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1
作者 李娟 苗莹莹 徐晖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4-89,共6页
目的检索、评价及总结儿童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预防及管理的相关证据,为护理人员提供科学、有效的预防非自杀性自伤的指导策略。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相关指南网站及专业网站中关于儿童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指南、最佳实践、... 目的检索、评价及总结儿童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预防及管理的相关证据,为护理人员提供科学、有效的预防非自杀性自伤的指导策略。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相关指南网站及专业网站中关于儿童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指南、最佳实践、专家共识、临床决策、系统评价和证据总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12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证据提取及整合。结果最终纳入16篇文献,其中指南4篇、证据总结3篇、临床决策3篇、系统评价6篇。共总结28条证据,包括危险因素、风险评估与筛查、预防措施、治疗与护理、密切监测、专业团队6个方面。结论儿童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可为护理人员提供科学合理的实践指导,建议护理人员在应用证据时充分考虑患者的特点、临床实际情况,制订个性化的预防与管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青少年 自杀自伤 自伤管理 自伤预防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展轨迹及性别差异
2
作者 张小崔 朱婷 +1 位作者 雷辉 邓奇坚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48,共6页
目的: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是青少年群体常见的心理健康与问题行为。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NSSI行为的发展轨迹及性别差异,并为预防与干预青少年NSSI行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追踪研究设计、问卷调查法及青少... 目的: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是青少年群体常见的心理健康与问题行为。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NSSI行为的发展轨迹及性别差异,并为预防与干预青少年NSSI行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追踪研究设计、问卷调查法及青少年自我伤害量表(Adolescent Self-Injury Scale,ASIS)对湖南省张家界市3所中学的1042名初中生进行3次追踪调查,每次随访时间间隔为6个月,通过Mplus8.0构建潜在增长曲线模型(latent growth curve model,LGCM)考察NSSI行为的发展轨迹,并采用多组差异比较考察性别差异。结果:3个时间点NSSI行为的检出率分别为43.95%、44.43%、38.36%;青少年NSSI行为的LGCM的截距因子的均值为9.540(P<0.001),斜率因子的均值为-2.297(P<0.001),截距的变异(σ^(2)=169.431,P<0.001)和斜率的变异(σ^(2)=141.981,P<0.001)均显著,截距增长因子与斜率增长因子的相关系数为−0.559(P<0.001);男性与女性的NSSI行为的初始水平、变化速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NSSI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较为普遍,且女性的NSSI行为更为严重。NSSI的初始水平与发展速率均存在个体差异。青少年NSSI行为的变化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变化趋势不存在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自杀自伤 发展轨迹 别差异 潜在增长曲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因素对青少年抑郁障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苗懿 李隽逸 +3 位作者 黄佩姗 王克 张雪琳 董强利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31,共9页
【目的】调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NSSI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及参考。【方法】选取95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根据DSM-5关于NSSI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伴有NSSI行为组(NSSI组)和不伴有NSSI... 【目的】调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NSSI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及参考。【方法】选取95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根据DSM-5关于NSSI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伴有NSSI行为组(NSSI组)和不伴有NSSI行为组(nNSSI组)。采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ANSAQ)、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亲密关系体验-关系结构量表(ECR-RS)、儿童期创伤问卷简表(CTQ-SF)对患者进行评估,比较NSSI组与nNSSI组两组的组间差异,并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95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中有59例存在NSSI,检出率为62.11%。NSSI组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CSQ消极应对、对父亲的依恋焦虑、对母亲的依恋焦虑及依恋回避、CTQ-SF总分、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情感虐待、性虐待方面的评分均高于nNSSI组(P值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焦虑、消极应对、与母亲的依恋回避以及情感虐待可能会提高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风险(P值均<0.05)。【结论】本研究提示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发生率较高,焦虑、消极应对、对母亲的依恋回避、情感虐待是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发生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临床中除了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外,还需注意关注患者的应对方式、亲子关系及童年创伤经历,以减少NSSI行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抑郁障碍 自杀自伤 应对方式 亲子关系 童年创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25羟维生素D_(3)和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凡豪杰 刘乐伟 +8 位作者 夏磊 田英汉 杨铖 郝明茹 赵鑫 申晴晴 莫大明 耿峰 刘寰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2-618,共7页
背景抑郁障碍(MDD)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增高,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也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研究结果显示维生素D和血脂水平与MDD有关,但是其是否与NSSI有关尚不明确。目的比较伴或不伴有NSSI行为青少年MDD患者的25羟维生素D_(... 背景抑郁障碍(MDD)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增高,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也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研究结果显示维生素D和血脂水平与MDD有关,但是其是否与NSSI有关尚不明确。目的比较伴或不伴有NSSI行为青少年MDD患者的25羟维生素D_(3)[25(OH)D_(3)]和血脂水平,并探索其对NSS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3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精神科和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青少年MDD患者129例,参考《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NSSI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NSSI组(77例)和非NSSI组(52例)。采用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PANSI)、失眠严重指数(ISI)、流调用抑郁量表(CES-D)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样本中25(OH)D_(3)和血脂水平,并进行两两比较。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青少年MDD患者发生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25(OH)D_(3)和血脂水平对NSSI行为的诊断价值。结果NSSI组的年龄低于非NSSI组,而PANSI总分、ISI总分、CES-D总分高于非NSSI组(P<0.05)。NSSI组25(OH)D_(3)水平低于非NSSI组,而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非NSSI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OR=5.695,95%CI=2.422~13.388,P<0.001)和25(OH)D_(3)(OR=0.871,95%CI=0.768~0.987,P<0.05)是青少年MDD患者伴有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LDL-C和25(OH)D_(3)评估青少年MDD患者NSSI行为发生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95%CI=0.65~0.82,P<0.001)、0.62(95%CI=0.52~0.72,P=0.023),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89 mmol/L、19.15μg/L;LDL-C联合25(OH)D_(3)水平[ln(p/1-p)=1.364X1-0.143X2-0.161,其中X1、X2分别为LDL-C、25(OH)D_(3)]预测青少年MDD患者NSSI行为的AUC为0.77(95%CI=0.69~0.85,P<0.001),灵敏度为77.92%、特异度为67.31%。结论伴有NSSI行为的青少年MDD患者存在一定水平的25(OH)D_(3)和血脂水平紊乱,且LDL-C联合25(OH)D_(3)水平对评估青少年MDD患者NSSI行为的发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临床应定期检测其动态变化并对症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抑郁障碍 青少年 自杀自伤 25羟维生素D_(3) 血脂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活动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学校联结和抑郁症状的链式中介作用
5
作者 徐涛 韩政颖 张天成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9-76,85,共9页
目的:探讨体育活动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及学校联结和抑郁症状的链式中介作用,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运动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学校联结量表,患者健康问卷,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量表对1480名青... 目的:探讨体育活动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及学校联结和抑郁症状的链式中介作用,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运动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学校联结量表,患者健康问卷,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量表对148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采用SPSS 25.0和Mplus8.3进行统计学检验,运用Bootstrap法重复抽样5000次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1)体育活动可以显著负向预测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体育活动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直接预测效应显著;(2)体育活动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学校联结,体育活动可以显著负向预测抑郁症状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学校联结也可以显著负向预测抑郁症状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抑郁症状可以显著正向预测非自杀性自伤行为;(3)学校联结与抑郁症状在体育活动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三条中介路径中,体育活动→学校联结→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路径1),体育活动→抑郁症状→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路径2),体育活动→学校联结→抑郁症状→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路径3)分别占总效应的15.2%,11.1%和24.7%。结论:(1)体育活动可以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2)体育活动可以分别通过学校联结和抑郁症状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产生简单中介效应;(3)体育活动可以通过学校联结和抑郁症状的链式中介效应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体育活动 学校联结 抑郁症状 自杀自伤行为 链式中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应对方式在强化敏感性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关系中的作用
6
作者 许红燕 施景阳 +1 位作者 姚庚华 汪永光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9-174,共6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应对方式在强化敏感性与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4462名中学生。通过问题“在过去的1年里,你是否有过故意伤害自己的行为(但不是为了结束生命)”了解被调查对象是否在过去12... 目的:探讨青少年应对方式在强化敏感性与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4462名中学生。通过问题“在过去的1年里,你是否有过故意伤害自己的行为(但不是为了结束生命)”了解被调查对象是否在过去12个月存在NSSI行为,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评估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采用强化敏感性量表(RSS)评估奖励敏感性和惩罚敏感性。结果:全部被调查者中有506人(11.3%)报告在过去的1年内有NSSI行为。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SS惩罚敏感性总分(OR=1.26,95%CI=1.10~1.46)和TCSQ消极应对总分(OR=2.23,95%CI=1.92~2.60)与NSSI行为发生呈正向关联,TCSQ积极应对总分(OR=0.70,95%CI=0.62~0.80)和NSSI行为发生呈负向关联。中介效应分析显示,TCSQ积极应对总分(β=0.15,95%CI=0.10~0.20)和TCSQ消极应对总分(β=0.53,95%CI=0.43~0.64)在RSS惩罚敏感性总分与NSSI行为发生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结论:青少年NSSI行为发生与惩罚敏感系统过度激活有关,不良应对方式是惩罚敏感性过度激活导致NSSI行为的可能心理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自伤行为 强化敏感理论 惩罚敏感 应对方式 中介作用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格特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董晓杰 王鹏 +2 位作者 马俊华 王牮 鄢传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848-2853,共6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的相关性,以增进对抑郁症患者心理健康风险的理解。方法研究于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在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进行,共纳入138例首发中重度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将患者分为无自伤自杀...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的相关性,以增进对抑郁症患者心理健康风险的理解。方法研究于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在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进行,共纳入138例首发中重度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将患者分为无自伤自杀行为组(n=25)、非自杀性自伤(NSSI)组(n=78)和自杀未遂(SA)组(n=35)。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以及其他心理评估工具,收集一般资料和神经质人格得分、负性生活事件、情绪状态、社会心理因素等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研究人格特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无自伤自杀行为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和自杀行为组在内外倾向、精神质、神经质和掩饰性等人格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和自杀行为组的评分普遍高于无自伤自杀行为组(P<0.05);自伤行为评分在这三组中也有显著差异,尤其是自杀行为组评分最高,但在生活事件评分方面则无显著差异;焦虑、抑郁、童年期创伤、应激生活事件和自尊方面的评分在三组间均有显著差异,其中自杀行为组在焦虑、抑郁、童年期创伤和应激生活事件评分上最高,但在自尊评分上最低(P<0.05);内外倾向、精神质、神经质和掩饰性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显著相关,且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因素以及焦虑、抑郁、童年期创伤、应激生活事件和自尊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独立影响因素,且内外倾向的最佳预测阈值为-10.5%。结论研究揭示了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格特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对于临床实践和干预策略,了解这些关系有助于更好地识别高风险群体并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抑郁症 人格特征 自杀自伤行为 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辩证行为疗法干预模式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干预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张艳萍 严芳 +3 位作者 王海岭 郭正军 赵晶媛 赵玉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825-1832,共8页
背景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其病程迁延,对患者、家庭、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干预需要采用综合干预模式,我国线上干预管理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目的探讨“互联网+”辩证行为疗法(DBT)干预... 背景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其病程迁延,对患者、家庭、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干预需要采用综合干预模式,我国线上干预管理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目的探讨“互联网+”辩证行为疗法(DBT)干预模式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自杀意念、认知情绪调节、缓解抑郁等方面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系统中出院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法,分为对照组(n=60)和干预组(n=60)。对照组进行药物干预、电话随访及心理咨询,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为期1年的“互联网+”DBT训练,分为4个模块,分别是正念训练、人际效能训练、情绪调节训练和忍受痛苦训练。在干预前及干预6、12个月后,分别采用青少年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C)、Montgomery-Asberg抑郁量表(MADRS)评价两组患者的自杀意念、认知情绪调节、抑郁状态。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健康状态进行比较。结果最终对照组57例、干预组55例完成研究。组间与时间对SIOSS、CERQ-C、MADRS评分有交互作用(P<0.05);组间对SIOSS、CERQ-C、MADRS评分主效应显著(P<0.05),时间对SIOSS、CERQ-C、MADRS评分主效应显著(P<0.05)。其中干预组组内干预前后SIOSS、CERQ-C、MAD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组内前后SIOSS评分、MADRS评分和CERQ-C评分中积极重新关注、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理性分析、灾难化、责难他人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组内前后CERQ-C评分中自我责难、接受、沉思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互联网+”DBT干预模式可以有效降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的自杀意念,提高情绪控制水平,缓解抑郁状态,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互联网干预 自杀自伤 辩证行为疗法 康复 随机对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父母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高月红 徐旭娟 +1 位作者 丁雅琴 李红娇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96-99,共4页
目的探讨父母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心理感受,为制定针对性家庭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对15名经历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住院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父母进行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归纳、提炼主题。结果青少年抑... 目的探讨父母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心理感受,为制定针对性家庭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对15名经历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住院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父母进行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归纳、提炼主题。结果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父母对孩子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心理体验归纳为5个主题:自伤前部分重心聚焦工作,忽视孩子情感需求;暴露初期言语过激无法自己,抱怨自责情感脆弱;治疗前期内心焦虑思绪徘徊,害怕暴露不愿求医;治疗期无奈降低自身期望,努力改变迎合孩子;恢复期思想矛盾决择困难,担心孩子未来成长。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父母对孩子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心理体验复杂,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的行为有重要影响,应引导父母给孩子提供正确的家庭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自伤 青少年 抑郁症 父母 心理体验 研究 家庭护理 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减”政策下中学生学习倦怠、睡眠质量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罗媛 任鹏宇 +6 位作者 马臣萃 祝劲涛 吴荣 刘玉 雷廷恋 杨先涛 严征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探讨中学生学习倦怠、睡眠质量对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遵义市5838名中学生进行现场调查,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 目的探讨中学生学习倦怠、睡眠质量对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遵义市5838名中学生进行现场调查,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评价中学生学习倦怠、睡眠质量及NSSI行为,采用χ^(2)检验、分层回归及路径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学生NSSI行为检出率为18.07%,不同性别、年级、学校NSSI行为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身心耗竭、学业疏离、低成就感及睡眠质量能正向预测NSSI行为的发生(P均<0.05);路径分析显示,身心耗竭、低成就感对NSSI行为的发生有间接效应,学业疏离对NSSI行为的发生有直接和间接效应,睡眠质量直接作用于NSSI行为。结论中学生NSSI行为检出率呈较高水平,学习倦怠(身心耗竭、学业疏离、低成就感)、睡眠质量是影响NSSI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应持续推进“双减”政策,降低中学生学习倦怠水平,保障睡眠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自伤 学习倦怠 睡眠质量 中学生 “双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其动机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莉 唐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6-470,共5页
目的探讨成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其动机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2023年1~6月本院收治成年抑郁症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信息,评估其孤独感、挫败感及自伤动机,统计分析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 目的探讨成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其动机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2023年1~6月本院收治成年抑郁症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信息,评估其孤独感、挫败感及自伤动机,统计分析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及动机的影响因素。结果年龄、ULS-8评分、DS评分、婚姻情况、就业情况均为导致成年抑郁症患者存在NSSI的影响因素(P<0.05)。ULS-8评分、DS评分、婚姻情况(丧偶/离异)、就业情况均为导致成年抑郁症患者存在NS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ULS-8评分是患者以“情绪调节”为NSSI动机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DS评分、就业情况(无业)是患者以“人际界限”为NSSI动机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成年抑郁症患者存在NSSI及NSSI动机的影响因素众多,且不同NSSI动机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临床应通过详细调查明确患者实施NSSI的主要动机及相关影响因素,以为患者拟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自杀自伤行为 自伤行为动机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非自杀性自伤的抑郁障碍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异常及相关性分析
12
作者 张爱国 胡晓娟 +2 位作者 汪超 张扬 张许来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7-552,共6页
目的 探讨抑郁障碍患者伴与不伴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氧化应激水平的差异及其与抑郁症状、病程、自伤频率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共纳入95例对象,其中抑郁障碍患者65例(患者组),根据是否伴NSSI分为NSSI亚组31例,非NSSI亚组34例;健康对... 目的 探讨抑郁障碍患者伴与不伴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氧化应激水平的差异及其与抑郁症状、病程、自伤频率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共纳入95例对象,其中抑郁障碍患者65例(患者组),根据是否伴NSSI分为NSSI亚组31例,非NSSI亚组34例;健康对照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被试外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患者的病情,采用渥太华自伤量表(OSI)对NSSI组患者的自伤频率进行量化评估。结果 患者组SOD、CAT、MDA、GPX和OxLDL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SI亚组SOD、CAT、MDA、GPX和OxLDL水平较非NSSI亚组和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SI亚组病程与SOD、CAT、MDA水平呈正相关(r=0.504,P=0.004;r=0.568,P<0.001;r=0.404,P=0.024),HAMD-17得分与SOD、CAT、MDA水平呈正相关(r=0.573,P<0.001;r=0.577,P<0.001;r=0.477,P=0.007),自伤频率和SOD、CAT、MDA水平呈正相关(r=0.558,P<0.001;r=0.567,P<0.001;r=0.494,P=0.005)。结论 抑郁障碍患者的氧化应激水平比健康人群明显升高,其中伴有NSSI的抑郁障碍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升高更加明显。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可能影响了伴NSSI的抑郁障碍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疾病持续时间和自伤行为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自伤 氧化应激 渥太华自伤量表 抑郁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功能、同伴侵害和学校联结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心理痛楚的中介作用
13
作者 康楠 武如云 +2 位作者 孙洪礼 谢锐钦 张丹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0-585,共6页
目的探讨家庭功能、同伴侵害和学校联结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以及心理痛楚在其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家庭功能量表、同伴侵害量表、学校联结量表、心理痛楚量表和非自杀性自伤量表对525名佛山市初中生进行调查。分析采用SPSS 2... 目的探讨家庭功能、同伴侵害和学校联结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以及心理痛楚在其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家庭功能量表、同伴侵害量表、学校联结量表、心理痛楚量表和非自杀性自伤量表对525名佛山市初中生进行调查。分析采用SPSS 23.0进行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采用Mplus7.4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①家庭功能可以直接预测青少年自伤(β=-0.20,P<0.01),但不能通过心理痛楚的间接作用对其产生影响(P=0.123)。②同伴侵害不能直接预测青少年自伤(β=0.10,P=0.133),但能通过心理痛楚的间接作用对其他产生影响,间接效应值为0.142(P<0.001)。③学校联结不能直接预测青少年自伤(β=0.13,P=0.053),但能通过心理痛楚的间接作用对其产生影响,间接效应值为-0.128(P<0.001)。结论心理痛楚在同伴侵害和学校联结与青少年自伤的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家庭功能与青少年自伤的关系间不起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功能 同伴侵害 学校联结 心理痛楚 自杀自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父母婚姻状况对中学生消极情绪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任晓虹 岑雨 +5 位作者 罗静 周玉玲 何金龙 林岑 吴大鹏 罗家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708-1715,共8页
背景父母婚姻状况对青少年负性心理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且现有的研究样本量较小。目的探究父母婚姻状况与中学生消极情绪和NSSI的关联,为中学生NSSI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3—4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南... 背景父母婚姻状况对青少年负性心理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且现有的研究样本量较小。目的探究父母婚姻状况与中学生消极情绪和NSSI的关联,为中学生NSSI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3—4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南充市及周边20个乡镇、67所中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人员将问卷输入问卷星平台生成二维码,学校发放二维码给家长或学生监护人。问卷包括一般信息问卷、渥太华自残量表(OSI)和中文版抑郁焦虑压力量表-21(DASS-21)。统计中学生NSSI、抑郁、焦虑、压力检出率,并分析影响中学生NSSI、抑郁、焦虑和压力的相关因素。结果本调查共对23所中学的8785名学生发放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8606份,有效回收率98.0%。8606名中学生中男4540名(52.8%)、女4066名(47.2%);初中5937名(69.0%),高中1028名(11.9%),职业高中1641名(19.1%);双亲家庭7274名(84.5%),父母离异单亲787名(9.1%),父母离异再婚545名(6.4%)。本次调查的中学生NSSI检出率为5.6%(486/8606),抑郁检出率为21.9%(1884/8606),焦虑检出率为26.8%(2305/8606),压力检出率为12.3%(1060/86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中学生中,与男生相比,女生发生NSSI、焦虑的风险较大(OR=2.363,95%CI=1.946~2.868;OR=1.195,95%CI=1.086~1.315);与初中生相比,职业高中生发生NSSI、抑郁、焦虑、压力的风险较大(OR=1.847,95%CI=1.494~2.284;OR=1.886,95%CI=1.667~2.134;OR=1.857,95%CI=1.141~1.532;OR=1.527,95%CI=1.309~1.781);与双亲家庭的中学生相比,离异单亲、离异再婚家庭的中学生NSSI、抑郁、焦虑、压力的风险较大(离异单亲:OR=2.194,95%CI=1.699~2.834;OR=1.563,95%CI=1.326~1.843;OR=1.573,95%CI=1.346~1.839;OR=1.417,95%CI=1.153~1.741;离异再婚:OR=2.207,95%CI=1.638~2.975;OR=1.863,95%CI=1.543~2.249;OR=1.796,95%CI=1.499~2.153;OR=1.821,95%CI=1.453~2.282);与长期由双亲照顾的中学生相比,长期由父亲单独照顾、母亲单独照顾、祖父母照顾发生NSSI、抑郁、焦虑的风险较大(父亲单独照顾:OR=2.045,95%CI=1.366~3.062;OR=1.633,95%CI=1.289~2.145;OR=1.373,95%CI=1.069~1.762;母亲单独照顾:OR=1.772,95%CI=1.141~2.751;OR=1.435,95%CI=1.095~1.882;OR=1.513,95%CI=1.174~1.951;祖父母照顾:OR=2.465,95%CI=1.918~3.168;OR=1.783,95%CI=1.513~2.100;OR=1.843,95%CI=1.577~2.154),由母亲单独照顾、祖父母照顾发生压力的风险较大(OR=1.604,95%CI=1.166~2.207;OR=1.678,95%CI=1.375~2.049)(P<0.05)。结论中学生的NSSI、抑郁、焦虑、压力与父母离异及照顾者有关,因此,需要对处于这些情况的中学生给予特别关注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焦虑 情绪困扰 自杀自伤行为 父母婚姻状况 情绪 中学生 心理学 青春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在提高非自杀性自伤预测力中的应用:一项系统综述
15
作者 高白雪 谢云龙 +1 位作者 罗俊龙 贺雯 《心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6-519,共14页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具有高度污名化、高度复杂性和高度异质性的特点,传统NSSI研究测量和分析方法有限,获得的影响因子预测力较低。近年来机器学习逐步应用于NSSI的分析和建模中,并通过提...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具有高度污名化、高度复杂性和高度异质性的特点,传统NSSI研究测量和分析方法有限,获得的影响因子预测力较低。近年来机器学习逐步应用于NSSI的分析和建模中,并通过提高NSSI研究工具预测力、增加预测模型复杂度和精确度、区分NSSI类别和亚型,使整体预测性能上升到中等水平。未来需结合NSSI传统理论和研究方法使筛选标准更严格,拓展非问卷NSSI数据与深度学习、无监督学习的结合,根据“先分型、再迁移”的原则增加模型的可复制性与可比性,进一步提高预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自杀自伤 预测力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父爱缺失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自我控制和手机成瘾的纵向中介作用
16
作者 向燕辉 周李卓瑶 《心理与行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9-376,共8页
为了探讨自我控制和手机成瘾在父爱缺失和非自杀性自伤(NSSI)之间的纵向中介作用,选取中国湖南省某中学共1252名学生,开展为期半年的2次纵向追踪。结果表明:父爱缺失对自我控制和手机成瘾的预测作用显著;自我控制对手机成瘾、NSSI也有... 为了探讨自我控制和手机成瘾在父爱缺失和非自杀性自伤(NSSI)之间的纵向中介作用,选取中国湖南省某中学共1252名学生,开展为期半年的2次纵向追踪。结果表明:父爱缺失对自我控制和手机成瘾的预测作用显著;自我控制对手机成瘾、NSSI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同时结果支持了自我控制以及“自我控制→手机成瘾”这条链式中介在父爱缺失和NSSI之间的纵向中介效应。这些结果不仅拓展了对父爱缺失影响的研究,还增加了对父爱缺失和NSSI之间关系的潜在机制的理解,从而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NSSI行为,降低自杀风险提供了更多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爱缺失 自杀自伤 自我控制 手机成瘾 半纵向中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灵活性在抑郁症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与自杀未遂间的中介作用
17
作者 王丽君 金呈倩 +5 位作者 金伟 郑梅治 赵观美 孙诗雨 李媛 赵可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0-285,共6页
目的探讨抑郁症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与自杀未遂的关联,并考察认知灵活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纳入218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非自杀性自伤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根据近1年有无自杀未遂将其分为伴自杀未遂组(n=105... 目的探讨抑郁症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与自杀未遂的关联,并考察认知灵活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纳入218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非自杀性自伤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根据近1年有无自杀未遂将其分为伴自杀未遂组(n=105)和不伴自杀未遂组(n=113),采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分别评估被试的非自杀性自伤频率和认知灵活性,构建中介模型进行路径分析,使用乘积分布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伴与不伴自杀未遂组青少年患者自伤问卷评分(20.1±10.7 vs.14.7±9.1)和认知灵活性指标[正确应答百分比(67.3%±14.2%vs.72.9%±12.2%)、错误应答(39.8±20.3 vs.31.6±17.9)、持续性应答(6.7±3.8 vs.5.3±2.9)、非持续性错误(37.6±21.0 vs.28.9±18.1)]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非自杀性自伤(OR=1.051,95%CI:1.021~1.082)和持续性应答(OR=1.100,95%CI:1.008~1.199)与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自杀未遂行为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应答在非自杀性自伤和自杀未遂间起部分中介作用(Za×Zb的95%CI:0.0003~0.0168)。结论非自杀性自伤和认知灵活性可能与伴非自杀性自伤的抑郁症青少年自杀未遂相关联,而且非自杀性自伤可能通过认知灵活性影响自杀未遂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自伤 自杀未遂 认知灵活 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 青少年 抑郁症 中介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期虐待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心理弹性和抑郁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段登艾 张志雄 +3 位作者 王维 张勇辉 张轶杰 谷樟林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99,共5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儿童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关系。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评分、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心理弹性量表和儿童期虐待问卷对云南省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的213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进行...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儿童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关系。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评分、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心理弹性量表和儿童期虐待问卷对云南省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的213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儿童期虐待对NSSI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95%CI)=0.112(0.076~0.148),P<0.001],儿童期虐待对心理弹性存在负向预测作用[β(95%CI)=-0.459(-0.629~-0.289),P<0.001],对抑郁情绪存在正向预测作用[β(95%CI)=0.100(0.027~0.172),P<0.001];儿童期虐待、心理弹性、抑郁情绪同时对NSSI行为存在预测作用[β(95%CI)=0.047(0.012~0.082),-0.064(-0.093~-0.034)和0.201(0.127~0.275),P<0.001]。心理弹性在儿童期虐待与NSSI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值(95%CI)为0.029(0.015~0.051),占总效应的25.89%;抑郁情绪在儿童期虐待与NSSI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值(95%CI)为0.020(0.006~0.040),占总效应的17.86%;心理弹性和抑郁情绪在儿童期虐待与NSSI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值(95%CI)为0.016(0.009~0.028),占总效应的14.29%。结论:心理弹性和抑郁情绪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儿童期虐待对NSSI的影响中起到链式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虐待 自杀自伤行为 心理弹 抑郁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守初中生抑郁症状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影响的纵向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尹斐 姜文龙 +2 位作者 周郁秋 杨金伟 杨楠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0-255,共6页
目的 评估留守初中生抑郁症状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变化趋势,探讨二者发展关系及时序效应。方法 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使用儿童抑郁量表(CDS)和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评定问卷(ANSAQ),对372名留守初中生进行为期1年的3次纵向调查。结... 目的 评估留守初中生抑郁症状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变化趋势,探讨二者发展关系及时序效应。方法 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使用儿童抑郁量表(CDS)和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评定问卷(ANSAQ),对372名留守初中生进行为期1年的3次纵向调查。结果 留守初中生抑郁症状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呈线性增长。抑郁初始水平正向预测非自杀性自伤初始水平与增长速率(β=0.473,β=0.577;P<0.01),抑郁增长速率正向预测非自杀性自伤增长速率(β=0.806,P<0.001);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显示:Tn抑郁可正向预测Tn+1非自杀性自伤行为(β=0.365,β=0.322;P<0.001),Tn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不能预测Tn+1抑郁(β=0.117,β=0.094;P>0.05)。结论 留守初中生抑郁症状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随时间不断增长,抑郁症状是非自杀性自伤的前因变量,抑郁症状可预测非自杀性自伤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初中生 抑郁 自杀自伤 潜变量增长模型 交叉滞后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少数群体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相关因素的meta分析
20
作者 湛浩健 沈永 岳伟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09-1015,共7页
目的:探讨性少数群体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检索CNKI、CBM、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PsycINFO、CINAHL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性少数群体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相关因素的文献,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 目的:探讨性少数群体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检索CNKI、CBM、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PsycINFO、CINAHL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性少数群体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相关因素的文献,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研究对象累计18520人。7个因素被纳入meta分析,其中自杀未遂、抑郁、一般受害、因性少数身份受害是性少数群体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OR=6.50、3.67、1.50、1.48);非父母成年人关心、家庭内部支持、校园环境安全是性少数群体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OR=0.91、0.87、0.75)。结论:曾有过自杀未遂、抑郁、一般受害、因性少数身份受害的性少数群体更容易产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而非父母成年人关心、家庭内部支持、校园环境安全能有效减少性少数群体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群体 自杀自伤 相关因素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