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深度生理休眠的落地梅种子的萌发行为
1
作者 田美华 张有义 +1 位作者 杨永清 唐安军 《种子》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2-36,共5页
休眠是许多植物种子的一种重要的功能性状,但对许多观赏植物的种苗培育是十分不利的。为了查明落地梅种子的休眠原因及萌发行为,本研究以我国特有的观赏植物落地梅(Lysimachia paridiformis)的种子为材料,充分分析了低温层积和赤霉素溶... 休眠是许多植物种子的一种重要的功能性状,但对许多观赏植物的种苗培育是十分不利的。为了查明落地梅种子的休眠原因及萌发行为,本研究以我国特有的观赏植物落地梅(Lysimachia paridiformis)的种子为材料,充分分析了低温层积和赤霉素溶液在休眠解除中的效果,比较了光照和黑暗下的种子萌发行为。结果表明:落地梅种子的休眠是非深度生理休眠,且是光中性。90d或120d的低温层积(4℃)能有效地打破休眠;在20℃/10℃且光照的条件下,其萌发率分别为77%和75%。此外,赤霉素(GA3)溶液能促进种子萌发,其中500mg/L的GA3能将种子的萌发率从20%提高到71%。无论是在光照下,还是在黑暗中,非休眠的落地梅种子表现出非常明显的萌发温度偏好,以20℃/10℃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地梅 冷层积 非深度生理休眠 光中性种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子蓬二型种子的萌发与休眠特性及其生态适应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艳芳 魏岩 严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609-6614,共6页
异子蓬为中亚荒漠的特有种,其果实为胞果,花被片在结果时宿存包被果实形成浆果状的散布单位。对异子蓬的散布单位、果实形态进行比较观察,并在5/15℃、5/25℃、15/25℃(暗/光=12h/12h)3个温变周期下进行种子萌发实验,结果表明:(1)异子... 异子蓬为中亚荒漠的特有种,其果实为胞果,花被片在结果时宿存包被果实形成浆果状的散布单位。对异子蓬的散布单位、果实形态进行比较观察,并在5/15℃、5/25℃、15/25℃(暗/光=12h/12h)3个温变周期下进行种子萌发实验,结果表明:(1)异子蓬的散布单位绿色、浆果状,有大小两种形态;大小两种散布单位内包被的果实在形状、大小、颜色上存在着明显差异。(2)大的散布单位内包被的果实圆形,扁平,褐色,无光泽,直径(2.64±0.03)mm,重量(3.68±0.04)mg;小的散布单位内包被的果实双凸镜形,黑色,有光泽,直径(2.40±0.04)mm,重量(2.86±0.06)mg。(3)褐色种子在3个温变周期下的萌发率都在81%以上,萌发速度快,而黑色种子萌发率低,萌发慢,具有休眠现象。(4)划破种皮及低温层积处理可显著提高黑色种子在3个温变周期下的萌发率,延长储存时间也可有效地促进黑色种子的萌发,表明黑色种子处于非深度生理休眠状态。异子蓬产生的两种不同类型的种子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萌发差异对荒漠异质环境具有重要的适应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子蓬 种子二型性 散布单位 非深度生理休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高原固沙禾草沙鞭种子休眠和萌发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39
3
作者 黄振英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7期1128-1133,共6页
沙鞭是鄂尔多斯高原流动沙丘上分布的多年生禾草 .新采收的种子能够在 1 5~ 35℃的光照和暗中萌发 .在2 5℃光照下 ,通过 1 4 d的培养 ,种子的萌发率能够达到 80 % .在 2 5~ 35℃温度范围内 ,种子的萌发在光照下比暗中好 .通过低温层... 沙鞭是鄂尔多斯高原流动沙丘上分布的多年生禾草 .新采收的种子能够在 1 5~ 35℃的光照和暗中萌发 .在2 5℃光照下 ,通过 1 4 d的培养 ,种子的萌发率能够达到 80 % .在 2 5~ 35℃温度范围内 ,种子的萌发在光照下比暗中好 .通过低温层积处理表明 ,沙鞭的种子处于非深度休眠状态 .4星期的低温层积处理能够有效地加速和提高种子在 2 0~ 30℃、光照和暗中萌发 .对低温贮藏的需求可能是种子对其生境的适应 .另外 ,划伤颖果的果皮和种皮 ,以及不同程度地部分移走胚乳也能够不同程度地加速和提高种子的萌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鞭 低温层积处理 非深度生理休眠 胚乳 种子萌发 幼苗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地碱蓬二型性种子的萌发和休眠及生态适应特性 被引量:12
4
作者 卫晓雅 合展 +1 位作者 赵瑞华 高瑞如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58-766,共9页
二型性种子可能增强植物(尤其是盐生植物)应对难于预测环境变化的能力。该研究以运城盐湖盐地碱蓬(Suaeda salsa)二型性种子(黑色和棕色)为材料,采用室内观察和萌发方法对两种种子的形态、休眠和萌发特性进行比较,以揭示盐生植物二型性... 二型性种子可能增强植物(尤其是盐生植物)应对难于预测环境变化的能力。该研究以运城盐湖盐地碱蓬(Suaeda salsa)二型性种子(黑色和棕色)为材料,采用室内观察和萌发方法对两种种子的形态、休眠和萌发特性进行比较,以揭示盐生植物二型性种子对盐渍化环境的适应对策。结果表明:(1)黑色种子体积小,种皮角质有光泽,而棕色种子体积大,种皮膜质无光泽。(2)新成熟的棕色种子在实验温度范围内萌发率均超过90%,而黑色种子仅在15/25℃下萌发最高(但低于85%),并且棕色种子萌发速度较黑色更快。(3)低盐(<0.39mol/L)条件下,光照或黑暗对棕色种子萌发没有显著影响;高盐(>0.39mol/L)条件下,棕色种子在黑暗中的萌发显著高于光照环境,而黑色种子在光照条件下的萌发率显著高于黑暗;所有温度和光照处理中,2种种子均随盐分浓度的升高而下降,但棕色种子在盐分浓度为0.78mol/L时萌发率仍能够达到30%以上,而黑色种子在盐分浓度大于0.59mol/L时几乎不萌发。(4)棕色种子为非休眠种子,而黑色种子具有非深度生理休眠特性;划破种皮、干储、低温层积和GA3处理均能够提高黑色种子的萌发率。研究发现,盐地碱蓬通过二型性种子休眠和萌发行为上的差异,采用"两头下注"对策提高其对盐渍化异质生境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二型性 盐地碱蓬 萌发 非深度生理休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鸢尾种子萌发特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肖月娥 俞新平 +1 位作者 胡永红 杨庆华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20,共3页
以西南鸢尾种子为研究对象,从种皮透水性、不同光温条件下种子萌发率以及低温湿沙层积和赤霉素处理对打破种子休眠的效应等方面对西南鸢尾种子萌发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种皮透水性良好,在浸水2h后吸水量迅速增加,在48h后... 以西南鸢尾种子为研究对象,从种皮透水性、不同光温条件下种子萌发率以及低温湿沙层积和赤霉素处理对打破种子休眠的效应等方面对西南鸢尾种子萌发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种皮透水性良好,在浸水2h后吸水量迅速增加,在48h后达到吸水高峰。4种恒温15、20、25、30℃和3种变温20/10、25/15、30/20℃条件下,发现种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0/20℃,同时有光条件下的种子萌发率明显高于无光条件,即西南鸢尾种子萌发具有需光性。种子在5℃湿沙层积1~6个月后,萌发率提高18.3%~48.9%。而不同浓度的赤霉素(50~600mg/L)处理24h后均没有提高种子萌发率,以上结果表明西南鸢尾具有非深度生理体眠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鸢尾 种子 非深度生理休眠 冷层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荒漠异苞滨藜(Atriplex micrantha)的种子二型性及其萌发行为 被引量:20
6
作者 刘鹏伟 魏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233-4239,共7页
异苞滨藜的果实(种子)存在二型性,这两种类型的果实在形状、大小、颜色及包被其苞片的大小上均有差异。黑色果实果皮光滑,有光泽,直径1.481mm±0.186mm,包被果实的苞片较小;褐色果实扁平,直径2.642mm±0.254mm,包被果实的苞片... 异苞滨藜的果实(种子)存在二型性,这两种类型的果实在形状、大小、颜色及包被其苞片的大小上均有差异。黑色果实果皮光滑,有光泽,直径1.481mm±0.186mm,包被果实的苞片较小;褐色果实扁平,直径2.642mm±0.254mm,包被果实的苞片较大。以异苞滨藜的两种果实(种子)为材料,在3个变温条件(5/25℃、5/15℃、15/25℃,暗12h/光12h)下进行萌发实验,褐色种子成熟后即具有一定的萌发能力,最终萌发率都在80%以上。黑色种子仅在低的夜间温度(5℃)和高的昼间温度(25℃)条件下有较高的萌发率(>70%),而在5/15℃、15/25℃条件下,种子的最终萌发率较低(<20%),2星期的低温层积处理能够有效地加速和提高黑色种子在3个变温条件下的萌发,划破果皮和种皮也能不同程度的加速和促进黑色种子的萌发,表明黑色种子处于非深度生理休眠状态。苞片中盐含量低,苞片对褐色种子萌发无抑制作用。异苞滨藜的果实(种子)二型性及其萌发行为是对荒漠异质环境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苞滨藜 种子二型性 萌发行为 非深度生理休眠 苞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