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宁夏地区首次从乳房炎乳样中检出非脱羧勒克菌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溪源 黄龙 +3 位作者 高菊梅 杨慧君 许立华 康晓冬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47-251,共5页
从宁夏部分奶牛场(牧场、养殖小区)采集94份临床型乳房炎乳样、70份隐性乳房炎乳样,并分离鉴定出4株非脱羧勒克菌,其中临床型乳房炎分离出1株、隐性乳房炎分离出3株。药敏试验结果表明,4株非脱羧勒克菌均对链霉素、氨基糖苷类、喹诺酮... 从宁夏部分奶牛场(牧场、养殖小区)采集94份临床型乳房炎乳样、70份隐性乳房炎乳样,并分离鉴定出4株非脱羧勒克菌,其中临床型乳房炎分离出1株、隐性乳房炎分离出3株。药敏试验结果表明,4株非脱羧勒克菌均对链霉素、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头孢类药物敏感;对磺胺类、林可胺类药物则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脱羧勒克菌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功能亢进患者使用美罗培南治疗非脱羧勒克菌感染的药学监护 被引量:4
2
作者 肖金宝 翟丽杰 +3 位作者 张新茹 柴劲 付秀娟 肖芳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269-1271,共3页
目的探讨肾功能亢进患者个体化使用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方案。方法1例肾功能亢进患者因非脱羧勒克菌感染使用美罗培南治疗,临床药师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文献,对已报道的有关肾功能亢进状态及肾功能亢进状态下药物剂量调整相关研究进行归... 目的探讨肾功能亢进患者个体化使用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方案。方法1例肾功能亢进患者因非脱羧勒克菌感染使用美罗培南治疗,临床药师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文献,对已报道的有关肾功能亢进状态及肾功能亢进状态下药物剂量调整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合血药浓度监测对患者治疗有效性进行评价及对剂量进行调整,做到个体化有效治疗。结果患者感染得到控制,体温及血常规转为正常。结论肾功能亢进对药效的影响应在制定给药方案时纳入考虑,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避免使用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或进行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以确保治疗有效且将不良影响降至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罗培南 临床药师 肾功能亢进 非脱羧勒克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氏鱥非脱羧勒克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被引量:2
3
作者 巴翠玉 赵福广 +3 位作者 张培军 张林波 王建超 李月红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9-101,共3页
本试验旨在从患病洛氏鱥的鳃及内脏等病灶部位分离病原菌,并对其进行鉴定。采用革兰染色的方法观察其为短杆状、两端钝圆的革兰阴性菌,利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生化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结果为... 本试验旨在从患病洛氏鱥的鳃及内脏等病灶部位分离病原菌,并对其进行鉴定。采用革兰染色的方法观察其为短杆状、两端钝圆的革兰阴性菌,利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生化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结果为非脱羧勒克菌,其对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等21种药物敏感。后进行回归试验发现死亡率为54.4%危害较大。因鱼类中发现非脱羧勒克菌较少,所以本文对于鱼类非脱羧勒克菌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氏鱥 非脱羧勒克菌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脱羧勒克菌wt16对黄曲霉菌生长与产毒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同 谢华里 +3 位作者 王婷 马向东 李培武 张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80-86,共7页
黄曲霉菌及其毒素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本文旨在探寻非脱羧勒克菌对黄曲霉菌及其毒素污染防控效果。从湖北黄陂分离筛选出一株非脱梭勒克菌wt16,将其与黄曲霉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共培养后测定非脱羧勒克菌wt16菌株对黄曲霉菌生长及产毒... 黄曲霉菌及其毒素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本文旨在探寻非脱羧勒克菌对黄曲霉菌及其毒素污染防控效果。从湖北黄陂分离筛选出一株非脱梭勒克菌wt16,将其与黄曲霉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共培养后测定非脱羧勒克菌wt16菌株对黄曲霉菌生长及产毒的抑制率。结果表明,在沙氏液体培养基中,非脱羧勒克菌wt16能明显抑制黄曲霉菌的生长及产毒,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77%~92%,对其产毒的抑制率为90%~96%。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非脱羧勒克菌wt16能改变黄曲霉菌丝的形态,使得黄曲霉菌丝体由规则的球体聚集成不规则形状,单个菌丝会由细长型断裂成小截形态,菌丝表面也变得更为光滑;并且发现wt16在花生粉及未受机械损伤的花生颗粒上对黄曲霉菌的生长及产毒均表现出很强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非脱羧勒克菌wt16菌株发酵上清液中含有能抑制黄曲霉毒素合成的有效成分,且该发酵上清液的制备以培养4 d以上为最佳,培养温度为15~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脱羧勒克菌 黄曲霉 黄曲霉毒素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猪源非脱羧勒克菌的分离与鉴定
5
作者 许淑娟 杨涛 王群力 《福建农业科技》 2015年第2期30-33,共4页
从1头根据病理变化初步诊断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猪淋巴结中分离到1株革兰氏阴性菌,经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生化鉴定、飞行时间质谱仪鉴定和16SrRNA序列分析,确认为非脱羧勒克菌,附加试验结果也与非脱羧勒克菌特性一致... 从1头根据病理变化初步诊断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猪淋巴结中分离到1株革兰氏阴性菌,经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生化鉴定、飞行时间质谱仪鉴定和16SrRNA序列分析,确认为非脱羧勒克菌,附加试验结果也与非脱羧勒克菌特性一致。对该菌进行了药敏试验和动物致病性观察,并描述了该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脱羧勒克菌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脱羧勒克菌血流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6
作者 何青青 朱琳 +6 位作者 梁乐 惠娇娇 李霄 杨蕊 白婷 李国华 田娜妮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4-479,共6页
目的分析非脱羧勒克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报道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1例非脱羧勒克菌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文献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Springer、Web of Science,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 目的分析非脱羧勒克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报道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1例非脱羧勒克菌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文献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Springer、Web of Science,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8篇,加上该医院1例患者共19例。回顾性分析19例患者的年龄、性别、免疫状态、基础情况、是否入住重症医学科、侵袭性操作、药敏试验、治疗药物以及临床转归,总结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结果19例非脱羧勒克菌血流感染患者的性别无显著差异,年龄分布为儿童5例,青年人10例,老年人4例;有13例患者免疫功能低下,6例患者免疫功能正常;10例患者存在侵袭性操作(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数量最多),9例患者入住重症医学科。非脱羧勒克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敏感性较好,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及耐碳青霉烯类菌株也有检出;药物治疗选择主要基于药敏试验结果。有4例为非脱羧勒克菌感染导致死亡,其中儿童3例,成人1例。结论非脱羧勒克菌血流感染主要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新生儿预后较成人差,中心静脉置管及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应引起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脱羧勒克菌 血流感染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菱鲆源非脱羧勒克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
7
作者 陈启民 陈博 +1 位作者 肖国娟 费芳 《河北渔业》 2025年第9期46-48,共3页
为明确秦皇岛某水产养殖场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突发死亡的原因,对其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从患病大菱鲆病灶组织中分离出优势菌,进行生理生化检测、16S rRNA序列分析与鉴定,通过攻毒试验与药敏分析为其防治奠定基... 为明确秦皇岛某水产养殖场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突发死亡的原因,对其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从患病大菱鲆病灶组织中分离出优势菌,进行生理生化检测、16S rRNA序列分析与鉴定,通过攻毒试验与药敏分析为其防治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大菱鲆重要组织中均分离出相似优势菌株,生理生化分析与分子检测结果均表明该优势菌为非脱羧勒克菌(Leclercia adecarboxylata);攻毒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即为本次病症的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氟苯尼考等高敏,对氨苄西林等中敏,对苯唑西林等耐药。本研究首次在养殖海水鱼中检出非脱羧勒克菌,药敏分析结果为其防治提供了有效依据,提示养殖生产中规范管理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非脱羧勒克菌(Leclercia adecarboxylata) 分离鉴定 药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脱羧勒克菌ZF523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植物促生能力研究
8
作者 刘阳 王巧 +5 位作者 谢学文 石延霞 柴阿丽 范腾飞 李宝聚 李磊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5年第4期949-958,共10页
通过筛选高效促生菌株,分析菌株促生应用潜力,为微生物菌剂的研发提供优良菌种资源。本研究采用Salkowski比色法筛选土壤中具有产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能力的微生物,并定量复筛高产IAA的菌株。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 通过筛选高效促生菌株,分析菌株促生应用潜力,为微生物菌剂的研发提供优良菌种资源。本研究采用Salkowski比色法筛选土壤中具有产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能力的微生物,并定量复筛高产IAA的菌株。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对促生菌进行鉴定,分析菌株在固氮、产嗜铁素、溶磷和解钾能力等方面的促生潜力。进一步通过盆栽和田间试验来探究菌株的促生效果。结果表明,经筛选获得15株具有较高合成IAA能力菌株,其中ZF523的IAA产量最高(98.71μg/mL)。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ZF523鉴定为非脱羧勒克菌Leclercia adecarboxylata,其具有较强的固氮、产嗜铁素、溶磷和解钾能力。非脱羧勒克菌ZF523灌根处理显著增加黄瓜、玉米和小麦幼苗的株高和根长。盆栽试验显示,与清水对照(CK)相比,非脱羧勒克菌ZF523处理白菜株高和鲜重增加25.98%和40.96%,对黄瓜的株高和鲜重的增长率达17.01%和16.12%。田间试验表明,非脱羧勒克菌处理可有效提高乌塌菜、苦苣、奶油生菜、芹菜和娃娃菜的株高和鲜重等生长指标。表明菌株ZF523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潜力,是良好的促生菌生物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脱羧勒克菌 分子生物学鉴定 促生特性 田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株正十六烷降解菌的降解能力及代谢动力学特性 被引量:3
9
作者 谭自航 解庆林 +2 位作者 章春芳 张冬冬 刘利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6-51,共6页
从处理采油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4株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正十六烷高效降解菌。菌株A14和B45为非脱羧勒克菌(Leclercia adecarboxylata),菌株C28和A27为肠杆菌(Enterobacter sp.)。在Na Cl质量浓度15~25 g/L、p H 6.0~7.0、接种量10%(... 从处理采油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4株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正十六烷高效降解菌。菌株A14和B45为非脱羧勒克菌(Leclercia adecarboxylata),菌株C28和A27为肠杆菌(Enterobacter sp.)。在Na Cl质量浓度15~25 g/L、p H 6.0~7.0、接种量10%(φ),培养温度37℃,摇床转速160 r/min、正十六烷体积分数0.30%的条件下降解16d后,菌株A14、B45、C28和A27的正十六烷降解率分别为93.7%,87.8%,73.3%,65.7%。4株菌所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均为磷脂类表面活性剂。菌体生长满足逻辑斯蒂模型,正十六烷的降解满足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菌株C28、A27的生长速率快于菌株A14、B45,菌株A14、B45的正十六烷降解速率快于菌株C28、A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十六烷 降解 非脱羧勒克菌 肠杆 代谢动力学 磷脂类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