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网络化与技术社会的“管道”性质
- 1
-
-
作者
邹诗鹏
-
机构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暨哲学学院
-
出处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39,共9页
-
文摘
管道化已成为网络化与技术社会中网络者个体的生存方式。有别于海德格尔机械技术语境下的“座架”,“管道”概念以其独创性隐喻并描述了网络化与技术社会的生存性质。自由连通与交流是网络化管道的技术前提,网络化管道实现了网络化与技术社会的组织与重组,并使网络化成为技术上开放但制序上封闭的管道性结构。技术支撑的网络化管道成就了技术个性化,并使网络者个体沉湎其间,但技术个性化也伴随着拟个性化,并走向个体的奇异化,且伴随相应的伪整体性。管道式生存特别显现为区隔——管道与管道的区隔以及管道与外部世界的区隔成为网络世界的常态,并衍生为网络生活中的宅、内卷、信息茧房、社恐以及饭圈化等现象。网络化管道以及智能化,使康德提出的“非社会的社会”获得了自身的社会现实性,并赋予上述区隔现象以合法性。非对象性的交往活动成为网络化管道真实而有意义的存在方式,但只有在其自觉通向对象性的社会生活时,管道方有理由成为技术社会的本质物。
-
关键词
网络化与技术社会
管道
网络者个体
技术个性化
区隔
非社会的社会
-
分类号
N031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
-
题名目的论的康德历史哲学
- 2
-
-
作者
李永刚
-
机构
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34-38,共5页
-
文摘
康德的历史哲学是一种完全从哲学上考察历史的思辨的历史哲学,它将目的论原则引入历史领域,以整个人类的历史为其对象,由此形成了一部向着善而不断进步的"道德史",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类的"永久和平"。但康德的历史哲学是以道德形而上学为依归的,它无关乎人类历史现象本身,而仅仅从道德主体的角度来观察人类历史,因而是超历史的,是一种在黑格尔思辨历史哲学的类比意义上的历史哲学。
-
关键词
康德
历史哲学
道德本体
非社会的社会
目的论
永久和平
-
Keywords
Kant
philosophy of history
moral ontology
unsociable sociability
teleology
perpetual peace
-
分类号
B516.31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