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弹性反应谱衰减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公茂盛 翟长海 谢礼立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61-763,共3页
为研究非弹性反应谱的特征,选用美国西部Californ ia州15次较大地震中的266条强地震动记录,建立了非弹性反应谱衰减规律.分析了场地条件、延性系数、震级及距离等参数对非弹性反应谱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场地变软或震级增大,非弹性反应... 为研究非弹性反应谱的特征,选用美国西部Californ ia州15次较大地震中的266条强地震动记录,建立了非弹性反应谱衰减规律.分析了场地条件、延性系数、震级及距离等参数对非弹性反应谱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场地变软或震级增大,非弹性反应谱增大;随着延性系数增加,非弹性反应谱降低,但延性系数增加到一定程度,谱值变化不大;随着距离增加,每个周期的非弹性反应谱值衰减很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弹性反应 强地震动 衰减规律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周期地震动的非弹性反应谱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宇 王佳豪 +2 位作者 范陆 殷东朔 李琛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8-149,共12页
根据长周期地震动的特性,选取139条长周期地震动记录,以分析结构动力参数和长周期地震动特性对长周期地震动非弹性反应谱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地震动相比,恢复力模型和屈服后刚度比(η)对地震动非弹性反应谱中长周期段的影... 根据长周期地震动的特性,选取139条长周期地震动记录,以分析结构动力参数和长周期地震动特性对长周期地震动非弹性反应谱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地震动相比,恢复力模型和屈服后刚度比(η)对地震动非弹性反应谱中长周期段的影响较大,且场地土对非弹性反应谱的放大效应更为显著;相反,阻尼比(ξ)和位移延性比(μ)对常规和长周期地震动非弹性反应谱的影响规律较为类似。提出在建立长周期地震动设计谱时,应选取合理的恢复力模型和η,参考已有ξ和μ对常规地震动反应谱的影响规律,并针对不同的场地类型建立相应的设计谱;可以先建立某标准设防烈度的长周期地震动的设计谱,其他设防烈度的设计谱可用PGA_(设防)与PGA_(标准)的比值调整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周期地震动 非弹性反应 地震峰值加速度 屈服后刚度比 阻尼比 位移延性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ouc-Wen-Baber-Noori模型的非弹性反应谱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宁超列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1-198,共8页
建立一个能够合理有效地反映结构刚度退化、强度退化以及捏拢效应的滞回模型有助于澄清强度退化、刚度退化和捏拢效应对非弹性反应谱的影响。因此,本文将能够表征不同滞回特性的Bouc-Wen-Baber-Noori模型引入到单自由度体系非弹性反应... 建立一个能够合理有效地反映结构刚度退化、强度退化以及捏拢效应的滞回模型有助于澄清强度退化、刚度退化和捏拢效应对非弹性反应谱的影响。因此,本文将能够表征不同滞回特性的Bouc-Wen-Baber-Noori模型引入到单自由度体系非弹性反应谱的研究中,通过将运动方程转化为一阶偏微分方程组,然后采用Gear法求解,分别研究了强度退化、刚度退化和捏拢效应对相对位移反应谱和绝对加速度反应谱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增量动力分析理论,研究了非弹性反应谱与地震动加速度峰值之间的关系。鉴于Bouc-Wen-Baber-Noori模型参数众多,本文对基于Bouc-WenBaber-Noori模型的非弹性反应谱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获得了各参数对单自由度体系非弹性反应谱的影响阶数。研究结果表明:强度退化对非弹性反应谱的影响较小;刚度退化对非弹性反应谱具有一定的影响;捏拢效应在非弹性反应谱的研究中不可忽略。这一结论,可望澄清不同研究者关于滞回特性对非弹性反应谱的影响所存在的认识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uc-Wen-Baber-Noori模型 非弹性反应 刚度退化 强度退化 捏拢效应 增量动力分析 参数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弹性反应谱计算的一个改进算法
4
作者 朱镜清 朱晓力 王东升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0-54,共5页
本文就非弹性地震反应谱的计算问题(运动方程的形式,谱参量的选取,方程解算中恢复力模型上拐折点的处理和时间积分方法),给出了几点理论考虑,介绍了一个改进的算法。这一算法具有精度好和效率高的优点,这对做好结构抗震设计和其它地震... 本文就非弹性地震反应谱的计算问题(运动方程的形式,谱参量的选取,方程解算中恢复力模型上拐折点的处理和时间积分方法),给出了几点理论考虑,介绍了一个改进的算法。这一算法具有精度好和效率高的优点,这对做好结构抗震设计和其它地震工程问题中需要处理大量强震动数据的分析研究工作是有利的。文中还就双线型恢复力模型具体计算了2个例子(一个为屈服强化情形,另一个为理想弹塑性情形)。最后联系计算工作和计算结果,对非弹性反应谱计算中的其它有关事项做了补充讨论和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弹性反应 算法 计算精度 计算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等位移原则估计高层结构的非弹性地震反应(二) 被引量:8
5
作者 孙景江 王威 姚大庆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9-45,共7页
通过高层结构弹性和非弹性地震时程反应分析,研究了两者的位移反应关系。结果表明: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非弹性总位移角反应的平均值与弹性反应十分接近,基本符合等位移原则,可以用后者分析结果直接估计前者;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反应的... 通过高层结构弹性和非弹性地震时程反应分析,研究了两者的位移反应关系。结果表明: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非弹性总位移角反应的平均值与弹性反应十分接近,基本符合等位移原则,可以用后者分析结果直接估计前者;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反应的平均值在弱和中等非线性阶段亦与弹性反应十分接近,在强非线性阶段则大于弹性反应,经数据拟合,初步提供了一个在此阶段由弹性最大层间位移角反应估计非弹性反应的近似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位移原则 弹性地震反应 高层建筑 弹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非弹性地震反应 被引量:8
6
作者 杜宏彪 房营光 沈聚敏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81-86,共6页
对两个缩比为十五分之一的三层、双跨、两开间的钢筋混凝上框架模型进行了振动台试验,一个模型模拟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不一致的偏心结构,另一个模型模拟承受双向地面运动的结构。研究了结构的空间非弹性地震反应。计算结果表明,理论... 对两个缩比为十五分之一的三层、双跨、两开间的钢筋混凝上框架模型进行了振动台试验,一个模型模拟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不一致的偏心结构,另一个模型模拟承受双向地面运动的结构。研究了结构的空间非弹性地震反应。计算结果表明,理论分析与实测结果有较好的吻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框架 弹性地震反应 钢筋混凝土 框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置HRB500钢筋的框架结构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韦锋 刘刚 +2 位作者 王晓锋 朱爱萍 傅剑平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17,共6页
为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土木建筑工程界正在推广应用HRB500级高强钢筋,但是,以HRB500钢筋作为主要受力钢筋的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还相对缺乏。该文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最新修订稿设计了3个配置不同强度钢筋的8度0.3... 为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土木建筑工程界正在推广应用HRB500级高强钢筋,但是,以HRB500钢筋作为主要受力钢筋的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还相对缺乏。该文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最新修订稿设计了3个配置不同强度钢筋的8度0.3g区一级抗震等级的混凝土框架结构,并完成了该3个结构在多波输入下的非弹性地震响应分析,对比了配置HRB500钢筋的混凝土框架结构与配置HRB400和HRB335钢筋的相应框架的地震反应规律和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在罕遇水准的地面运动输入下,配置HRB500钢筋的混凝土框架的最大位移反应与配置其他两种钢筋的框架结构大致相当,其构件的塑性转角延性需求则小于配置其他两种钢筋的框架结构;配置HRB500钢筋的一级抗震等级框架结构在强震下形成的是梁铰塑性耗能机构,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可满足设计规范规定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框架结构 HRB500钢筋 抗震设计 弹性地震反应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框架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8
作者 陈滔 黄宗明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2002年第1期91-97,共7页
本文对国内外钢筋混凝土框架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和评述,指出了这一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方向。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框架 弹性地震反应 动力分析模型 结构抗震 恢复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等位移原则估计高层结构的非弹性地震反应(一) 被引量:2
9
作者 孙景江 姚大庆 王威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45,共5页
高层建筑非弹性地震反应估计是当前结构抗震研究迫切希望解决的课题。本文概略介绍了常用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在高层结构分析中应用的主要问题,从而引出利用等位移原则(对于长周期体系,弹性与非弹性地震位移反应近似相等)进行高层结... 高层建筑非弹性地震反应估计是当前结构抗震研究迫切希望解决的课题。本文概略介绍了常用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在高层结构分析中应用的主要问题,从而引出利用等位移原则(对于长周期体系,弹性与非弹性地震位移反应近似相等)进行高层结构非弹性地震反应估计研究的原因,并以长周期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体系弹性与非弹性地震反应之间关系的有关研究结果论述了其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位移原则 高层建筑 弹性地震反应 长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偏心结构非弹性地震反应的主要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耀伟 黄宗明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6期114-120,共7页
国外对偏心结构受地震动影响的研究一直非常活跃 ,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由于影响偏心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非弹性反应的因素众多 ,目前对不同结构参数对结构扭转反应的影响规律仍缺乏较一致的认识 。
关键词 偏心结构 弹性地震反应 结构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位移理论估计高层建筑结构非弹性地震反应的进一步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姚大庆 孙景江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48,共7页
为进一步研究用等位移理论估计高层建筑结构非弹性地震反应,选用五个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实例,输入二十条不同场地条件的地震波,采用结构弹性和非弹性地震时程反应分析方法,研究了结构弹性和非弹性最大顶点位移以及最大层间位移角之间的... 为进一步研究用等位移理论估计高层建筑结构非弹性地震反应,选用五个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实例,输入二十条不同场地条件的地震波,采用结构弹性和非弹性地震时程反应分析方法,研究了结构弹性和非弹性最大顶点位移以及最大层间位移角之间的关系。提出可以直接用弹性最大顶点位移估计非弹性最大顶点位移。对于非弹性层间位移角反应,在中、弱非线性阶段宜可直接用弹性反应结果估计,而在强非线性阶段则需进行一定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位移理论 高层建筑结构 弹性地震反应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地震输入下配高强钢筋的框架结构非弹性地震反应 被引量:1
12
作者 韦锋 张思帆 +1 位作者 张伟 苏成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2-221,共10页
为了研究配置不同高强钢筋的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在3个抗震设防烈度区根据现行规范分别设计按等强代换原则配置3种不同高强钢筋的空间框架结构,利用OpenSEES软件对该结构进行了多组双向水平地震动输入下的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以HR... 为了研究配置不同高强钢筋的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在3个抗震设防烈度区根据现行规范分别设计按等强代换原则配置3种不同高强钢筋的空间框架结构,利用OpenSEES软件对该结构进行了多组双向水平地震动输入下的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以HRB400钢筋为基础,按等面积代换原则,将8、9度区结构的柱纵筋分别替换为HRB500及HRB600钢筋,完成相应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考察此做法对结构屈服机制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在同一防烈度区,随配筋强度的增大,结构的整体和局部位移响应呈小幅增大,而杆端出铰率及转角延性需求都有所下降,结构抗震性能有所提高。8、9度区采用HRB400及HRB500钢筋的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形成以柱铰为主或柱铰偏多的梁柱铰混合耗能机制,其地震反应相对不利;采用HRB600钢筋之后,柱铰数量明显减少,抗震性能明显改善,但其柱端最大转角及其最大延性需求仍大于梁端,未能充分发挥梁端的良好耗能作用;将柱纵筋按等面积代换原则,由HRB400钢筋替换为更高强度钢筋后,柱承载力得到实质性加强,柱铰数量显著减少,梁铰数量增加,结构形成了以梁铰为主或梁铰较多的混合耗能机构,其整体抗震性能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钢筋 混凝土框架结构 双向地震输入 弹性地震反应分析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弹性位移的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抗震设计方法 被引量:3
13
作者 吕洋 熊峰 葛琪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2-148,共7页
基于等效线弹性系统位移的土-上部结构相互作用抗震设计方法中的不足,特别针对设计标准中关于相互作用系统等效阻尼比公式以及相关研究提供的设计步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基于非弹性位移且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抗震设计方法。该... 基于等效线弹性系统位移的土-上部结构相互作用抗震设计方法中的不足,特别针对设计标准中关于相互作用系统等效阻尼比公式以及相关研究提供的设计步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基于非弹性位移且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抗震设计方法。该方法将相互作用系统用一个等效单自由度理想弹塑性振子替代,并结合非弹性位移谱进行设计。给出了替代振子周期、阻尼比和延性比的公式和推导过程,以及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弹性位移谱相容的非弹性位移谱的建立方法和具体的设计步骤。并使用提出的公式对已有的基于弹性位移谱的设计方法进行了修正。将新方法与修正后的已有方法应用于具体的设计算例,通过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对设计结果进行验算。验算结果表明,基于非弹性方法的设计最大位移值比基于弹性方法的方案更接近时程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位移的设计 土-结构相互作用 等效单自由度振子 非弹性反应 等效线性化 线性时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度区框-剪结构中框架在罕遇地震下的反应性态 被引量:12
14
作者 韦锋 陈文科 +1 位作者 傅剑平 白绍良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0-65,共6页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的受力性能不同于纯框架结构。为了考察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在强震下的抗震性态,首先严格按中国设计规范完成了1个8度0.3 g分区24层和1个8度0.2 g分区30层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设计。然后对结构进行了在相当...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的受力性能不同于纯框架结构。为了考察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在强震下的抗震性态,首先严格按中国设计规范完成了1个8度0.3 g分区24层和1个8度0.2 g分区30层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设计。然后对结构进行了在相当于罕遇水准的多条地面运动输入下的非弹性动力反应分析,初步识别了结构的地震反应性态。分析结果表明,结构中的框架部分在强震下基本保持未屈服状态,而剪力墙连梁是结构主要的塑性耗能部件,部分墙肢底部也进入了屈服后的塑性变形状态。从框架部分所处的偏有利的受力状态和设计规范对其所采取的强化措施这2个方面分析了框架部分未进入屈服的原因。建议对我国8度区总高超过60m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部分的现行抗震构造措施可有条件地适度放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设计 框架-剪力墙结构 框架 动力反应 非弹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地震作用下等延性强度折减系数反应谱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丰 李宏男 伊廷华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3-199,共7页
目前弹塑性反应谱的研究几乎都是以单自由度体系和单向地震输入为前提的,然而实际地震动的多维性,结构非线性的空间耦合特性使得基于单自由度体系的弹塑性反应谱存在局限性,为此本文进一步发展了双向地震作用下单质点双自由度系统的弹... 目前弹塑性反应谱的研究几乎都是以单自由度体系和单向地震输入为前提的,然而实际地震动的多维性,结构非线性的空间耦合特性使得基于单自由度体系的弹塑性反应谱存在局限性,为此本文进一步发展了双向地震作用下单质点双自由度系统的弹塑性反应谱模型。通过硬土、中硬(软)土、软土场地的178条地震记录作为地震输入,采用了不同以往的方法,建立了基于统计的强度折减系数设计谱。按3类不同场地,分析了延性系数、两水平主轴方向周期比对强度折减系数设计谱的影响。并根据统计结果,给出了便于工程应用的等延性强度折减系数简化设计谱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地震作用 强度折减系数 非弹性反应 延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滞回耗能的抗震结构最大位移反应 被引量:6
16
作者 肖明葵 白绍良 +1 位作者 赖明 刘纲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3-137,共5页
以简化为单自由度体系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滞回耗能特性为基础 ,讨论单自由度体系在短持时脉冲型、中等持时多频谱型以及长持时型等 3种不同类型地震波作用下的一周加载循环中的最大滞回耗能增量与体系非弹性最大位移反应的关系 ,提出... 以简化为单自由度体系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滞回耗能特性为基础 ,讨论单自由度体系在短持时脉冲型、中等持时多频谱型以及长持时型等 3种不同类型地震波作用下的一周加载循环中的最大滞回耗能增量与体系非弹性最大位移反应的关系 ,提出基于结构滞回耗能特性的结构非弹性最大位移反应的简化计算公式 ,并指出简化公式的适用范围。由分析可知 ,当一周最大滞回耗能增量在总滞回耗能量中所占比例在 5 0 %~ 80 %之间时 ,结构可能产生冲击型破坏 ,可仅由最大位移反应和一次循环最大滞回耗能增量作为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的指标。若最大一周滞回耗能增量在整个地震地面运动作用时程的总滞回耗能中所占百分比太小 ,体系可能产生累积损伤破坏 ,应考虑结构滞回耗能总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滞回耗能增量 抗震结构 弹性位移反应 破坏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结构等延性地震抗力谱研究 被引量:40
17
作者 翟长海 公茂盛 +2 位作者 张茂花 谢礼立 张敏政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2-29,共8页
研究结构的非弹性反应谱对改进现有的结构抗震设计、发展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以及了解复杂地面运动特性与结构动力特性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大量的单自由度在强震记录作用下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对等延性地震抗力谱这一重要... 研究结构的非弹性反应谱对改进现有的结构抗震设计、发展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以及了解复杂地面运动特性与结构动力特性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大量的单自由度在强震记录作用下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对等延性地震抗力谱这一重要的非弹性反应谱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给出了四类场地条件(基岩、硬土、一般土和软土)下的平均等延性地震抗力谱,总结了对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和研究具有实际意义的规律和特征,并分析了场地条件、结构的延性系数以及周期等对等延性地震抗力谱的影响,提出了新的拟合公式,其成果可供抗震研究和设计直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设计 非弹性反应 等延性地震抗力谱 回归分析 拟合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适应谱Pushover方法评价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 被引量:5
18
作者 柳春光 秦泗凤 +1 位作者 林皋 王会利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644-1648,共5页
利用完全解耦的方法对适应谱Pushover方法进行简化,建立了更适于工程实际应用的改进的适应谱Pushover方法(IASPA法).利用该方法对四种典型地震动作用下的桥墩进行计算分析,并将计算结果与倒三角分布模式、均匀分布模式的Pushover分析的... 利用完全解耦的方法对适应谱Pushover方法进行简化,建立了更适于工程实际应用的改进的适应谱Pushover方法(IASPA法).利用该方法对四种典型地震动作用下的桥墩进行计算分析,并将计算结果与倒三角分布模式、均匀分布模式的Pushover分析的结果和非线性时程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适应谱Pushover方法比其它两种Pushover方法的计算结果更接近于非线性时程分析的结果,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 PUSHOVER方法 抗震性能 非弹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退化、捏拢和双向耦合效应的等强度延性需求谱 被引量:6
19
作者 宁超列 余波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57-64,共8页
传统的等强度延性需求谱通常难以有效地考虑强度退化、刚度退化、捏拢效应以及双向恢复力耦合效应的影响。鉴于此,基于双轴Bouc-Wen-Baber-Noori模型,建立了双向地震激励作用下单质点双自由度体系非弹性地震反应谱的基本方程,并定量分... 传统的等强度延性需求谱通常难以有效地考虑强度退化、刚度退化、捏拢效应以及双向恢复力耦合效应的影响。鉴于此,基于双轴Bouc-Wen-Baber-Noori模型,建立了双向地震激励作用下单质点双自由度体系非弹性地震反应谱的基本方程,并定量分析了强度退化、刚度退化、捏拢效应和双向恢复力耦合效应对结构地震延性需求的影响,进而分别建立了等强度延性需求的均值谱和标准差谱的预测方程。分析结果表明:强度退化、刚度退化和捏拢效应会增大结构的地震延性需求;双向恢复力的耦合效应对地震延性需求的影响,取决于结构沿两个主轴方向地震耗能能力的相互竞争;退化、捏拢和耦合效应会明显增大结构地震延性需求的标准差,且非线性程度越高,随机性表现越明显;随着结构沿两个主轴方向自振周期的增加,等强度地震延性需求的均值和标准差均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地震激励 滞回模型 非弹性反应 BWBN模型 等强度延性需求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能力谱法的位移抗震设计方法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冠远 阎贵平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4-67,共4页
近几十年里提出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 ,直接从结构的性能目标出发 ,以位移为前提 ,受到了土木工程界的热切关注。然而 ,目前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基于位移抗震设计方法 ,大多使用具有有效刚度和阻尼的等效弹性结构来代替非弹性体系的地... 近几十年里提出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 ,直接从结构的性能目标出发 ,以位移为前提 ,受到了土木工程界的热切关注。然而 ,目前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基于位移抗震设计方法 ,大多使用具有有效刚度和阻尼的等效弹性结构来代替非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 ,并需要经过反复迭代计算 ,使得计算步骤相当烦琐。本文在Fajar改进的能力谱法的基础上 ,利用《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JTJ0 0 4 89)中的加速度反应谱获得了地震需求反应谱 ,并采用具有 5 %屈服后刚度比的双线性力 -位移模型来得到抗震结构的能力谱 ,建立了适合我国规范采用的基于能力谱法的位移抗震设计方法。从结构的目标位移和位移延性需求出发 ,使用该方法不需线性置换结构和迭代过程即可完成结构的抗震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方法 位移抗震设计 能力谱法 非弹性反应 结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