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胫骨平台倾斜角与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贺忱 李方祥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47-854,共8页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倾斜角与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连续收治的42例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纳入损伤组。42例无明显膝关节损伤者为对照组。每例患者常规进行膝关节磁共振检查。在磁共...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倾斜角与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连续收治的42例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纳入损伤组。42例无明显膝关节损伤者为对照组。每例患者常规进行膝关节磁共振检查。在磁共振图像上测量内外侧胫骨平台骨性倾斜角和软组织倾斜角,两组进行比较。结果: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外侧胫骨平台骨性倾斜角和内、外侧胫骨平台软组织倾斜角有显著性增大(P<0.05)。胫骨平台倾斜角与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相关性具有性别差异,男性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外侧胫骨平台软组织倾斜角有显著性增大(P<0.05),女性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外侧胫骨平台骨性倾斜角和内、外侧胫骨平台软组织倾斜角有显著性增大(P<0.05)。结论:胫骨平台倾斜角与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关系密切。外侧胫骨平台骨性倾斜角和内、外侧胫骨平台软组织倾斜角的增大是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重要风险因素。这种相关性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外侧胫骨平台软组织倾斜角的增大会导致男性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风险增加;而在女性中,外侧胫骨平台骨性倾斜角和内、外侧胫骨平台软组织倾斜角的增大都是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倾斜角 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位置优秀U17男子足球运动员躯干与下肢力量特征及损伤风险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姚天奇 王烁 +3 位作者 谢思源 尹煜华 王启荣 矫玮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17-923,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位置优秀U17男子足球运动员躯干与下肢的力量特征,分析不同位置优秀U17男子足球运动员潜在的躯干及下肢损伤风险,为损伤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21名优秀U17足球运动员进行躯干等长肌力测试及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向心收缩和... 目的:探究不同位置优秀U17男子足球运动员躯干与下肢的力量特征,分析不同位置优秀U17男子足球运动员潜在的躯干及下肢损伤风险,为损伤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21名优秀U17足球运动员进行躯干等长肌力测试及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等速测试,并分别计算躯干屈伸比率(flexion/extension ratio,F/E比率)及两侧下肢的传统和功能腘绳肌/股四头肌比率(hamstring/quadriceps ratio,H/Q比率)。通过2×2混合模型方差分析对比不同位置球员(进攻和防守)双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的传统H/Q比率和功能H/Q比率差异;通过卡方检验对比不同测试速度下达标人数的差异;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不同位置球员躯干力量差异;通过配对t检验比较所有运动员双侧下肢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峰值力矩差异。结果:高速测试时,双下肢H/Q比率的主效应显著,优秀U17足球运动员非优势侧的传统H/Q比率和功能H/Q比率均显著低于优势侧;并且随着测试速度的增加,功能H/Q比率低于阈值的人数随之增多;进攻球员躯干F/E比率显著高于防守球员;进攻球员非优势侧的股四头肌向心收缩峰值力矩(quadriceps concentric peak torque,QCPT)显著高于优势侧,腘绳肌的离心收缩峰值力矩(hamstring eccentric peak torque,HEPT)显著低于优势侧。结论:优秀U17足球运动员非优势侧下肢的传统H/Q比率和功能H/Q比率均显著低于优势侧,非优势侧下肢存在更大的非接触性损伤风险。尽管不同场上位置的优秀U17足球运动员之间躯干F/E比率有差异,但场上位置对下肢力量比率没有影响。随着测试速度的提高,达到下肢力量比率阈值的人数越少。较防守球员而言,进攻球员躯干和下肢的肌力不平衡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17 足球运动员 力量比率 非接触性损伤 损伤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