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平面腔四频差动激光陀螺的温度补偿(英文) 被引量:2
1
作者 汪之国 龙兴武 王飞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36-1241,共6页
为了减小温度对非平面腔四频差动激光陀螺的影响,对不同变温条件下的补偿模型进行了研究。首先进行了静态温度实验,补偿后零偏的标准差为0.01(°)/h。然后进行了1℃/min高低温循环、1℃/min-5℃/min随机变温和急剧升降温三种条件下... 为了减小温度对非平面腔四频差动激光陀螺的影响,对不同变温条件下的补偿模型进行了研究。首先进行了静态温度实验,补偿后零偏的标准差为0.01(°)/h。然后进行了1℃/min高低温循环、1℃/min-5℃/min随机变温和急剧升降温三种条件下的动态变温实验,分别建立了三个温度补偿模型A、B、C。前两种变温条件下的零漂能够得到较好的补偿,但急剧升降温时尽管陀螺体实际温度变化不大,补偿效果却最差。在上述三个补偿模型中,温度变化率所起作用从A-C越来越大,表明变温速度越快,陀螺体温度不平衡越大,增大了补偿难度。因此,为了增强补偿效果,除了减小陀螺本体的温度敏感性外,还要尽量减小变温过程中陀螺体上的温度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测量 非平面腔四频差动激光陀螺 温度补偿 温度敏感性 零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频差动激光陀螺自适应腔长控制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梦泽 马冲泽 +2 位作者 吴长进 王铭灏 王辉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25-530,共6页
相较于传统的小抖动腔长控制,自适应腔长控制方法实现了四频差动激光陀螺理想工作点的自动跟踪功能。所提方法在小抖动腔长控制的基础上,通过对光强调制信号的基波和二次谐波进行解调,增加了光强增益控制环路和调制控制环路。通过改进... 相较于传统的小抖动腔长控制,自适应腔长控制方法实现了四频差动激光陀螺理想工作点的自动跟踪功能。所提方法在小抖动腔长控制的基础上,通过对光强调制信号的基波和二次谐波进行解调,增加了光强增益控制环路和调制控制环路。通过改进硬件电路和控制算法将增益、调制和腔长3个控制环路紧密耦合在一起,实现四频差动激光陀螺自适应腔长控制系统,从而达到四频差动激光陀螺理想工作点自动跟踪功能。实验结果表明,自适应腔长控制能够消除外界环境、光强、电子元件参数等变化对四频差动激光陀螺工作点的影响,使得四频差动激光陀螺工作在理想工作点上,提升陀螺变温零偏稳定性51%和减小变温零偏最大变化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动激光陀螺 自适应长控制 理想工作点 小抖动长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字型环形腔内光强的分布特性
3
作者 靳龙 权王民 +3 位作者 李东 姜亚军 彭宇 刘俊江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7-39,43,共4页
基于光线传播2×2传输矩阵理论,建立了光波在四频差动激光陀螺一般性环形腔内高斯光束特征参数和电场矢量方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8字型空腔和石英腔内光波的传输机理,包括分别以环形腔内束腰位置和一般位置作为起始点,高斯光束传播一... 基于光线传播2×2传输矩阵理论,建立了光波在四频差动激光陀螺一般性环形腔内高斯光束特征参数和电场矢量方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8字型空腔和石英腔内光波的传输机理,包括分别以环形腔内束腰位置和一般位置作为起始点,高斯光束传播一周,光强最大值、光斑半径大小和光强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以束腰位置O1处作为起始位置,光波沿石英腔内传输一周,再次回到O1横截面上可以获得整个环形腔内最大光强7.9837×106,最小光斑半径0.3539 mm,因而此处是激活介质最佳的安装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 差动激光陀螺 高斯光束 传输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