防治 土传病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生防菌剂对番茄植株的促生效果 被引量:6
6
作者 张海峰 肖荣凤 +2 位作者 陈燕萍 阮传清 刘波 《福建农业科技》 2018年第11期22-25,共4页
为评价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生防菌剂对番茄植株的促生效果,研究该生防菌剂对番茄种苗繁育和盆栽苗的促生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育苗基质中添加5%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生防菌剂时可促进番茄种苗生长,但成活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均可达95%以上;... 为评价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生防菌剂对番茄植株的促生效果,研究该生防菌剂对番茄种苗繁育和盆栽苗的促生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育苗基质中添加5%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生防菌剂时可促进番茄种苗生长,但成活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均可达95%以上;在栽培基质中添加5%和10%生防菌剂时能促进番茄盆栽苗生长,但添加15%和20%生防菌剂会抑制番茄盆栽苗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病性尖孢镰刀 番茄 枯萎病 促生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镰刀菌对鱼类致病性和组织病理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可小丽 汪建国 +1 位作者 苑晶 龚小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43-948,共6页
研究采用4种不同的人工感染方式,对模式鱼种金鱼实施镰刀菌(Fusarium spp.)FF08人工感染,以期探讨镰刀菌在不同感染方式下对鱼体的致病强度,同时通过石蜡切片和HE染色进一步研究了其对鱼体组织病理性损伤机制。结果表明:腹腔、肌肉和创... 研究采用4种不同的人工感染方式,对模式鱼种金鱼实施镰刀菌(Fusarium spp.)FF08人工感染,以期探讨镰刀菌在不同感染方式下对鱼体的致病强度,同时通过石蜡切片和HE染色进一步研究了其对鱼体组织病理性损伤机制。结果表明:腹腔、肌肉和创伤感染均对金鱼有很强的致死性,15d内死亡率分别达到100%、93%和100%,鱼体均出现与自然发病相同的发病症状。病理分析表明镰刀菌FF08感染可引起鱼体肌肉组织、肝、肾、肠道均出现较严重的损坏。主要表现为肌纤维细胞变性、坏死、溶解,大量炎细胞浸润,并有菌丝侵入肌肉组织;肝细胞水肿、充血、出血、血管发生血栓,并且镰刀菌分生孢子侵入组织,有强烈的细胞炎性反应;肾脏充血、出血、部分组织坏死崩解;肠道堵塞、肠系膜脱落等病理症状。研究将为鱼类镰刀菌病的侵染机制及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刀(fusarium) 人工感染 HE染色 致病 组织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DNA随机插入法获得甘薯蔓割病菌非致病生防菌株 被引量:4
8
作者 张鸿 林志坚 +9 位作者 林赵淼 李国良 许泳清 刘中华 邱永祥 李华伟 纪荣昌 罗文彬 汤浩 邱思鑫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10-618,共9页
由尖孢镰刀菌甘薯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batatas引起的甘薯蔓割病是甘薯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本研究将带有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T-DNA随机插入到蔓割病菌基因组中,获得711个突变体。经过致病力筛选,获得了3株非致病突变体,编... 由尖孢镰刀菌甘薯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batatas引起的甘薯蔓割病是甘薯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本研究将带有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T-DNA随机插入到蔓割病菌基因组中,获得711个突变体。经过致病力筛选,获得了3株非致病突变体,编号为50-5、55-7和103-4,其中50-5和103-4产孢能力显著下降。平板对峙试验结果表明这3株非致病突变体均可和蔓割病菌发生营养竞争作用。通过提前对感病品种"新种花"接种非致病突变体,再接种蔓割病菌,结果显示当蔓割病菌和非致病突变体孢子浓度同为5×10~5 CFU/m L时,103-4和55-7分别预处理感病品种8 h后,生防效果趋于稳定,分别为86.95%和83.80%;50-5预处理16 h后生防效果趋于稳定,为75.65%。以上结果表明,通过农杆菌转化筛选非致病突变体的方法,成功获得3株蔓割病生防菌株,为深入开展甘薯蔓割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基础,也为其他尖孢镰刀菌创造非致病生防菌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蔓割病 尖孢镰刀 生物防治 致病 农杆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小麦赤霉病病原鉴定及毒性差异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宋璐璐 田娇娇 +2 位作者 李娜 张娜 杨文香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4-39,共6页
为安全高效地减少由Fusarium spp.引起的小麦赤霉病带来的损失和危害,对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的类型、产毒类型及致病性差异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河北省小麦赤霉病病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性和产毒素类型分析,明确了引起河北省小麦赤霉病的病原... 为安全高效地减少由Fusarium spp.引起的小麦赤霉病带来的损失和危害,对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的类型、产毒类型及致病性差异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河北省小麦赤霉病病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性和产毒素类型分析,明确了引起河北省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及其特点。分子鉴定和形态学鉴定表明引起河北省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产毒类型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毒素类型,其中78株菌株产15-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cDON),1株菌株产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cDON),F.graminearum不同菌株间致病性存在差异。试验表明病原菌的扩展速度与毒素产生量之间呈正相关。研究结果对于有效筛选抗病品种、选择防控药剂、生防菌株的筛选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禾谷镰刀(fusarium graminearum) 病原鉴定 致病性分析 毒素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