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非接触红外测温仪的设计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升升 《南方农机》 2021年第18期167-169,共3页
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利用职业院校现有实训资源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红外测温仪的实际应用,设计了基于单片机的非接触红外测温仪。在实践中利用高精度红外线热电堆的技术形式实现测温,无需接触被测对象,测量过程中使用方... 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利用职业院校现有实训资源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红外测温仪的实际应用,设计了基于单片机的非接触红外测温仪。在实践中利用高精度红外线热电堆的技术形式实现测温,无需接触被测对象,测量过程中使用方便,响应速度快。该非接触红外测温仪包括段码屏、接近传感器、存储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单片机 非接触红外测温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动物防疫(兽医)人员健康 提高动物防疫和医疗水平——浅谈“非接触式远红外测温仪”在动物防疫上的应用
2
作者 罗长荣 《四川畜牧兽医》 2005年第8期18-18,共1页
关键词 动物防疫 接触式远红外温仪 水银体温计 人员健康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点”皮瓣温度和“单点”皮瓣温度预测血管危象的准确性及临界值研究
3
作者 蒋琪霞 朱玉玲 +4 位作者 祝文君 李秀芸 谢郝婷 王华军 袁斯明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4期3013-3018,共6页
背景皮瓣移植是手术修复各类伤口的常用方式,皮瓣温度反映了皮瓣的血液供应和静脉回流状况,有助于早期发现血管危象,但如何准确测量皮瓣温度及其对血管危象的具体预测作用尚不明确。目的探讨“五点”和“单点”皮瓣温度差异及其预测血... 背景皮瓣移植是手术修复各类伤口的常用方式,皮瓣温度反映了皮瓣的血液供应和静脉回流状况,有助于早期发现血管危象,但如何准确测量皮瓣温度及其对血管危象的具体预测作用尚不明确。目的探讨“五点”和“单点”皮瓣温度差异及其预测血管危象的准确性与最佳临界值。方法纳入2021年1月—2023年7月接受皮瓣手术的成年住院患者,从术后第1天开始,每2 h一次采用非接触式红外线测温仪按照皮瓣中心点、边缘12点、3点、6点、9点的“五点法”测量皮瓣温度,距离每个部位3 cm停顿3 s获取温度读数,取“五点”温度的平均值,与皮瓣中心点的“单点”温度比较,同时采用“棉签压迫法”监测皮瓣的毛细血管反应,观察皮瓣颜色,连续监测5 d。结果共纳入66例各类皮瓣手术患者,男、女各占59.09%(39/66)和40.91%(27/66),平均年龄(45.03±17.00)岁,术后1~5 d的“五点”皮瓣温度和“单点”皮瓣温度的变化规律均为术后第1天温度最低,此后逐渐升高。血管危象发生率为15.15%,主要发生于术后3 d内,“五点”皮瓣温度低于“单点”皮瓣温度(P<0.001)。绘制“五点”皮瓣温度和“单点”皮瓣温度预测血管危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五点”皮瓣温度预测血管危象的曲线下面积为0.87(95%CI=0.74~0.99),灵敏度和特异度为90%和75%,约登指数为0.65,最佳截断值为35.96℃;“单点”皮瓣温度预测血管危象的曲线下面积为0.76(95%CI=0.61~0.91),灵敏度和特异度为70%和71%,约登指数为0.41,最佳截断值为36.18℃。结论“五点”皮瓣温度低于“单点”皮瓣温度,前者预测血管危象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稍优于后者,临床采用“五点法”测量的皮瓣温度更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移植 温度 接触红外线温仪 血管危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瓣移植术后皮瓣区“五点温度”变化与皮瓣血供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朱玉玲 蒋琪霞 +5 位作者 祝文君 朱思文 李秀芸 谢郝婷 王华军 王金金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44,共5页
目的:分析皮瓣移植术后皮瓣温度变化规律与皮瓣血供和预后的关系,以及时发现皮瓣血运障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方法:纳入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住院的65例接受皮瓣手术的患者。术后第1天起,每2小时一次,连续... 目的:分析皮瓣移植术后皮瓣温度变化规律与皮瓣血供和预后的关系,以及时发现皮瓣血运障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方法:纳入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住院的65例接受皮瓣手术的患者。术后第1天起,每2小时一次,连续5天观察皮瓣“五点温度”、毛细血管反应、皮瓣颜色,记录皮瓣血运情况、患者住院时间和预后。结果:患者术后1~5天“五点温度”由(35.87±0.48)℃上升至(36.20±0.18)℃。11例(16.9%)患者术后发生血管危象,其中静脉危象7例(10.8%)、动脉危象4例(6.2%)。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1~3天“五点温度”与血管危象(r=-0.621、-0.523、-0.462,均P<0.001)及皮瓣坏死(r=-0.492、-0.649、-0.739,均P<0.001)呈负相关。血供正常组术后皮瓣一期愈合,住院时间为(24.24±10.97)天;静脉危象组经处理后皮瓣成活,住院时间为(39.00±11.51)天;动脉危象组皮瓣坏死需要再次手术,住院时间为(52.33±14.30)天。三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术后1~5天皮瓣“五点温度”逐渐升高。当术后1~3天皮瓣温度低于36.05℃时,需要警惕血管危象发生,低于35.70℃时需要警惕皮瓣坏死。准确监测皮瓣温度对早期发现并处理血管危象、皮瓣坏死及改善皮瓣预后极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移植 温度 接触红外线温仪 血管危象 皮瓣血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