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社会化的两种类型:涂尔干与康德的争执
1
作者 李长伟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4,共8页
涂尔干从对社会事实的肯定和规定出发,认为教育是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的过程。他由此对康德的教育规定“教育在于使每个人的所有能力得到完美的发展”提出了严肃的批评,认为它脱离了具体的社会规定,变成了理想化的教育。教育的性质是... 涂尔干从对社会事实的肯定和规定出发,认为教育是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的过程。他由此对康德的教育规定“教育在于使每个人的所有能力得到完美的发展”提出了严肃的批评,认为它脱离了具体的社会规定,变成了理想化的教育。教育的性质是社会性的而不是非社会性的。然而,涂尔干的批判又存在盲点,他没有看到康德的“非社会的社会性”以及由此推导出的教育规定——教育是促进年轻一代“非社会的社会化”的活动。康德在他的历史哲学以及教育学的“林喻”中阐述了他对教育的这种规定。现代教育学人,有必要将“非社会的社会性”作为核心范畴纳入教育学之中,因为这直接涉及一个关键问题:能动的、有情有欲的、非社会性的个体,如何成为依赖他人、与他人合作的、社会性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社会 非社会的社会性 涂尔干 康德 林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自然目的到“人是目的”——康德历史哲学新论
2
作者 杜仕菊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9-75,共7页
康德的历史哲学是康德批判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自然目的论为出发点,论述了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其中,历史发展的动力是"非社会的社会性";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走向永久和平;而康德历史哲学的目的则是从... 康德的历史哲学是康德批判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自然目的论为出发点,论述了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其中,历史发展的动力是"非社会的社会性";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走向永久和平;而康德历史哲学的目的则是从自然到自由的人,从而得出了"人是目的"的结论。正是在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康德建立了他的历史哲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目的论 非社会的社会性 永久和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历史哲学述论
3
作者 启良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1期21-25,39,共6页
历史规律性与人在创造历史活动中的主体性关系问题,一直是西方历史哲学史上的一大难题。康德是第一个试图解答这一难题的思想家。他通过“非社会的社会性”理论回答了“普遍的历史观念如何可能”的问题,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历史认识... 历史规律性与人在创造历史活动中的主体性关系问题,一直是西方历史哲学史上的一大难题。康德是第一个试图解答这一难题的思想家。他通过“非社会的社会性”理论回答了“普遍的历史观念如何可能”的问题,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历史认识论体系。但由于康德深受传统的唯心史观和牛顿科学纲领的影响,使他最终未能对这一历史哲学难题给出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历史哲学 述论 人类历史 因果律 非社会的社会性 上帝 卢梭 历史观念 机械决定论 牛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