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校课后服务的“非正式课程”属性及其实施理路 被引量:11
1
作者 高建波 瞿婷婷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3-70,共8页
学校课后服务是具有“非正式课程”属性的课程形态,应成为学校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实施中存在目标定位模糊、内容方式单一、责任主体未定等问题。具有“非正式课程”属性的学校课后服务,主要表征为趣味性与体验性的活动方... 学校课后服务是具有“非正式课程”属性的课程形态,应成为学校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实施中存在目标定位模糊、内容方式单一、责任主体未定等问题。具有“非正式课程”属性的学校课后服务,主要表征为趣味性与体验性的活动方式、多样性与个性化的经验选择、校本化与结构化的组织形态、拓展性与延伸性的教育机会。学校课后服务应秉持“课程化”和“服务性”开发原则,通过精准化的作业设计与辅导、兴趣性的活动生成与开展、多样化的资源开发与拓展以及基于证据的综合评价来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课后服务 非正式课程 课程开发 课程实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后服务何以为“课程”?——课后服务课程的逻辑证成 被引量:2
2
作者 杜紫红 朱臣艳 范涌峰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0-55,共6页
辨明课后服务的课程属性,厘清课后服务课程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落实好“双减”政策,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必然之举。基于课程本质内涵分析,课后服务课程应是在学校常规课程教学时间以外,为学生提供额外的支持和辅导,助力学生进一步提... 辨明课后服务的课程属性,厘清课后服务课程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落实好“双减”政策,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必然之举。基于课程本质内涵分析,课后服务课程应是在学校常规课程教学时间以外,为学生提供额外的支持和辅导,助力学生进一步提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的非正式课程。在常规课程基础上拓展课后服务课程的实践价值是: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发挥合力育人独特价值;巩固学校育人主阵地,推动课后服务高质量开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增进教育公平。推进作为“课程”形态的课后服务应立足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明确课后服务课程目标;整合“课前课程”,形成关联融合的综合课程体系;强化教研创新,保障高质量的课后服务课程实施;聚焦质量改进,建立完善的课后服务课程评价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政策 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课程 经验拓展的课程 非正式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