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中医征候MRI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刘金欢 陈军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第3期498-499,共2页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是较隐蔽的早期痴呆类型,病位在脑,其本在肾,多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是发病的重要原因。中医"治未病"针对证候特点进行早期干扰,中医辨证施治,为其开辟了新思路。MRI为VCIND的临床量化、...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是较隐蔽的早期痴呆类型,病位在脑,其本在肾,多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是发病的重要原因。中医"治未病"针对证候特点进行早期干扰,中医辨证施治,为其开辟了新思路。MRI为VCIND的临床量化、诊断、病程监测和疗效观察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磁共振 中医征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2
作者 许晓辉 马聪敏 韩月珍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第26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与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的关系。方法 64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设为VCIND组,45例具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无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患者的Cys-C水平进行测定,并同时进行Hach... 目的探讨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与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的关系。方法 64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设为VCIND组,45例具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无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患者的Cys-C水平进行测定,并同时进行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IS)、临床痴呆量表(CDR)评分。结果 VCIND组的Cys-C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CIND组Cys-C水平与HIS评分(r=-0.514)、CDR评分(r=-0.596)均存在负相关(r<0,P<0.001)。结论 VCIND组的Cys-C水平高于对照组,Cys-C水平升高可能是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血清胱抑素C 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味地黄饮子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肾虚痰阻证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占国 程文静 +4 位作者 宋国红 张茜茜 刘冰 刘桂芳 王登芹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0期116-120,共5页
目的观察加味地黄饮子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肾虚痰阻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对照组在常规疗... 目的观察加味地黄饮子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肾虚痰阻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对照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予尼莫地平片,30 mg/次,3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加味地黄饮子,每日1剂,每日2次,口服。2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Blessed-Roth行为量表(BBS)评分,检测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监测2组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中医疗效总有效率为75%(30/40),对照组为5%(2/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下降,MMSE评分、MoCA评分明显提高,BBS评分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BB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IL-6、IL-8、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1);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IL-6、IL-8、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加味地黄饮子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肾虚痰阻证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表现,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地黄饮子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肾虚痰阻证 炎症反应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结构及功能磁共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郭会映 张宗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10期1645-1648,共4页
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处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早期阶段,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是由血管性因素导致的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到痴呆的一类综合征。已有研究表明VCIND是可以逆转的,所以对其早期干预,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近... 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处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早期阶段,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是由血管性因素导致的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到痴呆的一类综合征。已有研究表明VCIND是可以逆转的,所以对其早期干预,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近年来,随着功能磁共振的研究与应用,对脑结构和脑网络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一些磁共振新技术如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和功能磁共振也应运而生,因其易操作性和无创性,且能够在体研究脑结构及脑功能方面的改变,使其越来越具有研究VCIND的生理病理机制的潜在性,本文就其在VCIND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痴呆 结构磁共振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研究概况 被引量:1
5
作者 刁美玲 孙梦珠 +2 位作者 许贝贝 肖伟 梁发俊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7年第11期1797-1800,共4页
就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及其中医病因病机进行简要阐述,并总结中医治疗本病的思路及方法。针对近5年来中医对本病的研究进行具体综述,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医经络疗法、专方专药口服以及针药结合。
关键词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病因病机 中医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运重建手术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6
作者 马继伟 赵新利 +2 位作者 黄立勇 周文科 张新中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11-14,共4页
目的探讨脑血运重建手术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7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功能障碍患者应用颅内外联合脑血运重建技术治疗,术后6个月复查.对术前与术后6个月患者的脑动脉血管造影、脑CT灌注图像进行分析,并比较手... 目的探讨脑血运重建手术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7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功能障碍患者应用颅内外联合脑血运重建技术治疗,术后6个月复查.对术前与术后6个月患者的脑动脉血管造影、脑CT灌注图像进行分析,并比较手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结果本组17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6个月血管吻合口通畅率为70.59%(12/17),脑皮层血管侧支形成增多;脑组织灌注参数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或0.01).结论脑血运重建手术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安全有效,能够增加脑组织灌注,明显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 颞浅动脉 脑血运重建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采用中医疗法进行早期治疗的效果探讨
7
作者 奚燕萍 李青 +3 位作者 王雪娇 肖元宇 胡红梅 金梦雪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21期185-186,共2页
目的 :探讨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患者采用中医疗法进行早期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期间云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老年病科收治的100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100例患者... 目的 :探讨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患者采用中医疗法进行早期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期间云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老年病科收治的100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100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为对照组患者使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为治疗组患者采用中医疗法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Hcy(Hcy)的水平、白细胞的数量、AST(谷草转氨酶)的水平、ALT(谷丙转氨酶)的水平、肌酐的水平、尿酸的水平、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的评分及MMSE(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的评分。结果 :接受治疗后,治疗组患者Hcy、ALT、肌酐、AST及尿酸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其白细胞的数量、ADL的评分及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结论 :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采用中医疗法进行早期治疗的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莫地平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中医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熟麻益智方联合电针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33例
8
作者 赵少飞 方明娟 徐刚锋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919-922,共4页
目的 探讨熟麻益智方联合电针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non-demented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ND)的疗效。方法 将70例VCIND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脱落2例,剩33例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脱落2例,剩33例患者在... 目的 探讨熟麻益智方联合电针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non-demented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ND)的疗效。方法 将70例VCIND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脱落2例,剩33例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脱落2例,剩33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熟麻益智方,联合电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持续治疗4周的中医疗效。运用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估认知功能。使用斯特鲁色词测试(Stroop color-word test,Stroop)评估执行能力。运用听觉词汇学习测试(auditory verbal learning test,AVLT)评估记忆功能。测定患者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水平。检测两组血浆中白介素6、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结果 治疗组患者在治疗4周后的总有效率为93.94%(31/33),对照组为75.76%(25/33),组间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MOCA显著升高,且治疗组的MOCA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Stroop测试的正确率显著升高,时间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Stroop测试的正确率高于对照组,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AVLT各项评分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AVLT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白介素6、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同型半胱氨酸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白介素6、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同型半胱氨酸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熟麻益智方联合电针治疗显著提高VCIND的疗效,进一步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回忆功能和记忆功能,提高脑部血流动力学水平,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熟麻益智方 电针 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 认知功能 回忆功能 记忆功能 血流动力学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滋肾活血方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
9
作者 姚婷 刘璐 +4 位作者 王馨苑 邓谦 石红梅 蒋军林 伍大华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722-730,共9页
目的 探究滋肾活血方改善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闭塞法(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 BCCAO)构建V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VD组)、... 目的 探究滋肾活血方改善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闭塞法(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 BCCAO)构建V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VD组)、滋肾活血方高剂量组(15.2 g/kg)、滋肾活血方中剂量组(7.6 g/kg)、滋肾活血方低剂量组(3.8 g/kg)、奥拉西坦组(阳性对照)。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记录大鼠的逃避潜伏时间以及穿越平台的次数评估大鼠认知功能;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学改变和炎性浸润;尼氏染色评估海马神经元损伤;免疫荧光检测海马组织小胶质细胞M1/M2极化情况;ELISA试剂盒检测海马组织促炎因子(TNF-α、IL-1β)和抗炎因子(TGF-β、IL-4)的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p65核蛋白水平。结果 与sham组相比,VD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P<0.001),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01),海马神经元排列不规则,炎性细胞浸润增多,Iba-1、CD16/32以及CD206的水平,促炎因子(TNF-α、IL-1β),抗炎因子(TGF-β、IL-4)水平以及TLR4和p65核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P<0.001)。与VD组相比,滋肾活血方高、中、低剂量组和奥拉西坦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穿越平台次数增加(P<0.01),大鼠神经元病理变化得到改善,Iba-1、CD16/32以及CD206的水平,促炎因子(TNF-α、IL-1β)以及TLR4和p65核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抗炎因子(TGF-β、IL-4)水平上调(P<0.01)。结论 滋肾活血方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促进小胶质细胞M2型极化缓解V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滋肾活血方 血管性痴呆 认知功能障碍 小胶质细胞 TLR4/NF-κB M2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瘀通络灸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转归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伟伟 朱敏婕 +2 位作者 姜天鑫 李飞 张庆萍(指导)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年第10期1965-1969,共5页
目的:运用化瘀通络灸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VCIND)患者,观察其对认知功能转归的影响。方法:将60例通过纳入标准筛查的患者严格遵循随机原则分成灸法组和常规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 目的:运用化瘀通络灸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VCIND)患者,观察其对认知功能转归的影响。方法:将60例通过纳入标准筛查的患者严格遵循随机原则分成灸法组和常规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基础药物及认知功能康复训练,康复训练1次/d,每周5次,共进行8周。灸法组加用化瘀通络灸疗法,1次/d,每周3次,共治疗8周。分别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及自理能力进行评估,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Hcy值。结果:治疗结束后,灸法组治疗有效率为83.33%,显著高于常规组的56.67%有效率;灸法组治疗后的MoCA、ADL量表评分均高于常规组,血清Hcy值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治疗上加用化瘀通络灸疗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自理能力,降低患者血清Hcy数值,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 化瘀通络灸 认知功能 自理能力 血清HC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脑梗死患者进展为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冬梅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20期38-40,共3页
目的:分析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VCIND)的脑梗死患者进展为血管性痴呆( VD)的危险因素。方法对VCIND的脑梗死患者进行6~24个月的随访,依据ICD-10中VD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进展为VD组和仍为VCIND组,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VC... 目的:分析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VCIND)的脑梗死患者进展为血管性痴呆( VD)的危险因素。方法对VCIND的脑梗死患者进行6~24个月的随访,依据ICD-10中VD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进展为VD组和仍为VCIND组,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VCIND进展为VD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脑白质稀疏( LA)和额区、丘脑、基底节区的梗死数量均可促使VCIND患者进展为VD。基底节区、额区、丘脑部位的梗死病灶数量与LA评分是进展为VD的独立风险因素,且基底节区、额区和丘脑每增加一个梗死病灶数,进展为VD的风险分别增加37.2%、68.3%和68.9%,同时LA评分每增加1分进展为VD的风险将增加48.6%。结论梗死数量和梗死部位的特点有助于预测VCIND患者进展为VD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痴呆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血管性痴呆 影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痴呆型血管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潘丽雅 翁保慧 邓珊 《内科》 2014年第4期375-377,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致非痴呆型血管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20例CCCI患者根据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分为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组(VCIND组,52例)及非VCIND组(68例),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CCI患者高血压、... 目的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致非痴呆型血管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20例CCCI患者根据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分为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组(VCIND组,52例)及非VCIND组(68例),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CCI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梗死等各种危险因素与VCIND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脑梗死的多次发作及多部位发生及低教育程度与CCCI致VCIND有关;多因素分析证实糖尿病、脑梗死的多次发作及多部位发生及低教育程度与CCCI致VCIND有关,OR值分别为13.255、12.862、9.051、1.486(P<0.01)。结论糖尿病、脑梗死的多次发作及多部位发生、低教育程度与CCCI致VCIND有关,可能是CCCI致VCIND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脑供血不足 痴呆血管认知功能障碍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络通颗粒改善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何望生 杨文明 +5 位作者 汪瀚 王晓旸 汪美霞 韩辉 董婷 周磊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2年第11期1045-1047,共3页
目的:观察脑络通颗粒治疗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探讨脑络通颗粒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60例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脑络通颗粒,对照组给予尼莫地... 目的:观察脑络通颗粒治疗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探讨脑络通颗粒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60例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脑络通颗粒,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疗程12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70.0%,对照组为42.9%,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在降低中医症状积分值、BBS分值、提高MMSE分值、ADL评分,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除红细胞压积)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2组治疗后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结论:脑络通颗粒能改善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痴呆 脑络通颗粒 症状积分值 BBS分值 MMSE分值 ADL评分 血液流变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络通颗粒治疗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4
作者 何望生 杨文明 +5 位作者 汪瀚 王晓旸 汪美霞 韩辉 董婷 周磊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4年第2期146-148,共3页
目的:观察脑络通颗粒治疗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氧化应激及相关理化指标的变化,探讨脑络通颗粒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60例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脑络通颗粒,对照组... 目的:观察脑络通颗粒治疗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氧化应激及相关理化指标的变化,探讨脑络通颗粒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60例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脑络通颗粒,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疗程均为12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70.0%,对照组有效率为42.9%,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在降低中医症状积分值、BBS分值,提高MMSE分值、ADL评分,改善血脂及脑血流速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2组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脑络通颗粒能改善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痴呆 脑络通颗粒 症状积分 BBS分值 MMSE分值 ADL评分 血脂 脑血流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络通颗粒对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大鼠行为学及脑组织IL-1β、TNF-α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杨文明 何望生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2年第3期265-268,共4页
目的:进一步阐明脑络通颗粒的作用途径及机制,观察该药对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行为学及脑组织IL-1β、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建立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采用跳台法、避暗法观察脑络通颗粒对痴呆型血管性认知... 目的:进一步阐明脑络通颗粒的作用途径及机制,观察该药对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行为学及脑组织IL-1β、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建立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采用跳台法、避暗法观察脑络通颗粒对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的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观察药物对脑组织IL-1β、TNF-α含量等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跳台法、避暗法显示,脑络通颗粒可以改善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的学习记忆能力。与模型组比较,脑络通颗粒3剂量组能降低模型大鼠脑组织IL-1β、TNF-α含量(P<0.05或P<0.01),而脑络通颗粒中、高剂量在降低IL-1β、TNF-α含量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及尼莫地平组二者之间在降低大鼠脑组织中IL-1β、TNF-α含量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络通颗粒对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过强的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血管性痴呆 脑络通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记忆扫视研究
16
作者 张凯 李平 《河南医学研究》 2023年第24期4491-4495,共5页
目的研究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患者的记忆扫视(MGS)特征,探讨MGS对该类患者认知功能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在濮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44例VCIND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8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应... 目的研究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患者的记忆扫视(MGS)特征,探讨MGS对该类患者认知功能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在濮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44例VCIND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8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应用视频眼震电图仪对两组进行经典MGS检查,比较检验结果。观察指标包括左右向10°、15°、20°(共6个角度)的MGS速度、潜伏期、精确度。结果两组MGS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MGS潜伏期延长(左向15°的P=0.094,余各方向各角度P<0.05),MGS精确度降低(右向10°的P=0.079,余各方向各角度P<0.05)。结论VCIND患者MGS异常,主要表现为潜伏期延长及精确度下降,MGS提供了客观的电生理指标,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 记忆扫视 认知 潜伏期 精确度 视频眼震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辉 刘聪 黎明全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第2期341-343,共3页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属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的早期阶段。现代医学认为,痴呆发生后是不可逆转的,对VCIND的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中医认为,VCIND患者认知损害的病理因素主要是肾精亏虚、痰浊...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属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的早期阶段。现代医学认为,痴呆发生后是不可逆转的,对VCIND的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中医认为,VCIND患者认知损害的病理因素主要是肾精亏虚、痰浊、瘀血、热毒和肝阳,肾虚髓空为基本病理特征。治宜补肾益精为主,兼以化痰、祛瘀、解毒、平肝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 危险因素 肾虚髓空 补肾益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血清BDNF、GDNF水平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雪梅 王丽香 +1 位作者 贾文歆 李运刚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1期93-94,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水平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的关系。方法选取45例VCIND患者作为VCIND组,另选48例同期非认知障碍脑梗死(NDCI)患者作为NDCI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目的探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水平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的关系。方法选取45例VCIND患者作为VCIND组,另选48例同期非认知障碍脑梗死(NDCI)患者作为NDCI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两组患者的血清BDNF、GDNF水平进行测定并分析。结果 VCIND组血清BDNF、GDNF水平分别为(3.23±1.35)ng/ml、(5.40±1.77)pg/ml,均低于NDCI组的(3.96±1.12)ng/ml、(9.47±1.9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可能是VCNID的危险因素, BDNF、GDNF可能在脑梗死后发展为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忘型轻度与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认知损害及睡眠障碍对照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孙静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和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认知损害及睡眠障碍的临床特征。方法对60例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aMcI组)、60例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VCIND组)、6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相关认知功能测评... 目的探讨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和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认知损害及睡眠障碍的临床特征。方法对60例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aMcI组)、60例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VCIND组)、6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相关认知功能测评量表及睡眠评估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数字符号编码测验、定步调听觉连续加法测验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VCIND组评分显著低于aMCI组(P〈0.01)。(2)VCIND组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64、连线A、连线B评分均显著高于aMCI组和对照组(P〈0.01),aMCI组连线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VCIND组、aMCI组Benton线方向判定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VCIND组评分显著低于aMCI组(P〈0.01)。(4)aMCI组和VCIND组爱泼沃斯嗜睡最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aMCI组爱泼沃斯嗜睡量表评分显著高于VCIND组,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显著低于VCIND组(P〈0.01)。结论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和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损害与睡眠障碍,但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较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注意力、信息处理速度、视空间加工能力和执行能力受损更严重,睡眠障碍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障碍 认知损害 睡眠障碍 遗忘 遗忘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 被引量:1
20
作者 杜艺超 贾红玲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9年第3期55-57,60,共4页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一个分型,针灸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保护神经元细胞、促进神经细胞、血管新生、影响脑代谢、神经递质释放、炎性反应等途径改善学习、记忆能力,不仅能够改善VCIND患者的近期...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一个分型,针灸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保护神经元细胞、促进神经细胞、血管新生、影响脑代谢、神经递质释放、炎性反应等途径改善学习、记忆能力,不仅能够改善VCIND患者的近期症状,恢复记忆能力,还能控制其复发。本研究从单纯针刺、针药并用、针灸并用、电针疗法、耳针疗法、眼针疗法、其它疗法等方面做一综述,肯定了针灸治疗VCIND的有效性,为以后的临床和科研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