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本与历史的交融——《黑暗的心》对非洲形象与殖民创伤的再现 被引量:4
1
作者 王霞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1期206-210,共5页
新历史主义主张"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强调历史与文学之间的互动与对话,认为文学可以传达历史真实,具有认知功能。康拉德《黑暗的心》以文学文本为媒介,对欧洲殖民主义暴力之下的非洲形象与殖民创伤进行... 新历史主义主张"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强调历史与文学之间的互动与对话,认为文学可以传达历史真实,具有认知功能。康拉德《黑暗的心》以文学文本为媒介,对欧洲殖民主义暴力之下的非洲形象与殖民创伤进行了话语建构,实现了文本与历史的交融,传达了历史的真实意蕴。这表现了康拉德将历史真实加工成文学作品的能力,证明了对于历史真实进行文学再现的可能性,彰显出历史与文学之间的辩证张力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拉德 文本 历史 新历史主义 《黑暗的心》 非洲形象 殖民创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忆、想象与重构:人类学对非洲形象的创造
2
作者 马燕坤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1期117-122,共6页
人类学诞生于西方,却在非西方社会研究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形成自身的学科命题。人类学与非洲的特殊遭遇,导致特殊研究范式的产生。人类学以记忆、想象与重构的方式,对非洲的世界形象的模塑发挥了巨大作用。
关键词 记忆 想象 重构 人类学 非洲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西·黑德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身份建构——以《珍宝收藏者及其他博茨瓦纳乡村故事集》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燕 周安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65,共16页
博茨瓦纳女作家贝西·黑德在小说集《珍宝收藏者及其他博茨瓦纳乡村故事集》(1974)中,塑造了博茨瓦纳从殖民地走向独立建国的过程中涌现的多种女性形象。本文运用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及其他研究方法,通过考察发现,贝西·... 博茨瓦纳女作家贝西·黑德在小说集《珍宝收藏者及其他博茨瓦纳乡村故事集》(1974)中,塑造了博茨瓦纳从殖民地走向独立建国的过程中涌现的多种女性形象。本文运用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及其他研究方法,通过考察发现,贝西·黑德在这部小说中主要描绘了3类女性形象:在守旧状态中屈从于乡村传统和殖民地压迫的女乡民;以暴力反抗男权统治、逃离家庭束缚的女囚犯;获得教育机会、学会阅读与写作的新女性。贝西·黑德借助女乡民、女囚犯和新女性等形象,描摹了博茨瓦纳女性顽强抗争、发现自我、争取权力的艰难历程。通过带有自传性的写作,她为沉默的非洲女性发声,建构了追求独立自主、具有创造力的非洲新女性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西·黑德 博茨瓦纳 珍宝收藏者及其他博茨瓦纳乡村故事集 非洲女性形象 身份建构 后殖民主义 女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华侨华人形象的历史演变与提升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梦颖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3-71,共9页
历史上,中国在非洲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变迁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家形象的不断改善,中国在非洲形象愈加稳定与成熟。中国国家形象是与中国对非洲政策和中非关系光荣传统紧密相连的。目前,中国在非洲形象仍... 历史上,中国在非洲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变迁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家形象的不断改善,中国在非洲形象愈加稳定与成熟。中国国家形象是与中国对非洲政策和中非关系光荣传统紧密相连的。目前,中国在非洲形象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一方面是中非不同的价值观念差异容易造成双方误会和摩擦;另一方面赴非企业和因私出国人员层次良莠不齐,个人行为因素难以把控。所以,应采取多项措施,加强赴非人员培训,并鼓励高素质人才赴非工作;帮助非洲华侨华人树立"入乡随俗"的观念,主动融入非洲大家庭;促进中非人文交流与合作,发挥公共外交重要作用等,提升非洲华侨华人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家形象 非洲华侨华人 非洲华侨华人形象 中非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非洲英语文学研究的崛起与非洲区域形象的建构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略昌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3-109,共7页
澳大利亚属于世界非洲英语文学研究共同体的后来者,它从欧非学术阵营的对峙中突围而出,在对研究对象的认知、批评范式的采用和研究立场的选择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后殖民批评特征。从1971年开始起步,先后经历草创期、发展期和繁荣期三个阶... 澳大利亚属于世界非洲英语文学研究共同体的后来者,它从欧非学术阵营的对峙中突围而出,在对研究对象的认知、批评范式的采用和研究立场的选择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后殖民批评特征。从1971年开始起步,先后经历草创期、发展期和繁荣期三个阶段,澳大利亚非洲英语文学研究的崛起不但提供了一个迥异于欧美或非洲本土的观察非洲英语文学的视角,而且极有可能改变旧有的学术格局并塑造一个全新的非洲区域形象。澳大利亚学者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清晰的方法论,在研究中坚持协同创新,这对把中国非洲文学学如何推向新高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 非洲英语文学 非洲区域形象 后殖民批评 中国非洲文学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