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非溶剂诱导相分离聚丙烯腈-掺铝氧化锌/石墨烯红外隐身薄膜的制备及性能
1
作者 张楠 李洪启 刘栋良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6-102,共7页
利用六水合硝酸锌和九水合硝酸铝为主要反应物,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掺铝氧化锌(AZO)。采用非溶剂诱导相分离技术,以聚丙烯腈(PAN)、AZO和石墨烯(graphene)为原料,制备具有高孔隙率和高比表面积的柔性复合薄膜。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利用六水合硝酸锌和九水合硝酸铝为主要反应物,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掺铝氧化锌(AZO)。采用非溶剂诱导相分离技术,以聚丙烯腈(PAN)、AZO和石墨烯(graphene)为原料,制备具有高孔隙率和高比表面积的柔性复合薄膜。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扫描电子显微成像、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热红外成像等方法,对制备的复合薄膜进行表征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PAN-AZO薄膜中,AZO质量分数为15%时,薄膜的红外发射率为0.28。AZO粒子的导电性使辐射能在复合材料内部得到更好的传导和分散,降低了红外发射率,但随着AZO质量分数的增加,复合颗粒表面粗糙程度增加,导致红外发射率增大。考虑到π波段的光学跃迁,大多数碳材料可以用作光吸收剂。为增强红外隐身性能,引入石墨烯,制备了PAN-AZO/graphene复合薄膜,在8~14μm波段红外发射率低至0.23,表现出良好的热伪装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铝氧化锌 石墨烯 复合膜 溶剂诱导分离 红外隐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非溶剂致相分离法制备锂电池隔膜的研究
2
作者 徐烁媛 杨柳青 +2 位作者 刘全鑫 胡志军 陈煌煌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0,共6页
本研究采用NaOH/尿素/硫脲溶解体系和非溶剂致相分离法制备再生纤维素锂电池隔膜,并比较其与市售聚烯烃Celgard 2400隔膜、纤维素隔膜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再生纤维素锂电池隔膜的孔隙率为56.1%、平均孔径为305 nm,电解液吸液率为339... 本研究采用NaOH/尿素/硫脲溶解体系和非溶剂致相分离法制备再生纤维素锂电池隔膜,并比较其与市售聚烯烃Celgard 2400隔膜、纤维素隔膜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再生纤维素锂电池隔膜的孔隙率为56.1%、平均孔径为305 nm,电解液吸液率为339%、保液率为68.9%、离子电导率为1.88 mS/cm;在0.5 C倍率下充放电循环100次后,比容量达156.55 mAh/g,库伦效率高于96%。市售Celgard 2400隔膜的离子电导率为0.43 mS/cm,在0.5 C倍率下进行100次充放电循环测试后,其比容量仅为74.26 mAh/g,库伦效率低于88%。与Celgard 2400隔膜相比,再生纤维素锂电池隔膜具有更高的孔隙率、更好的电解质润湿性、更低的内阻、更快的离子传输速度,以及可再生、环境友好等优点,在锂电池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纤维素 溶剂致分离 锂电池隔膜 碱/尿素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非溶剂诱导相分离法制备低介电常数聚酰亚胺微孔薄膜 被引量:5
3
作者 吴鹏 李忠伦 +1 位作者 余智 刘鹏波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2-137,共6页
利用非溶剂诱导相分离法,制备了一种低介电常数聚酰亚胺(PI)微孔薄膜。扫描电镜观察表明,聚酰亚胺微孔薄膜中泡孔均匀,其平均孔径在6~28μm之间。随着聚酰胺酸(PAA)浓度的增大及凝固浴温度的升高,所制得的聚酰亚胺微孔薄膜的孔隙率和平... 利用非溶剂诱导相分离法,制备了一种低介电常数聚酰亚胺(PI)微孔薄膜。扫描电镜观察表明,聚酰亚胺微孔薄膜中泡孔均匀,其平均孔径在6~28μm之间。随着聚酰胺酸(PAA)浓度的增大及凝固浴温度的升高,所制得的聚酰亚胺微孔薄膜的孔隙率和平均孔径均增大。介电性能分析表明,聚酰亚胺微孔薄膜的介电常数明显下降,当孔隙率为80%时,聚酰亚胺微孔膜的介电常数(1 MHz)为1.81。拉伸性能测试表明,随着孔隙率增加,聚酰亚胺微孔膜的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均逐渐下降,但断裂伸长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剂诱导分离 聚酰亚胺 低介电常数 微孔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溶剂/溶剂界面诱导相分离法制备多孔磺化聚苯乙烯微球 被引量:7
4
作者 查涛 宋林勇 +2 位作者 周艺峰 聂王焰 陈鹏鹏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45-1448,1452,共5页
采用非溶剂/溶剂界面诱导相分离法(N/SIPS),以磺化聚苯乙烯(SPS)为模板微球,制备出单分散性良好、孔结构可控的多孔SPS微球。研究发现,溶剂和非溶剂比例、丁醇水体积比及溶蚀时间是决定多孔聚合物微球形貌的主要因素。降低非溶剂比例或... 采用非溶剂/溶剂界面诱导相分离法(N/SIPS),以磺化聚苯乙烯(SPS)为模板微球,制备出单分散性良好、孔结构可控的多孔SPS微球。研究发现,溶剂和非溶剂比例、丁醇水体积比及溶蚀时间是决定多孔聚合物微球形貌的主要因素。降低非溶剂比例或丁醇/水体积比,延长反应时间有助于获得开孔大孔结构。另外,对多孔SPS微球的形成机理以及多孔结构的调控因素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化聚苯乙烯 多孔微球 分离 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溶剂致相分离法的PVDF膜制备与改性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马顺选 宋小三 +2 位作者 王三反 宋玺琛 刘波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483-490,共8页
近年来,聚偏氟乙烯(PVDF)膜因其优异的分离性能和物理化学稳定性,逐渐成为污染物去除、气体分离、膜蒸馏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此外在水处理行业中,PVDF膜被用于分离和去除水中复杂污染物成效显著。同时,PVDF膜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 近年来,聚偏氟乙烯(PVDF)膜因其优异的分离性能和物理化学稳定性,逐渐成为污染物去除、气体分离、膜蒸馏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此外在水处理行业中,PVDF膜被用于分离和去除水中复杂污染物成效显著。同时,PVDF膜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弊端。基于污染物堵塞膜孔,从而引起膜污染、膜通量衰减以及膜使用寿命缩短等问题,结合膜制备方法的优劣比较,本文概述了非溶剂致相分离法(Non-solvent induced phase separation,NIPS)制备PVDF膜的机理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并分析了PVDF膜污染的主要原因。为解决PVDF膜污染问题,本文综述分析了目前PVDF膜的亲水和抗菌改性技术;最后,提出了PVDF膜当前存在的缺陷,并对PVDF膜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DF膜 溶剂致分离 膜污染 膜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雾化辅助非溶剂诱导相分离法制备聚丙烯腈平板膜
6
作者 王静 潘国元 +1 位作者 赵国珂 刘轶群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26-1431,共6页
采用增加雾化预处理的步骤优化了传统非溶剂诱导相分离制膜方法,利用SEM以及接触角、平均孔径、体积孔隙率及纯水通量测试等方法对制得的聚丙烯腈(PAN)平板膜的微观形貌及性能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雾化预处理的增加引起了PAN平板膜... 采用增加雾化预处理的步骤优化了传统非溶剂诱导相分离制膜方法,利用SEM以及接触角、平均孔径、体积孔隙率及纯水通量测试等方法对制得的聚丙烯腈(PAN)平板膜的微观形貌及性能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雾化预处理的增加引起了PAN平板膜微观结构变化,随着雾化预处理时间的延长,膜平均孔径由22.3 nm增至503.3 nm,孔隙率由49.3%增至77.9%;PAN平板膜表面的亲水性逐渐提高,接触角由58.6°降至29.1°,纯水通量由0.1 MPa下的627 L/(m^(2)·h)增至40kPa下的5 093 L/(m^(2)·h)。该方法是一种简单、快速、易于工业化制备、无需添加剂的膜微观结构调控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化预处理 溶剂诱导分离 聚丙烯腈 双连续网络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酯类添加剂对非溶剂致相分离法聚偏氟乙烯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娩宁 闫静静 +3 位作者 冀大伟 杨慕容 刘海亮 肖长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9-87,共9页
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成膜聚合物、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为酯类添加剂,采用非溶剂致相分离(NIPS)法制备PVDF平板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膜孔径分析仪对PVDF膜的形貌和结构进... 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成膜聚合物、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为酯类添加剂,采用非溶剂致相分离(NIPS)法制备PVDF平板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膜孔径分析仪对PVDF膜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研究了不同比例DOP/DBP对PVDF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当m(DOP)/m(DBP)=2/1时,制备的PVDF膜水接触角为112.2°,油下水接触角为142.4°,煤油液滴可在1231.8 ms内完全浸润膜表面,说明该膜具有优异的超亲油疏水性。此外,纯油通量高达945.9 L/(m^(2)·h),油包水乳液分离效率可达99.3%,在油水分离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酯类添加剂 聚偏氟乙烯 溶剂致分离 油水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非溶剂变温相分离法包被技术对维生素C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唐明红 郭帅 尹守铮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41-43,共3页
试验将由高分子非溶剂变温相分离法包被技术包被的维生素C置于温度为85℃,相对湿度设定为95%的恒温、恒湿箱内储存30min和60min,同时将包被的维生素C分别添加于育成蛋鸡料和团头鲂幼鱼料中,并分别经过温度为75℃,压力为3.0个大气压,调... 试验将由高分子非溶剂变温相分离法包被技术包被的维生素C置于温度为85℃,相对湿度设定为95%的恒温、恒湿箱内储存30min和60min,同时将包被的维生素C分别添加于育成蛋鸡料和团头鲂幼鱼料中,并分别经过温度为75℃,压力为3.0个大气压,调质时间30s和温度为95℃,压力为3.5个大气压,调质时间为40s的条件调质、制粒,了解高分子非溶剂变温相分离法包被技术对维生素C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得知,通过高分子非溶剂变温相分离法包被技术包被后的维生素C在温度为85℃,相对湿度设定为95%的恒温、恒湿箱内储存30和60min后损失分别为0.25%和0.27%,差异不显著(P>0.05);在育成蛋鸡料和团头鲂幼鱼料中添加,并分别经过温度为75℃,压力为3.0个大气压,调质时间30s和温度为95℃,压力为3.5个大气压,调质时间为40s的条件调质、制粒后损失分别为5.82%、6.88%和6.95%、9.09%,差异均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采用高分子非溶剂变温相分离法包被技术对维生素C进行包被后能提高其在高温、高湿储存环境中以及高温、高压调质,制粒条件下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溶剂变温分离 包被 维生素C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转化法聚合物/溶剂/非溶剂铸膜体系的热力学计算 被引量:1
9
作者 魏永明 杨晓天 许振良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1-4,共4页
计算了相转化法铸膜体系中常见的典型三元相图,分析了聚合物与溶剂之间、聚合物与非溶剂之间、溶剂与非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参数对聚合物/溶剂/非溶剂铸膜液体系相图的影响,以及体系温度和聚合物摩尔体积对聚合物/溶剂/非溶剂铸膜液体系... 计算了相转化法铸膜体系中常见的典型三元相图,分析了聚合物与溶剂之间、聚合物与非溶剂之间、溶剂与非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参数对聚合物/溶剂/非溶剂铸膜液体系相图的影响,以及体系温度和聚合物摩尔体积对聚合物/溶剂/非溶剂铸膜液体系相图的影响。根据溶剂-非溶剂汽液平衡数据和溶解度参数得到了溶剂-非溶剂、溶剂与聚合物以及非溶剂与聚合物之间的Flory-Huggins相互作用参数,从而获得了几种常见铸膜液体系的相图。同时,利用聚合物/溶剂/非溶剂铸膜液体系的相图数据对热力学模型的参数进行了优化,取得了与实验结果较一致的计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 热力学 三元 聚合物分离 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段刚性对非溶剂致相分离成膜过程影响的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
10
作者 唐元晖 李春玉 +5 位作者 林亚凯 张春晖 刘泽 余立新 王海辉 王晓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0-33,共14页
通过分子动力学(MD)模拟映射方法构建了符合聚醚砜(PES)刚性结构的耗散粒子动力学(DPD)简谐力场,并研究了PES链段刚性对PES/N-甲基-2-吡咯烷酮(NMP)/水体系非溶剂致相分离(NIPS)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非溶剂和溶剂在两相界面上发生... 通过分子动力学(MD)模拟映射方法构建了符合聚醚砜(PES)刚性结构的耗散粒子动力学(DPD)简谐力场,并研究了PES链段刚性对PES/N-甲基-2-吡咯烷酮(NMP)/水体系非溶剂致相分离(NIPS)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非溶剂和溶剂在两相界面上发生的质量交换,导致在相界面处PES链段发生堆积,形成了薄而致密的聚合物表层,在PES溶液内部,由于非溶剂的侵入导致体系发生了旋节相分离,从而在整体上得到了明显的非对称结构;同时,PES链段刚性的提升能够明显加快体系的相分离速度,导致相界面处的PES薄层形成得更加快速,薄层更加致密、孔径更小,而对内部的疏松结构影响较小;此外,结合不同力场下聚合物浓度对相分离过程的影响可以发现,不同PES浓度下,链段刚性的提升对相分离过程的特征和演变趋势没有造成根本性的影响,与经典的弹簧力场的模拟结果在整体趋势上有相似性.研究结果表明,简谐力场能提升PES链段的刚性,从而能更真实地模拟实际体系的非溶剂相分离法成膜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耗散粒子动力学 溶剂致分离 多孔膜 聚合物刚性 聚醚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溶剂致相分离3D打印聚合物的成型工艺研究
11
作者 张莉彦 高丽洁 +4 位作者 马昊鹏 马具彪 杨卫民 焦志伟 于源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1-76,共6页
采用自行搭建的湿度可控的气辅式三维(3D)打印机,基于非溶剂致相分离原理,实现了常温下、高精度、低成本3D打印耐高温的聚合物材料。以聚醚酰亚胺(PEI)为例,探究了挤出压力、喷头直径、打印速度、打印环境相对湿度、打印层高等打印参数... 采用自行搭建的湿度可控的气辅式三维(3D)打印机,基于非溶剂致相分离原理,实现了常温下、高精度、低成本3D打印耐高温的聚合物材料。以聚醚酰亚胺(PEI)为例,探究了挤出压力、喷头直径、打印速度、打印环境相对湿度、打印层高等打印参数对成型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挤出丝料的宽度与打印速度、环境相对湿度有关,随打印速度和环境相对湿度的增大而减小;打印层高与挤出丝料的厚度有关,打印层高约等于挤出丝料的厚度的时,成型质量最好;通过多层沉积实验,得到最优的打印参数,成型了表面质量良好、精度高的PEI坯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打印 溶剂致分离 聚醚酰亚胺 成型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PS法疏水PVDF膜的结构与性能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小洁 于孟超 +3 位作者 王钰 王涛 冯英楠 赵之平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56,178,共11页
非溶剂致相分离法(NIPS)是制备多孔有机膜一种高效工艺手段,其过程中涉及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因素对于疏水多孔膜的成膜结构与性质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为此,本文以常用疏水膜制备原材料聚偏氟乙烯(PVDF)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采用传统... 非溶剂致相分离法(NIPS)是制备多孔有机膜一种高效工艺手段,其过程中涉及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因素对于疏水多孔膜的成膜结构与性质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为此,本文以常用疏水膜制备原材料聚偏氟乙烯(PVDF)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采用传统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和新兴喷雾辅助相转化法两种NIPS制膜工艺路线对PVDF疏水膜微纳结构的影响及其内在成膜机理,旨在通过明晰制膜过程中影响因素对成膜疏水性、孔结构参数的作用规律,为疏水膜的可控制备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有机膜 溶剂致转化 喷雾辅助转化 膜蒸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溶剂相转化辅助粗糙基底法制备高疏水PES膜
13
作者 李颖娜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0-73,共4页
以提高PES膜的疏水性能为目的,采用非溶剂相转化辅助模板法制备了高疏水的PES平板膜。讨论了非溶剂相转化辅助粗糙基底法对PES膜膜结构的影响,并分别研究了砂纸目数、铸膜液浓度、凝固浴中正丙醇浓度对PES膜的复制效果和疏水性的影响。... 以提高PES膜的疏水性能为目的,采用非溶剂相转化辅助模板法制备了高疏水的PES平板膜。讨论了非溶剂相转化辅助粗糙基底法对PES膜膜结构的影响,并分别研究了砂纸目数、铸膜液浓度、凝固浴中正丙醇浓度对PES膜的复制效果和疏水性的影响。实验表明,砂纸目数为1 000目,铸膜液中PES质量分数为15%,凝固浴中正丙醇含量为100%时,制备的PES膜的疏水性较高,接触角由80°上升至1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疏水膜 溶剂转化 模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溶剂致相分离3D打印/复印成型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马昊鹏 高丽洁 +2 位作者 焦志伟 马具彪 杨卫民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7,共7页
初步探究了一种无需将材料熔融的成型技术即非溶剂致相分离三维(3D)打印/复印成型技术的可行性,并成功制备了聚丙烯腈三维立体制品。通过实验获得了先利用非溶剂致相分离法使制品固化并初步脱除溶剂再利用加热蒸发的方法彻底脱除溶剂的... 初步探究了一种无需将材料熔融的成型技术即非溶剂致相分离三维(3D)打印/复印成型技术的可行性,并成功制备了聚丙烯腈三维立体制品。通过实验获得了先利用非溶剂致相分离法使制品固化并初步脱除溶剂再利用加热蒸发的方法彻底脱除溶剂的制品成型工艺路径。通过研究发现了减少环境溶液含水量有助于提高成型制品内部孔洞尺寸的均匀性,使生成的孔洞尺寸较小并使孔洞分布均匀。此外,探究了该技术在高性能陶瓷复合材料制品、导电制品以及催化剂载体的制备方面应用的可能,进一步开拓了该成型技术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剂致分离 3D打印/复印 微孔结构 溶剂脱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PS法聚偏氟乙烯超滤膜的制备与应用 被引量:15
15
作者 吕晓龙 武春瑞 +1 位作者 张昊 赵丽华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5-45,共11页
非溶剂相分离(NIPS)制膜方法是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一种高效的制膜方法。利用该法制备的不对称膜结构赋予膜优异的选择渗透性能,膜孔结构易于调控,已经成为当前聚合物分离膜研究及商业化生产中普遍采用的方法。聚偏氟乙烯(PVDF)具有优异... 非溶剂相分离(NIPS)制膜方法是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一种高效的制膜方法。利用该法制备的不对称膜结构赋予膜优异的选择渗透性能,膜孔结构易于调控,已经成为当前聚合物分离膜研究及商业化生产中普遍采用的方法。聚偏氟乙烯(PVDF)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成膜性能佳,可利用NIPS法制膜。NIPS法PVDF膜的研制、膜结构控制方法及应用研究受到国际膜研究者广泛关注,是分离膜领域热点之一。本文分别针对NIPS法PVDF超滤膜制备的相分离原理研究、膜结构控制方法及膜应用研究等关键研究进展作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剂致分离 聚偏氟乙烯 超滤膜 分离原理 膜结构与性能 膜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固浴组成对热诱导相分离法制备PVDF微孔膜形态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旭东 张凯 +4 位作者 王磊 黄丹曦 吕永涛 孟晓荣 付小康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57,共7页
以二乙二醇单乙醚醋酸酯(DCAC)和磷酸三乙酯(TEP)的混合溶剂为稀释剂,采用热诱导相分离法制备聚偏氟乙烯(PVDF)平板微孔膜,获得了不同形态结构的膜;借助SEM、DSC、XRD等技术手段,考察了凝固浴组成对PVDF微孔膜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二乙二醇单乙醚醋酸酯(DCAC)和磷酸三乙酯(TEP)的混合溶剂为稀释剂,采用热诱导相分离法制备聚偏氟乙烯(PVDF)平板微孔膜,获得了不同形态结构的膜;借助SEM、DSC、XRD等技术手段,考察了凝固浴组成对PVDF微孔膜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凝固浴(0℃)中形成的膜均表现出颗粒状镶嵌晶体结构的断面.随着凝固浴中DMAc含量的增加,膜断面厚度增大,膜表面皮层厚度减小.膜的上表面形态主要取决于凝固浴组成,随着凝固浴中DMAc含量的增加,上表面由致密变得多孔.膜的结晶特性分析表明,所有的膜PVDF主要结晶成α-相晶体结构,随着凝固浴中DMAc含量的增加,膜的结晶度降低,并伴生有γ-相晶体结构.此外,随着凝固浴中DMAc含量的增加,膜的平均孔径和孔隙率增大,但拉伸强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 混合稀释剂 致相分离 溶剂致分离 形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相分离法制备聚酰胺6粒子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凯 范敬辉 +1 位作者 马艳 吴菊英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27,共4页
首先采用滴加非溶剂法和冷却降温法分别制备了聚酰胺6(PA6)粒子,结果表明,前者制备的PA6粒子表面结构疏松,但粒子之间分散性好,而后者制备的PA6粒子表面结构致密,但粒子之间分散性差。然后将滴加非溶剂法和冷却降温法相结合,提出了综合... 首先采用滴加非溶剂法和冷却降温法分别制备了聚酰胺6(PA6)粒子,结果表明,前者制备的PA6粒子表面结构疏松,但粒子之间分散性好,而后者制备的PA6粒子表面结构致密,但粒子之间分散性差。然后将滴加非溶剂法和冷却降温法相结合,提出了综合相分离法,采用此方法制备的PA6粒子粒径分布较均匀,粒子与粒子之间分散性好,表面仍有孔洞但结构比较致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胺6 滴加溶剂 降温 分离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PS法PVDF成膜过程扩散限制-反应凝聚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18
作者 袁国林 许振良 +1 位作者 姬朝青 魏永明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7-101,共5页
在扩散-反应限制凝聚模型(DRLA)的基础上,假设高分子溶液在成膜过程中聚合物凝聚过程可视为簇凝聚-解离可逆反应,结合扩散-反应方程提出了非溶剂致相分离(NIPS)法成膜过程的扩散限制-反应凝聚(DLRA)模型.将模型推导出的铸膜液层中聚集... 在扩散-反应限制凝聚模型(DRLA)的基础上,假设高分子溶液在成膜过程中聚合物凝聚过程可视为簇凝聚-解离可逆反应,结合扩散-反应方程提出了非溶剂致相分离(NIPS)法成膜过程的扩散限制-反应凝聚(DLRA)模型.将模型推导出的铸膜液层中聚集体浓度方程与朗伯-比尔定律相结合,对NIPS法不同体系PVDF铸模液成膜过程中膜液层吸光度倒数(1/A)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进行了拟合,拟合曲线相关系数R2大于0.97,说明DLRA模型能较准确地反映NIPS法成膜的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剂致分离 动力学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非溶剂对干法制备聚合物隔膜的影响
19
作者 白莹 吴锋 吴川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8-111,共4页
采用相转化法(干法)制备了聚合物锂离子蓄电池用隔膜。通过扫描电镜对隔膜形貌进行分析,研究了在干法制膜过程中溶剂和非溶剂对隔膜形貌和性质的影响。采用交流阻抗技术测定了隔膜的电导率;以丙酮作溶剂、水为非溶剂制备的隔膜具有良好... 采用相转化法(干法)制备了聚合物锂离子蓄电池用隔膜。通过扫描电镜对隔膜形貌进行分析,研究了在干法制膜过程中溶剂和非溶剂对隔膜形貌和性质的影响。采用交流阻抗技术测定了隔膜的电导率;以丙酮作溶剂、水为非溶剂制备的隔膜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吸液率高达375%。用其装配电池,首次充放电效率88.3%,第五周可达9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 隔膜 溶剂 溶剂 聚合物锂离子蓄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分离法制备超疏水聚丙烯的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罗荣 徐军 郭宝华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2-55,57,共5页
利用聚合物/(溶剂-非溶剂)的相分离过程制备出了具有超疏水性能的聚丙烯(PP)薄膜,其与水的接触角可高达160°±2°。通过改变聚丙烯浓度、预处理温度以及加入弹性体,获得了伞状、圆盘夹心状及多孔粗糙小球状等不同的微观形... 利用聚合物/(溶剂-非溶剂)的相分离过程制备出了具有超疏水性能的聚丙烯(PP)薄膜,其与水的接触角可高达160°±2°。通过改变聚丙烯浓度、预处理温度以及加入弹性体,获得了伞状、圆盘夹心状及多孔粗糙小球状等不同的微观形貌,不同的微观结构分别对应了不同的疏水效果。探讨了体系相分离过程的机理及其和微观结构的关系,结果为不同的微观结构其实是由相分离过程中液/液相分离(聚合物富相/聚合物贫相)与固/液相分离(结晶)2个分离机理的相互竞争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 聚丙烯 溶剂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