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僧肇对中国哲学的贡献
被引量:1
- 1
-
-
作者
沈顺福
-
机构
山东大学哲学系
-
出处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0-45,共6页
-
文摘
僧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名杰出佛教思想家 ,以他为代表的般若学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佛学的形成。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哲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僧肇以非有非无为万物的本体 ,主张寂用一体 ,使秦汉时期的经验式的宇宙生成论走向了抽象的宇宙本质论。从知识论角度看 ,僧肇哲学以沤与般若两概念 ,讨论了知识与智慧的关系 ,纠正了庄学绝圣弃智的极端。从人生哲学角度来看 ,僧肇主张万物非有 ,故物我俱一 ,万物非无 ,故抱一湛然 ,最终体之以为神。
-
关键词
般若学
哲学知识论
僧肇
"非有非无"
宇宙本质论
中国
哲学
境界说
-
Keywords
Sengzhao
No Existence and No Nothing
Ontology
-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二苏论“道”及蜀学学风
- 2
-
-
作者
蔡方鹿
-
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1987年第3期102-106,共5页
-
文摘
苏轼(公元1037——1101年)、苏辙(公元1039——1112年)为北宋时期蜀学代表人物,其学术虽以文学见长,但在哲学上也有较高的造诣。二苏哲学以“道”为最高范畴,“道”与其它诸哲学范畴逻辑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二苏哲学的理论体系。由于二苏的“道”多来自道家,指无形的宇宙本原,是非有非无的精神实体,是事物的规律,故本文重在论述二苏最有特色的其它方面,下面依次述之。
-
关键词
非有非无
道家
儒家伦理
三教
公元
蜀学
哲学流派
理论体系
宇宙本原
苏轼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试谈僧肇中道观的佛教哲学思想
- 3
-
-
作者
王小宁
-
机构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
出处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1997年第2期16-22,共7页
-
文摘
僧肇(公元384年——414年),是我国东晋时期重要的佛学理论家。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俗姓张,家贫以佣书为业,"遂因缮写乃历观经史",尤"志好玄微,每以老庄为心要"。后出家,"学善方等,兼通三藏,及在冠年而名振关辅"。"后罗什至姑藏,肇自远从之",成为鸠摩罗什之得意门生。被誉为句句深达佛心、言言备通众教的《肇论》,是僧肇批判地总结魏晋玄学和般若空宗学派的各种理论,发挥龙树、提婆的般若空宗义旨,论证其诸法假号不真故空、动静未始异、般若无知无所不知理论的集中表述。他以流畅的语言文字,当时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准确简炼地表达了般若空宗的基本思想,对本体论、动静观、认识论等哲学基本问题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证,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对于大乘空宗般若学精髓的理解,鸠摩罗什认为"秦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被认为是最得自己正传的人。僧肇的著作在当时受到了许多人赞扬,用庐山隐士刘遗民的话说就是"披味殷勤,爱不释手"。
-
关键词
僧肇
中道观
般若无知
般若学
哲学思想
佛教
魏晋玄学
大乘空
非有非无
动静观
-
分类号
B949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试论老庄思想对僧肇的影响
- 4
-
-
作者
刘国梁
-
出处
《齐鲁学刊》
1987年第4期83-87,共5页
-
文摘
僧肇为什么能接受老庄思想去发展佛教呢?首先是因为僧肇在少年时就受到了老庄思想的影响。据《高僧传》卷六《僧肇传》记载,僧肇少年时即通经史,尤喜老庄。由于他“每以庄老为心要,尝读老子《道德章》。
-
关键词
老庄思想
僧肇
般若性空
庄子
老子
般若无知
佛教
物质世界
非有非无
无相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浅析佛教哲学的一般思辨结构
- 5
-
-
作者
萧■父
-
机构
武汉大学哲学系
-
出处
《江汉论坛》
1984年第11期20-26,共7页
-
文摘
关于佛教,从哲学史的角度去把握,似乎可以这样简单地概括:它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本体论以及对于本体的证悟论。这有两个侧面,可以说是佛教哲学试图回答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本体和现象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涉及或实际包含一系列重要的哲学问题,诸如本质、现象和假象之间的关系问题,还有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普遍和特殊的关系问题,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问题,统一性和差别性的关系问题,依存性和独立性的关系问题,等等.佛教提出一系列的观点,制定一大堆范畴,试图按照它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来回答这些问题。至于证悟论这个侧面,它试图回答主体和本体的关系问题。当然,它所谓“本体”有其特殊的含义。回答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一系列认识论、真理论中的问题。比如: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问题,感觉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问题,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问题,语言、概念等的局限性问题,认识过程中各种形式的飞跃问题,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关系问题,等等。佛教徒在探索主体和本体间的关系时,涉及到这一系列问题。
-
关键词
佛教哲学
大乘佛教
证悟
缘起说
无自性
真理
宗教神秘主义
小乘佛教
中道观
非有非无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