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价值共创视角下社会创业促进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玉宁 汪华林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5-203,共9页
社会创业作为运用市场化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型商业模式,在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具有实现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统一、吸引多元利益主体广泛参与、促进陶瓷文化价值认同与传播、推动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等显著优势。... 社会创业作为运用市场化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型商业模式,在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具有实现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统一、吸引多元利益主体广泛参与、促进陶瓷文化价值认同与传播、推动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等显著优势。价值共创是嵌入社会创业过程的核心逻辑。通过扎根理论分析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代表企业皇窑集团和诚德轩瓷业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将价值共创视角下社会创业促进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实现路径归纳为“观念共识—环境共建—合作共生—价值共赢”四个环节并针对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创业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 陶瓷物质文化遗产 价值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创新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余红卫 张莉 《农村农业农民》 2024年第21期58-61,共4页
随着数字技术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和传播日益与科技深度融合。非遗数据库建设可以革新非遗保护和记录方法,数字新媒体技术可以创新非遗传播和传承模式,虚拟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非遗展演... 随着数字技术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和传播日益与科技深度融合。非遗数据库建设可以革新非遗保护和记录方法,数字新媒体技术可以创新非遗传播和传承模式,虚拟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非遗展演的观众互动和体验。要持续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河南非遗大众传播和活态传承,使中原大地古老而时尚的非遗文化更加焕发神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生产力 数字技术 物质文化遗产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转型研究 被引量:35
3
作者 司马昊翔 戴俭慧 彭响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5,共8页
新质生产力是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动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法,系统阐述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非遗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推进困囿与实践路径。研究认为,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工具和新型劳动对象是赋能体育非... 新质生产力是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动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法,系统阐述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非遗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推进困囿与实践路径。研究认为,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工具和新型劳动对象是赋能体育非遗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具有高科技保护、高效能传承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指向,存在技术创新、数据驱动、产业融合、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逻辑共契。面临的推进困囿:技术融合与技术应用的实践难题、数据采集与信息保护的平衡问题、人才匮乏与人才流失的现实挑战、产业融合与市场推广的阻滞困境以及文化剥离与文化复刻的再生困难。据此提出实践路径: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提升技术应用效能;精准采集数据信息,优化信息管理机制;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专业传承团队;深化产业融合进程,拓展市场开发路径;加大传播普及力度,探索数字场景交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生产力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转型 传统体育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教育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新质化升级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陆宇正 徐珍珍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5-12,共8页
职业教育推动非遗新质化升级,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促进作用,是实现职业教育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学理剖析发现,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工具与新型劳动对象能为非遗提供智力动能、技术支架与运作场景,非遗新... 职业教育推动非遗新质化升级,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促进作用,是实现职业教育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学理剖析发现,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工具与新型劳动对象能为非遗提供智力动能、技术支架与运作场景,非遗新质化升级以高科技赋能、高效能保障与高质量传承为驱动目标。以此为基础,职业教育可以从技术驱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数据沿袭、文化认同五个维度推动非遗新质化升级。然而,职业教育在实践中面临技术融入及落地存在阻碍、非遗领域产教融合合而不深、非遗专业传承人才规模短缺、数据采集失衡与安全性不高、非遗文化因子提取使用困难等现实困境。对此,需从以下层面践行优化路径:一是研制专业化工具,增强技术赋能效用;二是拓宽市场化路径,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三是培育“双师型”师资,构建非遗育人模式;四是采集精准化信息,健全非遗数据治理;五是加强情景化交互,彰显职教宣传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物质文化遗产 质生产力 数字技术 质化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中的创新应用 被引量:90
5
作者 吕燕茹 张利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6-30,10,共5页
目的研究新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中的创新应用。方法分析新媒体技术与数字化展示之间的关系,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设计模型要素,分析多元化数字展示中的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研究新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的研究新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中的创新应用。方法分析新媒体技术与数字化展示之间的关系,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设计模型要素,分析多元化数字展示中的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研究新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中的创新应用,从传统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画可视化创新应用、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移动交互式应用、传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虚拟仿真展示、基于移动终端的智慧展览体验等方面进行阐述。结论新媒体技术的创新型应用有利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技术 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展示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视野下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保护 被引量:29
6
作者 张婕 钟蕾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110-113,共4页
目的研究在天津文化视野下的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品设计创新保护的应用途径。方法分析天津600年历史文化,通过对文化以及衍生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分析,与具体产品设计结合贯彻创新保护思维,研究本地区特有的文化产品设计形式... 目的研究在天津文化视野下的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品设计创新保护的应用途径。方法分析天津600年历史文化,通过对文化以及衍生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分析,与具体产品设计结合贯彻创新保护思维,研究本地区特有的文化产品设计形式与地域文化保护途径。结论通过对地域性非物质文化的分析,衍生出了新的产品创新设计资源,丰满了产品设计创新背景,延展了产品的概念性,强化了设计的地域标签,保护了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视野 物质文化遗产 产品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乐故事会的文创产品开发策略 被引量:19
7
作者 涂伟 郑洁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9-124,共6页
目的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乐故事会的活态保护及传承,提出文创产品开发策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借鉴和样本参考。方法采用实地调查法、深度访谈法以及文献法,从长乐故事会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发,结合现有... 目的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乐故事会的活态保护及传承,提出文创产品开发策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借鉴和样本参考。方法采用实地调查法、深度访谈法以及文献法,从长乐故事会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发,结合现有的代表性文化符号及元素,围绕建立以文化资源为根本的文创产品价值链,营造文创产品开发的法律保护环境、设计研发,塑造文创产品的品牌形象以及依托博物馆载体,拓展文创产品的市场空间4个方面提出对长乐故事会文创产品新的开发策略。结论文创产品能够提供信息和娱乐,是传递思想、符号和生活方式的商品和服务,其开发有利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现代人文化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进而产生群体认同、影响文化消费行为,使其得以在当代文化环境中接续流传、活态发展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产品 价值链 知识产权保护 开发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向度与创新表达 被引量:29
8
作者 黄永林 余召臣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2年第3期198-206,共9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彰显和群体生活经验的历史展示,蕴含着国家、民族的生活和文化记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见人见物见生活,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彰显和群体生活经验的历史展示,蕴含着国家、民族的生活和文化记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见人见物见生活,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积极融入现代生活、当代审美、当代情感和文化认同,利用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表征、消费、认同和规则方面进行赋权赋能,使其呈现更多元的表现形态和发展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循环理论 内容共 民族认同 生活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产品开发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佳豪 《村委主任》 2024年第7期200-202,共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是“教育+旅游”的新模式,能够让学生走出课堂,近距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文章通过研究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与传承人的现状,提出目前...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是“教育+旅游”的新模式,能够让学生走出课堂,近距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文章通过研究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与传承人的现状,提出目前陕西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产品存在的问题和开发路径,以期促进研学旅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让更多的人能够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学旅行 走出课堂 物质文化遗产 开发路径 产品开发 认识和理解 亲身感受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创意语境下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发展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周致欣 刘安琪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82-287,共6页
目的探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文创旅游产品设计的可行性,并提出该类产品的设计原则与开发策略。方法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遵循“合理利用、科学开发、传承发展”的总体方针指导下,从天津现有文创旅游产品设计开发的困境和问题入... 目的探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文创旅游产品设计的可行性,并提出该类产品的设计原则与开发策略。方法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遵循“合理利用、科学开发、传承发展”的总体方针指导下,从天津现有文创旅游产品设计开发的困境和问题入手,发掘天津城市精神内核、归纳天津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理念与当代产品设计方法论相结合,通过对成功案例的解读、剖析,提炼出多维度、立体化的产品设计与推广方法,以创新设计为驱动力提升天津旅游产业活力,促进完善文化传承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的共生模式。结论以产业化视角重新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将其文化内涵以符号化、抽象化、概念化的方式注入当下文创旅游产品设计中,为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语境下找到新的物态化载体,并为天津文创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 旅游产品 生产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网络视角下连四纸非遗产品多元共创设计策略研究
11
作者 姜晨菡 黄汭 余继宏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86-96,共11页
目的由于创意人才不足和资源调配机制的模糊,江西铅山连四纸这一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面临着可持续创新效率低下和动力不足的挑战。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协作现状和多元需求研究,提出设计师主导的共创策略来弥合这一知识缺口。方法... 目的由于创意人才不足和资源调配机制的模糊,江西铅山连四纸这一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面临着可持续创新效率低下和动力不足的挑战。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协作现状和多元需求研究,提出设计师主导的共创策略来弥合这一知识缺口。方法通过文献综述、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依次界定了该非遗产品创新生态中的利益相关者具体角色。随后基于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方法,在网络结构中识别了利益相关者协作关系、网络位置、协作质量,以及紧迫待解决的协作需求。结果基于协作和需求网络的分析结果,构建了五个协作子群并提出设计师驱动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创造策略。结论匹配利益相关者能力和需求的协同共创策略,不仅助力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同时为非遗产品创新生态中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创新动力赋能提供实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产品 社会网络分析(SNA) 利益相关者 共同 铅山连四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融合--评《塑料产品设计》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燕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5-185,共1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如何在保护它的基础上实现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土家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世代居住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等地区,其生活的独特地理环境也使得土家族文化独树一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如何在保护它的基础上实现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土家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世代居住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等地区,其生活的独特地理环境也使得土家族文化独树一帜,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的传统文化不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而且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风格独特。因此如何科学地保护土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以传承,也就成为当前相关研究者的一个重要课题。设计具有交叉学科属性,如果能够将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机融合,那么必将能够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生命,鉴于此,探讨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融合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新的方向。《塑料产品设计》一书对塑料材料的各种性能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同时在文化创意产品当中,塑料材料也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制作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塑料材料 土家族文化 交叉学科 制作原料 悠久历史文化 文化产品 风格独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纲 被引量:69
13
作者 白晋湘 万义 龙佩林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3-40,共8页
在梳理、归纳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对2020年到21世纪中叶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使命进行分析,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征程和新路径。提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 在梳理、归纳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对2020年到21世纪中叶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使命进行分析,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征程和新路径。提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治理体系,实现政府与民众参与主体的治理能力现代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标志之一,民众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方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昂扬的姿态成为服务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模式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姬梅 朱普选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4期51-56,共6页
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热。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实践中形成了以博物馆、主题公园与实景舞台剧为主导的三种主要模式。文章在综合比较以上三种主要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以及西藏... 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热。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实践中形成了以博物馆、主题公园与实景舞台剧为主导的三种主要模式。文章在综合比较以上三种主要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以及西藏独特的区情,提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的自身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产品 开发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品牌形象的色彩设计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卫军 王靖云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1-114,共4页
当前作为一项新型旅游资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被广泛关注并逐渐受到重视,旅游产品的消费水平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区的旅游业收入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塑造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品牌形象是对其开发与保... 当前作为一项新型旅游资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被广泛关注并逐渐受到重视,旅游产品的消费水平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区的旅游业收入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塑造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品牌形象是对其开发与保护的有效途径。文章正是以此为契机,通过产品色彩设计的独特视觉表现和文化语义,研究分析色彩与产品品牌形象塑造的紧密联系,并由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品牌形象塑造中的色彩设计进行深入而具体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产品 品牌形象 色彩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形和意对产品设计的影响 被引量:19
16
作者 王亦敏 刘元寅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16,共4页
目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形和意进行分析。方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品设计的有效联系为基础,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内涵进行分类研究,得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千百年来人们的智慧和结晶,其中的传统工艺、思想文化、... 目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形和意进行分析。方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品设计的有效联系为基础,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内涵进行分类研究,得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千百年来人们的智慧和结晶,其中的传统工艺、思想文化、民风民俗等融入设计中,给当代的产品设计增加了新的活力。结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财富,通过与产品设计的结合,以新的形式融入到生活中,在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同时,逐渐建立起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并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产品设计 形象元素 意象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影响——以南京民俗博物馆的传统手工艺保护项目为例 被引量:34
17
作者 刘畅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3-107,共5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形式,逐渐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视域下,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将借助新媒体带来的新的契机。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层级扁平化、互动性高等特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形式,逐渐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视域下,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将借助新媒体带来的新的契机。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层级扁平化、互动性高等特点,对我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南京民俗博物馆保护的主要传统手工艺项目为例,深入研究新媒体为传统手工艺文化带来的冲击和发展机遇以及互联网视域下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媒体 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手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传播研究 被引量:32
18
作者 杨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3-157,共5页
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已迫在眉睫。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因其非虚构性的内容、纪实性与丰富性兼备的表现手法,是传承与拓展"非遗"生命力的有效... 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已迫在眉睫。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因其非虚构性的内容、纪实性与丰富性兼备的表现手法,是传承与拓展"非遗"生命力的有效形式。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传播"非遗"逐步走进大众视野,在全媒体全民范围内引发了长久的关注。而新媒体的崛起,改变了非遗纪录片的创作形态,也为其传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广阔平台。融合新旧媒体构建立体交互式传播渠道,扩展"非遗"类纪录片的传播途径,使"非遗"从特定的地域和民间群体走出去,使更广大的受众主动参与到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中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 物质文化遗产 纪录片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国民休闲产品开发 被引量:19
19
作者 程遂营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13,共3页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闲暇时间增加,以及悠久文化传统的影响,休闲已呈现大众化趋势,国民休闲的大格局正在形成。如何利用多样化的休闲资源,开发丰富多彩的休闲产品,满足不断增长的国民休闲需求,成为政府、业界和...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闲暇时间增加,以及悠久文化传统的影响,休闲已呈现大众化趋势,国民休闲的大格局正在形成。如何利用多样化的休闲资源,开发丰富多彩的休闲产品,满足不断增长的国民休闲需求,成为政府、业界和学术界越来越关心的课题。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数量巨大、内涵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国民经济 休闲资源 产品开发 城市化进程 大众化趋势 闲暇时间 文化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传播力的因素与提升策略——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被引量:16
20
作者 孙传明 李浩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4期121-127,共7页
新媒体平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撑,研究相关影响因素对传播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选取13个省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为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内容生产、平台建设、用户服... 新媒体平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撑,研究相关影响因素对传播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选取13个省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为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内容生产、平台建设、用户服务三个层面,以及专业文章数量、公众号建立时长、文章推送频率和菜单栏设置四个条件因素,对其传播效力的多重并发因素和因果复杂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平台高传播力的三条组态,揭示了四个条件因素的不同组态可以产生多种高传播力路径。因此,可以从内容生产的专业化、复合化、创新化,平台建设的规范化、生态化和品牌化,以及用户服务的人性化和智能化等方面制定其传播力提升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媒体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微信公众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