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教育社会化的两种类型:涂尔干与康德的争执
1
作者
李长伟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4,共8页
涂尔干从对社会事实的肯定和规定出发,认为教育是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的过程。他由此对康德的教育规定“教育在于使每个人的所有能力得到完美的发展”提出了严肃的批评,认为它脱离了具体的社会规定,变成了理想化的教育。教育的性质是...
涂尔干从对社会事实的肯定和规定出发,认为教育是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的过程。他由此对康德的教育规定“教育在于使每个人的所有能力得到完美的发展”提出了严肃的批评,认为它脱离了具体的社会规定,变成了理想化的教育。教育的性质是社会性的而不是非社会性的。然而,涂尔干的批判又存在盲点,他没有看到康德的“非社会的社会性”以及由此推导出的教育规定——教育是促进年轻一代“非社会的社会化”的活动。康德在他的历史哲学以及教育学的“林喻”中阐述了他对教育的这种规定。现代教育学人,有必要将“非社会的社会性”作为核心范畴纳入教育学之中,因为这直接涉及一个关键问题:能动的、有情有欲的、非社会性的个体,如何成为依赖他人、与他人合作的、社会性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社会
化
非社会的社会性
涂尔干
康德
林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自然目的到“人是目的”——康德历史哲学新论
2
作者
杜仕菊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9-75,共7页
康德的历史哲学是康德批判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自然目的论为出发点,论述了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其中,历史发展的动力是"非社会的社会性";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走向永久和平;而康德历史哲学的目的则是从...
康德的历史哲学是康德批判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自然目的论为出发点,论述了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其中,历史发展的动力是"非社会的社会性";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走向永久和平;而康德历史哲学的目的则是从自然到自由的人,从而得出了"人是目的"的结论。正是在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康德建立了他的历史哲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目的论
非社会的社会性
永久和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康德历史哲学述论
3
作者
启良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1期21-25,39,共6页
历史规律性与人在创造历史活动中的主体性关系问题,一直是西方历史哲学史上的一大难题。康德是第一个试图解答这一难题的思想家。他通过“非社会的社会性”理论回答了“普遍的历史观念如何可能”的问题,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历史认识...
历史规律性与人在创造历史活动中的主体性关系问题,一直是西方历史哲学史上的一大难题。康德是第一个试图解答这一难题的思想家。他通过“非社会的社会性”理论回答了“普遍的历史观念如何可能”的问题,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历史认识论体系。但由于康德深受传统的唯心史观和牛顿科学纲领的影响,使他最终未能对这一历史哲学难题给出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历史哲学
述论
人类历史
因果律
非社会的社会性
上帝
卢梭
历史观念
机械决定论
牛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教育社会化的两种类型:涂尔干与康德的争执
1
作者
李长伟
机构
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古典教育研究中心
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4,共8页
基金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家一般项目“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的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国教育学体系建构的启示”[BAA230046]。
文摘
涂尔干从对社会事实的肯定和规定出发,认为教育是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的过程。他由此对康德的教育规定“教育在于使每个人的所有能力得到完美的发展”提出了严肃的批评,认为它脱离了具体的社会规定,变成了理想化的教育。教育的性质是社会性的而不是非社会性的。然而,涂尔干的批判又存在盲点,他没有看到康德的“非社会的社会性”以及由此推导出的教育规定——教育是促进年轻一代“非社会的社会化”的活动。康德在他的历史哲学以及教育学的“林喻”中阐述了他对教育的这种规定。现代教育学人,有必要将“非社会的社会性”作为核心范畴纳入教育学之中,因为这直接涉及一个关键问题:能动的、有情有欲的、非社会性的个体,如何成为依赖他人、与他人合作的、社会性的存在。
关键词
教育
社会
化
非社会的社会性
涂尔干
康德
林喻
Keywords
socialization of education
non-social sociality
Durkheim
Kant
forest metaphor
分类号
G40-09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自然目的到“人是目的”——康德历史哲学新论
2
作者
杜仕菊
机构
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
出处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9-75,共7页
文摘
康德的历史哲学是康德批判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自然目的论为出发点,论述了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其中,历史发展的动力是"非社会的社会性";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走向永久和平;而康德历史哲学的目的则是从自然到自由的人,从而得出了"人是目的"的结论。正是在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康德建立了他的历史哲学体系。
关键词
自然目的论
非社会的社会性
永久和平
分类号
B516.31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康德历史哲学述论
3
作者
启良
出处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1期21-25,39,共6页
文摘
历史规律性与人在创造历史活动中的主体性关系问题,一直是西方历史哲学史上的一大难题。康德是第一个试图解答这一难题的思想家。他通过“非社会的社会性”理论回答了“普遍的历史观念如何可能”的问题,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历史认识论体系。但由于康德深受传统的唯心史观和牛顿科学纲领的影响,使他最终未能对这一历史哲学难题给出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
康德历史哲学
述论
人类历史
因果律
非社会的社会性
上帝
卢梭
历史观念
机械决定论
牛顿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教育社会化的两种类型:涂尔干与康德的争执
李长伟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从自然目的到“人是目的”——康德历史哲学新论
杜仕菊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康德历史哲学述论
启良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