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链非编码RNA-N1LR在脑缺血再灌注血脑屏障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胡云 周礼鑫 +2 位作者 童理 李鑫泰 杨剑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7-220,共4页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N1LR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的作用机制。方法原代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常规培养,经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GD/R)处理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分对照组、OGD组、lncRNA-N1LR过表达组(OGD处理后转染...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N1LR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的作用机制。方法原代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常规培养,经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GD/R)处理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分对照组、OGD组、lncRNA-N1LR过表达组(OGD处理后转染质粒lncRNA-N1LR过表达)、lncRNA-N1LR沉默组(OGD处理后转染质粒lncRNA-N1LR沉默)。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中lncRNA-N1LR mRNA、紧密连接蛋白5(claudin-5)及闭合蛋白(occludin)mRNA表达水平;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extran)渗透法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claudin-5、occludin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OGD组lncRNA-N1LR mRNA、occludin、claudin-5 mRNA表达水平下降(0.31±0.01 vs 1.00±0.10,0.42±0.03 vs 1.01±0.13,0.38±0.03 vs 1.00±0.15,P<0.05),血脑屏障FITC-dextran通透性明显升高(58.79±3.04 vs 8.87±0.63,P<0.01)。与OGD组比较,lncRNA-N1LR过表达组lncRNA-N1LR mRNA、occludin、claudin-5 mRNA表达水平升高(0.67±0.07 vs 0.31±0.01,0.92±0.02 vs 0.42±0.03,0.70±0.08 vs 0.38±0.03,P<0.05),血脑屏障FITC-dextran通透性降低(41.57±2.43 vs 58.79±3.04,P<0.05)。与OGD组比较,lncRNA-N1LR沉默组lncRNA-N1LR mRNA、occludin、claudin-5 mRNA表达水平降低(0.21±0.02 vs 0.31±0.01,0.31±0.03 vs 0.42±0.03,0.22±0.02 vs 0.38±0.03,P<0.05),血脑屏障FITC-dextran通透性升高(72.34±1.43 vs 58.79±3.04,P<0.05)。结论LncRNA-N1LR上调可能通过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 未翻译 再灌注损伤 屏障 神经保护 MICE 模型 动物 长链编码RNA-N1L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脑损伤动物模型及其实验治疗学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顾兵 金建波 +2 位作者 孟玮 李玉萍 余日跃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5-289,共5页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亦称颅脑损伤或头部外伤,专指由外伤引起的脑组织损害。TBI发生机制以及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治疗是当前脑研究的热点问题。动物模型的复制对开展TBI的实验治疗学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该文就...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亦称颅脑损伤或头部外伤,专指由外伤引起的脑组织损害。TBI发生机制以及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治疗是当前脑研究的热点问题。动物模型的复制对开展TBI的实验治疗学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该文就国内外已经建立的撞击脑损伤、非撞击加速脑损伤和爆炸冲击波致脑外伤三类动物模型的进展作系统综述,同时列举这些模型在实验治疗学上的应用,为神经保护药物的药效学筛选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损伤 动物模型 撞击损伤模型 非撞击加速脑损伤模型 爆炸冲击波致外伤模型 实验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颅脑损伤机制自动化鉴别 被引量:4
3
作者 杨琦帆 孙雪阳 +7 位作者 王彦斌 田志岭 董贺文 万雷 邹冬华 于笑天 张广政 刘宁国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2期223-230,共8页
目的应用卷积神经网络Inception_v3模型进行基于颅脑CT图像的加、减速性损伤自动鉴别,探讨深度学习技术在法医学颅脑损伤成伤机制推断中的应用前景。方法收集190例加、减速性脑损伤的影像学资料作为实验组,另选取130例正常颅脑的影像学... 目的应用卷积神经网络Inception_v3模型进行基于颅脑CT图像的加、减速性损伤自动鉴别,探讨深度学习技术在法医学颅脑损伤成伤机制推断中的应用前景。方法收集190例加、减速性脑损伤的影像学资料作为实验组,另选取130例正常颅脑的影像学资料作为对照。将上述320例影像学资料根据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训练验证集和测试集。采用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值及AUC值评估模型分类性能。结果模型在训练过程和验证过程中对3种图像(加速性损伤、减速性损伤及正常颅脑)分类的最高准确率分别为99.00%、87.21%,满足要求。使用优化后的模型对测试集数据进行测试,该模型在测试集中的三分类准确率为87.18%,识别加速性损伤的精确率、召回率、F1值及AUC值分别为84.38%、90.00%、87.10%、0.98,识别减速性损伤的各值分别为86.67%、72.22%、78.79%、0.92,识别正常颅脑的各值分别为88.57%、89.86%、89.21%、0.93。结论Inception_v3模型在基于颅脑CT图像区分加、减速性损伤中具有应用潜力,有望成为推断头部致伤方式的一种辅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加速损伤 减速性损伤 图像分类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 Inception_v3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伏非贯通结构面剪切蠕变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任杰 吉锋 +2 位作者 冯文凯 王东坡 张津铭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253-2261,共9页
结构面控制岩质边坡失稳的边界,自然界中大量结构面是非完全贯通的,且隐藏在斜坡内部,非贯通结构面研究对于揭示斜坡启动破坏机理及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隐伏非贯通结构面的岩块取样困难且不能大量复制,通过室内制作一种隐伏非贯通结构... 结构面控制岩质边坡失稳的边界,自然界中大量结构面是非完全贯通的,且隐藏在斜坡内部,非贯通结构面研究对于揭示斜坡启动破坏机理及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隐伏非贯通结构面的岩块取样困难且不能大量复制,通过室内制作一种隐伏非贯通结构面模型,在单轴压缩试验和剪切试验的基础上,采用YZJL-300型岩石剪切流变仪,对隐伏非贯通结构面岩体进行剪切蠕变试验,并对蠕变特性进行研究。根据蠕变试验的阶段特征,引入一个适用于结构面的非线性黏性加速元件和材料损伤变量,建立一种非贯通结构面的剪切蠕变损伤本构模型,并根据拉普拉斯变化推导三维剪切蠕变本构方程。利用L-M算法和全局优化法对所得的蠕变试验曲线进行辨识,求解模型参数。经过辨识并对比试验结果和模型拟合结果,新建立的本构模型能较好地反映非贯通结构面蠕变特性,对揭示岩质斜坡的长期稳定性和时效演化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伏贯通结构面 剪切蠕变试验 加速元件 蠕变损伤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头部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被引量:13
5
作者 崔世海 陈越 +2 位作者 李海岩 曹德晨 阮世捷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52-457,共6页
目的通过构建3岁儿童头部有限元模型,研究儿童在交通事故以及跌落冲击过程中的颅脑响应。方法基于3岁儿童的头部CT扫描数据,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逆向工程及有限元网格划分技术构建具有详细解剖学结构的儿童头部有限元模型,利用该模型... 目的通过构建3岁儿童头部有限元模型,研究儿童在交通事故以及跌落冲击过程中的颅脑响应。方法基于3岁儿童的头部CT扫描数据,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逆向工程及有限元网格划分技术构建具有详细解剖学结构的儿童头部有限元模型,利用该模型重构儿童尸体实验,并与尸体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头部静态压缩仿真中的3岁儿童头部接触力随压缩位移的增加而增大,头部接触力-位移曲线同尸体实验呈现出同样的变化趋势。在头部跌落仿真中,跌落高度为30 cm、碰撞位置为前额、左顶骨、枕部、右顶骨以及顶部时的冲击加速度峰值分别为72.7、61.3、72.7、60.4和68.1 g,其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同尸体实验相一致。结论所构建的3岁儿童头部有限元模型有效且具有较高的生物仿真度,后续研究可利用该模型分析碰撞条件下儿童颅脑组织的应力应变情况,为临床上通过脑CT影像无法确诊的脑震荡等脑损伤的伤情判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损伤 尸体实验 模型验证 有限元分析 冲击加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远隔缺血期适应的脑保护作用对比研究
6
作者 马林林 任长虹 +2 位作者 李宁 吉训明 曾现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313-317,共5页
研究背景肢体远隔缺血期适应已成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一项治疗策略,然而目前应用的缺血期适应方法为有创性操作技术,限制了其长期应用的可能性,更难实现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鉴于此,若能使无创性肢体远隔缺血期适应与有创性肢... 研究背景肢体远隔缺血期适应已成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一项治疗策略,然而目前应用的缺血期适应方法为有创性操作技术,限制了其长期应用的可能性,更难实现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鉴于此,若能使无创性肢体远隔缺血期适应与有创性肢体远隔缺血期适应具有同样的脑保护效果,则更有利于临床推广。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缺血开始通过肢体远端气囊加压法或远隔肢体动脉夹闭(缺血)10 min 再灌注10 min(共3 个循环)方法,制备无创和有创缺血期适应动物模型。根据12分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和脑水肿程度。结果与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相比,无创和有创缺血期适应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改善(P=0.041,0.035)、脑水肿体积(P=0.040,0.028)和梗死灶体积缩小(P=0.001,0.019),但两缺血期适应组之间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评分、脑水肿程度和梗死灶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4,0.946,0.667)。结论无论是有创或无创肢体远隔缺血期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均具有保护作用,而两种缺血期适应方法的脑保护作用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再灌注损伤 四肢 远隔缺血期适应(MeSH词)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学科诊疗模式下重型颅脑创伤合并严重多发伤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杨振宇 徐学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96-903,共8页
目的探讨多学科诊疗模式下重型颅脑创伤合并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并总结治疗经验。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多学科诊疗模式救治的144例重型颅脑创伤合并严重多发伤患者,出院时采用Glasgow预后分... 目的探讨多学科诊疗模式下重型颅脑创伤合并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并总结治疗经验。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多学科诊疗模式救治的144例重型颅脑创伤合并严重多发伤患者,出院时采用Glasgow预后分级(GOS)评价临床预后,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重型颅脑创伤合并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共144例患者根据出院时GO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101例)和预后不良组(43例),预后不良组高血压(P=0.003)、糖尿病(P=0.004)、吸烟史(P=0.000)、饮酒史(P=0.000),入院时创伤性休克(P=0.009)和脑疝形成(P=0.000),合并胸部损伤(P=0.046)、腹部损伤(P=0.000)和脊柱损伤(P=0.009),治疗期间并发肺部感染(P=0.031)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P=0.004),呼吸机辅助通气(P=0.005),气管切开(P=0.005)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而入院时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P=0.000)和脑挫裂伤比例(P=0.013)低于预后良好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4.119,95%CI:2.632~5.832;P=0.042)、合并腹部损伤(OR=1.183,95%CI:1.000~1.269;P=0.006)、入院时GCS评分低(OR=4.949,95%CI:1.609~15.218;P=0.005)、治疗期间并发MODS(OR=4.642,95%CI:4.068~5.216;P=0.008)是重型颅脑创伤合并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气管切开是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OR=0.223,95%CI:0.062~0.384;P=0.007)。结论重型颅脑创伤合并严重多发伤病情复杂且救治难度大,糖尿病、合并腹部损伤、入院时GCS评分低、治疗期间并发MODS是多学科诊疗模式下重型颅脑创伤合并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创伤性 多学科诊疗模式(MeSH词) 预后 LOGISTIC模型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