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被引量:
47
1
作者
石书臣
《探索》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1-83,共3页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两重特性。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有机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既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方向,突出其主导地位;又应重视其非意识形...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两重特性。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有机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既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方向,突出其主导地位;又应重视其非意识形态性,以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意积
形态
性
非意识形态性
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艺“非意识形态性”评析
被引量:
2
2
作者
金水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89年第6期61-64,共4页
按照我们传统的文艺理论通常说法,认为文艺是属于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这一界定,在我国八十年代之前并无异议,自从1985年以来则有了分歧。争论是在对以往庸俗社会学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出现的。毋需讳言,由于以往意识形态领域内政治斗争火...
按照我们传统的文艺理论通常说法,认为文艺是属于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这一界定,在我国八十年代之前并无异议,自从1985年以来则有了分歧。争论是在对以往庸俗社会学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出现的。毋需讳言,由于以往意识形态领域内政治斗争火药味太浓,致使意识形态这一名称在现时的名声变得不很妙。有些作家艺术家唯恐避之不及,便着力于追求“非意识形态化”,有些文论家就提出了文艺的“非意识形态因素”或“超意识形态性”。他们总的意向就是要摆脱政治的纠缠,使文艺从意识形态领域中超脱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意识形态性
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领域
非
意识形态
化
审美
意识
精神现象学
非
理
性
弗洛伊德
艺术创作
评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艺认识论是科学的理论
3
作者
涂途
《湖湘论坛》
1997年第4期46-48,共3页
80年代以来,在我国文坛上风云变幻、某些大小"权威"纷纷宣判和宣称认识论早已被抛弃有如敝屐而不屑一顾之际,朱日复同志偏偏要逆水行舟、顶风而上,默默地花了七、八年的业余时间,撰写了《文艺认识论——从认识论视角探讨文学...
80年代以来,在我国文坛上风云变幻、某些大小"权威"纷纷宣判和宣称认识论早已被抛弃有如敝屐而不屑一顾之际,朱日复同志偏偏要逆水行舟、顶风而上,默默地花了七、八年的业余时间,撰写了《文艺认识论——从认识论视角探讨文学艺术的本质》,用攻坚战的毅力、魄力和胆力,来探讨和研究认识论与文学艺术的关系这一课题,这种精神便不能不令人感动和钦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认识论
文学艺术
创作实践
非意识形态性
社会
意识形态
实践客体
意识形态
论
创造
性
作者
认识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当批评遭遇尴尬——当代批评走向何处
被引量:
1
4
作者
郑婉姗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3-75,共3页
关键词
当代
文学批评
意识形态
性
非意识形态性
批评
形态
文学理论
个
性
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重写文学史与新历史精神
被引量:
31
5
作者
王岳川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26-32,共7页
关键词
新历史小说
新历史主义
重写文学史
历史叙事
《霸王别姬》
非意识形态性
《故乡天下黄花》
九十年代
政治象征
历史
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施忠连:五缘文化与中华软实力
6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66-266,共1页
五缘文化具有自发性,亲民性,超政治性,非意识形态性和包容性等生态特性,为中华民族所独有,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优势所在,因此我们特别要珍视和大力发挥民族的这种软实力。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五缘文化
软实力
非意识形态性
生态特
性
中国文化
亲民
性
包容
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人民本位的唯物史观——略论“文艺——人民双向同构”原理的哲学基础
7
作者
达流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92年第2期37-39,共3页
在《“文艺——人民双向同构”原理简论》(载《湖北社会科学》92年第1期)一文里,郝孚逸先生从文艺与人民的关系着眼,考察了“文学是人学”命题的理论背景和可能出现的理论弱点,指出“仅仅将文艺与人联结起来观察问题还是远远不够的,还...
在《“文艺——人民双向同构”原理简论》(载《湖北社会科学》92年第1期)一文里,郝孚逸先生从文艺与人民的关系着眼,考察了“文学是人学”命题的理论背景和可能出现的理论弱点,指出“仅仅将文艺与人联结起来观察问题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人的哲学基础作出明确的回答:社会生活中的人还是抽象先验的人?唯物主义的人还是人本主义的人?”作者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试图对人的概念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引入“人民”的概念,倡导将文艺与人民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进而提出了“文艺——人民双向同构”原理的富有新意的理论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同构
哲学基础
人民本位
唯物史观
非意识形态性
唯物主义
社会生活
原理
马克思主义
经济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被引量:
47
1
作者
石书臣
机构
中山大学社科教育系
出处
《探索》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1-83,共3页
文摘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两重特性。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有机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既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方向,突出其主导地位;又应重视其非意识形态性,以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意积
形态
性
非意识形态性
统一
分类号
D64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艺“非意识形态性”评析
被引量:
2
2
作者
金水
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89年第6期61-64,共4页
文摘
按照我们传统的文艺理论通常说法,认为文艺是属于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这一界定,在我国八十年代之前并无异议,自从1985年以来则有了分歧。争论是在对以往庸俗社会学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出现的。毋需讳言,由于以往意识形态领域内政治斗争火药味太浓,致使意识形态这一名称在现时的名声变得不很妙。有些作家艺术家唯恐避之不及,便着力于追求“非意识形态化”,有些文论家就提出了文艺的“非意识形态因素”或“超意识形态性”。他们总的意向就是要摆脱政治的纠缠,使文艺从意识形态领域中超脱出来。
关键词
非意识形态性
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领域
非
意识形态
化
审美
意识
精神现象学
非
理
性
弗洛伊德
艺术创作
评析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艺认识论是科学的理论
3
作者
涂途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列文论研究所
出处
《湖湘论坛》
1997年第4期46-48,共3页
文摘
80年代以来,在我国文坛上风云变幻、某些大小"权威"纷纷宣判和宣称认识论早已被抛弃有如敝屐而不屑一顾之际,朱日复同志偏偏要逆水行舟、顶风而上,默默地花了七、八年的业余时间,撰写了《文艺认识论——从认识论视角探讨文学艺术的本质》,用攻坚战的毅力、魄力和胆力,来探讨和研究认识论与文学艺术的关系这一课题,这种精神便不能不令人感动和钦佩。
关键词
艺术认识论
文学艺术
创作实践
非意识形态性
社会
意识形态
实践客体
意识形态
论
创造
性
作者
认识本质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当批评遭遇尴尬——当代批评走向何处
被引量:
1
4
作者
郑婉姗
机构
暨南大学
出处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3-75,共3页
关键词
当代
文学批评
意识形态
性
非意识形态性
批评
形态
文学理论
个
性
风格
分类号
I206.09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重写文学史与新历史精神
被引量:
31
5
作者
王岳川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26-32,共7页
关键词
新历史小说
新历史主义
重写文学史
历史叙事
《霸王别姬》
非意识形态性
《故乡天下黄花》
九十年代
政治象征
历史
意识
分类号
I209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施忠连:五缘文化与中华软实力
6
出处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66-266,共1页
文摘
五缘文化具有自发性,亲民性,超政治性,非意识形态性和包容性等生态特性,为中华民族所独有,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优势所在,因此我们特别要珍视和大力发挥民族的这种软实力。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五缘文化
软实力
非意识形态性
生态特
性
中国文化
亲民
性
包容
性
分类号
G04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民本位的唯物史观——略论“文艺——人民双向同构”原理的哲学基础
7
作者
达流
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92年第2期37-39,共3页
文摘
在《“文艺——人民双向同构”原理简论》(载《湖北社会科学》92年第1期)一文里,郝孚逸先生从文艺与人民的关系着眼,考察了“文学是人学”命题的理论背景和可能出现的理论弱点,指出“仅仅将文艺与人联结起来观察问题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人的哲学基础作出明确的回答:社会生活中的人还是抽象先验的人?唯物主义的人还是人本主义的人?”作者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试图对人的概念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引入“人民”的概念,倡导将文艺与人民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进而提出了“文艺——人民双向同构”原理的富有新意的理论命题。
关键词
双向同构
哲学基础
人民本位
唯物史观
非意识形态性
唯物主义
社会生活
原理
马克思主义
经济基础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石书臣
《探索》
北大核心
2003
4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文艺“非意识形态性”评析
金水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89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文艺认识论是科学的理论
涂途
《湖湘论坛》
199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当批评遭遇尴尬——当代批评走向何处
郑婉姗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重写文学史与新历史精神
王岳川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
3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施忠连:五缘文化与中华软实力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人民本位的唯物史观——略论“文艺——人民双向同构”原理的哲学基础
达流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9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