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苏州非建设用地转用对ESV变化格局的影响
1
作者 吴雨菲 吴殿鸣 邵大伟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6期55-61,共7页
探究非建设用地转用对ESV变化格局的影响,是实现城市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空间科学规划的前提。以1995—2020年的6期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地理探测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在镇域尺度揭示苏州非建设用地转用对ESV... 探究非建设用地转用对ESV变化格局的影响,是实现城市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空间科学规划的前提。以1995—2020年的6期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地理探测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在镇域尺度揭示苏州非建设用地转用对ESV变化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ESV整体呈上升趋势,形成“以建成区为中心,中心弱外围强”的空间特征;2)耕地转出、水域转入对ESV变化格局的影响最强,城市扩张及“退圩还湖”“退耕还湖”等政策是主因;3)水域转入对调节服务、文化服务的影响持续最高,耕地转出对供给服务、支持服务影响始终最大;4)风险区位于玉山镇、花桥镇等经济强镇及沙家浜镇、巴城镇等水资源密集区,其中耕地风险区面积占比最大,其次为水域风险区。因此,未来建成区内需平衡生态空间、外围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同时严格坚守耕地红线、强化水域蓝线约束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空间的合理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建设用地转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格局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主要内容探讨 被引量:24
2
作者 朱查松 张京祥 罗震东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35,80,共5页
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和城市居民对生态休闲的追求,城市非建设用地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如何编制科学合理的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以保护城市非建设用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一些快速城市化地区展开了积极的探索。文章认为城市非建设用地规... 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和城市居民对生态休闲的追求,城市非建设用地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如何编制科学合理的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以保护城市非建设用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一些快速城市化地区展开了积极的探索。文章认为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的理念应为"生态优先"和"精明增长",主要内容为确定"图底关系"、用途管制、容量控制、确定各种增长边界、建立指标控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非建设用地 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 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建设用地的规划控制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邢仲余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B10期27-30,共4页
现代城市规划多侧重于建设用地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空间布局、建设时序等方面的规划与研究,但实际操作中,时常出现"建设用地规模被突破,城市发展方向被扭曲,建设时序被颠倒,大量非建设用地被侵占,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 现代城市规划多侧重于建设用地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空间布局、建设时序等方面的规划与研究,但实际操作中,时常出现"建设用地规模被突破,城市发展方向被扭曲,建设时序被颠倒,大量非建设用地被侵占,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的被动局面,本文将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比作"图、底"关系,希望通过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双重控制遏制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实现城镇建设科学、健康、有序发展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非建设用地 永久性非建设用地 时效性非建设用地 失控 蔓延 规划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非建设用地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探索 被引量:21
4
作者 郭红雨 蔡云楠 +1 位作者 肖荣波 彭涛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5-39,共5页
城乡非建设用地是指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在规划期内不被用于城镇及乡村建设的用地,可划分为"两级五类"。其规划主要考虑到城市生态系统开放性、非均衡性与动态性的特点,根据景观格局—过程—功能的相互关系,通过非建设用地... 城乡非建设用地是指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在规划期内不被用于城镇及乡村建设的用地,可划分为"两级五类"。其规划主要考虑到城市生态系统开放性、非均衡性与动态性的特点,根据景观格局—过程—功能的相互关系,通过非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的结构和空间格局,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保证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法基于非建设用地供需平衡理论,在城市生态限建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人口规模预测与城市增长特征,确定非建设用地规模与空间布局。最后简要介绍了广州非建设用地规划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非建设用地 理论 方法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困境及其原因研究 被引量:41
5
作者 朱查松 张京祥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41-45,共5页
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可视为快速城市化和转型期双重背景下中国城市快速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新问题。当前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面临着数量减少、功能异化、管理失控三大困境,而导致保护困境的既有制度层面的原因,也有规划层面的原因。城市发... 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可视为快速城市化和转型期双重背景下中国城市快速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新问题。当前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面临着数量减少、功能异化、管理失控三大困境,而导致保护困境的既有制度层面的原因,也有规划层面的原因。城市发展转型引发的冲击和现行土地制度营造的利益驱动是制度层面的主要原因,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发展型城市政体。就规划层面而言,规划编制技术的落后和规划管理的真空是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非建设用地 困境 转型 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非建设用地“控用结合”规划方法及广州市从化新城实践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锋 李开猛 李晓军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7-52,共6页
由于空间范围界定存在价值偏差、用途管理缺少精细化指引及缺乏可操作的要素控制体系等问题,城市非建设用地往往陷入"控不住、用不好"的尴尬境地。文章以广州市从化新城规划为例,从"科学地定、精明地用和有效地控"... 由于空间范围界定存在价值偏差、用途管理缺少精细化指引及缺乏可操作的要素控制体系等问题,城市非建设用地往往陷入"控不住、用不好"的尴尬境地。文章以广州市从化新城规划为例,从"科学地定、精明地用和有效地控"三个维度,提出城市非建设用地"控用结合"的规划方法,为协调城市建设与城市非建设用地的保护提供了一种规划编制层面的解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非建设用地 控用结合 从化新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探讨——以南京市江宁区大连山—青龙山片区概念规划为例 被引量:14
7
作者 程磊 朱查松 罗震东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3-66,94,共5页
在《城乡规划法》推行规划全覆盖和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备受关注,对城市非建设用地的规划研究得以开展。针对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中存在的非建设用地数量不断减少、功能异化、管理失控等问题,寻求用地保护与发展需求... 在《城乡规划法》推行规划全覆盖和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备受关注,对城市非建设用地的规划研究得以开展。针对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中存在的非建设用地数量不断减少、功能异化、管理失控等问题,寻求用地保护与发展需求的结合,遵从生态优先理念,采用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平衡城市非建设用地的保护与发展方是解决问题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非建设用地 生态敏感性 大连山—青龙山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结合部非建设用地利用规划与管制——以长春市西新镇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杨章贤 李诚固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9-154,共6页
从分析城乡结合部区域非建设用地的现存问题入手,探讨分析城乡结合部非建设用地利用规划的几种模式,即用地空间整合、发展都市农业、营建生态屏障及景观廊道、预留建设用地等,并提出了三种管制方法,即政策导向、分类调控、建设用地拓展... 从分析城乡结合部区域非建设用地的现存问题入手,探讨分析城乡结合部非建设用地利用规划的几种模式,即用地空间整合、发展都市农业、营建生态屏障及景观廊道、预留建设用地等,并提出了三种管制方法,即政策导向、分类调控、建设用地拓展约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 非建设用地 土地利用规划 用地管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城市建设与非建设用地共轭机制-以四川广安官盛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概念规划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和平 谢正伟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9-114,共6页
山地城市因其发展快速而其承载建设空间的土地地质条件构成复杂、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更应注重建设与非建设用地的共轭发展,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双赢。研究在分析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平台、最小累积阻... 山地城市因其发展快速而其承载建设空间的土地地质条件构成复杂、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更应注重建设与非建设用地的共轭发展,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双赢。研究在分析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平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以城市空间结构为导向,引导山地城市建设与非建设用地的共轭发展,实现城市建设用地红线与生态红线的"双线叠合",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设用地 城市非建设用地 空间结构 共轭机制 山地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网络在城市非建设用地评价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傅强 宋军 王天青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1-96,共6页
生态网络在非建设用地评价中具有划定非建设用地保护边界、评价非建设用地中生态类用地斑块、协调非建设用地保护与建设用地开发三大作用。针对当前非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研究提出基于生态网络对非建设用地进行评价,以缓... 生态网络在非建设用地评价中具有划定非建设用地保护边界、评价非建设用地中生态类用地斑块、协调非建设用地保护与建设用地开发三大作用。针对当前非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研究提出基于生态网络对非建设用地进行评价,以缓解非建设用地保护与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的矛盾,并以青岛市为例,提出了生态网络构建流程,基于该流程构建生态网络并划定网络等级;在市域层面分析现状建设用地对生态网络的影响,提出相应的补偿措施;以东部城区和西部城区为重点,划定非建设用地的各类边界,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导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非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 评价 青岛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规划区内非建设用地的控制对策研究——以铁岗-石岩水库水源保护区规划为例 被引量:10
11
作者 胡细银 廖永生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0-31,共2页
生态敏感区是城市中非建设用地的典型类别,本文通过对铁岗石岩水库水源保护区问题的分析,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提出保护水源及促进区内居民合理发展的对策,为城市非建设用地的控制提供经验。
关键词 非建设用地 水源保护区 土地利用 城市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城乡非建设用地破碎化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邵大伟 吴殿鸣 《中国城市林业》 2021年第1期48-53,共6页
非建设用地破碎化是土地开发建设强度的关键表征,也制约着城乡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自然生态效益。文章利用多时相Landsat TM/ETM影像数据,开展对苏州市域1995—2015年5个时间节点非建设用地破碎化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非建设用地缩减... 非建设用地破碎化是土地开发建设强度的关键表征,也制约着城乡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自然生态效益。文章利用多时相Landsat TM/ETM影像数据,开展对苏州市域1995—2015年5个时间节点非建设用地破碎化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非建设用地缩减强度和破碎化阶段性突出,2005—2010年最为剧烈,之后趋势有所放缓;2)耕地流失是非建设用地破碎化的根源;3)破碎化空间相关性逐渐下降,呈现随机、均衡化趋势;4)破碎化表现为中心城区—东西横向蔓延式—南北纵向跳跃式的发展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建设用地 破碎化 景观指数 空间自相关 苏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非建设用地生态功能区划研究——以松华坝水源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曦 张含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7-43,共7页
为了有效地进行城市非建设用地划分,引入生态功能分区的方法,并以松华坝水源保护区为例,对其进行生态功能分区,从而促进其发挥各自功能,从整体上平衡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 城市非建设用地 生态功能分区 松华坝水源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其他绿地”到“区域绿地”:城市非建设用地下的绿地规划转型与优化 被引量:16
14
作者 木皓可 张云路 +2 位作者 马嘉 吴雪 李雄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2-47,共6页
新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以“区域绿地”代替“其他绿地”,这为城市非建设用地下绿地的保护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解读新标准指导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的绿地建设发展要求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响应当前城市绿色发... 新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以“区域绿地”代替“其他绿地”,这为城市非建设用地下绿地的保护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解读新标准指导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的绿地建设发展要求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响应当前城市绿色发展新形势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求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聚焦从“其他绿地”到“区域绿地”的分类调整,分析新标准下区域绿地的内涵和特征.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结合城乡发展需求,阐述区域绿地规划的核心转型思路.并从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论述区域绿地设定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绿地规划的具体内容和方向.最后从空间政策、发展引导、部门合作和大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实施保障优化的策略.以“区域绿地”的解读为源,聚焦当前城市建设用地内外绿地规划建设割裂的现状问题,提出区域绿地规划的转型优化措施和实践经验,以期为新时代中国城市绿色空间的拓展与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区域绿地 其他绿地 绿地分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非建设用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基础设施视角下的非建设用地规划策略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媛 吴雪飞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40-45,共6页
以"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前瞻性视角切入,通过对非建设用地规划与GI的内容差异性与同质性比较分析,研究非建设用地规划引入GI相关内容的可行性,并结合中国城市实际现状探索GI视角下的非建设用地规划程序与... 以"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前瞻性视角切入,通过对非建设用地规划与GI的内容差异性与同质性比较分析,研究非建设用地规划引入GI相关内容的可行性,并结合中国城市实际现状探索GI视角下的非建设用地规划程序与方法。最终提升非建设用地规划的生态效益,完善非建设用地规划的格局构建,实现非建设用地的精明保护与协同合作,促进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非建设用地 绿色基础设施 规划 方法 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海工业基地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探索——以防城港市红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智波 吴访 沈越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84,共4页
在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生态环境受到了严峻挑战,城市非建设用地作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主要的生态服务来源,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防城港市红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大力发展沿海工业的背景下,以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为重... 在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生态环境受到了严峻挑战,城市非建设用地作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主要的生态服务来源,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防城港市红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大力发展沿海工业的背景下,以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为重点,以生态保护、风貌保持和功能拓展为指导,通过统筹红沙片区的空间布局和功能结构,探索出城市非建设用地的规划模式,逐步落实片区发展内容,从而促进片区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非建设用地 控制性详细规划 防城港市 红沙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城镇化地区非建设用地转用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喻茜 邵大伟 吴殿鸣 《中国城市林业》 2023年第1期87-94,共8页
高强度人类活动深刻改变了山水林田湖草等非建设用地的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态,其转用过程和规律特征仍有待揭示。文章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借助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地学信息图谱分析方法,系统探究苏州1995—2020年非建设用地转用的时空特... 高强度人类活动深刻改变了山水林田湖草等非建设用地的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态,其转用过程和规律特征仍有待揭示。文章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借助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地学信息图谱分析方法,系统探究苏州1995—2020年非建设用地转用的时空特征,以期为山水林田湖草等非建设用地的保护和高效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非建设用地以耕地为主体持续减少,水域面积略有增加;(2)非建设用地转用呈现为初始平缓、快速缩减和稳定恢复3个阶段;(3)非建设用地转用由城镇向乡村地带缓慢过渡,耕地主要流向城镇用地,水域和林地则多流向农村居民点;(4)非建设用地转用为建设用地整体呈现“一环三线多点”模式,沪苏锡通道沿线及太湖东部、长江南岸是其转用的热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建设用地 转移矩阵 地学信息图谱 时空分异 苏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田园城市非建设用地控制与使用规划探索 被引量:11
18
作者 梁东 樊婧怡 +1 位作者 陈健 王晓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7-90,共4页
在西咸新区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下,从非建设用地的类别划分、控制保护、发展利用出发,探索在城乡一体的现代田园城市中非建设用地的控制与使用,采用"类别控制、片区引导"的控制引导方法,并将其转化为规划管理的控制性语言... 在西咸新区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下,从非建设用地的类别划分、控制保护、发展利用出发,探索在城乡一体的现代田园城市中非建设用地的控制与使用,采用"类别控制、片区引导"的控制引导方法,并将其转化为规划管理的控制性语言,通过非建设用地的控制与使用,限制城市蔓延,保护非建设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咸新区 现代田园城市 非建设用地 功能化使用 控制引导 规划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区级和地块级城镇非建设用地转用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胡伟艳 魏安奇 刘恬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2-59,共8页
研究目的:探究武汉区级和地块级尺度影响因素对城镇非建设用地转用的驱动机制,为城镇土地空间布局优化和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多层logit模型分析。研究结果:(1)武汉城镇非建设用地转用的整体差异中有44.98%由行政区之间的... 研究目的:探究武汉区级和地块级尺度影响因素对城镇非建设用地转用的驱动机制,为城镇土地空间布局优化和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多层logit模型分析。研究结果:(1)武汉城镇非建设用地转用的整体差异中有44.98%由行政区之间的差异造成,55.02%由地块间的差异造成;(2)地块尺度上,距离市中心、道路和城镇建设用地越近的地块,非建设用地转用的可能性越大;而距离耕地、湖泊、林地越近的地块,非建设用地转用的可能性越小;(3)区级尺度上,城镇化综合水平和地方财政收入越高的地区,非建设用地转用的可能性越大;农业产值和耕地禀赋越高的地区,非建设用地转用的可能性越小;(4)地块特征对城镇非建设用地转用的作用在不同行政区间存在显著差异,行政区特征通过地块特征对非建设用地转用的间接作用呈现多种方式。研究结论:为协调土地开发与保护的矛盾,需强化土地利用的正外部性,在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区位紧凑开发新增建设用地,集中连片划定耕地红线和生态用地,从而提高土地管理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城镇非建设用地转用 驱动机制 多层logi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乡村非建设用地更具生命力
20
作者 林步锋 《村委主任》 2025年第13期166-168,共3页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内非建设用地作为乡村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其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对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村庄内非建设用...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内非建设用地作为乡村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其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对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村庄内非建设用地保护与利用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生态保护不足、用地结构失衡及公众参与缺失等问题,制约了非建设用地的有效利用。本文从公共管理视角出发,分析村庄内非建设用地政策的现状与困境,探讨优化路径。研究提出,应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增强村民保护动力;探索非建设用地多功能利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加强政府规划管理,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提高政策执行效果。通过多措并举,促进非建设用地的保护与利用平衡,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与乡村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 非建设用地 乡村振兴 生态补偿 公众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