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钢筋混凝土框架体系R-μ关系的分析验证
1
作者 李英民 刘兰花 +1 位作者 韦锋 白绍良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1-58,共8页
国内外研究者已对非弹性单一塑性铰单自由度体系的R-μ-T关系获得了趋势一致的研究结论,但对工程中大量应用的多自由度体系R-μ关系的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确认多自由度体系与单铰单自由度体系非弹性反应特征差别的基础上,通... 国内外研究者已对非弹性单一塑性铰单自由度体系的R-μ-T关系获得了趋势一致的研究结论,但对工程中大量应用的多自由度体系R-μ关系的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确认多自由度体系与单铰单自由度体系非弹性反应特征差别的基础上,通过非弹性动力反应分析考察了多自由度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R-μ关系及其有效性;通过单铰单自由度体系与多铰单自由度体系及多自由度体系非弹性动力反应的对比,指出后两种体系在相同水准地震作用下的延性需求比单铰单自由度体系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设计 弹性动力反应分析 R-μ-T关系 钢筋混凝土框架 多自由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多竖杆模型的应用和讨论 被引量:5
2
作者 韦锋 杨红 白绍良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6-130,共5页
介绍了自编的框架-剪力墙非弹性动力反应分析程序,其中剪力墙采用多竖杆模型,框架梁、柱采用修正的单分量模型;并利用国外知名研究机构完成的 3层剪力墙结构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结果,对该程序的剪力墙部分模型化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 介绍了自编的框架-剪力墙非弹性动力反应分析程序,其中剪力墙采用多竖杆模型,框架梁、柱采用修正的单分量模型;并利用国外知名研究机构完成的 3层剪力墙结构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结果,对该程序的剪力墙部分模型化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程序能有效预测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在随机地震作用输入下的非弹性动力反应。最后对剪力墙模型化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提出了在单元弹簧组件恢复力模型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多竖杆模型的基本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力墙 非弹性动力分析 多竖杆模型 恢复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我国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性态控制效果的识别 被引量:3
3
作者 韦锋 李英民 +1 位作者 傅剑平 白绍良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16,共9页
常规抗震设计中的R-μ关系是实现结构抗震性态控制所必须掌握的关键规律,我国规范在R-μ关系上与国外有影响规范之间存在着较明显差异。为了判明这种差异对结构抗震性态的影响,完成了严格按我国现行规范设计的各设防烈度分区的典型钢筋... 常规抗震设计中的R-μ关系是实现结构抗震性态控制所必须掌握的关键规律,我国规范在R-μ关系上与国外有影响规范之间存在着较明显差异。为了判明这种差异对结构抗震性态的影响,完成了严格按我国现行规范设计的各设防烈度分区的典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多条地面运动输入下的系列非弹性动力反应分析,对这些结构在强震下的非弹性反应性态进行了初步的识别。结果表明,9度区一级抗震等级的柱抗弯能力增强措施及构造措施有效,所形成的以梁铰为主的反应性态预计能较好满足预定的抗震性态要求;而二、三级抗震等级的8度和7度区框架在强震下形成了柱端塑性铰偏多或占主导地位的塑性耗能机构,导致层侧移机构出现的风险增大;与一级抗震等级框架相比,二、三级抗震等级框架的抗震性态相对偏不利。以此为基础,从逐步实现各设防烈度分区结构"等抗震安全性"的目标出发,对我国规范中有关抗震措施规定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μ关系 抗震设计 钢筋混凝土框架 非弹性动力分析 抗震性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钢筋混凝土规则框架的弹塑性地震反应 被引量:3
4
作者 韦锋 杨红 +1 位作者 傅剑平 白绍良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9-65,共7页
利用自编的非弹性动力分析程序对严格按我国规范设计的不同烈度区规则框架结构进行了多波输入下的地震反应分析。结果表明,修订后规范加严小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控制条件可明显改善结构在大震下的位移反应;按修订前、后规范设计的9度... 利用自编的非弹性动力分析程序对严格按我国规范设计的不同烈度区规则框架结构进行了多波输入下的地震反应分析。结果表明,修订后规范加严小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控制条件可明显改善结构在大震下的位移反应;按修订前、后规范设计的9度区框架在大震下均形成了以梁铰为主的塑性耗能机构,预计能较好满足预定的抗震性态要求;按修订前规范设计的8度区二级抗震等级框架在大震下形成了其塑性耗能机构以柱铰为主、并存在出现层侧移机构风险的不利反应状况,按修订后规范设计的8度区框架的反应性态有所改善,但形成的塑性耗能机构中柱铰仍然偏多,表明其柱抗弯能力增强措施仍有进一步提高的必要;7度区框架的抗震性态比8度区框架略好,但抗震措施对柱的保护仍然不够,其柱抗弯能力增强措施也宜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抗震设计 柱抗弯能力增强措施 非弹性动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措施优化的思路及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韦锋 吴雪萍 白绍良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96-1004,共9页
中国抗震设计规范与国外同类规范在处理各设防烈度区设计用地震作用相对水准与相应抗震措施严格程度的关系问题上存在实质性差异.为了弥补这种差异对结构抗震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保证不同设防烈度区的结构具有基本一致的强震反应性态,以... 中国抗震设计规范与国外同类规范在处理各设防烈度区设计用地震作用相对水准与相应抗震措施严格程度的关系问题上存在实质性差异.为了弥补这种差异对结构抗震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保证不同设防烈度区的结构具有基本一致的强震反应性态,以8度0.30g区二级抗震等级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完成了若干结构算例在罕遇地震水准的多条地面运动输入下的非弹性动力反应分析;对结构在强震下的反应性态进行了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了中国规范延性抗震设计措施的优化方案.分析结果表明,在保持现行设计用地震作用相对水准不变的条件下,采用适当优化"强柱弱梁"措施及其他抗震构造措施的做法,可以使各设防烈度区结构在罕遇地震下保持基本一致的性态控制水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设计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延性抗震设计措施 弹性动力反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