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PH10回转体的非接触测量系统建模与标定 被引量:5
1
作者 解则晓 张国雄 +1 位作者 徐玉春 王春海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14-717,共4页
提出一种由三坐标测量机、PH10回转体和激光三角测头组成的自由曲面非接触测量系统 .为了将激光测头的测量值转换为测量机机器坐标系下的三维坐标值 ,建立了测量系统的几何模型 .利用测头等效法对几何模型进行标定 ,求出其中的未知矩阵 ... 提出一种由三坐标测量机、PH10回转体和激光三角测头组成的自由曲面非接触测量系统 .为了将激光测头的测量值转换为测量机机器坐标系下的三维坐标值 ,建立了测量系统的几何模型 .利用测头等效法对几何模型进行标定 ,求出其中的未知矩阵 .利用迭代标定法消除了标定误差 ,使标定结果趋近于理想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坐标测量 PH10回转体 激光三角测头 几何模型 标定 自由曲面 非接触测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型接近觉传感器的非接触测量系统
2
作者 王枫红 郑时雄 吴少琴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8-60,共3页
介绍目前用于仿形测量的几种主要技术 ,分析各自的优缺点 ,着重介绍以一种新型接近觉传感器为测头的非接触测量系统。
关键词 反求工程 坐标测量 扫描 接近觉传感器 非接触测量系统 仿形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动测试和全站仪技术的小型非接触测量系统
3
作者 李华 曲卫东 +2 位作者 陈良友 胡琥香 陈太中 《洛阳工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60-63,共4页
结合计算机自动测试技术和电子全站仪技术构建了小型非接触测量系统 (RMS)。介绍了系统测量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以及影响测量精度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 自动测试 全站仪 小型非接触测量系统 RMS 测量精度 工业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曲面非接触式测量系统机械设计及误差补偿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剑 王恒奎 +2 位作者 杜设亮 王文 陈子辰 《机电工程》 CAS 2001年第1期48-51,共4页
研究了三维曲面非接触式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 ,明确了机械误差是影响测量系统误差的关键 ,在测量系统机械设计基础上分析了其几何误差和热误差 。
关键词 几何误差 误差补偿 神经网络 三维曲面 接触测量系统 机械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P神经网络补偿三维曲面非接触式测量系统热变形误差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傅龙珠 陈亚良 狄瑞坤 《机电工程》 CAS 2002年第4期55-58,共4页
针对一个三维非接触式测量系统 ,在简要介绍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上 ,指出机械部分的热变形误差是影响系统误差的关键。该文在分析测量系统机械部分的基础上对它进行了热误差的分析和建模 。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热变形误差 误差补偿 三维曲面接触测量系统 机械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接触式温度测量系统中固体摄像器件的选择 被引量:3
6
作者 宋海鹰 彭小奇 周海叶 《传感器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71-73,共3页
非接触式温度测量由于不受被测对象的条件限制,具有十分优越的特点。如何选择能符合温度测量要求的固体摄像器件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基于辐射理论和CCD器件成像原理,指出了辐射式测温系统中的固体摄像器件必须具备的性能和选择CCD摄像器... 非接触式温度测量由于不受被测对象的条件限制,具有十分优越的特点。如何选择能符合温度测量要求的固体摄像器件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基于辐射理论和CCD器件成像原理,指出了辐射式测温系统中的固体摄像器件必须具备的性能和选择CCD摄像器件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式温度测量系统 CCD摄像器件 辐射测温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触网参数非接触式测量系统的研制 被引量:2
7
作者 邓昌延 高洪杰 周曙光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0-18,共9页
采用CCD图象传感器的接触网参数测量系统已研制出来。本文对图象测量原理、系统结构硬件和软件以及信号处理等作了较详细的介绍。给出了实测的拉出值曲线,并对系统的实用化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 接触网参数 接触测量系统 CCD图象传感器 电气化铁路 图象测量 系统结构 信号处理 拉出值曲线
全文增补中
非接触式刀具自动测量系统在数控机床上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石敏 许翠芳 《航空制造技术》 2009年第24期94-95,共2页
对数控机床上配备的刀具自动测量系统以及非接触式刀具测量系统的测量原理进行介绍。同时阐述了参数化程序控制和智能的控制接口界面,为数控机床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数控机床 接触式刀具自动测量系统 参数化程序控制 便捷操作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外形参数诊断的三维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9
作者 李东兴 李田泽 张新慧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6-359,共4页
首先分析了半导体光电位置敏感器件 (PSD)的工作过程。利用连续发射的激光光源和半导体光电位置敏感器件 ,设计了一种三维非接触高精度的光学测量系统。该系统根据定位于被测量物体上直角坐标系的格线 ,生成该物体的外形 ,从而用于不规... 首先分析了半导体光电位置敏感器件 (PSD)的工作过程。利用连续发射的激光光源和半导体光电位置敏感器件 ,设计了一种三维非接触高精度的光学测量系统。该系统根据定位于被测量物体上直角坐标系的格线 ,生成该物体的外形 ,从而用于不规则三维物体多种参数的测量和诊断。该系统使用了光学装置 ,特别适用于不规则形状尤其是边缘形状的图形的精确测量和探测 ,测量出的数据对于研究和诊断皮肤损伤的形态、特征和类型之间的关系等有很高的价值 ,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光电位置敏感器件 PSD 激光 三维非接触测量系统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箱梁桥挠度在线监测系统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蓝章礼 周建庭 周志祥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4期525-528,543,共5页
为获取箱粱桥实时挠度数据,根据箱梁桥结构特点,研究了新型激光视频挠度/位移测量系统(LVDMS)和非接触式张力线桥梁挠度测量系统(NWSWS),阐述两种系统的结构、原理,分析两种系统的性能、测量精度和影响因素。对不同测量需要的情况可分... 为获取箱粱桥实时挠度数据,根据箱梁桥结构特点,研究了新型激光视频挠度/位移测量系统(LVDMS)和非接触式张力线桥梁挠度测量系统(NWSWS),阐述两种系统的结构、原理,分析两种系统的性能、测量精度和影响因素。对不同测量需要的情况可分别采用两种系统进行在线监测。对渝黔高速公路上两座大型箱梁桥挠度变化进行了在线监测,在试验过程中对桥梁挠度、箱内温度和箱外温度数据进行同步测量,将各组测量数据绘成曲线。从其变化趋势分析两种测量系统的有效性和一致性。结果表明LVDMS和NWSWS能够达到桥梁挠度在线测量的性能要求,可以运用于桥梁的在线健康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箱梁桥 挠度 监测 激光视频挠度/位移测量系统 接触式张力线桥梁挠度测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圆拟合的孔系中心坐标高精度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黄劼 周肇飞 +1 位作者 邓建清 李俊国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7-49,共3页
介绍了一种基于线阵CCD的工件表面孔系中心坐标高精度非接触式测量系统 ,并详细讨论了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用圆拟合识别孔中心的方法。这种方法解决了测量系统两个方向上分辨率不一致的固有缺陷 ,同时较好地克服了测量过程中各种干扰因... 介绍了一种基于线阵CCD的工件表面孔系中心坐标高精度非接触式测量系统 ,并详细讨论了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用圆拟合识别孔中心的方法。这种方法解决了测量系统两个方向上分辨率不一致的固有缺陷 ,同时较好地克服了测量过程中各种干扰因素对检测精度的影响 ,使圆心识别精度达亚像素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二乘法 圆拟合 线阵CCD 接触测量系统 分辨率 孔系中心坐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面离散点数据的处理方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枫红 陈锦昌 郑时雄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4-65,共2页
介绍一种新型的非接触式测量系统 ,该测量系统可同时获得测量表面上点的三维坐标值和对应点处的法矢。探讨测量数据的处理问题 ,针对所测得数据的特点 。
关键词 接触测量系统 数据处理 反求工程 光电测量 光纤传感器 曲面离散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IC⁃3D技术的自复位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
13
作者 裴强 吴聪 胡顺彩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56-763,828,共9页
为降低强震对传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的破坏水平,提升梁柱节点在震后的可修复性,设计了一种内置超弹性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简称SMA)筋的新型自复位梁柱节点。基于对不同配筋构造形式和SMA筋不同配筋率等因素的考虑... 为降低强震对传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的破坏水平,提升梁柱节点在震后的可修复性,设计了一种内置超弹性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简称SMA)筋的新型自复位梁柱节点。基于对不同配筋构造形式和SMA筋不同配筋率等因素的考虑,设计制作了4个1/5缩尺比例梁柱节点并进行了拟静力试验。通过非接触全场应变测量系统(video image correlate⁃3d,简称VIC⁃3D)对低周往复加载作用下各节点塑性铰区的整体位移和应变进行了实时测摄,获得了相应的竖向位移和主应变全过程云图。对起裂阶段、裂缝发展阶段和自复位阶段3个阶段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各节点的破坏过程以及耗能能力、位移延性、刚度退化和自复位等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内置超弹性SMA筋可有效提升节点的滞回耗能和自复位性能,延缓塑性核心区混凝土的开裂,改善开裂后的损坏程度,提升节点的经济可修复性;一定范围内,增大SMA筋配筋率可有效延缓节点的刚度退化速度,但对节点的极限承载力和自复位性能的提升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复位 形状记忆合金 梁柱节点 拟静力试验 接触全场应变测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