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所致心源性栓塞机械取栓术后复发的预防——3例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1
作者 张海兵 夏卫东 +4 位作者 王奉淼 李文帅 李庆民 张信芳 张全忠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25,共7页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继发的缺血性卒中占所有急性缺血性卒中的20%~30%,且此类卒中多有高负荷量血栓、较大脑血管堵塞及较差的侧支代偿,因此与其他缺血性卒中相比,具有症状更重、预后更差、死亡率偏高的特点。此类卒中患者,即使成功取栓血...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继发的缺血性卒中占所有急性缺血性卒中的20%~30%,且此类卒中多有高负荷量血栓、较大脑血管堵塞及较差的侧支代偿,因此与其他缺血性卒中相比,具有症状更重、预后更差、死亡率偏高的特点。此类卒中患者,即使成功取栓血管再通,术后短期内也存在较高的复发风险。本文以3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性卒中患者为例,介绍其机械取栓后卒中复发并再次取栓的治疗过程,结合相关文献,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导致心源性栓塞的特点,总结此类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卒中复发的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缺血卒中 机械取栓 复发 抗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科医护远程照护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介入术后护理评估指标的构建 被引量:2
2
作者 朱乾荣 兰云霞 +1 位作者 张玉英 韩亚萍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7-413,共7页
目的:构建专科医护远程照护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介入术后护理评估指标体系,旨在为我国远程照护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和分析,整合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介入术后常见护理问题,以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为依据,将相关护理问题整理、分... 目的:构建专科医护远程照护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介入术后护理评估指标体系,旨在为我国远程照护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和分析,整合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介入术后常见护理问题,以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为依据,将相关护理问题整理、分类,最后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对纳入指标进行连续2轮专家函询,构建专科医护远程照护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介入术后护理评估指标体系。结果:2轮函询问卷的回收率均为100%,2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81和0.910,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711和0.821(P<0.05)。最终构建的专科医护远程照护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介入术后护理评估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62个三级指标,各条目变异系数均<0.25。结论:构建的专科医护远程照护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介入术后护理评估指标体系科学、可靠,既保证了临床实施的可行性,又可为我国专科医护远程照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 远程照护 评估指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利伐沙班在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抗凝疗效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侯鹏 柳建红 +3 位作者 周兆欣 赵晨妍 詹秀娥 李春兰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5-331,共7页
目的观察低剂量利伐沙班在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4月至2023年3月在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321例老年(年龄≥65岁)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分为两组:房颤出血风险评估(HAS-B... 目的观察低剂量利伐沙班在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4月至2023年3月在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321例老年(年龄≥65岁)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分为两组:房颤出血风险评估(HAS-BLED)评分≤2分且年龄65~80岁者为对照组(123例),给予利伐沙班15 mg/d口服;HAS-BLED评分≥3分且年龄≥80岁者为观察组(198例),给予利伐沙班10 mg/d口服。平均随访1年,收集患者的血常规、尿便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和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比较抗凝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包括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和外周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率(脑出血等);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肾功能、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出现9例和5例脑梗死、3例和2例下肢静脉栓塞,均未发生肺栓塞;两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比5.7%,χ^(2)=0.896,P=0.344)。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出现3例和2例便潜血阳性、6例和4例皮肤黏膜出血,均未发生脑出血、咯血、血尿和呕血;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比4.9%,χ^(2)=0.019,P=0.89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均为P>0.05)。结论低剂量(10 mg/d)利伐沙班可有效预防高龄(年龄≥80岁)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而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和肝肾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老人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利伐沙班 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41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内径的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木胡牙提 卢武红 +2 位作者 马依彤 张源明 程祖亨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64-366,共3页
目的:了解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与房颤类型、房颤病程、左心房血栓及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等方面的关系。方法:选择2001-01至2008-01在我院住院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共1041例,入选条件:①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证实的房颤... 目的:了解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与房颤类型、房颤病程、左心房血栓及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等方面的关系。方法:选择2001-01至2008-01在我院住院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共1041例,入选条件:①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证实的房颤发作;②超声心动图证实的非瓣膜性心脏病。分组情况:按左心房有无血栓分为无左心房血栓组(n=950)与有左心房血栓组(n=91)。结果:1041例患者中,男性666例,女性375例,平均年龄为(64.26±12.43)岁。左心房增大的有658例(63.2%)。左心房内径随着病程出现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房颤而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随着病程出现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房颤而降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与阵发性房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房内径的大小随着房颤病程延长而增加。有左心房血栓组的房颤病程、左心房内径大于无左心房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具有房颤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发生率有随着左心房内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结论:房颤是左心房扩大的原因之一,房颤持续时间越长,左心房扩大越明显。左心房扩大在其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心房内径 心房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娜 木胡牙提 +2 位作者 卢武红 刘志强 何鹏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9-191,共3页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2-01至2009-01在我院住院的NVAF患者1064例,按NVAF有无合并脑卒中分为NVAF无脑卒中组(n=924)和NVAF合并脑卒中组(n=140)。结果:1064例患者NVAF脑卒中的检出率为13.2%...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2-01至2009-01在我院住院的NVAF患者1064例,按NVAF有无合并脑卒中分为NVAF无脑卒中组(n=924)和NVAF合并脑卒中组(n=140)。结果:1064例患者NVAF脑卒中的检出率为13.2%。NVAF合并脑卒中组的≥75岁年龄者、既往高血压史及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比NVAF不合并脑卒中组升高,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异常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75岁高龄、高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均与脑卒中显著相关(P<0.05)。结论:患者高龄(≥75岁)、高血压、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为NVAF合并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左心室射血分数为NVAF合并脑卒中的保护因素,左心室射血分数越高患者越不易发生房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脑卒中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循证药学对利伐沙班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全程管理效果评价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国梅 孙洁 陈蓉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66-1571,共6页
目的观察临床药师基于循证药学(EBP)对使用利伐沙班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全程管理效果,为改进药学服务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某院2018年7月—2019年6月诊断为非瓣膜性房颤且口服利伐沙班的住院患者2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 目的观察临床药师基于循证药学(EBP)对使用利伐沙班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全程管理效果,为改进药学服务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某院2018年7月—2019年6月诊断为非瓣膜性房颤且口服利伐沙班的住院患者2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35例,分别采用常规诊疗服务和基于EBP的全程管理模式,对比两组干预后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并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法对其经济性进行评价。结果干预期间,对照组13例、干预组7例患者因经济原因退出试验。干预后两组患者栓塞和出血事件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济学评价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人均成本增加112.58元,降低的医保支付费用为1098.01元,效益-成本比为9.75,具有经济性。敏感度分析支持成本-效益分析结果。结论与常规诊疗服务模式相比,基于EBP的全程管理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提高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经济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伐沙班 循证药学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全程管理 评价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耳封堵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蒋晓敏 罗杰 +3 位作者 谢渡江 周陵 林松 张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354-1360,1387,共8页
目的:评估左心耳封堵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在2015年6月—2017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接受左心耳封堵术的NVAF患者51例,将其分为两组:... 目的:评估左心耳封堵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在2015年6月—2017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接受左心耳封堵术的NVAF患者51例,将其分为两组:合并冠心病组以及未合并冠心病组,进行食道超声检查及电话随访。同时纳入同期20例接受新型口服抗凝药预防栓塞的NVAF合并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结果:NVAF合并冠心病组(n=15)较未合并冠心病组(n=36)的栓塞及出血风险更高,但随访结果显示两组终点事件无明显差异。与长期接受药物抗凝的冠心病患者相比,接受左心耳封堵术明显降低大出血风险。中度及重度的左房自显影与终点事件密切相关。结论:不论是否合并有冠心病,左心耳封堵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均可预防栓塞并降低大出血发生。左房自显影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左心耳封堵术预后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冠心病 左心耳封堵术 心房自显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杨洁 谢小华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2528-2530,共3页
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病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IS)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房颤血栓危险度(CHA2DS2-VASc)评分和ABC评分的起源、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医护人员为病人提供最佳的脑卒中预防措施。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缺血脑卒中 风险评分 护理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尿酸水平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性 被引量:4
9
作者 高达 周建庆 +3 位作者 林海燕 徐光泽 王自成 王圣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3741-3744,共4页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与血清中尿酸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256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住院的256例非心房颤动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尿酸水平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左室射血分...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与血清中尿酸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256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住院的256例非心房颤动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尿酸水平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等指标。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中hs-CRP、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左房内径(LA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P <0.01)。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尿酸、hs-CRP、LVEF、LAD、年龄及应用β-blocker与房颤发生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酸水平、年龄、LVEF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1)。结论血清尿酸水平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发生具有相关性,但尿酸是直接参与了心房的重构过程,或者只是代表了氧化应激或炎症反应过程的一个标志物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酸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氧化应激 心房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既往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抗栓治疗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明磊 毕齐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2期124-130,共7页
目的回顾性调查既往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抗栓治疗实际应用情况,并分析住院期间双抗治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基础上肠外抗凝... 目的回顾性调查既往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抗栓治疗实际应用情况,并分析住院期间双抗治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基础上肠外抗凝的抗栓疗效。方法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因AMI住院且出院诊断为AMI和NVAF患者143例,其中NVAF病程≥1个月,统计抗栓治疗实际应用情况,将住院期间使用双抗治疗和肠外抗凝联合双抗治疗患者分为双抗组(33例)和三抗组(102例),比较两组间出血性事件[采用出血学术研究会(Bleeding Academic Research Consortium,BARC)出血定义]和缺血性事件(缺血性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再发和外周动脉栓塞)发生。结果 1143例入选患者仅12.6%(18/143例)入院前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住院期间,71.3%(102/143例)患者使用肠外抗凝联合双抗,部分患者未使用任何抗凝治疗,双抗占23.1%(33/143例),单抗(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占2.1%(3/143例)。患者出院带药中,超过2/3患者使用双抗治疗,比例占76.9%(103/134例),华法林联合双抗比例仅占4.5%(6/134例)。2住院期间双抗组相较于三抗组总出血性事件(BARC 2~5)、重大出血事件(BARC 3,5)和轻微出血事件(BARC2)发生率低(3.0%vs 7.8%,0 vs 1.0%,3.0%vs 6.9%),而缺血性事件、缺血性卒中、外周动脉栓塞的发生率高(6.1%vs 3.9%,6.1%vs 1.0%,3.0%vs 0),但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既往NVAF合并AMI患者住院期间部分患者未使用任何抗凝治疗,双抗基础上肠外抗凝治疗并未显著降低栓塞事件和增加出血事件,该类患者二级预防三重抗栓治疗比例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心肌梗死 抗栓治疗 三重抗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和脑梗死相关因素调查研究
11
作者 邓宜鹂 于长青 +4 位作者 王叶冉 梅晶 石倩千 李惠允 杨珩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6期2131-2132,共2页
目的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各项指标和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收治20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心房颤动组和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组各100例,观察和评估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结果:单纯心房颤动组的血... 目的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各项指标和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收治20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心房颤动组和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组各100例,观察和评估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结果:单纯心房颤动组的血清脂蛋白(a)、FPG、MPV、FI、LAD以及CHA2DS2-VaSC积分相比于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组明显较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清脂蛋白(a)、FPG、MPV、FI以及LAD等各项指标应该给予严格、准确的检测,以便对脑梗死事件的发生进行评估以及对抗凝治疗进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栓状态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12
作者 何长健 张艳 +7 位作者 马建帅 刘倩 杨婧 侯倩 王连霞 张媛媛 尤玲 谢瑞芹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91-896,共6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耳血栓状态(LAATM)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拟行导管消融或左心耳封堵治疗的49...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耳血栓状态(LAATM)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拟行导管消融或左心耳封堵治疗的494例NVAF患者资料。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LAATM组(n=62)和无LAATM组(n=432)。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NLR是否为NVAF患者LAATM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评估NLR对NVAF患者LAATM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无LAATM组相比,LAATM组患者的年龄较大,心力衰竭患者比例、CHA2SD2-VASc评分、左心房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白细胞计数、NLR(1.99±0.67 vs.2.31±0.71)均较高,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NLR(OR=1.631,95%CI:1.049~2.534,P=0.030)、左心房内径(OR=1.159,95%CI:1.091~1.231,P<0.001)、心力衰竭病史(OR=1.979,95%CI:1.013~3.866,P=0.046)是NVAF患者LAATM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NLR预测NVAF患者LAATM的AUC为0.629(95%CI:0.559~0.699,P=0.001);NLR=2.22时,患者可能存在LAATM(敏感度为53.2%,特异度为69.0%)。结论:NLR可能是NVAF患者LAATM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左心耳血栓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984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向静 王娜 +2 位作者 肖培林 秦芳 钱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67-1172,共6页
目的了解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NVAF)住院患者抗凝药物使用情况,探讨影响NVAF患者抗凝药物治疗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NVAF住院患者的... 目的了解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NVAF)住院患者抗凝药物使用情况,探讨影响NVAF患者抗凝药物治疗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NVAF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口服抗凝药物使用状况。根据卒中风险分层筛选出CHA2DS2-VASc评分≥2分的患者,了解其抗凝药物使用状况,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讨论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3 984例患者,抗凝患者为2 438例(61.2%),2016-2019年抗凝患者分别为247例(39%)、316例(42.6%)、736例(65.3%)、1 139例(76.9%)。CHA2DS2-VASc≥2分的患者为3418例,抗凝患者为2065例(60.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OR=0.494)、血管疾病(OR=0.838)、急性冠脉综合征(ACS)(OR=0.58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OR=0.651)、出血史(OR=0.436)、肾功能不全(OR=0.625)、药物(OR=0.634)、NOAC降价前(OR=0.22)为降低抗凝治疗率的影响因素(P<0.05);房颤消融术(OR=2.093)、卒中史(OR=1.351)为提升抗凝治疗率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NVAF患者抗凝治疗率呈逐年增长趋势,但仍低于欧美国家。出血史、合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肾功能不全、NOAC降价前、年龄≥75岁、合并血管疾病、ACS、PCI术后为降低抗凝治疗率的影响因素,房颤消融术、卒中史为提升抗凝治疗率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率 华法林 新型口服抗凝药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法林和利伐沙班对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焦彦昕 唐铁钰 +2 位作者 刘振 许笑天 刘振生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94-599,共6页
目的探究华法林、利伐沙班对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127例就诊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的NVAF患者。分为对照组(既未服用抗凝药,也未服用抗板药,n=52)、华... 目的探究华法林、利伐沙班对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127例就诊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的NVAF患者。分为对照组(既未服用抗凝药,也未服用抗板药,n=52)、华法林组(n=36)、利伐沙班组(n=39)。收集入组患者年龄、性别、BMI、受教育程度等临床资料,认知功能通过灵敏性更高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价(MoCA)量表来进行评估,分析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比较三组患者MoCA量表各子项评分及维生素K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华法林组、利伐沙班组MoCA评分显著增加(P<0.05);与华法林组相比,利伐沙班组的MoCA评分显著增加(P<0.05)。受教育程度和服用药物情况是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与对照组和利伐沙班组相比,华法林组的视空间技能与执行能力分数和延迟回忆分数显著减少(P<0.05)。与对照组和利伐沙班组[0.380(0.355,0.398)、0.410(0.385,0.440)]相比,华法林组维生素K水平[0.338(0.325,0.345)]显著减少(P<0.05)。结论NVAF可通过采用抗凝治疗有效预防认知功能障碍,而在抗凝药物的选择上,利伐沙班因其不影响维生素K的代谢较华法林具有更好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认知功能 华法林 利伐沙班 维生素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_(2)DS_(2)-VASc评分在老年髋部骨折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围手术期抗凝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来津 李孝明 +1 位作者 方良勤 何翔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18-822,共5页
目的探讨血栓栓塞风险评分(CHA_(2)DS_(2)-VASc评分)在老年髋部骨折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围手术期分层抗凝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78例老年髋部骨折伴NVAF患者,根据术前CHA_(2)DS_(2)-VASc评分对患者年龄、性别、糖... 目的探讨血栓栓塞风险评分(CHA_(2)DS_(2)-VASc评分)在老年髋部骨折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围手术期分层抗凝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78例老年髋部骨折伴NVAF患者,根据术前CHA_(2)DS_(2)-VASc评分对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心力衰竭、脑卒中及血管疾病史进行评分,并将患者分成3组:低危组(≤1分,18例)、中危组(>1~2分,36例)、高危组(>2分,24例),3组患者术前5 d均改用低分子肝素桥接抗凝,术后24~48 h分别予阿司匹林、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分层抗凝。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血红蛋白量、围手术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术后1年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1年老年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RS)评分。结果低、中、高危组患者的CHA_(2)DS_(2)-VASc评分分别为(0.56±0.48)、(1.73±0.23)和(5.62±0.76)分,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者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6)。3组患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危组年龄最小,高危组年龄最大。中、高危组有既往糖尿病、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血管疾病史的患者比例均较低危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危组有既往缺血性脑卒中或TIA史的患者比例较中危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中危组与高危组有既往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1 d、术后3 d血红蛋白水平和INR,术后1年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以及术后1年FR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3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CHA_(2)DS_(2)-VASc评分可根据血栓风险因素指导老年髋部骨折伴NVAF患者围手术期抗凝药物的分级使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_(2)DS_(2)-VASc评分 髋部骨折 围手术期 抗凝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凝治疗的单中心调查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谭焜月 殷跃辉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46-351,共6页
目的:调查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住院患者抗凝治疗情况,为规范化抗凝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NVAF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3组:2007~2010年(A组)、2011~2014年(B组)和2015~2017年(C组).调查3组患者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并进行栓塞... 目的:调查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住院患者抗凝治疗情况,为规范化抗凝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NVAF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3组:2007~2010年(A组)、2011~2014年(B组)和2015~2017年(C组).调查3组患者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并进行栓塞及出血风险评估,对比分析不同栓塞风险、出血风险及不同组别间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结果:NVAF患者抗凝治疗率由4.15%(A组)上升至29.00%(C组),C组患者的抗凝治疗率较前显著增加(x^2=133.31,P<0.001).结论:NVAF患者的抗凝治疗较前有所改善,临床上应加强有效干预措施以提高抗凝治疗规范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 华法林 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 抗凝治疗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2
17
作者 王建刚 席建堂 +1 位作者 李劲松 刘雅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53-756,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01至2014-12期间收入院的180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和(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缺血性脑卒中,分为房颤... 目的:分析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01至2014-12期间收入院的180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和(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缺血性脑卒中,分为房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组(n=120例)和单纯房颤组(n=60例),分别评估两组患者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左心房内径(LAD)、血脂水平和肾功能等之间的差异。结果:房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组和单纯房颤组患者在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HCY、FIB、LAD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HCY、FIB、LAD是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CHA2DS2-VASc评分用于卒中危险分层与CHADS2评分比较有差异。结论:影响老年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因素除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系统外,联合测定HCY、FIB和LAD预测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使筛查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工作操作更加方便、客观。CHA2DS2-VASc适宜筛查低危人群,CHADS2适宜筛查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缺血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陈维广 梁维基 +2 位作者 李信健 冼洪光 张清梅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8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简化抗凝指标检测法及低抗凝强度华法林应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可行性。方法108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低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6~2.O]和标准抗凝强度组(INR2.1~3.0),服用华法林后第3天采血... 目的探讨简化抗凝指标检测法及低抗凝强度华法林应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可行性。方法108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低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6~2.O]和标准抗凝强度组(INR2.1~3.0),服用华法林后第3天采血检测INR,以后每周至每月检测1次,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106例患者第3天检测INR≤3.0,2例INR〉3.0;平均随访2.9年,低抗凝强度组栓塞年发生率0.62%,标准抗凝强度组未发生栓塞,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年发生率分别为1.23%和7.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简化抗凝检测方法是可行的,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可考虑应用低抗凝强度华法林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抗凝 华法林 国际标准化比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并发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庆东 杜玉生 +2 位作者 贺光辉 尹霞 公维亮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2-182,共1页
心房颤动(房颤)可分为心脏瓣膜性房颤和非瓣膜性房颤两种,前者主要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瓣膜修补、二尖瓣脱垂等,后者则主要由各种缺血性心脏病所致,主要包括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及肺源性心脏病等。近年来,相关资料显示,心... 心房颤动(房颤)可分为心脏瓣膜性房颤和非瓣膜性房颤两种,前者主要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瓣膜修补、二尖瓣脱垂等,后者则主要由各种缺血性心脏病所致,主要包括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及肺源性心脏病等。近年来,相关资料显示,心脏非瓣膜性房颤已经是脑栓塞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旨在对心脏非瓣膜性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行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从而观察其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低分子肝素钙 奥扎格雷钠 脑梗死患者 临床治疗 临床观察 心脏瓣膜房颤 风湿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梗死的影像学分型及相关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探讨 被引量:9
20
作者 冯少丹 吴钢 《中国卒中杂志》 2009年第6期470-474,共5页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 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脑梗死患者的脑梗死类型及相关发病因素,以探讨脑梗死发生的可能存在的发病机制。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和门诊的心房颤动并发...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 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脑梗死患者的脑梗死类型及相关发病因素,以探讨脑梗死发生的可能存在的发病机制。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和门诊的心房颤动并发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影像学资料分析NVAF和瓣膜性心房颤动(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VAF)脑梗死患者的梗死类型和相关因素的联系,探讨NVAF发生脑梗死的可能机制。结果VAF和NVAF脑梗死相同的危险因素有:心功能衰竭、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不同的危险因素有:前者与过快的心室率关系密切(Χ^2=7.87,P〈0.01),后者则与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关系密切(χ^2=8.80,P=0.003;χ^2=17.75,P〈0.01;Χ^2=4.06,P〈0.05;Χ^2=6.50,P=0.01);两者发生脑梗死的类型分布比例不同,前者以主干脑梗死为主(Χ^2=23.98,P〈0.01),后者类型多样,包括主干脑梗死、皮层支脑梗死、分水岭脑梗死及腔隙性脑梗死,并以分水岭脑梗死多见(χ^2=15.08,P〈0.01)。结论NVAF脑梗死以分水岭脑梗死表现多见,且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相关,提示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可能是其发生脑梗死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瓣膜 脑梗塞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