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空心针活检与术后病理分级的一致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勐 刘月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97-1099,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空心针活检组织学分级与术后病理组织学分级的一致性及分级的准确性。方法收集1486例术前粗针穿刺且术后均证实为乳腺非特殊型浸润癌的病例,计算每例空心针穿刺肿瘤总长度,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比较手术前... 目的探讨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空心针活检组织学分级与术后病理组织学分级的一致性及分级的准确性。方法收集1486例术前粗针穿刺且术后均证实为乳腺非特殊型浸润癌的病例,计算每例空心针穿刺肿瘤总长度,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比较手术前后组织学分级的差异性。结果1486例患者手术前后组织学病理分级的一致率为82.1%,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病理分级Ⅰ、Ⅱ、Ⅲ级的一致率分别为52.3%、96.4%、16.2%。空心针穿刺肿瘤总长度均值为(35.19±12.18)mm,不同穿刺肿瘤长度范围的一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病理分级每个级别不一致病例评估均受到结构、核分裂、异型性评分三种因素不同程度影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空心针穿刺组织学分级与术后病理分级具有较高的一致率,增加空心针穿刺肿瘤总长度可以进一步提高一致率,因此临床医师可适当增加空心针穿刺组织长度与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 空心针活检 病理分级 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三阴性非特殊型浸润性癌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特点 被引量:6
2
作者 李静敏 邵玉红 +1 位作者 孙秀明 石健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37-640,共4页
目的观察乳腺三阴性非特殊型浸润性癌(IC-NST)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ABVS)超声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56例单发IC-NST患者,根据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将其分为三阴性(三阴性组)和非三阴性(非三阴性组),对比组间一般资料及ABVS... 目的观察乳腺三阴性非特殊型浸润性癌(IC-NST)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ABVS)超声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56例单发IC-NST患者,根据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将其分为三阴性(三阴性组)和非三阴性(非三阴性组),对比组间一般资料及ABVS表现。结果156例中,病变位于左乳76例、右乳80例,三阴性30例(30/156,19.23%)、非三阴性126例(126/156,80.77%)。组间患者年龄、肿瘤体积、淋巴结转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理组织学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灶ABVS冠状面“汇聚征”及后方回声衰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微钙化、边缘、形态、方位及Adler血流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乳腺三阴性IC-NST的ABVS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其中乳腺冠状面“汇聚征”及后方回声衰减相比非三阴性IC-NST较为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超声检查 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技术 非特殊型浸润性癌 三阴性乳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子亚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超声特征 被引量:27
3
作者 郭玉萍 裴书芳 +2 位作者 刘娟娟 吴丽桑 肖美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2-85,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亚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的超声特征。方法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将经病理证实的193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分Luminal A-like型(n=46)、Luminal B-like型(n=98)、HER-2过表达型(n=22)和基底样型(n=27)4种分子亚型。回...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亚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的超声特征。方法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将经病理证实的193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分Luminal A-like型(n=46)、Luminal B-like型(n=98)、HER-2过表达型(n=22)和基底样型(n=27)4种分子亚型。回顾性分析4种分子亚型乳腺癌的超声特征,包括肿块形状、边缘、方向、内部回声、后方回声、钙化、血流及肿瘤大小、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193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4种分子亚型间,肿块大小(<2cm、2~3cm、≥3cm)和淋巴结转移(有、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理分级(Ⅰ、Ⅱ、Ⅲ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种分子亚型间6个超声征象(形状、边缘、方向、内部回声、后方回声、钙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结论不同分子亚型的非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超声表现有其特征性,Luminal A-like型与Luminal B-like型超声声像图表现差异较小,鉴别有一定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非特殊型浸润性癌 分子分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与浸润性癌(非特殊型)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张燕娜 王常珺 +4 位作者 周易冬 茅枫 孙强 毕娅兰 梁智勇 《协和医学杂志》 2015年第3期166-172,共7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和浸润性癌(非特殊型)(invasive carcinoma of no special type,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及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和浸润性癌(非特殊型)(invasive carcinoma of no special type,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及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92例IMPC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随机选取368例同期手术的NST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IMPC和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IMPC与NST在肿瘤大小[(2.9±1.9)cm比(2.1±1.4)cm,P=0.001]、脉管浸润率(85.9%比6.0%,P〈0.001)、腋窝淋巴结转移率(71.7%比47.3%,P〈0.001)及转移个数(8.2±9.9比2.9±5.7,P〈0.001)、孕激素受体表达(P=0.047)、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P=0.009)、Ki-67指数(P〈0.001)以及TNM分期(P〈0.001)、分子分型(P〈0.001)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肿瘤组织中IMPC成分≤24%、25%~49%、50%~75%以及≥76%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3.9%、56.3%、72.2%和77.1%,IMPC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与其在肿瘤中所占比例无关(P=0.347),与肿瘤T分期(P=0.001)、HER-2表达(P=0.029)、分子分型(P=0.003)、P53表达(P=0.003)以及Ki-67指数(P=0.045)相关。NST的腋窝淋巴结转移与肿瘤T分期(P〈0.001)、组织学分级(P=0.001)、脉管浸润(P〈0.001)、雌激素受体α(P=0.007)、孕激素受体(P=0.031)、HER-2表达(P=0.008)及分子分型(P〈0.001)均相关。结论 IMPC是一种具有高脉管侵袭性、高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的浸润性乳腺癌,具有与NST不同的病理特征。IMPC成分的多少并不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程度,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明显少于N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微乳头状 浸润性(特殊)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9
5
作者 李丽 孟刚 +5 位作者 汪小霞 王岳君 杨苗苗 陈青 黄雯 韩彪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0-394,399,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ILC和530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结果 ILC和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中...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ILC和530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结果 ILC和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68.5、67个月。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相比,ILC患者就诊时年龄较大,肿瘤较大,组织学分级多为2级,ER、PR阳性率高,HER-2多为阴性,Ki-67增殖指数较低,分子分型多为管腔A型(P<0.001)。ILC中,经典型ILC肿瘤较小,组织学分级较低,Ki-67增殖指数较低,分子分型中管腔A型较多;非经典型ILC中管腔B型、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较多(P=0.035)。单因素分析显示经典型与非经典型ILC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3,P=0.048);ILC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7,P=0.397);多因素分析显示,ILC中管腔A型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高于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P=0.016,P=0.015)。结论 ILC的预后和组织学分型与分子分型有关,应为预后较差的患者探寻新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小叶 非特殊型浸润性癌 临床病理特征 分子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乳腺癌微环境中浸润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的深入研究
6
作者 徐新生 郭晓静 +6 位作者 刘芳芳 李伟东 刘冰冰 谷峰 郎荣刚 范宇 付丽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642-643,共2页
背景与目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是一种高淋巴管侵犯、高淋巴结转移的特殊类型乳腺癌。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carcinoma,nototherwise specified,IDC—NOS)是乳腺癌中最... 背景与目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是一种高淋巴管侵犯、高淋巴结转移的特殊类型乳腺癌。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carcinoma,nototherwise specified,IDC—NOS)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类型,其预后依组织学分级等存在个体差异。髓样癌(medullary carcinoma,MC)是细胞高度异性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但预后相对较好的一种特殊类型乳腺癌。本研究对以上三种类型乳腺癌肿瘤微环境中的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ing lymphocytes,TILs)进行对比性研究,从肿瘤微环境中淋巴细胞浸润的异同和淋巴细胞因子的表达差异角度探讨不同类型乳腺癌预后存在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微环境中浸润的淋巴细胞 浸润性微乳头状乳头状 髓样 特殊浸润性导管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中分泌成分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郑桂华 吴雅珣 何松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8-341,共4页
目的探讨分泌成分(secretory component,SC)在良性乳腺腺泡及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SC在114例良性乳腺腺泡中的表达,并检测SC、ER、PR在133例乳腺癌中的表达。结果SC在良性乳腺腺泡和乳腺癌中的... 目的探讨分泌成分(secretory component,SC)在良性乳腺腺泡及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SC在114例良性乳腺腺泡中的表达,并检测SC、ER、PR在133例乳腺癌中的表达。结果SC在良性乳腺腺泡和乳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9.3%(79/114)、22.6%(30/133)。SC阳性率与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的分化程度无显著相关性(P=0.543);但与浸润性小叶癌的类型相关,其在腺泡型浸润性小叶癌中的阳性率高于多形性、经典型、实性型中的阳性率(P=0.014)。此外,SC阳性率与浸润性小叶癌PR表达状态相关,其在PR阳性患者中的阳性率低于PR阴性患者中的阳性率(P=0.024)。结论SC在乳腺癌中表达明显低于良性乳腺腺泡,且在腺泡型浸润性小叶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亚型浸润性小叶癌。SC在浸润性小叶癌中PR阳性患者中的阳性率低于PR阴性患者中的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小叶 非特殊型浸润性癌 分泌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