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知识传递与认知非正义
被引量:4
- 1
-
-
作者
白惠仁
-
机构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
-
出处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6-94,158,共10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当代科学中的认知非正义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2CZX026)。
-
文摘
知识传递是人类日常认知实践中重要的知识来源。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听者自发的非推论式的知识接受包含了相应的批判性判断,该判断依赖听者的感知能力。这种感知能力如同道德感知一样来自于亚里士多德式的社会训练,同时会沿袭因为阶层、性别、种族、国别、宗教等因素所形成的身份偏见。在知识传递中,听者对说者的身份偏见造成了其可信度下降,持续发生的身份偏见消解了部分人的知识身份,从而造成认知非正义。减少这种认知非正义的可能方式是诉诸于包含了认知与伦理维度的认知正义德性,或是诉诸于罗尔斯式的理想的社会基本认知结构。
-
关键词
知识传递
自然状态
非推论主义
认知非正义
认知正义德性
-
Keywords
knowledge transmission
the state of nature
non-inferentialism
epistemic injustice
virtue of epistemic justice
-
分类号
B017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B82-0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落地”:评价方法的偏误与澄清
被引量:2
- 2
-
-
作者
王洪席
杨洋
-
机构
河南大学教育学部
河南大学教育考试与评价研究院
-
出处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9-46,共8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建构与‘落地’路径研究”(BHA210130)。
-
文摘
综合素质评价是破除“唯分数”评价症结的关键路径,但在评价方法上尚存按比例打等级、单一量化赋分、分解加权求和、一票认定制等偏误做法,致使其常态化、规范化实施陷入某种无序与困顿之中,甚至背离了该制度设计的初心和使命。在新时期,为扎实推进综合素质评价“落地”,学校应运用“鉴赏性发现”评价方法以深度洞察学生精妙复杂的“重要特质”;运用表现性评价方法以重点考查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实作”“表现”;运用“情境化解释”评价方法以切实彰显学生身心成长的“个人意义”;运用“非推论性”教师评语方法以凸显评价语言的人文属性与育人功能,从而充分释放评价育人的教育理念和卓越价值,持续深化育人方式变革。
-
关键词
综合素质评价
“鉴赏性发现”
表现性评价
“情境化解释”
“非推论性”教师评语
-
Keywords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appreciative discovery
performance-based evaluation
situational interpretation
non-inferential teacher comment
-
分类号
G42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