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60篇文章
< 1 2 1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研究述评 被引量:8
1
作者 徐拥军 谭必勇 张莹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18,共4页
基于中国知网的文献调研表明:目前,我国档案学界对非物质文化档案管理问题的研究处于初期阶段;侧重于简单介绍、概念界定、必要性分析;对基本原理、体制机制、法规制度和技术方法的研究刚起步;尚未引起档案学界之外的其他学科学者的关... 基于中国知网的文献调研表明:目前,我国档案学界对非物质文化档案管理问题的研究处于初期阶段;侧重于简单介绍、概念界定、必要性分析;对基本原理、体制机制、法规制度和技术方法的研究刚起步;尚未引起档案学界之外的其他学科学者的关注。未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研究内容将更加具体、深化,研究方法更加多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档案管理 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法律政策背景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杨红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2-33,共2页
在我国,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始于本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也必然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许多问题,而档案收集的客观规律又决定这项工作刻不容缓。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档案管理 政策背景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法律 起步阶段 遗产档案 客观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主体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云庆 樊树娟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3-43,共1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一种特殊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档案资源,它具有传统档案原始记录陛的特性,同时,也具有自身非常独特的特征,如内容丰啻眭、地方特色性、载体丰富性和学术研究性等。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工作,必须明确其...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一种特殊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档案资源,它具有传统档案原始记录陛的特性,同时,也具有自身非常独特的特征,如内容丰啻眭、地方特色性、载体丰富性和学术研究性等。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工作,必须明确其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主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就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实践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档案管理 遗产档案 档案资源 原始记录 传统档案 管理工作 实践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以德江傩堂戏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刘敏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6-37,共2页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是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举措,全国各级档案部门应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契机,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本文以德江傩堂戏为例,分析其档案...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是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举措,全国各级档案部门应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契机,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本文以德江傩堂戏为例,分析其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档案管理 德江傩堂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莫灿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0-70,72,共2页
本文基于信息时代背景,在阐述建立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重要意义的基础之上,分析当前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为这类档案的有效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信息时代 民间美术 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漯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情况调查
6
作者 周纳新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7-57,72,共2页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是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重要举措。漯河是中原文化古城之一,曾经是历史重镇、水旱码头,经济繁荣、人口众多、商贾云集,各种民间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是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重要举措。漯河是中原文化古城之一,曾经是历史重镇、水旱码头,经济繁荣、人口众多、商贾云集,各种民间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漯河依托丰富的人文资源优势,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整理力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管理情况 遗产档案 漯河市 民族民间文化 档案管理工作 文化古城 人口众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知识管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赵雪芹 彭邓盈政 雷春蓉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21,共5页
以知识管理为导向进行档案管理,是档案馆优化工作和管理流程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目标。论文从知识识别、知识组织、知识融合、价值创造四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进行分析,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中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构建... 以知识管理为导向进行档案管理,是档案馆优化工作和管理流程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目标。论文从知识识别、知识组织、知识融合、价值创造四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进行分析,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中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构建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知识管理框架,并提出基于知识管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优化路径,不仅有利于档案管理的质量提升,更有利于发挥知识管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利用和知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管理 知识管理 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知识组织 知识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模式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黄华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2-53,共2页
戏剧是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了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戏剧资源非常丰富,当前戏剧种类超过了400个,但因为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很多戏剧尤其是民间戏剧正在消亡,迫切需要... 戏剧是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了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戏剧资源非常丰富,当前戏剧种类超过了400个,但因为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很多戏剧尤其是民间戏剧正在消亡,迫切需要加以挽救。档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中承担载体的职责,很多民间戏剧之所以能够流传到现在,都是归功于档案的作用。基于此,要更加重视对民间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研究和保护,使其永葆生机,为子孙后代留下这宝贵的艺术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戏剧 物质文化遗产 档案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做好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 被引量:15
9
作者 胡芸 顾永贵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3-44,共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的具有永久保存的载体。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档案文化资源。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档案管理工作 民间 民族 档案文化资源 遗产档案 永久保存 文化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活态开发协同治理框架研究——基于SFIC协同治理模型的分析
10
作者 刘思思 曹宇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31,共6页
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为打破档案“固态封存”壁垒、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动态开发提供了新路径。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活态开发仍面临理念滞后、主体责任模糊及技术应用不足等发展困境。论文以SFIC协同治理模型为分析框架,围... 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为打破档案“固态封存”壁垒、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动态开发提供了新路径。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活态开发仍面临理念滞后、主体责任模糊及技术应用不足等发展困境。论文以SFIC协同治理模型为分析框架,围绕起始条件、催化领导、制度设计和协同过程四个变量进行分析,并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活态开发协同治理的发展路径。研究旨在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活态开发协同治理效能,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内容价值,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文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SFCI模型 协同治理 活态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体系的制度逻辑和时代转向 被引量:1
11
作者 段庆华 罗刚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106,155,共12页
非遗法体系以“国家在场”与系统论作为制度逻辑和理论来源,既是国家治理义务连结传统社会的范式,也是“国家在场”系统性嵌入非遗法律的应然选择与实然结果。法人类学视角下非遗法体系通过文化治理的社会实践、地方自主与国家动员的法... 非遗法体系以“国家在场”与系统论作为制度逻辑和理论来源,既是国家治理义务连结传统社会的范式,也是“国家在场”系统性嵌入非遗法律的应然选择与实然结果。法人类学视角下非遗法体系通过文化治理的社会实践、地方自主与国家动员的法律整合、批判反思“符号暴力”重构文化权力关系,形成国家真实在场、融合在场、深度在场的制度经验,并在权力场域中通过名录和传承传播制度、行政管理体制、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形塑行动者逻辑。系统性保护时代转向要求非遗法体系激活趋深走实效能,构建法治引领、国家主导、社会参与的共生机制,强化国家权力与社会多元主体利益互动,化解系统性保护中整体面向和社区自主之间的张力,平衡法治统一性与地方性知识特性,实现非遗国家治理的有效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体系 国家在场 系统性保护 制度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伟 《中国茶叶》 2025年第6期110-115,共6页
四川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数量繁多,分布广泛。文章总结了四川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规范完善保护传承管理工作、挖掘提炼品牌文化内涵和通过“互联网+非遗”模式助力保护传承、加强旅... 四川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数量繁多,分布广泛。文章总结了四川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规范完善保护传承管理工作、挖掘提炼品牌文化内涵和通过“互联网+非遗”模式助力保护传承、加强旅游整体发展规划等对策建议,以期推动四川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迈上更高的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涉茶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 保护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羌彝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
13
作者 吴柏清 赵灿文 +1 位作者 张扬 罗欣然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6-212,共7页
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异特征并识别其影响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藏羌彝走廊为研究区,在广泛搜集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其数量、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构建非遗资源... 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异特征并识别其影响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藏羌彝走廊为研究区,在广泛搜集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其数量、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构建非遗资源丰度指数评估各县级行政区非遗资源水平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其空间格局特征,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识别非遗资源水平的影响因子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第一,藏羌彝走廊非遗项目与传承人数量众多,十大非遗门类中传统舞蹈、传统音乐和传统技艺占据独特优势,主要分布在各市(州)首府所在地及其周边地区。第二,藏羌彝走廊非遗资源水平呈现“一极(拉萨市城关区)多高(昌都市卡若区、迪庆州香格里拉市、阿坝州汶川县、阿坝州茂县、黄南州同仁市)”的空间格局,非遗资源丰度指数高值区与低值区相互嵌套。第三,路网密度、城镇化率、坡度、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对藏羌彝走廊非遗资源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中路网密度、城镇化率、少数民族人口占比三个影响因子解释力由东向西递增,坡度的影响力由南向北递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藏羌彝走廊 空间格局 影响机制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4
作者 薛志勤 王丽 +1 位作者 刘书辰 张宝利 《辽宁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42-47,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和传承不仅维护了文化多样性,还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结合数理统计模型和空间分析技术,从地理学和文化分类学视角对河南省非遗的类型结构、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和传承不仅维护了文化多样性,还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结合数理统计模型和空间分析技术,从地理学和文化分类学视角对河南省非遗的类型结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非遗十大类型的数量分布不均,呈四级梯度,北密南疏,五簇多面;自然因素对非遗空间分布影响较小;经济发展水平与非遗数量显著正相关,民族人口数量与民族非遗文化正相关。建议河南省加大力度挖掘和开发非遗资源,丰富和传承乡村文化;促进非遗与旅游相结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实施非遗技艺培训项目,确保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表演艺术——从国际法与国内法的视域融合看中国保护实践的路径选择
15
作者 姚慧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9-188,共10页
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经历过长达几十年的辩论,逐渐摆脱既有的学科化分类和学术观念的影响,建立起赋权社区的根基性立场;2011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则呈现出以学科为导向的门类划分观念,深刻地... 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经历过长达几十年的辩论,逐渐摆脱既有的学科化分类和学术观念的影响,建立起赋权社区的根基性立场;2011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则呈现出以学科为导向的门类划分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非遗保护的基线行动。对比国际法和国内法的相关规定,考察中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分类体系与门类化保护策略,应以“表演艺术”领域的包容性概念来统摄国内“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和“曲艺”四大门类,则更有益于在非遗项目与领域或其子领域乃至与其他领域之间建立起互涉性关联,从而走向以生活实践为中心的过程性保护,也有助于打破学科化壁垒,从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去探查中国非遗系统性保护的实践走向与行动方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领域 学科化导向 表演艺术 包容性原则 系统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作用机理与推进策略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振川 万义 白晋湘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2,共7页
数字技术为新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赋予新动能。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审视数字技术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作用机理,并进一步提出推进策略。研究认为:数字技术作为新引擎,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数字技术为新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赋予新动能。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审视数字技术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作用机理,并进一步提出推进策略。研究认为:数字技术作为新引擎,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产生新效能,其作用机理表现为重塑体育非遗的保护方式、复建体育非遗的传承场景、拓展体育非遗的传播通路、改进体育非遗的产业样态。据此,从保护方式、传承场景、传播通路、产业样态4个方面提出推进策略:加快体育非遗数据体系完善,加快体育非遗虚拟空间开发,加快体育非遗数字传媒利用,加快体育非遗智能科技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 作用机理 文化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游戏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转向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加豪 陈家起 +3 位作者 高奎亭 蒋全虎 尹作亮 郭振华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3,共11页
推进体育非遗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已是体育非遗于数字化时代进程中“活”下来、“传”下去以及“火”起来的必然趋势,数字游戏凭借独有特性为体育非遗传承发展提供了崭新思路。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对数字游戏概念内... 推进体育非遗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已是体育非遗于数字化时代进程中“活”下来、“传”下去以及“火”起来的必然趋势,数字游戏凭借独有特性为体育非遗传承发展提供了崭新思路。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对数字游戏概念内涵认识的基础上,对数字游戏赋能体育非遗传承发展的逻辑理路、关键障碍及实践转向展开探讨。研究认为,数字游戏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底层架构,通过算法逻辑与数字界面实现交互体验的文化娱乐形态,具有虚拟性、交互性、衍生性以及跨媒介性四大核心特征;数字游戏从“记忆、传承、创新、传播”四个层面赋能体育非遗活态保护、理解认同、开发利用、传播出海,成为数字游戏赋能体育非遗传承发展的内在逻辑;数字游戏赋能体育非遗传承发展过程中仍面临法律框架薄弱引发知识产权纠纷、赋能导向失当引致文化偏颇失真、人才技术短缺制约行业持续发展等关键障碍。据此,提出了未来的实践转向,应从筑牢制度基石、革新保障举措,精准融合导向、确保文化本真,培育专才队伍、创新技术研发等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游戏 文化数字化 活态传承 传承发展 文化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技术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三重结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彭文杰 高亮 周结友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1,共12页
在非遗数字化的背景下,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基于文化接合理论,分析数字化技术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内在机理。研究认为:1)体育非遗的保护传承核心在于体育非遗实践、体育非遗符号与体育非遗知识结构的接合过程... 在非遗数字化的背景下,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基于文化接合理论,分析数字化技术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内在机理。研究认为:1)体育非遗的保护传承核心在于体育非遗实践、体育非遗符号与体育非遗知识结构的接合过程是否稳固和动态更新;2)数字化技术促进体育非遗实践分为四个层面,制度层面促进体育非遗治理体系效率提高;经济层面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增长;社会层面促进体育非遗文化多样;环境层面促进体育非遗环境治理;3)数字化技术促进体育非遗符号分为三个层面:数字技术促进体育非遗符号的记录与建档;复原与再现;传播与变现;4)数字化技术促进体育非遗知识结构分为两个层面:体育非遗知识结构的积累与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接合 数字化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生态建设探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曹胡丹 潘怡 陈连朋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0,共7页
运用实地调查、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探析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生态建设的价值、问题,并提出路径。价值:发挥文化功能,塑造非遗认同;实现技术存真,助力非遗传承;推动组织参与,促进非遗发展;提升数智管理,营造非遗环境。问题... 运用实地调查、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探析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生态建设的价值、问题,并提出路径。价值:发挥文化功能,塑造非遗认同;实现技术存真,助力非遗传承;推动组织参与,促进非遗发展;提升数智管理,营造非遗环境。问题:文化品质亟待提升,数字技术水平较低,组织协同有待加强,管理体系尚不完善。路径:复刻原生文化意涵,深挖非遗文化元素;推进数字基础建设,完善技术互鉴渠道;构建传播协同机制,提倡多元主体合作;加强非遗产权保障,提升数字监管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体育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生态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活态传承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艳 罗钰洁 程飞然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6-170,共5页
数字技术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了非遗的可见度,加速了非遗的传播力,增强了非遗的吸引力,形成跨越时空的活态传承。从线下到线上,新媒体重构了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播场景,焕活了传统文化,赋予人民共享非遗的文化权利。短视频平台不仅... 数字技术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了非遗的可见度,加速了非遗的传播力,增强了非遗的吸引力,形成跨越时空的活态传承。从线下到线上,新媒体重构了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播场景,焕活了传统文化,赋予人民共享非遗的文化权利。短视频平台不仅打通了文化传播中的物理距离、文化距离和心理距离,还激发了民众的创造力、参与感和认同感。快手以非遗为核心搭建起了一个线上线下融通的平台,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复兴中来,整合了乡村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从而实现“物”与“人”的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技术 皮影戏 短视频 活态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