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舆论与网络生态构建研究——基于非理性表达的批判性视角
1
作者 于红 邱雅琪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2-66,共5页
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相互交织、工业时代与数字时代问题相互叠加的今天,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表达以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极端民族主义言论等表现形式,对政府公信力以及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与塑造等形成了挑战。对此,必须坚持党的集中... 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相互交织、工业时代与数字时代问题相互叠加的今天,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表达以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极端民族主义言论等表现形式,对政府公信力以及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与塑造等形成了挑战。对此,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两个舆论场”的建设工作;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激发多元主体参与配合;综合运用多种治理工具,兼顾规范性与包容性;让技术赋能网络生态治理,引导网络舆论理性表达,构建良好网络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舆论 非理性表达 网络生态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危机治理中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表达:阻断主体、方法与策略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李晚莲 陈志韶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20年第5期107-118,共12页
新媒体时代下非理性言论易引发网络舆论危机,对有效治理公共危机与构建有序健康网络舆论生态环境提出了新的挑战。本研究以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表达为研究对象,通过厘清非理性表达传播的演变阶段和分析不同阻断主体的优劣势,进而探究阻断... 新媒体时代下非理性言论易引发网络舆论危机,对有效治理公共危机与构建有序健康网络舆论生态环境提出了新的挑战。本研究以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表达为研究对象,通过厘清非理性表达传播的演变阶段和分析不同阻断主体的优劣势,进而探究阻断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信息传播的方法和策略。文中提出公共危机治理中阻断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包括事件处置阻断、制度性阻断、媒介阻断、社会手段阻断及网络技术阻断等五种方法;分析常规阻断、预控阻断及应急阻断等三类阻断策略,为相关政府部门及时、科学、有效化解网络舆论危机,高效引导网络舆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危机治理 网络舆论 非理性表达 阻断主体 阻断方法 阻断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序与失序之间:社会弱力场对网络非理性表达的“准静止态”调适 被引量:3
3
作者 曲纵翔 潘剑瑛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2-79,共8页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非理性表达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作为非常态的冲突形式,网络非理性表达通常被认为将导致社会失序。然而,在言语转化为失序行为的路径中,其转化动力可能受到表达衍生的分解力、群体效应的离心力以及来自复杂外部环...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非理性表达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作为非常态的冲突形式,网络非理性表达通常被认为将导致社会失序。然而,在言语转化为失序行为的路径中,其转化动力可能受到表达衍生的分解力、群体效应的离心力以及来自复杂外部环境的阻力共同的弱化作用,从而难以破坏社会秩序。三种力相互作用形成“弱力场”,使网络非理性表达无法转化为失序行为,但又处于不可测的风险之中,呈现介于有序与失序之间的“准静止态”。为建构理想的有序社会,“弱力场”的调适需与其他治理理念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力场 网络 非理性表达 社会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视频舆情的非理性表达与互动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黄方楠 李明德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2-158,113,共8页
[研究目的]明晰短视频平台网络舆情传播的非理性表达形态、非理性互动类型、情感强度现状,可加深对网络舆情现状及新兴传播方式的理解,为舆情管控带来新思路。[研究方法]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舆情事件短视频,采用内容分析法,将视频... [研究目的]明晰短视频平台网络舆情传播的非理性表达形态、非理性互动类型、情感强度现状,可加深对网络舆情现状及新兴传播方式的理解,为舆情管控带来新思路。[研究方法]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舆情事件短视频,采用内容分析法,将视频元素拆解为图像、声音、文字三部分,分析其中非理性表达的主要形态和常用符号;同时以视频下方有效评论作为非理性互动样本,总结非理性互动类型及其特征、测算网民情感强度。[研究结论]短视频舆情的非理性表达,呈现出人物形象鲜明、背景音突出、“标题党”盛行的传播现状;网民情绪稳定,舆情事件内容成为情绪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非理性互动有失义性互动、微情绪互动、偏激互动和暴力互动四类,须对失义性互动进行过滤、对偏激互动和暴力互动进行源头控制和实时监管、对微情绪互动进行监控,防止出现群体情绪感染、防止重大舆情事件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舆情 舆情事件 舆情传播 短视频 非理性表达 非理性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模因”生成规律与非理性传播控制——关于防范舆论风险的新视角 被引量:11
5
作者 郝雨 吉敏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1-44,共4页
智能化媒介条件下,网络舆论时常发生非理性暴涨。而对这种隐含社会风险的舆论加以引导及有效控制必然要依赖相应的技术。道金斯首创模因概念,称其为文化的"复制基因",采用模仿与复制等非遗传方式将一些观念、想法加以传播。... 智能化媒介条件下,网络舆论时常发生非理性暴涨。而对这种隐含社会风险的舆论加以引导及有效控制必然要依赖相应的技术。道金斯首创模因概念,称其为文化的"复制基因",采用模仿与复制等非遗传方式将一些观念、想法加以传播。高速、匿名且能存储海量信息的互联网成为模因传播的首选媒介。在网络模因的传播机制中,需要经过信息同化、记忆、表达与交流传输四个阶段。由于在传播形式、内容和机制上都具备高度相似性,模因常常充斥于非理性的互联网表达中,助长了负面的舆论影响。本研究认为,可以从模因传播机制切入,对如何控制非理性表达的负面影响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理性表达 模因论 网络舆论 强势模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