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国内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产生的原因、本质及其应对策略 |
李辽宁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2012 |
3
|
|
2
|
陈平原:“非意识形态化”文学研究模式的构建 |
丁晓原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
1
|
|
3
|
从屠格涅夫的自然观看其创作的非意识形态化取向 |
张中锋
|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
0 |
|
4
|
当前我国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途径与发展特点 |
金伟
张思嘉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4
|
|
5
|
非主流意识形态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原因分析 |
金伟
李益军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
2012 |
5
|
|
6
|
当代中国大学生“同质性”非主流意识形态研判研究 |
赵丽君
|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
2020 |
0 |
|
7
|
当代中国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动向 |
文洁贤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8
|
从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视阈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綦玉帅
|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
2011 |
0 |
|
9
|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非主流意识形态研究 |
白亦清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
0 |
|
10
|
科学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 |
李春耕
|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1
|
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的三个阶段——新时期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论争之一 |
郭富平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19 |
1
|
|
12
|
文艺意识形态性再辨析 |
朱日复
|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
1996 |
0 |
|
13
|
当批评遭遇尴尬——当代批评走向何处 |
郑婉姗
|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
2003 |
1
|
|
14
|
重写文学史与新历史精神 |
王岳川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31
|
|
15
|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原则——访郑杭生教授 |
郭洪侯
|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1
|
|
16
|
城市现代化建设与文化 |
刘忠德
|
《建筑与文化》
|
2004 |
0 |
|
17
|
关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大众接受度的几点思考 |
刘俐
|
《改革与开放》
|
2015 |
0 |
|
18
|
加强学校机关党建工作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
王贵枝
|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
1991 |
0 |
|
19
|
主流院线与小型影迷会夹层下的突围——浅析“影像现场”独立影像推广的一些启示 |
魏汝红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1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