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聂长荣 朱昌盛 +3 位作者 肖明虎 蒙延海 杨秋蓝 王水云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1年第6期550-554,共5页
目的探究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成人外科中心七病区诊断为HOCM且术前完善24 h动态心电图的患者411例。根据动态心电图结果分为nsVT组和非n... 目的探究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成人外科中心七病区诊断为HOCM且术前完善24 h动态心电图的患者411例。根据动态心电图结果分为nsVT组和非nsV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OCM患者nsVT的危险因素。结果在411例患者中,53例检出nsVT(12.9%),阵次2(1,2.5)阵(范围:1~97阵),最长阵次持续时间为5(4,8)个(范围:3~35个)室性期前收缩,最快心室率平均为(131.4±22.1)次/min。nsVT组患者的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非nsVT组(9.4%比2.2%,χ^(2)=7.812,P<0.01);nsVT组患者的左心室后壁厚度[(12.7±2.7)mm比(11.8±2.5)mm,t=-2.401,P=0.02]和左心室壁最大厚度[(22.9±4.5)mm比(21.3±4.5)mm,t=-2.412,P=0.02]显著大于非nsVT组;nsVT组患者的左心室中部梗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nsVT组(22.6%比10.6%,χ^(2)=6.249,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OR=4.48,95%CI:1.38~14.53,P=0.01)、左心室中部梗阻(OR=2.14,95%CI:1.02~4.51,P=0.045)和左心室壁最大厚度(OR=1.08,95%CI:1.01~1.15,P=0.02)是ns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左心室中部梗阻及左心室壁最大厚度增加是HOCM患者nsVT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梗阻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阻滞剂治疗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五例经验
2
作者 王军英 吴瑾 耿艾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6年第1期51-52,共2页
β阻滞剂治疗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五例经验北京邮电医院心内科王军英,吴瑾,耿艾寒近年来,我们治疗了剧烈运动、恐惧、情绪激动所诱发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5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5例(男2例,女3例),平均... β阻滞剂治疗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五例经验北京邮电医院心内科王军英,吴瑾,耿艾寒近年来,我们治疗了剧烈运动、恐惧、情绪激动所诱发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5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5例(男2例,女3例),平均年龄39.2(33~50)岁。本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 心动过速 Β阻滞剂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知识驱动和数据驱动的混合决策模型构建:以室性心动过速病因诊断为例
3
作者 王敏 胡兆 +3 位作者 徐晓巍 郑思 李姣 姚焰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4-461,共8页
目的构建一个融合知识驱动和数据驱动的混合决策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室性心动过速的病因诊断。方法检索2018—2023年心律失常疾病领域的临床实践指南、专家共识和医学文献作为知识源,并回顾性收集2013—202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室性... 目的构建一个融合知识驱动和数据驱动的混合决策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室性心动过速的病因诊断。方法检索2018—2023年心律失常疾病领域的临床实践指南、专家共识和医学文献作为知识源,并回顾性收集2013—202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患者的电子病历信息作为数据集。采用基于知识规则的方法构建临床路径作为知识驱动模型;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构建VT病因诊断三分类机器学习模型,并选取其中的最佳模型作为数据驱动模型代表;以临床路径为基本框架,将机器学习模型以自定义运算符的形式嵌入临床路径的决策节点中,作为混合模型。评价上述3种模型的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结果共纳入3部临床实践指南作为知识驱动模型的知识源;收集了1305条患者数据作为数据集,构建了5种机器学习模型,其中XGBoost模型最佳。混合模型采用知识驱动的决策思维,分别将XGBoost模型嵌入2层分类的决策节点中。3种模型的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如下:知识驱动模型为80.4%、79.1%和79.7%;数据驱动模型分别为88.4%、88.5%和88.4%;混合模型分别为90.4%、90.2%和90.3%。结论融合知识与数据驱动的混合模型展现出更高的准确性,且混合模型的所有决策结果均基于循证证据,这更接近临床医生的实际诊断思维。未来需更严格地验证混合模型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知识驱动 数据驱动 混合模型 决策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形成机制
4
作者 丁绍祥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0-532,共3页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 de pointes, TdP)临床并不少见,一般发病急,症状重,多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若处理不及时,易进展为心室颤动甚至猝死^([1])。TdP最常见的诱因是使用致心肌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 APD...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 de pointes, TdP)临床并不少见,一般发病急,症状重,多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若处理不及时,易进展为心室颤动甚至猝死^([1])。TdP最常见的诱因是使用致心肌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 APD)延长的药物和(或)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在心肌缺血、缺氧或严重电解质紊乱等应激条件下诱发^([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肌细胞 心脏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机制及诊治进展
5
作者 严格 侯翠兰 肖婷婷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0-225,共6页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是一种遗传性离子通道病。大多数病例与RYR2和CASQ2基因变异有关,变异使细胞内的钙稳态严重失衡,过度钙释放产生延迟去极化,最终导致心律失常。该病常见于剧烈运动或压力相关情绪后出现晕厥,以...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是一种遗传性离子通道病。大多数病例与RYR2和CASQ2基因变异有关,变异使细胞内的钙稳态严重失衡,过度钙释放产生延迟去极化,最终导致心律失常。该病常见于剧烈运动或压力相关情绪后出现晕厥,以及突发心脏骤停甚至心源性猝死的患儿,确诊主要依靠运动负荷试验及基因检测。CPVT的标准治疗依赖于β受体阻滞剂,而氟卡尼和左心交感神经切除为二线治疗,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适用于猝死高风险的患儿,同时目前也发现了一些潜在的治疗干预措施。本文综述了CPVT的遗传学、病理生理学、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策略,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酚胺敏感心动过速 基因变异 运动负荷试验 Β受体阻滞剂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源性猝死一级预防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前非持续室性心动过速与植入后恰当治疗的关系 被引量:3
6
作者 王震 程中伟 +2 位作者 陈太波 高鹏 方全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19年第5期494-498,共5页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用于心源性猝死一级预防时,植入前发生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on-sustaine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NSVT)与植入后ICD恰当治疗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用于心源性猝死一级预防时,植入前发生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on-sustaine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NSVT)与植入后ICD恰当治疗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植入ICD用于一级预防的心脏病患者,患者在住院期间ICD植入前均完善Holter检查。根据Holter检查是否出现NSVT,将患者分为NSVT组及无NSVT组。门诊或电话随访至2018年8月,随访事件包括全因死亡、植入后ICD放电治疗及抗心动过速起搏(antitachycardia pacing,ATP)治疗情况。结果纳入60例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患者,随访时间37(14~61)个月,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提示,NSVT组与无NSVT组相比,全因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108),NSVT组恰当治疗的风险高于无NSVT组(P=0.033),NSVT和左心室射血分数与ICD恰当治疗独立相关(NSVT:HR=5.099,95%CI:1.399~18.588,P=0.014;左心室射血分数:HR=1.077,95%CI:1.013~1.145,P=0.018)。结论ICD一级预防患者植入前出现NSVT提示接受ICD恰当治疗的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恰当治疗 全因死亡 左心射血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负荷胺碘酮治疗复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10
7
作者 贺丽霞 施冰 +7 位作者 朱俊 宋有城 袁贤奇 王国干 谭慧琼 杨艳敏 康连鸣 章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13,共2页
目的 :评价再负荷胺碘酮治疗复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12例初次负荷量胺碘酮治疗后正在口服维持量或停药不超过 3个月的复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VT)和(或 )心室颤动 (VF)患者 ,男 11例 ,女 1例 ,... 目的 :评价再负荷胺碘酮治疗复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12例初次负荷量胺碘酮治疗后正在口服维持量或停药不超过 3个月的复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VT)和(或 )心室颤动 (VF)患者 ,男 11例 ,女 1例 ,平均 6 0 .75± 4.5 8岁。分别给予静脉并口服胺碘酮 (10例 ) ,单用口服胺碘酮80 0 mg/ d(2例 )再负荷治疗。  结果 :12例复发性持续性 VT和 (或 ) VF均得到有效控制 ,未见明显副作用。再负荷胺碘酮治疗获满意疗效所需剂量约为初次负荷剂量的 6 0 %。  结论 :再负荷胺碘酮治疗复发性、持续性 VT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胺碘酮 药物疗法 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肺栓塞导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报告
8
作者 杜贺 郭志福 陈少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42-1044,共3页
1病例资料患者,女,68岁,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因“夜间睡眠时突发胸痛,伴心慌、胸闷、大汗2h”至当地医院就诊,查心电图示室性心动过速(图1),心率175次/分,立即予以电除颤后转为窦性心律,复查心电图提示完全性... 1病例资料患者,女,68岁,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因“夜间睡眠时突发胸痛,伴心慌、胸闷、大汗2h”至当地医院就诊,查心电图示室性心动过速(图1),心率175次/分,立即予以电除颤后转为窦性心律,复查心电图提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2),急查肌钙蛋白2.74n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心动过速 心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RYR2基因变异相关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诊治及随访分析
9
作者 王野峰 曾闵 +2 位作者 肖云彬 王祥 陈智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57-862,共6页
目的 探讨RYR2基因变异相关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的临床表现及治疗、随访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CPVT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治疗经过及随访结果。结果 共收治CPVT患儿6例,男4例、女2例,首... 目的 探讨RYR2基因变异相关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的临床表现及治疗、随访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CPVT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治疗经过及随访结果。结果 共收治CPVT患儿6例,男4例、女2例,首发症状出现时平均年龄(3.5±0.5)岁。从首发症状到确诊的中位时间1.5(0.1~5.9)年。晕厥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运动及情绪是主要诱因。6例患儿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均为RYR2基因新发错义突变。在动态心电图中,小年龄患儿中房性心律失常及窦房结功能不全多见。4例患儿完成运动平板试验,2例患儿诱发双向室性期前收缩,2例诱发双向室性期前收缩及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基础治疗为口服普萘洛尔或美托洛尔,如仍有心律失常发生,辅助以氟卡尼或普罗帕酮口服;2例予以心脏永久起搏器治疗。平均随访时间(24.3±3.7)个月,所有患儿均存活,随访期间3例患儿偶有晕厥,1例间断心悸,2例无不适。结论 儿童RYR2基因变异相关CPVT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小年龄患儿中房性心律失常合并窦房结功能不全多见,药物治疗结合心脏起搏治疗效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YR2基因 儿茶酚胺敏感多形心动过速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梗死48小时后反复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经验三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范晓娟 白玲 刘平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1年第1期71-73,共3页
病例1:患者男性,70岁,以“胸痛伴气短5 d”于2018年1月18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 d出现心前区痛,伴胸闷,持续数小时后自行缓解,未诊治;1 d前胸闷加重,伴气短,夜间不能平卧,遂呼120来我院。既往慢性支气管炎病史20年,高血压病史30年,吸烟... 病例1:患者男性,70岁,以“胸痛伴气短5 d”于2018年1月18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 d出现心前区痛,伴胸闷,持续数小时后自行缓解,未诊治;1 d前胸闷加重,伴气短,夜间不能平卧,遂呼120来我院。既往慢性支气管炎病史20年,高血压病史30年,吸烟史50年。入院时呈端坐呼吸,心率91次/min,血压131/98 mmHg,氧饱和度95%。双肺可闻及中等量湿性啰音和少量喘鸣。心界叩诊不大,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双下肢不肿。化验结果:肌酸激酶同工酶正常,高敏肌钙蛋白T(hs-TnT)5.6 ng/ml(参考值:0~0.014 ng/ml),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12281 pg/ml。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Ⅰ、aVL、V 1~V 6导联病理性Q波(图1A)。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35%,左室前壁节段运动异常,左室心尖部室壁瘤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动过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接触标测指导导管消融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业松 胡苑 +3 位作者 冯冲 唐安丽 董吁钢 马虹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98-600,共3页
【目的】探讨非接触标测是否可以揭示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舒张期电位(DP)和浦氏电位(PP)的部位,指导有效导管消融。【方法】Ensite 3000非接触标测多极球囊导管标测ILVT的激动起源(EA)、传导径路(CP)和出口(EX),用消融导管... 【目的】探讨非接触标测是否可以揭示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舒张期电位(DP)和浦氏电位(PP)的部位,指导有效导管消融。【方法】Ensite 3000非接触标测多极球囊导管标测ILVT的激动起源(EA)、传导径路(CP)和出口(EX),用消融导管分别于这些部位行接触标测。【结果】6例ILVT周长为(286±38)ms,非接触标测显示4例激动起源(EA)位于中间隔,2例位于下间隔,EA较体表QRS波提前约(48.6±32.8)ms,传导径路长约(2.6±0.9)ms。6例病人在窦性心律下消融导管起搏标测12导联QRS形态与ILVT相匹配(≥11/12)处位于EX,而非EA(≤10/12)见正文。6例病人在室性心动过速期间消融导管于EA和CP处标测到PP,2例于EA标测到DP,1例于EX标测到PP。6例病人在窦性心律下于ILVT起源部位行片状或/和传导径路作线性消融均获成功,随访(12±6)月,未见复发。【结论】非接触标测通过显示ILVT起源及传导径路,可揭示DP和PP部位,从而有效地指导ILVT导管消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标测 导管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ngendorff逆灌流制备特非那丁诱发尖端扭转室性心动过速模型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冰冰 成希明 +3 位作者 陈珺 王文秀 李培秀 李焕明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6年第2期92-95,共4页
目的 对临床易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情况进行模拟,利用Langendorff逆灌流技术灌注离体兔心,研究特非那丁促TDP的机制。方法 烧灼法制备Ⅲ°房室传导阻滞离体兔心模型,应用不同浓度的特非那丁低钾镁台氏液,利用Lang... 目的 对临床易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情况进行模拟,利用Langendorff逆灌流技术灌注离体兔心,研究特非那丁促TDP的机制。方法 烧灼法制备Ⅲ°房室传导阻滞离体兔心模型,应用不同浓度的特非那丁低钾镁台氏液,利用Langendorff逆灌流技术灌注兔心,以不同周长起搏,利用慢频率和刺激周长骤变方法诱发早期后除极(EADs)、TDP。结果 基础台氏液和低钾镁台氏液(MT)灌流下均未见EADs、TDP;各浓度特非那丁低钾镁台氏液灌流都可延长QT间期和单向动作电位复极达90%时限(MA-PD90),10/18例记录到EADs,起搏周长1400~2400ms。10/18例诱发出TDP,7/18例经过刺激周长骤变诱发出TDP,以300-2300ms为多(6/18例),MT+特非那丁浓度8×10^-6mmol/L时诱发TDP频率最高,为66.7%。结论 在离体兔心,特非那丁MT灌注呈浓度及频率依赖性延长MA-PD90;EAD及其引起的触发活动(TA)是诱发TDP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 周长 单相动作电位 QT间期 那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接触标测在伴有晕厥的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消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苑翠珍 李鼎 +2 位作者 李学斌 许原 郭继鸿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0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比较非接触标测与传统导管方法对伴有晕厥的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消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经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证实为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且伴晕厥的住院患者共29例,应用非接触式球囊标测系统进行消融组10例,采用传... 目的比较非接触标测与传统导管方法对伴有晕厥的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消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经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证实为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且伴晕厥的住院患者共29例,应用非接触式球囊标测系统进行消融组10例,采用传统标测方法进行导管射频消融的对照组19例。结果两组手术消融的即刻成功率均为100%,但非接触标测组消融的部位减少[(3.3±2.1)个比(5.6±3.1)个,P<0.05],手术时间[(73.4±34.6)min比(129.6±56.9)min,P<0.05]、X线曝光时间[(13.2±7.8)min比(24.4±19.7)min,P<0.05]缩短,且并发症发生率及6个月随访的复发率有降低趋势。结论应用非接触标测系统指导消融伴晕厥的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比常规消融更可靠、省时和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厥 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观察
14
作者 刘大勇 赵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678-678,共1页
关键词 大剂量胺碘酮 静脉注射 治疗 持续性心动过速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效果 被引量:13
15
作者 舒茂琴 宋治远 +9 位作者 冉擘力 仝识非 钟理 姚青 李永华 景涛 庄国强 刘建平 何国祥 胡厚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41-443,共3页
目的评价导管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对特发性室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的治疗效果以及心电图对消融靶点的定位价值。方法对126例特发性室速患者的电生理资料及RFCA治疗效果进行回... 目的评价导管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对特发性室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的治疗效果以及心电图对消融靶点的定位价值。方法对126例特发性室速患者的电生理资料及RFCA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多数患者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射频能量采用温控法(60~65℃)。结果126例患者中右室流出道(fight ventricular outtflow tract,RVOT)IVT62例、左后间隔IVT43例,其他部位IVT21例。本组RFCA的总成功率为87.3%,RVOT-IVT和左后间隔IVT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其他部位IVT(96.8%和90.7%vs52.4%,P〈0.05)。本组8例患者存在发作性晕厥(发作的R-R间期230~260m8),其中4例合并房室结双径路、2例合并隐匿性房室旁道、2例合并多形性室速。随访6个月至10年,复发9例(复发率为8.2%),均再次RFCA成功。合并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者6例,术后3个月心脏大小与心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RFCA治疗IVT成功率高;室速发作时体表心电图对绝大多数室速起源具有定位价值;部分室速可能合并房室旁道或房室结双径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导管消融 心动过速 心脏电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表12导联心电图对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灶定位作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狄文成 姚焰 +3 位作者 马坚 陈柯萍 张奎俊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52-255,共4页
目的分析患者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ECG)形态特征,旨在提出简便的ECG指标来预测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起源。方法回顾我院54例经射频导管消融(消融)手术治愈的起源于心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ECG资料,总结不同部位起源特发性流... 目的分析患者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ECG)形态特征,旨在提出简便的ECG指标来预测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起源。方法回顾我院54例经射频导管消融(消融)手术治愈的起源于心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ECG资料,总结不同部位起源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ECG形态特征。结果不同起源灶有特征性的ECG形态①左心室流出道心内膜起源的ECG100%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87.5%胸前V6导联出现S波;②左冠状窦起源的100%符合V1或V2导联R/S波幅指数≥30%和R波时限指数≥50%这两个条件;③右心室流出道游离壁起源下壁导联的R波多有切迹,且V2导联的S波振幅较深,胸前导联移行晚。结论12导联体表ECG特征,对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起源灶定位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流出道心动过速 特发 起源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罗帕酮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丽 李筠 +3 位作者 王健怡 肖婷婷 谢利剑 徐萌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09-212,共4页
目的 探讨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例CPVT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男性患儿,5岁2个月,间歇性心前区不适8月余,运动时晕厥发作2次.24小时动态心电图以及运动试验,窦性心率>110... 目的 探讨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例CPVT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男性患儿,5岁2个月,间歇性心前区不适8月余,运动时晕厥发作2次.24小时动态心电图以及运动试验,窦性心率>110次/min即出现室性心律失常,随着心率增加室性心律失常频数增加,可见双向及多形性室速.基因检测示RYR2基因变异c.6886 G>A(p.E 2296 K).予大剂量普萘洛尔治疗,症状未缓解且心电检查无明显改善,后加用普罗帕酮获得改善.随访1年,患儿未再有运动胸闷不适,动态心电图及运动试验显示无室性心律失常.结论CPVT以运动或情绪激动诱发双向型和/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为主要临床特征,晕厥、猝死为主要临床表现,普罗帕酮可能可以替代或联合用药治疗CPV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酚胺敏感多形心动过速 心脏复律除颤器 Β受体阻滞剂 普罗帕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消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7
18
作者 陶海龙 张金盈 +2 位作者 李凌 张力 王小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75-579,共5页
目的:评价Carto三维标测系统在标测、消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例特发性VT患者,程序刺激诱发VT后,采用Carto指导下激动顺序标测和(或)起搏标测,冷盐水灌注导管进行消融。观察消融即刻成功率、手术时间、消融时间... 目的:评价Carto三维标测系统在标测、消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例特发性VT患者,程序刺激诱发VT后,采用Carto指导下激动顺序标测和(或)起搏标测,冷盐水灌注导管进行消融。观察消融即刻成功率、手术时间、消融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通过随访评价导管消融后的远期疗效。结果:15例患者均完成Carto指导下电解剖重建,11例为特发性流出道VT,4例为左室特发性VT。消融放电(4.2±1.1)次VT终止,累计放电时间(205.0±13.4)s;手术时间(3.50±0.85)h,X线曝光时间(15.0±7.9)min。所有患者术中即刻均达到消融终点,平均随访6个月,无VT复发。结论:Carto指导下标测、消融能有效治疗特发性VT,同时消融手术时间缩短,远期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心电解剖标测系统 心动过速 标测 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调蛋白激酶Ⅱ和蛋白激酶A信号转导通路在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中的作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阮磊 张存泰 +4 位作者 刘念 蔡少艾 肖幸 贺莉 操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0-263,共4页
目的研究钙调蛋白激酶Ⅱ和蛋白激酶A信号转导通路在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中的作用。方法日本长耳白兔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KN93组以及H89组。制备兔左室楔形心肌块灌流模型,正常组灌流蒂罗德液,模型组灌流咖啡因和异丙肾... 目的研究钙调蛋白激酶Ⅱ和蛋白激酶A信号转导通路在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中的作用。方法日本长耳白兔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KN93组以及H89组。制备兔左室楔形心肌块灌流模型,正常组灌流蒂罗德液,模型组灌流咖啡因和异丙肾上腺素,KN93组在灌流咖啡因与异丙肾上腺素的基础上加灌KN93,H89组同样在灌流咖啡因与异丙肾上腺素的基础上加灌H89。观察通过程序性刺激后触发活动和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情况。结果对照组触发活动和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率为0。通过灌流咖啡因与异丙肾上腺素以后,QT间期明显缩短,模型组触发活动的诱发率为12/13,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8/13;而灌流KN93和H89后触发活动分别减少至4/9和6/11,室性心律失常减少到1/9和2/11。钙调蛋白激酶Ⅱ抑制剂和蛋白激酶A抑制剂可以减少药物灌流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模型的触发活动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结论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跟钙调蛋白激酶Ⅱ和蛋白激酶A信号转导通路密切相关。该信号通路有望成为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酚胺敏感心动过速 钙调蛋白激酶Ⅱ 蛋白激酶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学基础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陈彦静 王有明 +2 位作者 马建伟 王德宝 葛赋贵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8期1303-1305,共3页
目的 研究心室流出道的电生理特性及其与室性心动过速的关系。方法 利用细胞内微电极记录技术 ,观察豚鼠左心室流出道组织的电活动特性。结果  (1)在 32例豚鼠左室流出道组织标本中 6例 (18 75 % )未经电刺激即可记录到自律性电活动 ... 目的 研究心室流出道的电生理特性及其与室性心动过速的关系。方法 利用细胞内微电极记录技术 ,观察豚鼠左心室流出道组织的电活动特性。结果  (1)在 32例豚鼠左室流出道组织标本中 6例 (18 75 % )未经电刺激即可记录到自律性电活动 ,2 3例 (71 88% )在常规电刺激诱导下也可出现自律性电活动。 (2 )在左心室流出道记录到的动作电位形态呈多样性 ,可分为 3大类 :①上升支缓慢、幅值小且 4相自动去极化明显的自律性慢反应电位 ,其特征与窦房结慢反应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相似 [APA :(5 0 2 3± 13 5 6 )mV ,Vmax :(10 0 3± 6 32 )V/s,VDD :(33 36± 6 38)mV/s],记录部位为紧靠瓣膜下及流出道光滑部的局部区域 ;②非自律性慢反应电位 ,其上升支缓慢、幅值小无 4相自动去极化 [APA :(6 3 2 6± 17 33)mV ,Vmax :(18 2 7± 8 33)V/s],分布在慢反应自律细胞的周围及相邻的局部区域 ;③非自律性快反应电位 ,其特征与普通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相似 [APA :(88 32± 6 86 )mV ,Vmax :(10 9 6 0± 8 6 2 )V/s],流出道的大部分组织为此类电位。各类型动作电位的 0相去极化速度、幅度及动作电位时程均变异较大。结论 心室流出道组织的电生理特性与普通心室肌不同 ,具有明显的自律性和电生理各向异性 ,我们认为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流出道 动作电位 电活动 电生理特 电生理学 电刺激 自律 结论 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