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卡介苗灌注治疗后复发的临床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1
作者 王海涛 罗伟铭 +10 位作者 陈剑 张健 冉强 徐静 金俊豪 敖杨坤 王亚鹏 张俊英 谢秋波 兰卫华 刘秋礼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59-968,共10页
目的 探讨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Guérin, BCG)灌注治疗在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患者电切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并构建BCG灌注治疗后复发的预测模型。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 目的 探讨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Guérin, BCG)灌注治疗在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患者电切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并构建BCG灌注治疗后复发的预测模型。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确诊为中高危NMIBC并经电切术后接受规律BCG灌注治疗的患者,训练集为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泌尿外科就诊的110例患者,外部验证集为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泌尿外科就诊的52例患者。共纳入17项指标,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BCG灌注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并构建1、3和5年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预后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对模型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实用性进行评价。结果 训练集人群中26例患者(23.64%)在随访期间出现复发,中位无复发生存期为32.00(18.00~50.50)个月。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血小板计数、嗜酸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eosin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E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系统性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ion index,SII)、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之和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monocyte to lymphocyte ratio, NMLR)、病理分期T1期(pathological T1 stage,pT1)和血红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计数(hemoglobin, albumin, lymphocyte, and platelet,HALP)的组合评分是BCG灌注治疗后复发的潜在影响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高HALP评分(HR=0.185,95%CI:0.046~0.736, P=0.017)是BCG灌注治疗后复发的独立保护性因素,高ELR(HR=3.599,95%CI:1.505~8.608, P=0.004)和pT1(HR=3.240,95%CI:1.191~8.818, P=0.021)是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预后校准曲线显示模型在1、3和5年复发风险的预测曲线和理想曲线接近,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提示模型在较大的阈值概率内能获得净收益。在训练集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中模型预测1[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42]、3(AUC=0.847)和5年(AUC=0.887)的复发风险具有良好的效能,在验证集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中也观察到该结果。结论 BCG灌注治疗前较高的HALP评分是肿瘤复发的保护因素,而高ELR和pT1是危险因素。本研究基于HALP评分、ELR和病理T分期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识别出BCG灌注治疗后高复发风险的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卡介苗 复发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ORTC危险评分系统对T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预后评价 被引量:14
2
作者 林瑞 杜君 +3 位作者 张艳辉 陈倩倩 李宏蕾 姚欣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655-658,共4页
目的:评价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膀胱癌预后风险评分表对T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患者预后判断的准确性。分析T1期NMIBC复发进展相关因素,探讨更适用于T1期NMIBC的危险分层方... 目的:评价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膀胱癌预后风险评分表对T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患者预后判断的准确性。分析T1期NMIBC复发进展相关因素,探讨更适用于T1期NMIBC的危险分层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08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物电切术的T1期NMI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患者不良预后指标进行评分,应用ROC曲线获取临界值重新进行危险分层,建立新的危险评分模型。结果:108例患者中男性90例(83%)、女性18例(17%),中位年龄65(24~88)岁,21例(19.4%)复发,11例(10.2%)进展。结论:EORTC评分系统对T1期NMIBC患者复发进展预测效能不准确。肿瘤大小及既往复发概率为肿瘤复发的独立性预后因素,肿瘤分级及既往复发概率为肿瘤进展的独立性预后因素。应用新的危险评分模型能够更准确的预测T1期NMIBC患者的复发进展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1期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复发 进展 独立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与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45
3
作者 陈思阳 丰琅 +1 位作者 杜源 杜林栋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9-443,共5页
目的评价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与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自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13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依据手术方法... 目的评价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与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自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13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依据手术方法分为针状电极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组(针状电极组63例)和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组(激光组50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随访期复发率,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无输血病例,无膀胱穿孔病例。所有病例病理均可满足病理分期要求,其中Ta期31例,T1期82例。低级别尿路上皮癌77例,高级别尿路上皮癌36例。所有病例术后随访时间3~2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1.4±5.8)个月。针状电极组肿瘤复发6例(9.5%,6/63),激光组复发7例(14%,7/50),两组均无病理分期进展者。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随访期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安全有效,可以有效避免由于闭孔神经反射引起的膀胱穿孔等严重合并症,切除标本满足病理分期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状电极 钬激光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整块切除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预后评估价值 被引量:19
4
作者 高翔 刘志宇 +3 位作者 王梁 戴志红 汪鑫 蔡凯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38-642,共5页
目的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预后评估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的247例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NLR和PLR... 目的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预后评估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的247例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NLR和PLR的最佳临界值,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比较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RFS),并采用Cox回归模型确定影响NMIB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根据ROC曲线,按NLR<2.6(135例)及≥2.6(112例)、PLR<149(120例)及≥149(127例)分组。高NLR组患者的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与低NL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PLR组患者的肿瘤分期、肿瘤大小与低PL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NLR及PLR组患者的RFS分别较低NLR及PLR组明显缩短。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LR≥126是NMIBC患者R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PLR和NLR对于预测NMIBC患者的预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PLR还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血小板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性共刺激分子PD-L1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表达及其对术后膀胱灌注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志华 叶云林 +3 位作者 卞军 赖德辉 郑伏甫 戴宇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1-226,共6页
【目的】探讨负性共刺激分子PD-L1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表达及其对术后膀胱灌注治疗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染色方法检测131例膀胱癌组织标本(均经病理诊断确认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标本的PD-L1表达情... 【目的】探讨负性共刺激分子PD-L1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表达及其对术后膀胱灌注治疗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染色方法检测131例膀胱癌组织标本(均经病理诊断确认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标本的PD-L1表达情况,所有膀胱癌患者术后均予表柔比星或沙培林膀胱灌注,详细记录肿瘤复发、进展的时间和预后情况。【结果】PD-L1在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不表达0(0/10),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组织阳性率为56.5%(74/131),P=0.000。PD-L1的表达与病理分期相关,p Ta、p T1的PD-L1阳性率分别为35.1%(13/37)、60.6%(57/94),P=0.008。PD-L1阳性的患者肿瘤复发率和肿瘤进展率均高于PD-L1阴性的患者,复发率分别为37.8%和12.3%,进展率分别为10.8%和3.5%(P<0.05);PD-L1阳性的患者术后灌注表柔比星预防肿瘤复发和进展的疗效优于沙培林,复发率分别为28.8%和51.7%,进展率分别为6.5%和17.2%(P<0.05);而PD-L1阴性患者表柔比星和沙培林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无明显差异,复发率分别为9.6%和15.4%,进展率分别为3.2%和3.8%(P>0.05)。【结论】负性共刺激分子PD-L1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表达水平与病理分期密切相关,根据PD-L1的表达情况选择术后辅助性膀胱灌注治疗药物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PD-L1 膀胱灌注治疗 肿瘤免疫逃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2种术式的比较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宁 艾斯卡尔 +3 位作者 胡晓刚 李雪青 巴特巴依尔 陈文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99-601,共3页
目的探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2种术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8年1月~2015年12月10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随机分为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组(HoLRBT组)和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TURBT组),每组50例,因失访、临床分期和分级变化更改治疗方案、... 目的探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2种术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8年1月~2015年12月10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随机分为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组(HoLRBT组)和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TURBT组),每组50例,因失访、临床分期和分级变化更改治疗方案、不耐受手术、术后治疗等原因,最终75例进入本研究,其中HoLRBT组37例,TURBT组38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HOLRBT、TURBT组手术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8 min(10~50 min)和20 min(15~45 min),无统计学差异(Z=-1.557,P=0.119);膀胱穿孔发生率[0 vs.10.5%(4/38),Fisher精确检验,P=0.115]、术后低钠血症发生率[0.3%(1/37)vs.18.4%(7/38),χ~2=3.351,P=0.067]、术后住院时间[(3.2±0.6)d vs.(3.1±0.5)d,t=0.785,P=0.435]、术后复发率[5.4%(2/37)vs.7.9%(3/38),χ~2=0.000,P=1.000]均无统计学差异。与TURBT组相比,HoLRBT组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明显降低[0 vs.26.3%(10/38),Fisher精确检验,P=0.001]。结论与传统TURBT相比,HoL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钬激光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次经尿道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沈海波 曾彦恺 +3 位作者 顾正勤 张良 康健 齐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1-494,共4页
目的探讨再次经尿道电切术(Re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76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分别接受单次经尿道电切术(TUR)联合膀胱内灌注化疗(单次TUR组,n=38)或单次TUR、ReTUR联合膀胱内灌注化疗(ReTUR组... 目的探讨再次经尿道电切术(Re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76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分别接受单次经尿道电切术(TUR)联合膀胱内灌注化疗(单次TUR组,n=38)或单次TUR、ReTUR联合膀胱内灌注化疗(ReTUR组,n=38)。观察ReTUR组患者首次TUR术后肿瘤残存率和ReTUR术后重新分期率;首次TUR术后次日起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结果 ReTUR组患者首次TUR术后肿瘤残存率为31.6%,ReTUR术后重新分期率为10.5%。ReTUR组患者肿瘤复发率显著低于单次TUR组患者(2.8%和21.1%,P<0.05)。结论 Re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可发现首次TUR术后的残存肿瘤,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降低肿瘤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 再次电切 残存肿瘤 重新分期 复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尿道等离子整块切除术治疗直径<2 cm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 被引量:11
8
作者 杭永贵 唐庆生 +6 位作者 何斌 周晓畏 潘志华 倪浩东 奚鹏山 周训荣 于殿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9-41,共3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环状电极肿瘤整块切除术治疗直径<2 cm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4月~2018年5月42例直径<2 cm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随机分成2组各21例,分别行经尿道等离子肿瘤整块切除术(整块切除组)... 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环状电极肿瘤整块切除术治疗直径<2 cm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4月~2018年5月42例直径<2 cm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随机分成2组各21例,分别行经尿道等离子肿瘤整块切除术(整块切除组)或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for bladder tumor,TURBT)(TURBT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0. 05),但在术后复发率方面整块切除组优于TURBT组[4. 8%(1/21) vs. 33. 3%(7/21),log-rankχ~2=4. 670,P=0. 031]。结论经尿道等离子环状电极肿瘤整块切除术治疗直径<2 cm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复发率低,无膀胱穿孔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块切除 等离子环状电极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电切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治疗中的意义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陈伟 杨诚 梁朝朝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932-1937,共6页
目的对比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NMIBC)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与经尿道膀胱肿瘤二次电切术(Re-TURBT)的术后复发率及进展率,研究NMIBC复发及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二次电切不同手术时机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随机... 目的对比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NMIBC)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与经尿道膀胱肿瘤二次电切术(Re-TURBT)的术后复发率及进展率,研究NMIBC复发及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二次电切不同手术时机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分析进行手术治疗的NMIBC患者95例。按照术前制定的筛选标准,将患者分为TURBT组55例及Re-TURBT组40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计算平均生存时间及生存率。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1) Re-TURBT组在术后复发率及进展率方面均优于TURBT组,TURBT组及Re-TURBT组术后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分别为16. 94个月vs 21. 86个月(P <0. 05),术后12个月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65. 8%vs 86. 9%,平均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20. 56个月vs 23. 73个月(P <0. 05),术后18个月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73. 7%vs86. 3%(P <0. 05);(2)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组别、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是肿瘤复发及进展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组别、肿瘤大小、病理分级为肿瘤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组别、肿瘤大小、临床分期为肿瘤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3) Re-TURBT组患者根据两次手术间隔时间长短分为两组:≤6周和> 6周,两组患者之间的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分别为24. 00个月vs 16. 93个月(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间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24. 00个月vs 21. 00个月(P> 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二次电切可以显著降低术后膀胱癌复发及进展的风险。对于体积较大(≥30 mm),分期较高(≥T1期),病理级别为高级别的肿瘤应行Re-TURBT以降低肿瘤复发率及进展率。行二次电切手术的患者,第二次手术应在第一次手术后的6周内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 二次电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i-67在T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倩倩 杜君 +2 位作者 林瑞 李宏蕾 杨庆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16-320,共5页
目的:检测Ki-67在T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肿瘤复发和进展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02例T1期NMI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利... 目的:检测Ki-67在T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肿瘤复发和进展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02例T1期NMI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中Ki-67的表达,分析Ki-67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其对T1期NMIBC复发和进展的影响。结果:中位随访时间43(24~57)个月,102例T1期NMIBC患者中20例(19.6%)复发,12例(11.8%)进展,32例(31.4%)Ki-67表达≥25%。Ki-67表达与肿瘤分级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数目、肿瘤大小等无相关性(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i-67表达与T1期NMIBC的复发无相关性(P>0.05),Ki-67表达、肿瘤分级、肿瘤数目和既往复发率是影响T1期NMIBC进展的危险因素(P<0.05),Cox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i-67高表达(P=0.043)和既往复发率(P=0.018)是影响T1期NMIBC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Ki-67表达是T1期NMIBC的独立预后因素,检测Ki-67表达有助于预测其进展风险,为采取及时有效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KI-67表达 进展 独立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髂内动脉化疗栓塞在极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经尿道电切术后的应用及价值 被引量:5
11
作者 汪磊 陈佳 +5 位作者 李志虎 王刚 果宏峰 张侃玺 何山 李宁忱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88-992,共5页
目的极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具有很高的复发和进展风险。明确双侧髂内动脉化疗栓塞术(IAC)经尿道电切术后辅助措施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该类患者38例,均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及术后规律膀胱灌注治疗... 目的极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具有很高的复发和进展风险。明确双侧髂内动脉化疗栓塞术(IAC)经尿道电切术后辅助措施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该类患者38例,均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及术后规律膀胱灌注治疗(卡介苗或表柔吡星/吡柔吡星),根据是否接受IAC分为IAC组及对照组。IAC组在电切术后2周内接受第1疗程IAC,再间隔3~4周行第2疗程IAC,化疗方案:顺铂60 mg/m2,吡柔比星25 mg/m2。术后随访指标包括无复发生存时间、随访期间进展率及切除膀胱率等。结果IAC组12例,对照组26例,平均随访时间(30.1±12.4)个月。IAC组与对照组在主要观察指标上的比较如下:无复发生存时间(20.3±14.1)个月比(8.9±7.2)个月,(P=0.002),1年无复发生存率66.7%比26.9%,(P=0.02),2年无复发生存率33.3%比7.7%,(P=0.07),随访期间进展率33.3%比46.2%,(P=0.46),切除膀胱率25.0%比46.2%,(P=0.21)。结论对于极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在经尿道电切术后辅助双侧髂内动脉化疗栓塞有助于延缓疾病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高危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髂内动脉化疗栓塞术 复发 根治性膀胱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尿道膀胱肿瘤超脉冲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被引量:3
12
作者 熊林 余书勇 +4 位作者 邹茜 沈宏峰 李威 何耿 邓成焕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462-2463,共2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超脉冲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PKSP+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英国Gyrus公司的经尿道超脉冲等离子体双极电切系统行膀胱肿瘤电切术26例。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60.3±4.2)(36~81)岁,...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超脉冲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PKSP+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英国Gyrus公司的经尿道超脉冲等离子体双极电切系统行膀胱肿瘤电切术26例。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60.3±4.2)(36~81)岁,膀胱侧壁有肿瘤分布者12例。结果PKSP+TURBt手术时间(16.3±13.1)(5~48)min,出血量少,无经尿道电切综合征;12例侧壁肿瘤切除时6例发生闭孔神经反射,1例膀胱穿孔。随访1~21个月,3例复发,2例行PKSP+TURBt,1例改行根治术。结论PKSP+TURBt是一种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经尿道电切 超脉冲等离子体双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邓楠 陈俊星 陈凌武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06-408,427,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相关因素及其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到2008年12月161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随访资料,所有病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据术后复发率分析影响复发... 【目的】探讨影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相关因素及其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到2008年12月161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随访资料,所有病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据术后复发率分析影响复发相关因素。【结果】161例中,45例术后复发,术后的总复发率为27.95%。肿瘤分级为G2、G3级患者较G1级患者复发率高;肿瘤分期为T1期患者较Ta期患者复发率高;肿瘤多发患者较肿瘤单发患者复发率高;复发肿瘤患者较初发肿瘤患者复发率高(P<0.05)。肿瘤大小、生长部位及术后用不同药物灌注与肿瘤复发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肿瘤分级、分期、肿瘤多发以及既往复发情况是影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 复发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URBT术后吡柔比星与丝裂霉素灌注化疗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6
14
作者 尼加提 董焱鑫 高晓康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11期94-97,共4页
目的比较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术后吡柔比星与丝裂霉素灌注化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94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 目的比较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术后吡柔比星与丝裂霉素灌注化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94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TURBT治疗,术后对照组患者采用丝裂霉素灌注化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吡柔比星灌注化疗,疗程均为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及随访24个月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社会、认知、日常生活、情感及生理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P_均<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社会、认知、日常生活、情感及生理评分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_均<0.05)。随访24个月,观察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209,P <0.05)。结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TURBT术后采用吡柔比星灌注化疗,临床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且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丝裂霉素 吡柔比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介苗无反应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分子机制及治疗新策略:免疫治疗成为新选择?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鑫明 徐磊 +4 位作者 古军 陈化磊 吴挺明 许生 车宪平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4期1105-1110,共6页
目的: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具有较高的复发和疾病进展的风险。而当前尚缺乏行之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尤其是对于那些卡介苗(BCG)治疗失败的患者。本文综述了BCG无反应性NMIBC的分子机制研... 目的: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具有较高的复发和疾病进展的风险。而当前尚缺乏行之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尤其是对于那些卡介苗(BCG)治疗失败的患者。本文综述了BCG无反应性NMIBC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并总结了以免疫治疗为代表的新兴治疗策略的现状和前景,为BCG无反应性NMIBC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笔者在PubMed及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中搜索关键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卡介苗治疗失败,疾病复发,疾病进展,免疫治疗"共得到126条英文文献及538条中文文献,同时在ClinicalTrials.gov中查询相关的临床研究,最后将上述研究进行整合分析后得出结果。结果:免疫治疗在多种类型肿瘤中均开展临床研究,而单独使用、联合使用或序贯使用不同作用靶点的免疫治疗药物治疗BCG无反应性NMIBC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更多的临床研究还在继续进行。结论:免疫治疗目前是肿瘤治疗前沿,无论从生物学角度还是从临床治疗意义上,它在NMIBC患者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免疫治疗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介苗无反应性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疾病进展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T1表达水平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江川 张翾 +1 位作者 罗华铭 张家模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85-888,共4页
目的:探讨L型氨基酸转运蛋白1(L-type amino acid transporter 1,LAT)表达水平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08例作... 目的:探讨L型氨基酸转运蛋白1(L-type amino acid transporter 1,LAT)表达水平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反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测定膀胱癌组织(取自肿瘤所在部位区域)和癌旁组织(取自邻近正常区域组织)LAT1表达含量,对比膀胱癌组织和癌旁组织LAT1表达水平。同时根据膀胱癌组织LAT1表达含量的二分位数将所有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对比2组临床病理参数。随访观察12个月观察2组术后复发情况,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对比2组术后复发风险,使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定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膀胱癌组织LAT1表达水平(1.80±0.35)较配对的癌旁组织LAT1表达水平(1.05±0.17)高(P<0.05);LAT1高表达组吸烟史、临床分期T_1占比较LAT1低表达组高(P<0.05);108例膀胱肿瘤患者术后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0.84±1.94)个月,其中33例复发,复发率为30.56%。KaplanMeier曲线显示,LAT1高表达组患者总体复发率较LAT1低表达组高(log-rank χ^(2)=4.382,P=0.03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HR=6.539,95%CI=2.439~17.531)、临床分期为T_1期(HR=3.658,95%CI=1.808~7.398)、LAT1高表达(HR=3.425,95%CI=1.631~7.191)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LAT1在膀胱癌组织中表达水平高,高LAT1表达水平可能与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风险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L型氨基酸转运蛋白1 复发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卡介苗诱导治疗与诱导加维持治疗效果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秦丹梅 杨晋如 +6 位作者 李绪辉 娄佳奡 王云云 王永博 靳英辉 黄兴 曾宪涛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10期57-66,共10页
目的评价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术后卡介苗诱导治疗与卡介苗诱导加维持治疗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 目的评价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术后卡介苗诱导治疗与卡介苗诱导加维持治疗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卡介苗诱导治疗与诱导加维持治疗NMIBC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11月23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质量后,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项随机对照试验,共计1625例患者。结果显示:与单纯卡介苗诱导治疗相比,卡介苗诱导加维持治疗降低了NMIBC术后复发生存风险(HR=0.62,95%CI:0.51~0.75,P<0.001)、进展生存风险(HR=0.71,95%CI:0.56~0.92,P=0.008)和总的肿瘤复发进展率(RR=0.78,95%CI:0.62~0.98,P=0.03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无论维持治疗时间≥2年(HR=0.64,95%CI:0.51~0.80,P<0.001]还是<2年(HR=0.58,95%CI:0.40~0.84,P=0.004),均较单纯卡介苗诱导治疗对降低复发生存风险有优势;但维持治疗时间≥2年较维持治疗时间<2年对降低进展生存风险有优势(HR=0.74,95%CI:0.57~0.96,P=0.025);与维持治疗剂量>81 mg相比,维持治疗剂量≤81 mg在降低复发生存风险(HR=0.61,95%CI:0.48~0.74,P<0.001)、进展生存风险(HR=0.71,95%CI:0.54~0.93,P=0.012)和总的肿瘤复发进展率(RR=0.79,95%CI:0.68~0.92,P=0.003)方面均有优势。结论当前证据表明,与单纯卡介苗诱导治疗NMIBC相比,卡介苗诱导加维持治疗在降低复发生存风险、进展生存风险和总的肿瘤复发进展率方面均有优势,维持治疗剂量≤81 mg优于>81 mg,维持治疗时间≥2年优于<2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卡介苗 维持治疗 诱导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柔比星术后膀胱灌注防治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锋 曾顺生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7期942-944,共3页
目的:观察表柔比星膀胱灌注防治初发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和毒副反应。方法:将6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两组均采用TURBt手术治疗,术后观察组采用表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对照... 目的:观察表柔比星膀胱灌注防治初发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和毒副反应。方法:将6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两组均采用TURBt手术治疗,术后观察组采用表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对照组采用卡介苗(BCG)膀胱灌注治疗,随访1年评价两组复发率,观察毒副反应。结果:观察组随访期内总复发率为12.9%,对照组总复发率为22.6%,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毒性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22.6%低于对照组25.8%,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级发生率观察组为6.5%,对照组为1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柔比星膀胱灌注可以有效地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术后复发,且毒副作用小,表柔比星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膀胱灌注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表柔比星 膀胱灌注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预后价值 被引量:13
19
作者 张玥 李飞 +6 位作者 杨帆 曾文利 林昊 翟启良 苏明强 陈自豪 谭万龙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2-197,共6页
目的明确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能否作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的生存预后指标。方法纳入2007年1月~2012年4月间在本院初治诊为NMIBC,并行TURBT术治疗,有完整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的216名膀胱癌患者。将... 目的明确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能否作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的生存预后指标。方法纳入2007年1月~2012年4月间在本院初治诊为NMIBC,并行TURBT术治疗,有完整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的216名膀胱癌患者。将纳入患者根据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分为低血清白蛋白组(<40 g/L)和正常血清白蛋白组(≥40 g/L)。应用Kaplan-Meier模型评估两组患者生存情况,并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总体生存率(OS)进行单、多因素分析。结果 216例NMIBC患者中,低血清白蛋白组共82(39%)例,正常血清白蛋白组共127(61%)例。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低血清白蛋白组的5年OS低于正常血清白蛋白组(P=0.017)。进一步进行Cox多因素分析以排除干扰因素的影响后发现,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仍可成为NMIBC电切患者5年OS(HR:3.102,95%CI:1.200~8.020,P=0.020)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低血清白蛋白水平的NMIBC电切患者拥有更差的5年OS。对于NMIBC电切患者,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可作为一项廉价易得且简单有效的生存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皮癌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白蛋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与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研究
20
作者 姜前萍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A02期129-130,共2页
目的 对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与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7月收治治疗的非肌层浸润膀胱癌患者共8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对这些患者实施随机分组的方式加以处理... 目的 对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与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7月收治治疗的非肌层浸润膀胱癌患者共8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对这些患者实施随机分组的方式加以处理,主要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两组,每组患者41例。在对患者加以治疗的时候,对比组患者主要实施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治疗的方式加以治疗,研究组患者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主要是在对比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使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联合治疗的方式加以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其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加以观察和有效对比分析。结果 在对两组患者加以有效治疗之后,能够发现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5%,对比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26%,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在加以治疗之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93%,对比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的几率主要为14.72%,研究组患者的复发率发生的例数为0.而对比组患者有1例复发,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复发率和对比组患者的复发率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方式对非肌层浸润膀胱癌患者进行联合治疗的时候,其临床治疗的效果相对良好,能够有效促使其治疗总有效率得以显著提升,对其手术治疗后的并发症率降低,使得其复发率也有效降低,其安全性相对比较高,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