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学校课后服务的“非正式课程”属性及其实施理路
被引量:
11
1
作者
高建波
瞿婷婷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3-70,共8页
学校课后服务是具有“非正式课程”属性的课程形态,应成为学校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实施中存在目标定位模糊、内容方式单一、责任主体未定等问题。具有“非正式课程”属性的学校课后服务,主要表征为趣味性与体验性的活动方...
学校课后服务是具有“非正式课程”属性的课程形态,应成为学校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实施中存在目标定位模糊、内容方式单一、责任主体未定等问题。具有“非正式课程”属性的学校课后服务,主要表征为趣味性与体验性的活动方式、多样性与个性化的经验选择、校本化与结构化的组织形态、拓展性与延伸性的教育机会。学校课后服务应秉持“课程化”和“服务性”开发原则,通过精准化的作业设计与辅导、兴趣性的活动生成与开展、多样化的资源开发与拓展以及基于证据的综合评价来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课后服务
非正式课程
课程
开发
课程
实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课后服务何以为“课程”?——课后服务课程的逻辑证成
被引量:
2
2
作者
杜紫红
朱臣艳
范涌峰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0-55,共6页
辨明课后服务的课程属性,厘清课后服务课程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落实好“双减”政策,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必然之举。基于课程本质内涵分析,课后服务课程应是在学校常规课程教学时间以外,为学生提供额外的支持和辅导,助力学生进一步提...
辨明课后服务的课程属性,厘清课后服务课程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落实好“双减”政策,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必然之举。基于课程本质内涵分析,课后服务课程应是在学校常规课程教学时间以外,为学生提供额外的支持和辅导,助力学生进一步提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的非正式课程。在常规课程基础上拓展课后服务课程的实践价值是: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发挥合力育人独特价值;巩固学校育人主阵地,推动课后服务高质量开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增进教育公平。推进作为“课程”形态的课后服务应立足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明确课后服务课程目标;整合“课前课程”,形成关联融合的综合课程体系;强化教研创新,保障高质量的课后服务课程实施;聚焦质量改进,建立完善的课后服务课程评价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政策
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
课程
经验拓展的
课程
非正式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学校课后服务的“非正式课程”属性及其实施理路
被引量:
11
1
作者
高建波
瞿婷婷
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育学院
出处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3-70,共8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一般项目“‘四方联动’协作中的西北农村中小学校教学改进机制研究”(19YJC880025)
西北师范大学2020年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骨干项目(NWNUSKQN-2020-4)。
文摘
学校课后服务是具有“非正式课程”属性的课程形态,应成为学校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实施中存在目标定位模糊、内容方式单一、责任主体未定等问题。具有“非正式课程”属性的学校课后服务,主要表征为趣味性与体验性的活动方式、多样性与个性化的经验选择、校本化与结构化的组织形态、拓展性与延伸性的教育机会。学校课后服务应秉持“课程化”和“服务性”开发原则,通过精准化的作业设计与辅导、兴趣性的活动生成与开展、多样化的资源开发与拓展以及基于证据的综合评价来实施。
关键词
学校课后服务
非正式课程
课程
开发
课程
实施
Keywords
after-school service
informal curriculum
curi culum development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分类号
G42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课后服务何以为“课程”?——课后服务课程的逻辑证成
被引量:
2
2
作者
杜紫红
朱臣艳
范涌峰
机构
厦门海沧延奎实验小学
成都师范附属小学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0-55,共6页
基金
2023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重大主题教育融入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长效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DHA230382)的研究成果。
文摘
辨明课后服务的课程属性,厘清课后服务课程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落实好“双减”政策,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必然之举。基于课程本质内涵分析,课后服务课程应是在学校常规课程教学时间以外,为学生提供额外的支持和辅导,助力学生进一步提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的非正式课程。在常规课程基础上拓展课后服务课程的实践价值是: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发挥合力育人独特价值;巩固学校育人主阵地,推动课后服务高质量开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增进教育公平。推进作为“课程”形态的课后服务应立足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明确课后服务课程目标;整合“课前课程”,形成关联融合的综合课程体系;强化教研创新,保障高质量的课后服务课程实施;聚焦质量改进,建立完善的课后服务课程评价机制。
关键词
“双减”政策
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
课程
经验拓展的
课程
非正式课程
分类号
G423.02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学校课后服务的“非正式课程”属性及其实施理路
高建波
瞿婷婷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课后服务何以为“课程”?——课后服务课程的逻辑证成
杜紫红
朱臣艳
范涌峰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