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非稳态油藏 被引量:53
1
作者 孙龙德 江同文 +2 位作者 徐汉林 单家增 练章贵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2-67,共6页
非稳态油藏是指在油气充注或调整过程之中、尚未形成统一的油水界面、油气水处于动态非平衡状态下的油气富集体,其主要特征是在相互连通的储集体内出现油水界面大幅度倾斜或油气水关系倒置等异常现象。以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 非稳态油藏是指在油气充注或调整过程之中、尚未形成统一的油水界面、油气水处于动态非平衡状态下的油气富集体,其主要特征是在相互连通的储集体内出现油水界面大幅度倾斜或油气水关系倒置等异常现象。以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为例,通过倾斜油水界面成因分析,认为现今东河砂岩油藏正处于油藏的调整充注期,油气富集具有明显的非稳态性,新构造运动是油水界面大幅度倾斜的主要原因。在物理模拟的基础上提出了非稳态油藏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哈得逊油田的勘探开发实践,经过近3 a的滚动勘探开发,油田储量不断增长,目前已成为塔里木盆地乃至中国第1个探明储量超亿吨的大型海相砂岩油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稳态油藏 倾斜油气水界面 新构造运动 油藏调整 哈得逊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朗Azadegan油田Sarvak组非稳态油藏成藏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杜洋 胡杨 +3 位作者 熊舒 徐乾承 辛军 汪娟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5-371,共7页
基于伊朗Azadegan油田上白垩统Sarvak组油藏为具倾斜油水界面非稳态油藏的认识,运用三维地震、岩心分析及实钻资料,进一步对其成藏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Sarvak组油藏受晚白垩世阿尔卑斯构造运动影响,形成北高南低古圈闭,并在中新世接受... 基于伊朗Azadegan油田上白垩统Sarvak组油藏为具倾斜油水界面非稳态油藏的认识,运用三维地震、岩心分析及实钻资料,进一步对其成藏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Sarvak组油藏受晚白垩世阿尔卑斯构造运动影响,形成北高南低古圈闭,并在中新世接受了来自油田东部Dezful坳陷Kazhidumi烃源岩生成的烃类流体充注,形成古油藏;中新世的扎格罗斯造山运动导致古油藏圈闭发生构造反转,演变为现今具南北两高点、南高北低的构造形态。圈闭变化打破古油藏动力平衡,上覆盖层未受构造运动影响,原油在块状连通储集体内发生由北部古圈闭向南部次生圈闭的层内二次调整运移。油藏现今仍处于调整早期的非稳定状态,北部古圈闭仍保持稳态的水平油水界面,南部次生圈闭具有处于调整过程中向上大幅度倾斜抬升的油水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朗 Azadegan油田 Sarvak组油藏 油水界面 成藏特征 非稳态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稳态油藏理论及其在伊朗A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陈杰 杜洋 +3 位作者 彭湃 黄贺雄 童明胜 熊舒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5-131,共7页
通过对伊朗A油田上白垩统Sarvak组油藏油水界面倾斜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水动力作用不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储层非均质性能够造成该现象但也不是主要原因,而晚期的构造急剧调整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区域沉积与构造演化分析的基础... 通过对伊朗A油田上白垩统Sarvak组油藏油水界面倾斜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水动力作用不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储层非均质性能够造成该现象但也不是主要原因,而晚期的构造急剧调整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区域沉积与构造演化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地震层拉平技术对伊朗A油田不同时期古构造圈闭进行恢复,结合成藏研究认为,新近纪末扎格罗斯构造运动造成油田圈闭超晚期调整,构造调整速率远大于流体调整速率,从而造成了Sarvak组油藏油水界面大幅度倾斜,油藏目前仍处于新的运移、聚集与调整过程中,为非稳态油藏;古新世晚期Sarvak组地层形成北高南低的古背斜圈闭,新近纪扎格罗斯造山运动导致圈闭形态发生改变,南部原古构造低点大幅度抬升,快速演变为现今南高北低的构造形态;圈闭条件的改变打破了古油藏内流体的动力平衡,烃类发生二次运移,现今大幅度倾斜的油水界面为古油藏尚未调整完毕所显示的特征。油藏优势开发区域为古构造高部位,即现今Sarvak组油藏北高点的西侧,其次为古构造与现今构造高部位之间的过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油水界面 水动力 毛细管力 构造演化 非稳态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朗SA油田Sarvak油藏大幅度倾斜油水界面成因探讨 被引量:17
4
作者 杜洋 衣英杰 +5 位作者 辛军 陈杰 崔燚 童明胜 欧阳诚 王维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7-193,共7页
针对伊朗SA油田上白垩统Sarvak油藏所具有的大幅倾斜油水界面异常油藏特征,对其成因进行探讨。对可能造成油水界面倾斜的水动力和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的分析表明,两者均不是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在调研区域构造背景基础上,运用地震层拉平技... 针对伊朗SA油田上白垩统Sarvak油藏所具有的大幅倾斜油水界面异常油藏特征,对其成因进行探讨。对可能造成油水界面倾斜的水动力和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的分析表明,两者均不是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在调研区域构造背景基础上,运用地震层拉平技术对油田不同时期古构造圈闭进行恢复,综合各成藏要素特征分析,认为扎格罗斯构造运动导致的圈闭超晚期调整为本区油水界面倾斜主要原因。古新世晚期SA油田Sarvak层即形成北高南低、与现今构造形态相反的古背斜圈闭油藏;新近纪扎格罗斯造山运动导致圈闭形态发生二次改变,南部原古构造低点以"翘翘板"方式大幅度向上抬起,形成新的次生圈闭,演变为现今两构造高点,南高北低构造形态。圈闭条件的改变打破了原古油藏动力平衡,导致烃类流体向南部次生高点圈闭的二次运移调整,直到目前仍处于调整过程中。现今大幅倾斜油水界面为古油藏尚未调整完毕所显示的特征,油藏为非稳态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界面 水动力 储层均质性 构造演化 非稳态油藏 Sarvak油藏 伊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三维地质建模 被引量:2
5
作者 乔霞 谢明举 +3 位作者 赵安 陈友福 徐程宇 聂延波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3-57,共5页
在小层划分基础上,将隔夹层顶和底作为细分层建立地层格架,以所有隔夹层平面分布图为约束条件,采用确定性与随机性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隔夹层空间展布模型。以井点油水界面为约束条件,按照倾斜油水界面理论,采用序贯指示方法建... 在小层划分基础上,将隔夹层顶和底作为细分层建立地层格架,以所有隔夹层平面分布图为约束条件,采用确定性与随机性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隔夹层空间展布模型。以井点油水界面为约束条件,按照倾斜油水界面理论,采用序贯指示方法建立了流体分布模型。在储层相控下建立了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模型。在流体分布模型和储层孔隙度及渗透率模型的约束下建立了含水饱和度模型。实现了对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储层及隔夹层的精细刻画,为油藏剩余油研究及后期调整提供了高精度的三维地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河砂岩 隔夹层 三维地质建模 非稳态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Q1区块齐古组稠油油藏倾斜油水界面主控因素
6
作者 颜永何 李海波 +5 位作者 朱爱国 张无忌 张晶 刘刚 陈燕辉 汪彪 《新疆石油地质》 2025年第5期582-590,共9页
为确定克拉玛依油田HQ1区块齐古组浅层稠油油藏油水关系及其主控因素,以油藏边部油水关系矛盾突出的h-4井区为例,利用密集井网资料及测试分析资料,探讨了砂体展布、水动力、储集层物性、油藏充注压力和构造作用对油藏油水界面的影响。... 为确定克拉玛依油田HQ1区块齐古组浅层稠油油藏油水关系及其主控因素,以油藏边部油水关系矛盾突出的h-4井区为例,利用密集井网资料及测试分析资料,探讨了砂体展布、水动力、储集层物性、油藏充注压力和构造作用对油藏油水界面的影响。研究区h-4井区油水界面特征明显,东部含水边界线与构造线平行,西部含水边界线与构造线斜交且油水界面倾斜。形成倾斜油水界面的主要原因为构造作用影响下的断裂阶段性开启、原油黏度变化导致的油水界面调整滞后,油藏具构造活动与非稳态耦合的成藏机制。研究区西部断裂开启形成原油的运移通道,原油在齐古组聚集成藏。西部断裂封闭后再次开启,油藏被破坏,原油溢散形成西高东低油水界面;同时,原油遭受降解,形成原油黏度西高东低的特征。在构造作用以及原油黏度影响下,油水界面的水平调整明显滞后,油藏属于非稳态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玛依油田 HQ1区块 齐古组 稠油油藏 油水界面 原油黏度 非稳态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