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7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甾体抗炎药在牛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中的应用
1
作者 郝海生 杜卫华 +3 位作者 赵善江 赵学明 邹惠影 朱化彬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9-133,共5页
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是牛繁殖管理中广泛使用的辅助繁殖技术。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过程中导致的前列腺素异常分泌会影响牛早期胚胎存活,显著降低妊娠率。非甾体抗炎药能够抑制环氧化酶,阻断花生四烯酸向前列腺素转化,降低前列腺素分泌,发... 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是牛繁殖管理中广泛使用的辅助繁殖技术。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过程中导致的前列腺素异常分泌会影响牛早期胚胎存活,显著降低妊娠率。非甾体抗炎药能够抑制环氧化酶,阻断花生四烯酸向前列腺素转化,降低前列腺素分泌,发挥抗黄体溶解作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能够增加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后的牛早期胚胎存活,提高妊娠率。论文总结了常用非甾体抗炎药在牛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中的应用,以期为提高牛繁殖效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 人工授精 胚胎移植 妊娠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HPLC-MS/MS法检测化妆品中21种非甾体抗炎药 被引量:1
2
作者 冯克然 吴晓鸣 +1 位作者 马亮波 孙宇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9-406,共8页
建立了同时检测化妆品中21种非甾体抗炎药的UHPLC-MS/MS方法。选用膏霜、面膜、凝胶、液体水基类样品为化妆品代表性基质,样品采用甲醇或0.3%(V/V)甲酸-甲醇进行超声辅助液液萃取。使用ACQUITY UPLC BEH C_(18)(1.7μm,2.1 mm×150 ... 建立了同时检测化妆品中21种非甾体抗炎药的UHPLC-MS/MS方法。选用膏霜、面膜、凝胶、液体水基类样品为化妆品代表性基质,样品采用甲醇或0.3%(V/V)甲酸-甲醇进行超声辅助液液萃取。使用ACQUITY UPLC BEH C_(18)(1.7μm,2.1 mm×150 mm)色谱柱进行分离,分别以0.1%(V/V)甲酸-水和乙腈作为水相和有机相进行梯度洗脱,在多反应监测模式下进行检测。对样品前处理条件和色谱、质谱条件进行了系统性考察。结果表明,20种化合物的线性范围为5~50μg/L,罗非昔布线性范围为10~100μg/L,均线性相关系数良好(r>0.99)。低、中、高三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范围为72.1%~117.3%(n=6),相对标准偏差RSD范围为0.6%~9.7%。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性高、灵敏度好,适用于化妆品中非甾体抗炎药的检测,能够为化妆品中行为的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化妆品 非甾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甾体抗炎药与应力性骨损伤的相关研究进展
3
作者 强宁 王瑾 +6 位作者 于健 许金芳 王明新 董晨辉 李慎松 赵晋 李春宝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1-350,共10页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作为一种常用的止痛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骨骼肌肉疾病或损伤导致的疼痛。大量临床研究表明,NSAIDs可增加军人和运动员应力性骨损伤(BSI)的发生风险,尤其在高强度训练应用NSAIDs时BSI的发生率更高。NSAIDs会影响骨...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作为一种常用的止痛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骨骼肌肉疾病或损伤导致的疼痛。大量临床研究表明,NSAIDs可增加军人和运动员应力性骨损伤(BSI)的发生风险,尤其在高强度训练应用NSAIDs时BSI的发生率更高。NSAIDs会影响骨折愈合过程,但其导致训练过程中BSI发生率增高的潜在机制尚不明确。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本文总结了NSAIDs增加BSI发生风险可能的机制,旨在规范对NSAIDs的使用和临床管理,在进行疼痛管理的同时,减少军人和高水平运动员等特定人群BSI甚至骨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 应力性骨损伤 骨代谢 前列腺素 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甾体抗炎药与胞外DNA相互作用及机制研究
4
作者 马心远 吴礼贵 +4 位作者 黄亮亮 卢静 刘意志 熊江涛 邹小明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118,共9页
胞外DNA(eDNA)是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传播的重要载体,化学污染物与eDNA的结合可显著影响ARGs传播;然而,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与e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尚不清楚。该文通过光谱法、圆二色谱和分子模拟等方法,分析了典型NSAIDs如布洛... 胞外DNA(eDNA)是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传播的重要载体,化学污染物与eDNA的结合可显著影响ARGs传播;然而,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与e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尚不清楚。该文通过光谱法、圆二色谱和分子模拟等方法,分析了典型NSAIDs如布洛芬(IBU)、萘普生(NAP)和酮洛芬(KET)与e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3种NSAIDs与eDNA结合导致荧光猝灭,并通过静态猝灭机制实现。基于双对数方程计算得出结合常数分别为3.55、3.09和2.69,结合位点数分别为0.89、0.83和0.84。紫外-可见光谱实验显示,NSAIDs主要通过沟槽模式与eDNA进行结合但未改变eDNA构象。分子模拟结果表明,KET、IBU和NAP与eDNA的结合能分别为7.11、-6.97和-6.37 kcal/mol,且结合位点主要位于碱基A、T,主要结合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NSAIDs与eDNA结合强度的差异与NSAIDs化学结构特征密切相关。研究结果为评估NSAIDs的生态风险提供了新视角,为揭示NSAIDs等非抗生素物质诱导ARGs的传播扩散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DNA 非甾体 光谱法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非甾体抗炎药对Q67的联合毒性效应及作用机理
5
作者 成潜 张瑾 +4 位作者 张颖 桂一心 赵远帆 申慧彦 郭馨悦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共12页
随着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在环境中频繁检出,其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章以双氯芬酸钠(DIC)、布洛芬钠(IBU)、萘普生钠(NAP)等常见NSAIDs为目标污染物,以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Vibrio cyanobacteria sp.-Q67(Q67)为受试生物... 随着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在环境中频繁检出,其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章以双氯芬酸钠(DIC)、布洛芬钠(IBU)、萘普生钠(NAP)等常见NSAIDs为目标污染物,以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Vibrio cyanobacteria sp.-Q67(Q67)为受试生物,采用直接均分和均匀设计射线法分别设计了3个二元混合物体系和1个三元混合物体系。采用浓度加和和绝对残差2种模型定性和定量分析混合物的毒性相互作用,并结合热图法分析其变化规律,用剂量减小指数(DRI)来评估混合物中各组分对整体毒性的贡献,同步测定Q67在实验暴露终点时的生理生化指标,以及扫描电镜观察NSAIDs及其混合物作用前后Q67细胞结构和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NSAIDs及其混合物对Q67的毒性具有一定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浓度-效应曲线呈现为“S”型,3种NSAIDs在暴露时间12 h的毒性强弱的排序均为DIC>NAP>IBU,而混合物的毒性与各组分在混合体系中的浓度比密切相关,即混合物表现出组分比依赖的毒性。除少部分射线呈部分协同和加和作用外,其余混合射线均呈现出时间依赖性拮抗作用,最强的拮抗作用出现在暴露时间为12 h时的DIC-IBU-R1射线,d CA值为0.58。依据DRI,DIC、IBU和NAP三个组分对拮抗作用的贡献度可能为NAP>IBU>DIC。在NSAIDs及其代表性混合物的作用下,Q67细胞出现表面皱缩、黏连甚至破裂的现象,并且相较于单一药物,混合物对细胞结构的破坏程度更为明显。污染物通过诱导细胞内过氧化物的过量累积,过氧化物进一步导致细胞膜脂质过氧化,进而破坏生物膜的完整性,细胞内电导液外泄和蛋白质溶出量增加加剧了细胞损伤,最终引导致细胞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 微板毒性分析法 毒性效应 青海弧菌Q67 生理生化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索法酮通过RIPK1/RIPK3/MLKL信号通路改善非甾体抗炎药诱导的大鼠小肠黏膜损伤
6
作者 谭杰 曹玉萍 +1 位作者 王俊先 陈思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54-861,共8页
目的探讨索法酮对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诱导小肠黏膜损伤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第1组实验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n=5):正常对照组、双氯芬酸组(双氯芬酸7.5 mg·kg^(-1))、索法酮大剂量组(索法酮10 mg·kg^(-1)+双氯芬... 目的探讨索法酮对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诱导小肠黏膜损伤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第1组实验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n=5):正常对照组、双氯芬酸组(双氯芬酸7.5 mg·kg^(-1))、索法酮大剂量组(索法酮10 mg·kg^(-1)+双氯芬酸7.5 mg·kg^(-1))、索法酮中剂量组(索法酮5 mg·kg^(-1)+双氯芬酸7.5 mg·kg^(-1))、索法酮小剂量组(索法酮2 mg·kg^(-1)+双氯芬酸7.5 mg·kg^(-1)),每日灌胃1次,连续7 d,测血清D-乳酸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肠组织学损伤并行病理评分。第2组实验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n=7):正常对照组、双氯芬酸组(双氯芬酸7.5 mg·kg^(-1))、索法酮组(索法酮2 mg·kg^(-1)+双氯芬酸7.5 mg·kg^(-1)),监测大鼠体质量、24 h饮食、24 h饮水量,试剂盒检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D-乳酸、小肠组织活性氧(ROS)、乳酸脱氢酶(LDH)、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电镜观察上皮细胞超微结构,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间连接蛋白[咬合蛋白(Occludin)、闭合蛋白-1(Claudin-1)、α-连环蛋白(α-Catenin)]、程序性坏死通路相关蛋白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RIPK3和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假激酶(MLKL)、磷酸化MLKL(p-MLKL)表达水平。结果第1组实验中,双氯芬酸组小肠组织学损伤明显,D-乳酸水平及病理评分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1),索法酮干预后,小肠组织学损伤减轻,D-乳酸及病理评分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不同剂量索法酮组病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组实验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双氯芬酸组大鼠体质量减小、24 h平均饮食和饮水量减少,IL-6、IFN-γ、TNF-α、CRP、D-乳酸、小肠组织ROS强度、LDH活性、RIPK1、RIPK3、p-MLKL/MLKL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线粒体膜电位及Occludin、Claudin-1、α-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索法酮干预后,以上指标均可逆转(P<0.05或P<0.01),但RIPK1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索法酮通过抑制RIPK1/RIPK3/MLKL依赖的程序性坏死途径,减轻NSAIDs诱导的大鼠小肠黏膜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法酮 非甾体 小肠损伤 RIPK1/RIPK3/MLKL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CA的非甾体抗炎药与消毒副产物复杂混合物对2种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比较
7
作者 纪广振 张瑾 +5 位作者 张颖 赵远帆 桂一心 代碧雅 王馨悦 成潜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76,共15页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与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在水环境中广泛存在,很可能对暴露其中的生物产生联合毒性,但不同的生物响应不同。因此,以双氯芬酸钠、布洛芬钠、萘普生钠、...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与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在水环境中广泛存在,很可能对暴露其中的生物产生联合毒性,但不同的生物响应不同。因此,以双氯芬酸钠、布洛芬钠、萘普生钠、氯乙酸、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为目标污染物,采用均匀设计射线法设计它们的复杂六元混合物体系(2个体系,每个体系含7条射线U1~U7),运用时间毒性微板分析法系统测定混合物体系分别对2种指示生物青海弧菌(Q67)和蛋白核小球藻(C.pyrenoidosa)在不同暴露时间的毒性数据,采用浓度加和(CA)与绝对残差(dCA)2种模型对混合物的毒性相互作用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表征,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六元混合物体系对2种水生生物的毒性相互作用差异。结果表明:六元混合物对Q67和C.pyrenoidosa均具有时间和浓度比依赖毒性,但变化规律不同,对Q67的毒性除U2和U4随时间先减弱后增强外,其余射线均减弱,而对C.pyrenoidosa除U1、U4和U5毒性随时间减弱外,其余射线均增强。以半数效应浓度的负对数(pEC_(50))为毒性指标,各条射线对Q67和绿藻的毒性差异不明显,对Q67的毒性强弱顺序在12 h为U5>U4>U6>U7>U2>U3>U1,对C.pyrenoidosa毒性强弱顺序在96 h为U5>U7>U4>U6>U2>U3>U1。混合物体系对Q67和C.pyrenoidosa毒性相互作用均存在协同和拮抗作用,也具有浓度比和时间依赖性,但变化规律不同,对Q67协同作用较对绿藻的明显,且出现在8 h的射线U5,而对C.pyrenoidosa的拮抗作用较强,出现在96 h的U1射线,但对2种生物的协同和拮抗作用差异不显著。六元混合物体系均会不同程度的损坏Q67和C.pyrenoidosa的细胞结构,造成细胞内过氧化物过量累积,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破坏细胞膜和细胞器膜,胞内电导液外泄,但Q67细胞的受损程度较C.pyrenoidosa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 氯消毒副产物 青海弧菌Q67 蛋白核小球藻 混合物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钠对奶牛胎衣不下的作用效果研究
8
作者 马应虎 朱飞飞 +2 位作者 祁金忠 杨建新 热沙来提汗·买买提 《中国奶牛》 2025年第6期17-22,共6页
本试验目的是验证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钠在应用于奶牛产后保健时,对奶牛胎衣不下、子宫炎及产后生产繁殖指标的影响。试验方法为将2024年1月至3月足月产犊(怀孕天数265d以上)奶牛,按牛号末尾数字分组,单号为对照组,按正常保健流程保健... 本试验目的是验证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钠在应用于奶牛产后保健时,对奶牛胎衣不下、子宫炎及产后生产繁殖指标的影响。试验方法为将2024年1月至3月足月产犊(怀孕天数265d以上)奶牛,按牛号末尾数字分组,单号为对照组,按正常保健流程保健,双号为试验组,取掉保健方案中的双氯芬酸钠,其余不做改变。通过牧场的大数据系统收集试验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子宫炎发病率、21d怀孕率、首配受胎率、2配受胎率、高峰奶量、高峰泌乳天数、干物质采食量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奶牛产后保健时,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钠的奶牛胎衣不下、子宫炎发病率极显著(P<0.01)降低,本泌乳周期的首配受胎率及干物质采食量极显著(P<0.01)提升,对21d怀孕率、1胎牛受胎率及经产牛高峰产量等指标均有显著影响(P<0.05)。试验结果表明,将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钠用于产后保健时,奶牛的胎衣不下发病率会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衣不下 子宫 非甾体 双氯芬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甾体抗炎药致胃溃疡动物模型概述 被引量:2
9
作者 王雯 侯雨君 +9 位作者 石云舟 王路 郑倩华 周思远 陈颖 孙路强 陈帅 鄢香芸 李艳秋 李瑛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84-1092,共9页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致病的第二大重要原因。NSAIDs致胃溃疡动物模型是研究NSAIDs致胃肠道损伤发病机制、对应治疗方法和起效机制的有效载体,亦是实...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致病的第二大重要原因。NSAIDs致胃溃疡动物模型是研究NSAIDs致胃肠道损伤发病机制、对应治疗方法和起效机制的有效载体,亦是实验的关键,而目前缺乏对NSAIDs致胃溃疡动物模型相关文献的整理与总结。本文就近10年来吲哚美辛和阿司匹林致胃溃疡动物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从实验动物选择、药物溶剂选择、具体造模方法等方面总结和对比分析,指出当前模型存在的问题:造模方式冗杂、造模细节不够完善、模型不够贴合于临床、药物之间缺乏对比研究等,提出可行的解决思路,以期为此领域的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 吲哚美辛 阿司匹林 胃溃疡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用于化妆品中18种非甾体抗炎药筛查和测定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佳颖 李杨杰 +2 位作者 方继辉 肖树雄 徐新军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9-277,共9页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UPLC-Q-TOF MS)快速筛查和测定化妆品中18种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方法。样品采用60%乙腈水溶液超声提取,以ACQUITY UPLC BEH C_(18)(100 mm×2.1 mm,1.7μm)色谱柱分离,0.1%甲酸...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UPLC-Q-TOF MS)快速筛查和测定化妆品中18种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方法。样品采用60%乙腈水溶液超声提取,以ACQUITY UPLC BEH C_(18)(100 mm×2.1 mm,1.7μm)色谱柱分离,0.1%甲酸水和0.1%甲酸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在ESI正离子扫描模式下,采用Target MS/MS模式采集化合物的质谱信息构建筛查数据库,以保留时间、一级母离子精确质量数、同位素丰度比和二级子离子谱库匹配进行快速筛查,以基质匹配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8种化合物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检出限为0.001~0.050μg/g,定量下限为0.004~0.150μg/g。低、中、高3个加标水平下,膏霜及水剂两种化妆品基质的平均回收率为70.7%~116%,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0.70%~7.5%,日间RSD(n=3)为3.0%~14%。该方法前处理简单高效、准确度好、分析速度快,筛查结果准确,可用于化妆品中非甾体抗炎药的定性确证和定量分析,为化妆品风险识别提供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妆品 非甾体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3种非甾体抗炎药的淡水水质基准与生态风险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巢铸 谭伟强 +3 位作者 司静宜 王希欢 夏鹏 白英臣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4-700,共7页
非甾体抗炎药应用广泛,已在自然水体中频繁检出,对水生生物具有潜在生态风险。通过收集布洛芬、双氯芬酸和对乙酰氨基酚3种典型非甾体抗炎药的毒性数据推导出淡水水质基准,并结合中国地表水中检出浓度评估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布洛芬... 非甾体抗炎药应用广泛,已在自然水体中频繁检出,对水生生物具有潜在生态风险。通过收集布洛芬、双氯芬酸和对乙酰氨基酚3种典型非甾体抗炎药的毒性数据推导出淡水水质基准,并结合中国地表水中检出浓度评估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布洛芬急性毒性数据涉及5门8种生物,毒性数据范围在1.65~1 381 mg/L;慢性毒性数据涉及7门15种生物,毒性数据范围在0.001~70.0 mg/L。双氯芬酸急性毒性数据涉及4门8种生物,毒性数据范围在4.2~1 776 mg/L;慢性毒性数据涉及6门15种生物,毒性数据范围在0.000 4~20.0 mg/L。对乙酰氨基酚急性毒性数据涉及6门9种生物,毒性数据范围在2~5 308.89 mg/L;慢性毒性数据涉及7门10种生物,毒性数据范围在0.001~17.17 mg/L。(2)使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推导出布洛芬、双氯芬酸和对乙酰氨基酚的短期淡水水质基准分别为786.29、1 034.52、798.15μg/L,长期淡水水质基准分别为4.58、0.52、6.37μg/L。(3)使用风险商法评估中国7个流域中布洛芬、双氯芬酸和对乙酰氨基酚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3种NSAIDs的生态风险总体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 淡水水质基准 生态风险 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型离子交换反相吸附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测定水中23种非甾体抗炎药的残留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慧婧 张蓓蓓 +3 位作者 崔冬妮 李佩纹 王荟 胡冠九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77-2088,共12页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作为一种新型有机污染物,在环境水体中普遍检出,对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开发准确、可靠的测定水中痕量非甾体抗炎药的检测方法至为重要.本文采用Oasis MCX固相萃取柱对水样进行富集,建立测定水中23种...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作为一种新型有机污染物,在环境水体中普遍检出,对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开发准确、可靠的测定水中痕量非甾体抗炎药的检测方法至为重要.本文采用Oasis MCX固相萃取柱对水样进行富集,建立测定水中23种非甾体抗炎药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分析方法.采用酸性条件(pH=4)萃取水样,上样的流速为2 mL·min^(−1),用4 mL甲醇-4 mL5%氨水甲醇进行洗脱,浓缩定容后用ACQUITY UPLCTM BEH C18柱(2.1 mm×100 mm,1.7μm),以2 mmol·L^(−1)乙酸铵+0.05%(V/V)甲酸水溶液-乙腈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多反应选择离子监测(MRM)模式进行检测,内标法定量.23种NSAIDs在相关线性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51—0.9992),回收率为80.2%—120%,相对标准偏差为0.4%—12.5%,方法检出限为0.20—4.84 ng·L^(−1).将该方法应用于10份地表水的检测,结果显示有10种NSAIDs检出,质量浓度在ND—83.5 ng·L^(−1)之间.该方法简单、灵敏、高效,可应用于环境水体中NSAIDs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型离子交换反相吸附固相萃取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 非甾体 环境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乙烯亚胺修饰磁性纳米粒的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中非甾体抗炎药 被引量:3
13
作者 汤晓航 宋会林 +4 位作者 姚丽莹 秦国文 王星晨 柳文媛 纪顺利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5-492,共8页
环境水样中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长期存在不仅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命安全,扰乱生态系统环境,而且会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采用溶剂热法首先制备了氨基功能化Fe_(3)O_(4)纳米粒子(Fe_(3)O_(4)-NH_(2))。随后,通过室温下水溶液中的席... 环境水样中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长期存在不仅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命安全,扰乱生态系统环境,而且会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采用溶剂热法首先制备了氨基功能化Fe_(3)O_(4)纳米粒子(Fe_(3)O_(4)-NH_(2))。随后,通过室温下水溶液中的席夫碱反应,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将具有支链结构的聚乙烯亚胺(PEI)成功地接枝到Fe_(3)O_(4)纳米粒子上,合成了一种可回收的PEI接枝磁性纳米吸附剂(Fe_(3)O_(4)@PEI)并将其应用于环境水中NSAIDs的检测。通过各种表征手段研究了Fe_(3)O_(4)@PEI的组成特性,并对影响NSAIDs萃取效果的参数进行了优化。Fe_(3)O_(4)@PEI对4种NSAIDs具有高吸附性,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可对环境水样中的酮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和托芬那酸4种NSAIDs进行定量分析,在1~500μg/mL范围内,色谱峰面积与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样品在3种不同添加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在85.6%~107.8%,日内精密度均小于7.8%(n=6),日间精密度均小于9.5%(n=3)。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高效,可用于环境水样中非甾体抗炎药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 聚乙烯亚胺 磁性固相萃取 纳米粒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抗炎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葛佳佳 刘晴 +2 位作者 周金燕 单晓娜 黄钰森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6-263,共8页
目的比较2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抗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例9... 目的比较2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抗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每组45例45眼,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并在围手术期分别点用0.1%新型双氯芬酸钠滴眼液(不含防腐剂)4次/日和0.1%溴芬酸钠滴眼液2次/日,连续用药6周。于术前及术后1 d、1周、6周对患者的客观症状进行评估,采用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检测泪液分泌量,采用干眼分析仪记录泪膜破裂时间,在裂隙灯显微镜钴蓝光照射下观察角膜荧光素染色情况,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测定前房闪辉并分级,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黄斑中央区厚度并检查有无黄斑囊样水肿;同时对视力、眼压及药物安全性和不良反应进行检测和评价。结果所有受试者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未发生并发症,均按要求完成治疗和随访。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患者主观症状评分术前分别为(0.47±0.73)和(0.47±0.51)分,术后1 d分别为(0.56±0.62)和(0.75±0.61)分,术后1周分别为(0.33±0.48)和(0.64±0.65)分,术后6周分别为(0.51±0.66)和(0.78±0.77)分。不同时间点2个组患者主观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组别)=5.001,P=0.028;F_(时间)=2.920,P=0.035),双氯芬酸钠组术后主观症状评分较溴芬酸钠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患眼术前泪液分泌量分别为(5.87±2.37)和(7.36±2.74)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10,P=0.012),术后1周分别为(6.07±2.53)和(6.29±3.46)mm,术后6周分别为(6.29±0.25)和(5.80±2.76)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21、0.772,P=0.729、0.384)。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患者术前非接触泪膜破裂时间(NIBUT)分别为(8.00±6.28)和(6.40±5.28)s,术后1周分别为(6.68±5.24)和(4.50±2.46)s,术后6周分别为(6.17±5.00)和(5.39±5.39)s。2个组患者NIBU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3.415,P=0.068);不同时间点NIBU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4.358,P=0.020)。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术后1 d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分别为(1.40±0.81)和(1.38±0.89)分,术后1周分别为(0.13±0.34)和(0.22±0.47)分,术后6周分别为(0.00±0.00)和(0.00±0.00)分。2个组患者手术后角膜上皮染色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0.110,P=0.741);不同时间点患者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175.054,P<0.001)。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术后1 d前房闪辉分级分别为1.13±0.51和1.02±0.34,术后1周分别为0.13±0.34和0.16±0.37,术后6周分别为0.00±0.00和0.00±0.00。2个组患者前房闪辉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0.045,P=0.507)。不同时间点前房闪辉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322.331,P<0.001)。2个组患者术前、术后6周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21、-0.374,均P>0.05)。2个组患者术后6周黄斑囊样水肿发生率均为0%。受试者对2种试验药物的耐受性良好。双氯芬酸钠组术后轻度眼压升高的发生率为6.67%(3/45),溴芬酸钠组为11.1%(5/45)。患者停药1周后眼压均恢复正常。结论2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用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抗炎治疗均安全、有效。新型双氯芬酸钠滴眼液舒适度较溴芬酸钠滴眼液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前房 干眼 黄斑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所在非甾体抗炎药绿色降解领域取得新进展
15
《水产科技情报》 2024年第6期405-405,共1页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洋生物酶工程创新团队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和生物无机化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Inorganic Biochemistry上发表了两篇论文,报道了该团队...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洋生物酶工程创新团队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和生物无机化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Inorganic Biochemistry上发表了两篇论文,报道了该团队在非甾体抗炎药生物降解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水产研究所 生物无机化学 非甾体 创新团队 生态学领域 权威期刊 最新研究进展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埃索美拉唑与瑞巴派特联合使用在预防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胃黏膜损伤中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27
16
作者 田笑笑 杜浩 +3 位作者 郑玉峰 周清 张瑜 白艳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2407-2409,共3页
目的评价埃索美拉唑与瑞巴派特联合使用与单用H2受体阻断剂、质子泵抑制剂及黏膜保护剂在预防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性胃黏膜损伤中的疗效。方法将2010年10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138例规律服用NSAIDs的患者根据用药不同分为对照组2... 目的评价埃索美拉唑与瑞巴派特联合使用与单用H2受体阻断剂、质子泵抑制剂及黏膜保护剂在预防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性胃黏膜损伤中的疗效。方法将2010年10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138例规律服用NSAIDs的患者根据用药不同分为对照组23例、法莫替丁组26例、埃索美拉唑组28例、瑞巴派特组27例、埃索美拉唑+瑞巴派特组(埃+瑞组)34例,4周后对各组患者胃黏膜损伤临床表现的发生率及胃黏膜损伤程度评估异常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组患者胃黏膜损伤临床表现的发生率及胃黏膜损伤程度评估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法莫替丁组、埃索美拉唑组、瑞巴派特组及埃+瑞组胃黏膜损伤临床表现的发生率及胃黏膜损伤程度评估异常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法莫替丁组、埃索美拉唑组及瑞巴派特组患者胃黏膜损伤临床表现的发生率及胃黏膜损伤程度评估异常的发生率均较埃+瑞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独应用H2受体阻断剂、质子泵抑制剂或黏膜保护剂相比,埃索美拉唑与瑞巴派特联合使用在预防NSAIDs相关性胃黏膜损伤中疗效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索美拉唑 瑞巴派特 非甾体 胃黏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甾体类抗炎药不良反应43年间的国内文献源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施文 王永铭 +4 位作者 李端 李少丽 颜敏 陈斌艳 程能能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27-531,共5页
目的 探讨我国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NSAIDs)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方法 对 196 0 - 2 0 0 2年国内医学期刊文献 ,参照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控中心评判不良反应的指导原则进行筛选 ,并对符合标准... 目的 探讨我国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NSAIDs)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方法 对 196 0 - 2 0 0 2年国内医学期刊文献 ,参照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控中心评判不良反应的指导原则进行筛选 ,并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 NSAIDs的不良反应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组无明显差别 ,不良反应大多在用药 3个月内。不良反应以胃肠道损害最多 ,占 5 7.8% ,其次为皮肤及附件、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肝脏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预后均较好 ,98.3% (2 0 4 8/ 2 0 83)的患者可痊愈或好转 ,只有少部分患者留有后遗症或死亡。结论 NSAIDs临床应用广泛 ,不良反应涉及多个系统。由于部分药物已作为非处方药使用 ,因此加强临床药物监测和对普通人群的宣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良反应 NSAID 非甾体 患者 临床应用 宣教 不同性别 国家 参照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溃疡并出血临床特征 被引量:26
18
作者 陈小良 李建忠 +4 位作者 杨逸冬 柯比伦 詹雅诗 陶金 吴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64-767,771,共5页
【目的】总结分析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溃疡并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们科2007年2月至2011年1月4年间收治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溃疡并出血住院患者69例的临床资料,与同期未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的... 【目的】总结分析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溃疡并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们科2007年2月至2011年1月4年间收治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溃疡并出血住院患者69例的临床资料,与同期未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NSAID组的69例患者在年龄构成,合并使用抗凝药物及糖皮质激素,腹痛症状,溃疡发生部位与数量,与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非NSAI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溃疡并出血引起腹痛症状较少,胃溃疡发生率高于十二指肠溃疡,多发溃疡发生率较高,在60岁以上老年人多见,导致60岁以上病例贫血程度更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 消化性溃疡 上消化道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SF-36量表评估中轴型SpA患者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后生活质量变化 被引量:44
19
作者 李艳敏 郑晓龙 +3 位作者 江东彬 张蕾蕾 徐鹏慧 高冠民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62-1067,1071,共7页
目的:应用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量表)评估中轴型脊柱关节炎(中轴型Sp A)患者应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治疗后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中轴型Sp A的患者120例。均同意... 目的:应用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量表)评估中轴型脊柱关节炎(中轴型Sp A)患者应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治疗后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中轴型Sp A的患者120例。均同意使用指定药物及指定量表评估,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通过单纯随机分组,将120人分为艾瑞昔布组和塞来昔布组,均为每次200 mg,每天2次,治疗3个月。采用中文版SF-36量表评估中轴型Sp A患者NSAIDs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分析生活质量和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Bath 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加拿大脊柱关节炎研究协会评分(SPARCC)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中轴型Sp A患者116人完成最终评估,4人失访。应用SF36量表评估中轴型Sp A患者NSAIDs治疗3个月前后生活质量变化,两种药物治疗效果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患者NSAIDs治疗3个月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力、精神健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SDAI与PF、RP、BP、GH、VT、SF、RE呈正相关(P<0.05);BASDAI与MH无明显相关性(P>0.05);BASFI与PF、RP、BP、GH、SF、RE、MH呈正相关(P<0.05);BASFI与VT无明显相关性(P>0.05)。ESR只与SF、RE呈正相关(P<0.05);CRP只与SF、MH呈正相关(P<0.05);SPARCC只与PF呈正相关(P<0.05)。BASDAI、BASFI是影响PF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BASDAI是影响BP、GH、VT、RE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BASFI是影响RP、SF、MH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非甾体抗炎药能改善中轴型Sp A患者的生活质量,艾瑞昔布和塞来昔布疗效相当;SF-36量表适用于评估中轴型Sp A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轴型脊柱关节 SF-36量表 生活质量 非甾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微波辅助提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羊肉组织中4种非甾体抗炎药物残留 被引量:14
20
作者 康永锋 邹世文 +2 位作者 段吴平 李艳 孙涛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56-1060,共5页
建立了超声波-微波辅助提取-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检测羊肉组织中氟尼辛葡甲胺、美洛昔康、双氯芬酸钠和酮洛芬4种非甾体抗炎药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前处理以酸化后的乙醇为提取剂,采用超声波-微波辅助提取,硅藻土柱净化。采用的色谱条件... 建立了超声波-微波辅助提取-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检测羊肉组织中氟尼辛葡甲胺、美洛昔康、双氯芬酸钠和酮洛芬4种非甾体抗炎药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前处理以酸化后的乙醇为提取剂,采用超声波-微波辅助提取,硅藻土柱净化。采用的色谱条件:色谱柱为HypersilC18柱(250mm×4.6mm,5μm),柱温为30℃,流动相为乙腈-0.2%三乙胺水溶液(40:60,v/v,用磷酸调节pH3.5),流速为0.8mL/min,检测波长为255nm。4种非甾体抗炎药能够在20min内得到很好的分离,各药物线性回归方程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3~0.9998,检出限(信噪比(S/N)=3)为5~10μg/kg,定量限(S/N=10)为15~30μg/kg,添加回收率为65.3%~99.6%(n=5),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5%。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满足定性定量分析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微波辅助提取 高效液相色谱 非甾体 羊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