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服胰岛素后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胰岛组织病理改变
1
作者 陈声林 卫国荣 +1 位作者 熊思东 俞顺章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5期326-328,共3页
目的 研究非肥胖性糖尿病(NOD)小鼠口服胰岛素后,小鼠胰岛组织病理学的改变。方法 5周龄雌性NOD小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口服1mg胰岛素、0.1mg胰岛素和PBS,小鼠13周龄宰杀。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胰岛炎性浸润程度。结果 口服1mg... 目的 研究非肥胖性糖尿病(NOD)小鼠口服胰岛素后,小鼠胰岛组织病理学的改变。方法 5周龄雌性NOD小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口服1mg胰岛素、0.1mg胰岛素和PBS,小鼠13周龄宰杀。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胰岛炎性浸润程度。结果 口服1mg胰岛素、0.1mg胰岛素和PBS,3组小鼠胰岛炎性浸润程度各为0.8974±0.3336、1.2288±0.4948和2.1213±0.3916,口服1mg胰岛素小鼠炎性浸润程度最轻,其次是口服0.1mg胰岛素小鼠,两个实验组炎性浸润程度与口服PBS的对照组相比,都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口服胰岛素自身抗原,能诱导免疫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糖尿病 小鼠 口服耐受 胰岛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病毒介导的“睡美人”转座子与IL-10共表达对NOD小鼠Th17/Treg细胞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庞春艳 王慧 +2 位作者 王志华 冯秀媛 王永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5-210,共6页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睡美人"(SB)转座子与白细胞介素10(IL-10)共表达对非肥胖糖尿病(NOD)小鼠脾细胞中Th17/Treg细胞平衡的影响,阐明IL-10对NOD小鼠的可能治疗机制。方法:提取C57BL6小鼠的脾细胞并培养,将脾细胞分为对照...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睡美人"(SB)转座子与白细胞介素10(IL-10)共表达对非肥胖糖尿病(NOD)小鼠脾细胞中Th17/Treg细胞平衡的影响,阐明IL-10对NOD小鼠的可能治疗机制。方法:提取C57BL6小鼠的脾细胞并培养,将脾细胞分为对照组、空载体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脾细胞不做任何处理,空载体组将不含IL-10基因而有转座子序列的腺病毒载体和不含转座酶的腺病毒载体共同感染小鼠脾细胞,治疗组将含有IL-10基因和转座子序列的腺病毒载体以及含有转座酶的腺病毒载体共同感染小鼠脾细胞。感染48h后RT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脾细胞中IL-10mRNA表达水平。感染48h后将上述3组处理的脾细胞分别种植到对照组、空载体组和治疗组NOD小鼠右后腿的腘窝皮下,每组6只小鼠,每周注射1次,共6次。注射结束后4周处死小鼠,ELISA法检测各组NOD小鼠血清中IL-10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NOD小鼠脾细胞中CD4+IL-10+、CD4+IFN-γ+、Th17和Treg细胞的比例。结果:与对照组和空载体组比较,治疗组C57BL6小鼠脾细胞中IL-10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F=72.71,P<0.05),NOD小鼠血清中IL-10表达水平明显升高(F=8.89,P<0.05),NOD小鼠脾细胞中CD4+IL-10+细胞和Treg细胞比例明显升高(F=72.09,P<0.05;F=12.98,P<0.05);但治疗组小鼠脾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明显下降(F=6.39,P<0.05);NOD小鼠脾细胞中CD4+IFN-γ+细胞比例在对照组、空载体组和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72,P>0.05)。结论:腺病毒介导的SB转座子与IL-10共表达后可以升高NOD小鼠血清中IL-10表达水平;同时可明显升高NOD小鼠脾细胞中CD4+IL-10+细胞比例,降低Th17细胞比例,升高Treg细胞比例,调控Th1/Th2和Th17/Treg的平衡,对NOD小鼠起到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美人”转座子 白细胞介素10 Th17细胞 Teg细胞 肥胖糖尿病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D小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淋巴细胞生成并扩增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永海 张淦 +4 位作者 李明 陈栋 向莹 郭晖 张伟杰 《器官移植》 CAS 2011年第3期129-134,共6页
目的探索非肥胖糖尿病(non-obese diabetic,NOD)小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imDC)诱导并扩增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cells,Treg)的优化方案。方法分离、培养NOD小鼠骨髓来源的imDC和淋巴细胞,并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 目的探索非肥胖糖尿病(non-obese diabetic,NOD)小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imDC)诱导并扩增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cells,Treg)的优化方案。方法分离、培养NOD小鼠骨髓来源的imDC和淋巴细胞,并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分别加入白介素(IL)-2、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抗CD3抗体和抗CD28抗体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淋巴细胞+IL-2)、实验1组(淋巴细胞+imDC+TGF-β1+IL-2)、实验2组(淋巴细胞+imDC+抗CD3抗体+抗CD28抗体+IL-2)、实验3组(淋巴细胞+imDC+抗CD3抗体+抗CD28抗体+TGF-β1+IL-2)。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培养3d后淋巴细胞的扩增情况及混合培养6d淋巴细胞中CD4、CD25及Foxp3的表达。结果 imDC和淋巴细胞混合培养3d后,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和实验3组增殖指数分别为(1.04±0.03)%、(1.26±0.02)%、(1.36±0.01)%和(1.55±0.02)%。实验3组的增殖指数较实验1组和实验2组明显升高(均为P<0.01)。混合培养6d后,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和实验3组的CD4+CD25+T淋巴细胞亚群所占比例分别为(2.41±0.02)%、(17.98±1.02)%、(30.67±2.68)%、(42.84±1.41)%,而CD4+CD25+T淋巴细胞中Foxp3+细胞的比例4组分别为(65.55±1.41)%、(86±1.72)%、(70.29±1.39)%、(92.3±1.99)%,实验3组的淋巴细胞CD4+CD25+、Foxp3+的表达水平较实验1组和实验2组明显升高(均为P<0.01)。结论在imDC和淋巴细胞混合培养时加入TGF-β1、抗CD3抗体、抗CD28抗体可明显刺激imDC诱导扩增Treg,是体外诱导扩增Treg的理想方案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肥胖糖尿病 小鼠 转化生长因子-β1 抗CD3抗体 抗CD28抗体 调节性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D对NOD小鼠β细胞淋巴细胞性炎症的防护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刘芳 俞茂华 +3 位作者 朱秋毓 周俊淇 李吟遒 钟慈声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9-242,247,共5页
目的 了解GAD对NOD小鼠的 1型糖尿病是否具有预防作用并探讨其免疫作用机制。方法 用猪脑GAD 50 μg和不完全弗氏佐剂 (FIA) 50 μl混合后给 4周龄雌性NOD小鼠腹腔注射 (ip) (n =3 2 ) ,同时单独注射等量FIA作为对照组 (n =1 9)。 8... 目的 了解GAD对NOD小鼠的 1型糖尿病是否具有预防作用并探讨其免疫作用机制。方法 用猪脑GAD 50 μg和不完全弗氏佐剂 (FIA) 50 μl混合后给 4周龄雌性NOD小鼠腹腔注射 (ip) (n =3 2 ) ,同时单独注射等量FIA作为对照组 (n =1 9)。 8周龄时环磷酰胺 (CY) 2 50mg/kgip以加速糖尿病。每周测定体重、血糖 ,2 0周龄处死小鼠后测定血清C 肽、观察胰腺病理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2 0周龄时 ,FIA对照组的糖尿病总发病率为 73 .58% ,而GAD组仅有 6.2 5%小鼠发生糖尿病 (P <0 .0 1 ) ,发病时间也明显延缓 ;GAD组的胰岛炎症分数较FIA组明显降低 ,且炎症程度减轻 (P <0 .0 5) ;GAD组的C p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FIA组残存胰岛的 β细胞数目稀少 ,有核膜和内浆网扩张、核糖体脱颗粒、分泌颗粒空泡样变等超微结构异常 ,而GAD组胰岛 β细胞数显著多于对照组 (P <0 .0 5) ,且无上述超微异常。 结论 猪脑GAD可预防NOD小鼠胰岛炎发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脱羟酶 肥胖糖尿病 胰岛炎 超微结构 GAD nod 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D小鼠胰岛的分离及其在体内外的生物学特性
5
作者 舒冠男 滕夏虹 +1 位作者 许倩倩 邹春林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5-51,共7页
目的建立分离纯化非肥胖性糖尿病(NOD)小鼠胰岛的方法,并对其体内外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改良的胶原酶消化结合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纯化NOD小鼠胰岛。应用体外糖刺激实验检测分离纯化的胰岛功能,以及通过监测移植小鼠... 目的建立分离纯化非肥胖性糖尿病(NOD)小鼠胰岛的方法,并对其体内外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改良的胶原酶消化结合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纯化NOD小鼠胰岛。应用体外糖刺激实验检测分离纯化的胰岛功能,以及通过监测移植小鼠的血糖、体重变化及糖耐量实验对移植胰岛的体内生物学功能进行分析,并通过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肾被膜下移植胰岛的存活情况。结果胰岛产率为(116±12)个胰岛/胰腺,纯度>90%。体外糖刺激实验结果显示,NOD小鼠胰岛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水平明显低于KM小鼠胰岛。胰岛移植实验显示,移植胰岛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小鼠的血糖、体重和糖耐量,但改善作用一般仅能维持2周左右。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肾被膜下可见胰岛素阳性的胰岛细胞团,并且在残存的移植胰岛细胞团周围存在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结论通过改良的小鼠胰岛分离方法可由NOD小鼠分离得到大量较高纯度的胰岛,可用于今后探索如何阻断自身免疫损伤保护移植胰岛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糖尿病 胰岛 分离纯化 移植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促进移植胰岛周围新生血管形成 被引量:3
6
作者 李睿 董红丽 +1 位作者 刘汝斌 刘宝林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49-153,160,共6页
目的探讨胰岛移植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能否促进移植胰岛周围新生血管形成。方法以非肥胖糖尿病(NOD)小鼠作为受体,将NOD小鼠随机分为4组,联合移植组(6只)、单独胰岛移植组(6只)、单独MSC移植组(6只)、假性移植组(3只)。观察各... 目的探讨胰岛移植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能否促进移植胰岛周围新生血管形成。方法以非肥胖糖尿病(NOD)小鼠作为受体,将NOD小鼠随机分为4组,联合移植组(6只)、单独胰岛移植组(6只)、单独MSC移植组(6只)、假性移植组(3只)。观察各组NOD小鼠移植后血糖和存活率的变化;采用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 U)及d 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方法,在胰岛移植后1、2、4周检测单独胰岛移植组和联合移植组移植胰岛的增殖与凋亡情况;采用光学显微镜(光镜)直接观察、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并定量分析,移植术后2、4、8周单独胰岛移植组和联合移植组移植胰岛的周围新生血管密度。结果 MSC联合移植与胰岛单独移植均能明显改善移植后小鼠的血糖水平,提高NOD小鼠的存活率。MSC联合移植可促进胰岛细胞再生,减少细胞凋亡。联合移植组移植胰岛周围血管密度明显大于单独胰岛移植组。结论 MSC可以促进移植胰岛周围新生血管生成,增加移植胰岛的血供,保护移植胰岛的功能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糖尿病 胰岛移植 骨髓间充质细胞 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 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 肥胖糖尿病(nod)小鼠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