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3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媒介变迁视角下的文化场域与动态转型 被引量:1
1
作者 彭译萱 《艺术传播研究》 2025年第2期87-98,共1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保护与传播也在媒介技术的不断更迭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媒介演变的角度出发,可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媒介时代中传播的特征及场域适应性,分析其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保护与传播也在媒介技术的不断更迭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媒介演变的角度出发,可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媒介时代中传播的特征及场域适应性,分析其传播模式在第一媒介及第二媒介时代的嬗变与困境,由此为在数字化与虚拟场域中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提出一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媒介变迁 文化场域 传播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山西民间音乐的新型传承
2
作者 许扬 《黄河之声》 2025年第6期209-212,共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山西民间音乐的新型传承是文化延续的必要手段,也是文化创新的表现形式。数字平台的加入使音乐传播实现了空间、时间的跨越,扩大了文化影响力,进而塑造了文化认同。与此同时,借助数字技术、跨界合作、地方节庆、...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山西民间音乐的新型传承是文化延续的必要手段,也是文化创新的表现形式。数字平台的加入使音乐传播实现了空间、时间的跨越,扩大了文化影响力,进而塑造了文化认同。与此同时,借助数字技术、跨界合作、地方节庆、非遗教育体系、社区保护机制及数字化发展等路径,相关人员能为山西民间音乐的可持续传承注入活力。基于此,文章旨在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山西民间音乐的新型传承,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民间音乐 新型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地方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民宿建设指南》解读
3
作者 熊红 邱萍 代娜 《中国标准化》 2025年第7期171-174,180,共5页
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入,民宿从单一的住宿产品逐渐演变为复合型文化旅游产品。非遗主题旅游民宿通过融入非遗主题,为民宿植入文化灵魂,极大程度丰富了游客的住宿体验,提升了民宿的品质,是文旅融合的典范。四川省地方标准《非物质文化... 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入,民宿从单一的住宿产品逐渐演变为复合型文化旅游产品。非遗主题旅游民宿通过融入非遗主题,为民宿植入文化灵魂,极大程度丰富了游客的住宿体验,提升了民宿的品质,是文旅融合的典范。四川省地方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民宿建设指南》是省内第一部非遗类地方标准,为旅游民宿创成有特色的、有主题的小型住宿设施提供建设和服务的指南,同时也让主管部门拥有对其进行管理的依据。本文介绍了该标准的编制背景和意义,阐述了标准的主要依据和内容,分析了标准的特点,提出了贯彻实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主题民宿 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的脉络和热点——基于知网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分析
4
作者 刘冰清 钟健丽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3期90-99,共10页
非遗数字化研究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线引领下,其研究视角不断拓展至传播学、文化经济学、旅游学等维度。通过Citespace软件系统梳理2003年—2023年中国知网数据库的非遗数字化相关文献发现,近二十年该领域学者在理论研究、技术研究和... 非遗数字化研究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线引领下,其研究视角不断拓展至传播学、文化经济学、旅游学等维度。通过Citespace软件系统梳理2003年—2023年中国知网数据库的非遗数字化相关文献发现,近二十年该领域学者在理论研究、技术研究和实践与应用研究上不断推陈出新,并呈现“非遗数字化留存的理论建构”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探索”再到“非遗与数字化传播的深度融合”的演变趋势。近年来非遗数字化领域持续聚焦于“数字人文”和“数字媒体应用”等热点主题,但同时仍存在研究机构合作不紧密、非遗数字化传播中重技术轻文化、重经济轻内涵等不足。为此需要积极建设非遗人才队伍,形成跨学科多领域合作圈,探索非遗在虚拟空间中的巨大潜力和价值,建设良好的数字人文生态环境,使非遗在赓续传承和传播中丰富我国多样化文化生态格局,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发展 脉络 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空间识别研究——以宜兴市前墅村为例
5
作者 方遥 郑昊 +1 位作者 祁天乐 蒋涛 《华中建筑》 2025年第4期174-178,共5页
乡土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精神内核,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乡土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空间的识别与保护方式,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延续乡土文脉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该文选取江苏省宜兴市三洞桥前墅村为研究对象,结合近... 乡土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精神内核,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乡土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空间的识别与保护方式,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延续乡土文脉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该文选取江苏省宜兴市三洞桥前墅村为研究对象,结合近年来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空间识别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选取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空间识别因子,构建识别框架与方法,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识别指标权重;其次,在对前墅村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空间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空间分布特点,划分了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空间;最后提出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空间保护建议。该文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载体的保护模式,并以前墅村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对传统村落全要素文化遗产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物质文化遗产 识别 承载空间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现状(2013—2023年)——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6
作者 宋燕 王帅龙 王欣宇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5年第5期3-8,共6页
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之一,非遗的外宣翻译已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非遗文化的重要渠道,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生成中国非遗外宣翻译研究系列知识图谱,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2013—2023年... 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之一,非遗的外宣翻译已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非遗文化的重要渠道,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生成中国非遗外宣翻译研究系列知识图谱,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2013—2023年间中国非遗外宣翻译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基于此,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非遗外宣翻译研究现状,旨在整体把握近年来学术界对于中国非遗外宣翻译的研究动态,以期为中国非遗文化“走出去”的后续研究提供路径参考,推动中国非遗外宣翻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外宣翻译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文化属性
7
作者 姜新生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3期67-74,共8页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过程中,由于理论认识上的偏颇以及实践过程的刻板固化,出现了颠倒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在场与物理在场本末关系,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传承本然追求,忘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拓未来意义指向,剥离与遮蔽...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过程中,由于理论认识上的偏颇以及实践过程的刻板固化,出现了颠倒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在场与物理在场本末关系,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传承本然追求,忘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拓未来意义指向,剥离与遮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属性等问题。澄明并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数字技术需从关注非遗物理层面向关注非遗精神层面转变,从关注非遗的静态特征向关注非遗的活态特性转变,从“吸引力”驱动转至“感染力”驱动。回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数字技术需协调参与者核心动机诉求,重申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文化本位;强调参与式数字化保护,激活非遗赖以传承的文化空间;赓续现代语境下的文化基因,拓展非遗的现代生存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保护 文化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耦合的机理和动力
8
作者 李宝丰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105-108,共4页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旅游耦合发展,是“文化强国”“体育强国”背景下激活与保护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的一种新思路。结合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现状,从文化资源交融共享、市场需求升级创新、保护传承活化...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旅游耦合发展,是“文化强国”“体育强国”背景下激活与保护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的一种新思路。结合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现状,从文化资源交融共享、市场需求升级创新、保护传承活化利用、经济增长与就业、文化传播交流、社会影响与价值等方面分析二者之间的耦合机理,并揭示其耦合发展的动力因素,以期为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 耦合机理 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路径探赜
9
作者 马知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5年第3期51-55,共5页
“研培计划”已实施十年,参与该计划的高校充分见证了非遗传承人的成长和中国非遗保护理念的逐步成熟。研培计划既助力非遗传承人传承能力的提高,又扩展了非遗项目的生存空间,增强了非遗项目的自我造血功能;推动了研培高校非遗学科的发... “研培计划”已实施十年,参与该计划的高校充分见证了非遗传承人的成长和中国非遗保护理念的逐步成熟。研培计划既助力非遗传承人传承能力的提高,又扩展了非遗项目的生存空间,增强了非遗项目的自我造血功能;推动了研培高校非遗学科的发展和非遗人才的培养;研培成为非遗传承人和市场对接的中介场;助力乡村振兴和残疾人事业,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有针对性地从学员需求出发,持续挖掘研培工作的潜力,才能进一步推动非遗的可持续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培计划 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遗学科 可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10
作者 齐达 江启迪 徐丛明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5年第4期99-101,共3页
在我国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的建设越来越重视其独特性与差异性。目前在乡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乡村景观设计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大部分的公共空间都只是满足了基本的居住需要,缺乏对精神层次的追求。本文阐述了乡村振兴与非物质... 在我国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的建设越来越重视其独特性与差异性。目前在乡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乡村景观设计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大部分的公共空间都只是满足了基本的居住需要,缺乏对精神层次的追求。本文阐述了乡村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密联系,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乡村发展的独特意义。深入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途径,包括将非遗元素融入乡村建筑风貌、景观小品、公共空间等方面,以提升乡村景观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最后,对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提出展望,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景观建设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物质文化遗产 景观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4I理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传播策略研究
11
作者 詹一虹 何叶紫 《新闻论坛》 2025年第2期27-31,共5页
本文基于4I理论(趣味性、利益性、互动性、个性化),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类短视频在抖音平台上的传播策略。研究表明,短视频凭借其直观生动、传播迅速的特点,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契机,突破了传统传播的时空限制,增强了文化... 本文基于4I理论(趣味性、利益性、互动性、个性化),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类短视频在抖音平台上的传播策略。研究表明,短视频凭借其直观生动、传播迅速的特点,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契机,突破了传统传播的时空限制,增强了文化传播效果与受众覆盖面。然而,当前非遗短视频传播仍面临受众圈层化、内容同质化、互动性不足及商业变现困难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以趣味性原则强化非遗IP的活态传承、以个性化原则深化文化内涵、以互动性原则构建多元互动生态、以利益性原则提升商业价值,通过优化传播策略,非遗短视频能够在保持文化独特性的同时,吸引年轻受众,增强传播效果,推动非遗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I理论 短视频 物质文化遗产 传播策略 抖音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至花灯的视觉化呈现探索
12
作者 李慧 《艺术家》 2025年第3期122-124,共3页
东至花灯是发源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的民俗文化活动,历经三百年的发展已成为安徽地域文化的独特符号,其经典灯型如“六兽灯”“八仙过海灯”,既寄托了人们对和谐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彰显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传递出质朴而深... 东至花灯是发源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的民俗文化活动,历经三百年的发展已成为安徽地域文化的独特符号,其经典灯型如“六兽灯”“八仙过海灯”,既寄托了人们对和谐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彰显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传递出质朴而深邃的文化情感与审美追求。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浪潮,数字化传播成为保护与传承东至花灯的新方向,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事业繁荣与文化产业振兴提供了强大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化呈现 安徽省 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中新媒体交互设计应用策略
13
作者 孙文涛 郭嵩 戴卓龙 《艺术家》 2025年第1期32-34,共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资源进行再设计的文创产品。这类产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的固有文化元素为基石,巧妙结合了先进的新媒体数字技术,致力于在互联网交互平台上不断拓展非遗文创产品的影响力。我们秉持“新媒...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资源进行再设计的文创产品。这类产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的固有文化元素为基石,巧妙结合了先进的新媒体数字技术,致力于在互联网交互平台上不断拓展非遗文创产品的影响力。我们秉持“新媒体+传承”的研究思路,将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进行交互设计、深度融合,以期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的独特创新力。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能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为非遗文创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从而实现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应用策略 创意产品 深度融合 文创产品 交互设计 固有文化 文创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纺织服饰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路径研究——基于国家级非遗数据统计分析
14
作者 吴凡文 聂栋瑶 任旭 《染整技术》 2025年第5期66-71,共6页
民族服饰是无文字书写的文化史,其形制、色彩及图案蕴含的文化元素是各族人民独特的精神标识,承载着民众的集体记忆,是中华民族视觉文化形象体系的重要构成。整理纺织服饰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分析非遗代表性项目所属类别、批次... 民族服饰是无文字书写的文化史,其形制、色彩及图案蕴含的文化元素是各族人民独特的精神标识,承载着民众的集体记忆,是中华民族视觉文化形象体系的重要构成。整理纺织服饰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分析非遗代表性项目所属类别、批次、地域分布情况以及传承人性别和所属类别、批次分布以及年龄情况。目前,我国纺织服饰类非遗存在名录建设挑战、非遗传承人青黄不接、数字化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为了促进我国纺织服饰类非遗的“活态性传承”,试提出以系统观念把握非遗名录建设、强化知识产权的法治保障力度、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搭建全链条数字化保护系统、服务与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可行性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服饰 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工艺 系统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15
作者 张善鑫 蒋光辉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5年第1期9-15,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蕴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和思想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形”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铸牢中华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蕴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和思想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形”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有感”实践,学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有效”成果。研究提出了以校本课程为依托,以校本教材开发和教师队伍建设为辅助,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载体;以主题活动为重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序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团,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感”实践;以学校为主导,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有形 有感 有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民间俗信、国家祀典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鹿邑老子祭祀的历史流变与价值分析
16
作者 高舒 罗珊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5年第3期65-73,共9页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的老子祭祀有着千年的传统。从秦汉时期的民间祭拜,到唐宋时期的国家祭祀,历经元明时期的过渡,清末民初的世俗回归,到当代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框架,在官民互动视角下,士人阶层与民间百姓在文化传承中交替发挥着重...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的老子祭祀有着千年的传统。从秦汉时期的民间祭拜,到唐宋时期的国家祭祀,历经元明时期的过渡,清末民初的世俗回归,到当代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框架,在官民互动视角下,士人阶层与民间百姓在文化传承中交替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穿越千年的老子祭祀在文化调适与创新中发生价值重构,形成跨越时空的文化认同纽带,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载体。老子祭祀的未来走向,需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祭典 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俗信 国家祭祀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技术在新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创新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筱薇 《当代音乐》 2025年第1期72-74,共3页
本研究探讨了数字技术在新疆地区传统音乐遗产保存与传承中的应用,以及面临的各种挑战。研究突出了如何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来提升传统音乐的保护和教育质量,如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技术显著增强了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和... 本研究探讨了数字技术在新疆地区传统音乐遗产保存与传承中的应用,以及面临的各种挑战。研究突出了如何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来提升传统音乐的保护和教育质量,如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技术显著增强了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和学习的深度体验。同时,技术的跨学科应用对高效地收集音乐资料及其长期的数字化保存具有重要价值。此外,政府的政策支持及资金的有效配置对推广这些技术和持续进步具有关键作用。建议未来方向应关注开发既经济又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促进本土和国际人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音乐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措施 被引量:1
18
作者 潘鲁生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5年第1期14-21,共8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学理性研究是保护落实的基础。理清家底与资源存量,总结发展经验,有利于推进系统性保护措施落实,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社会氛围,提升公众参与度,使文化遗产项目回归生活。发挥数字技术与产业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学理性研究是保护落实的基础。理清家底与资源存量,总结发展经验,有利于推进系统性保护措施落实,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社会氛围,提升公众参与度,使文化遗产项目回归生活。发挥数字技术与产业力量,合理开发,适度应用,以系统性保护适应不同类目发展需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造性转化,实现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宏观规划与微观举措,都要落实于国家、团体、个人权益保护,使传承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最大受益者,成为传承创新的最大活力来源。完善相关立法,以法律保护文化遗产本身及其传承环境。加强传承群体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形成有益于文化遗产传承的发展环境,在适应社会需求中实现创新和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系统性保护 传承 权益保护 创新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9
作者 赵雨萌 徐菲 +1 位作者 姚世杰 赵志军 《天工》 2025年第7期28-31,共4页
研究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其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基于536项数据,以黑龙江省非遗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学分析方法对非遗的时空分布进行可视化呈现,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其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基于536项数据,以黑龙江省非遗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学分析方法对非遗的时空分布进行可视化呈现,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发现黑龙江省非遗在时间上呈现“向中心汇聚”的发展轨迹,不同历史阶段的非遗在数量和类型上差异显著;空间上呈现聚集性分布,在哈尔滨、牡丹江和齐齐哈尔形成了3个高密度核心区。河流水系、政策导向和经济发展都是影响黑龙江省非遗时空分布的重要因素。针对黑龙江省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重视松花江、嫩江、牡丹江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促进非遗与经济的合理互动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黑龙江省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传承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角度认识春节的文化意义、社会功能和当代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晨阳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5年第2期14-19,共6页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视角对春节的重新认识。在文化意义层面,春节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丰富的文化...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视角对春节的重新认识。在文化意义层面,春节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在社会功能层面,春节的传承有助于提升个人修养,促进家庭社区和睦,增强社会凝聚力,为中国人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符合该公约所强调的社区参与原则。在当代价值层面,春节从粮食安全、优质教育等多个方面促进可持续发展,其所代表的非遗活态性、广泛性、基础性、核心性和向心性,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深入认识春节的多重价值,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对非遗保护及其重要性的再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春节 申遗 再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