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牛津简明音乐辞典》译本中的一些错误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敏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1997年第1期42-46,共5页
关键词 非标题音乐 作品 肖斯塔科维奇 格鲁克 中译本 音乐出版 斯克里亚宾 第五交响曲 歌剧 牛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电视专题片背景音乐的选择
2
作者 杨姗姗 陈志强 《现代教育技术》 1997年第4期34-36,共3页
电视专题片含盖的内容广泛,形式多种多样,制作手法又集各种电视手段之大成,有着很强的可视性与多种文化层次的观众受视面,因此,一直得到广大电视工作者的普遍青睐。 在电视专题片的制作过程中,电视编辑不仅要对画面、解说词、效果进行... 电视专题片含盖的内容广泛,形式多种多样,制作手法又集各种电视手段之大成,有着很强的可视性与多种文化层次的观众受视面,因此,一直得到广大电视工作者的普遍青睐。 在电视专题片的制作过程中,电视编辑不仅要对画面、解说词、效果进行构思和精心制作,还应该特别注重背景音乐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专题片 背景音乐 音乐编辑 音乐作品 音乐语言 非标题音乐 音乐素材 音乐形象 表现功能 民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与古诗词之审美比较(下) 被引量:2
3
作者 朱道忠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1997年第3期37-41,共5页
关键词 古诗词 审美比较 审美主体 标题音乐 《新婚别》 音乐作品 贝多芬 音乐形象 《春江花月夜》 非标题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音乐中的情与景
4
作者 江雷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3年第5期42-43,共2页
如果从音乐欣赏者的角度,分析音乐作品中情与景的关系,可以看到它们是密不可分,互相交融的。由于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所以音乐主要擅长表现内心世界,善于抒情。本文以音乐作品中的大海、暴风雨、清晨、田园为例,欣赏具体的音乐作品,... 如果从音乐欣赏者的角度,分析音乐作品中情与景的关系,可以看到它们是密不可分,互相交融的。由于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所以音乐主要擅长表现内心世界,善于抒情。本文以音乐作品中的大海、暴风雨、清晨、田园为例,欣赏具体的音乐作品,使读者了解到音乐的情景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音形象 音乐作品 非标题音乐 贝多芬 情与景 《暴风雨》 自然主义 交响曲 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内心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电视台 辽宁电视台 沈阳音乐学院联合主办“黑龙杯”管弦乐作曲大赛章程
5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1992年第3期13-13,共1页
宗旨作品经协商,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沈阳音乐学院决定联合主办全国性的“黑龙杯”管弦乐作曲大赛。此次大赛得到辽宁锦州黑龙制药厂的大力协助。具体章程如下: 弘扬民族文化,繁荣音乐创作,提倡我国作曲家创作反映社会生活的、雅... 宗旨作品经协商,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沈阳音乐学院决定联合主办全国性的“黑龙杯”管弦乐作曲大赛。此次大赛得到辽宁锦州黑龙制药厂的大力协助。具体章程如下: 弘扬民族文化,繁荣音乐创作,提倡我国作曲家创作反映社会生活的、雅俗共赏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艺术感染力的管弦乐曲。参赛作品的体裁不限,题材自选,标题音乐、非标题音乐均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弦乐 音乐学院 中央电视台 作品 作曲家 沈阳 非标题音乐 辽宁 民族风格 弘扬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交响乐散议
6
作者 曹学安 《民族艺术研究》 1997年第2期46-47,共2页
我们知道,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音乐水平的,首先是歌剧和交响乐.交响乐深刻的内涵、宏大的音量、简洁的演出形式,是其他音乐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它被视为人类的共同语言.深刻的交响乐又多为非标题音乐,它超越于观念、政治... 我们知道,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音乐水平的,首先是歌剧和交响乐.交响乐深刻的内涵、宏大的音量、简洁的演出形式,是其他音乐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它被视为人类的共同语言.深刻的交响乐又多为非标题音乐,它超越于观念、政治制度、地域、时代及民族、国家之上,而为全人类所共同接受.正因为如此,世界上先进的国家对交响乐的建设都非常重视.而在国际交往中,它常起到特殊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响乐团 云南省 非标题音乐 理论创作 政治制度 音乐形式 交响音乐 演出形式 中美文化交流 理论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7
作者 张诗扬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42-50,共9页
魏晋名士嵇康借秦客和东野主人之名来辩论"声无哀乐",他揭露儒家音乐典故的荒诞,批判《乐记》中的观点,以"音声无常"来佐证"声无哀乐",用"心之与声,明为二物"来拆解"声无哀乐"的主... 魏晋名士嵇康借秦客和东野主人之名来辩论"声无哀乐",他揭露儒家音乐典故的荒诞,批判《乐记》中的观点,以"音声无常"来佐证"声无哀乐",用"心之与声,明为二物"来拆解"声无哀乐"的主体思想,通过八次辩论,提出对后世研究者产生重要影响的若干观点。本文从对"声"的注疏入手,在"声无哀乐"的立场上,以受众为研究主体,对非标题音乐与受众之间有何关系、"声无哀乐"如何带给受众审美体验、怎样影响受众的心理情绪等问题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常 非标题音乐 受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