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平衡吸附模型在煤层气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许广明 武强 张燕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80-384,共5页
详细论述了煤层气在微孔中吸附、解吸以及由微孔到裂缝扩散的非平衡吸附模型,并将其与裂缝中的气-水两相渗流模型以源汇项的方式联合起来,建立煤层气数值模拟的耦合模型.利用此模型对实际煤层气孔的试验采气动态进行了生产史匹配.结果表... 详细论述了煤层气在微孔中吸附、解吸以及由微孔到裂缝扩散的非平衡吸附模型,并将其与裂缝中的气-水两相渗流模型以源汇项的方式联合起来,建立煤层气数值模拟的耦合模型.利用此模型对实际煤层气孔的试验采气动态进行了生产史匹配.结果表明,在煤层气数值模拟中,应用非平衡吸附模型能够充分体现煤层气藏双重介质的性质及煤层气解吸后从微孔向裂缝扩散的时空过程,克服了平衡态模型把煤气层作为单孔隙介质,将微孔中气体浓度只看作是裂缝中压力的函数,而与时间无关的弱点,使数值模型更接近煤层气开发中解吸、扩散、渗流的实际过程,模拟和预测煤层气的开采动态,评价煤层气储量更准确、更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非平衡吸附模型 稳态 拟稳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开采的二维非平衡吸附模型 被引量:1
2
作者 江山 王新海 郑爱玲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1-82,86,共3页
由于煤层气工业发展比石油工业晚,故很多方面的研究都借鉴了石油开采的理论,鉴于煤层气开采机理与石油开采有本质的区别,因此煤层气的数学模型相对较油气藏模型要复杂。文章在平衡吸附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煤层气开采的非平衡吸附... 由于煤层气工业发展比石油工业晚,故很多方面的研究都借鉴了石油开采的理论,鉴于煤层气开采机理与石油开采有本质的区别,因此煤层气的数学模型相对较油气藏模型要复杂。文章在平衡吸附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煤层气开采的非平衡吸附模型。充分考虑了煤层气的流动特性,并结合煤层气的开采特点,首先根据物质平衡原理以及朗格缪儿等温吸附曲线,建立了煤层气开采的扩散模型;然后结合达西定律,建立了煤层气开采的渗流模型;同时考虑到煤储层特征建立了煤层裂缝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模型,结合边界条件,形成了完整的煤层气开采的二维非平衡吸附数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二维非平衡吸附模型 开采机理 数学模型 流动特性 渗流模型 孔隙度 渗透率 扩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平衡吸附模型在研究渗滤液对土壤污染影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陈记文 薛强 +1 位作者 刘磊 赵颖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186-2190,共5页
分析了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机理,建立了非平衡吸附作用下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动力学模型,给出了模型的数值解法,模拟出渗滤液在非平衡吸附作用下的污染过程;同时还探讨了模型参数降雨量p,垃圾土土层的厚度h,... 分析了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机理,建立了非平衡吸附作用下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动力学模型,给出了模型的数值解法,模拟出渗滤液在非平衡吸附作用下的污染过程;同时还探讨了模型参数降雨量p,垃圾土土层的厚度h,含水率θ等对有机污染物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的污染源一定的情况下,降雨量的增大和污染土层厚度的增大会使得下层土壤中有机物的浓度降低,为定量研究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水环境系统中分配与归宿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可为监测、治理和恢复地下水污染提供一定的科学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渗滤液 有机污染物 耦合动力学数学模型 数值模拟 非平衡吸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平衡吸附条件下双分子反应性溶质运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浩越 陈宏信 +1 位作者 冯世进 王文韬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547-2555,共9页
针对溶质非平衡吸附特征,建立了非平衡吸附条件下双分子反应性溶质一维运移模型,考虑了在对流、弥散、吸附(平衡和非平衡)、反应(氧化反应和自然需氧量反应)耦合作用下的溶质运移过程,选用COMSOL对模型进行数值求解。研究结果表明:①非... 针对溶质非平衡吸附特征,建立了非平衡吸附条件下双分子反应性溶质一维运移模型,考虑了在对流、弥散、吸附(平衡和非平衡)、反应(氧化反应和自然需氧量反应)耦合作用下的溶质运移过程,选用COMSOL对模型进行数值求解。研究结果表明:①非平衡吸附条件下污染物去除的第一阶段为氧化反应主导的快速修复,第二阶段为非平衡吸附主导的慢速修复;②考虑非平衡吸附可以更加精准刻画污染物拖尾效应;③化学反应速率影响数k、平衡吸附比例影响数f以及非平衡吸附速率影响数a均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产生显著影响,且a的影响程度与平衡吸附占总吸附比例f相关,佩克莱数Pe影响较小;④在k,a,f较小且Pe较大的情况下,拖尾效应较为严重,必须考虑非平衡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平衡吸附 两点模型 双分子反应 溶质运移 拖尾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平衡—非线性吸附情况下填埋场污染物运移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栾茂田 张金利 杨庆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855-1861,共7页
采用 Langmuir 等温吸附线方程描述非线性吸附性能, 基于改进的混合元方法,通过数值计算与分析,探讨了非平衡吸附条件下污染物运移过程及其机理。计算结果表明: 当考虑非平衡、非线性吸附性能时, 污染物穿透曲线即浓度的时程变化曲线尖... 采用 Langmuir 等温吸附线方程描述非线性吸附性能, 基于改进的混合元方法,通过数值计算与分析,探讨了非平衡吸附条件下污染物运移过程及其机理。计算结果表明: 当考虑非平衡、非线性吸附性能时, 污染物穿透曲线即浓度的时程变化曲线尖锐而狭窄、峰值点前移, “拖长尾”现象不明显, 由此说明,土颗粒对污染物的非平衡、非线性吸附使得污染物的穿透能力增强, 滞留能力下降。进一步的变动参数比较分析表明:Langmuir 等温线方程中的参数 B、压实粘土衬里的渗透性及地下水渗流速度对污染物运移过程具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平衡吸附过程 线性吸附性能 污染物运移 穿透曲线 污染物峰值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平衡热力学理论的黏土多组分重金属吸附模型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志红 张嘉培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29-835,共7页
黏土垫层土颗粒的吸附特性是控制溶质运移的重要关键因素,进而影响对防渗屏障长期服役性能的准确评估。在传统单组分吸附模型的基础上,基于非平衡热力学和Ziegler最大耗散率原理,通过构建弥散型自由能函数和弥散型耗散率函数,采用连续... 黏土垫层土颗粒的吸附特性是控制溶质运移的重要关键因素,进而影响对防渗屏障长期服役性能的准确评估。在传统单组分吸附模型的基础上,基于非平衡热力学和Ziegler最大耗散率原理,通过构建弥散型自由能函数和弥散型耗散率函数,采用连续介质力学方法建立了非理想状态体系下适用于多组分重金属离子的非平衡态吸附模型。所建模型预测的多组分重金属离子吸附行为与已有试验结果吻合度较好,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建非平衡态吸附模型能够正确揭示多组分重金属离子在黏土中的吸附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平衡吸附 多组分 平衡热力学 黏土垫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太阳能固体吸附式制冷技术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戴源德 《江西能源》 2001年第4期7-10,共4页
本文介绍了太阳能作为驱动热源的固体吸附式制冷系统的基本组成 ,依据Polnyi吸附势理论和D -R方程对系统的吸附—解吸过程进行了比较准确的描述 ,着重对固体吸附式制冷技术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分析。主要必须考虑 :在对吸附系统的研究中引... 本文介绍了太阳能作为驱动热源的固体吸附式制冷系统的基本组成 ,依据Polnyi吸附势理论和D -R方程对系统的吸附—解吸过程进行了比较准确的描述 ,着重对固体吸附式制冷技术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分析。主要必须考虑 :在对吸附系统的研究中引入“非平衡吸附”概念进行动态吸附速度的测定 ,尽可能地选用带有吸收膜的集热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D-R方程 非平衡吸附 固体吸附式制冷系统 吸附 传热 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环境中污染物运移双点吸附解吸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7
8
作者 赵颖 梁冰 +2 位作者 薛强 刘磊 王永波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574-2578,共5页
在考虑对流弥散、平衡/非平衡双点吸附解吸、微生物降解等情况下,建立了土壤环境中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动力学模型,并给出了有限差分解。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分布规律,并对一阶吸附解吸速率常数k和平衡吸... 在考虑对流弥散、平衡/非平衡双点吸附解吸、微生物降解等情况下,建立了土壤环境中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动力学模型,并给出了有限差分解。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分布规律,并对一阶吸附解吸速率常数k和平衡吸附点位所占总点位的比例f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分析研究表明:参数k对于土壤中有机污染物浓度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又与非平衡吸附点位所占总点位的比例(1-f)有关;污染后期土壤吸附相的存在,也会起到增加土壤水溶质浓度的作用,且k越大,这种作用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污染物 土壤水环境 动力学模型 平衡/平衡双点吸附解吸 参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吸附热泵中传质通道强化蒸汽生成的实验研究
9
作者 刘周明 盛遵荣 +3 位作者 叶松 姚志敏 薛冰 魏新利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9-73,共5页
为了强化直接接触换热法高温吸附热泵生成过热蒸汽的效率,在反应器内分别设置了通道直径为反应器内径的10%和20%的传质通道.实验结果表明:与未加通道的实验结果作对比,加装10%内径的通道后,出口蒸汽温度的最高温度提高23℃,达236℃,蒸... 为了强化直接接触换热法高温吸附热泵生成过热蒸汽的效率,在反应器内分别设置了通道直径为反应器内径的10%和20%的传质通道.实验结果表明:与未加通道的实验结果作对比,加装10%内径的通道后,出口蒸汽温度的最高温度提高23℃,达236℃,蒸汽的生成量增加26%,蒸汽与沸石质量比的平均值增大14%,蒸汽生成的时间增加1. 8%;加装20%内径的通道后,出口蒸汽温度的最高温度提高11℃,达202℃,蒸汽的生成量增加5. 6%,蒸汽与沸石质量比的平均值几乎不变,蒸汽生成的时间增加25. 3%,即大尺寸通道的蒸汽生成速率较快,小尺寸通道的蒸汽生成温度和质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质通道 吸附热泵 非平衡吸附 过热蒸汽 生成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0Sr在微风化二长花岗岩中迁移实验及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瑞青 陈超 +2 位作者 谢添 陈文杰 朱君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8-263,I0003,共7页
采用加压的方式,利用动态柱实验方法,通过3H、90Sr在微风化二长花岗岩中的穿透曲线,研究了90Sr在微风化二长花岗岩中的迁移规律,获得90Sr在微风化二长花岗岩中的迁移参数。实验中控制流速为1 mL/h,3H总活度为10^(4)Bq,迁移实验进行了120... 采用加压的方式,利用动态柱实验方法,通过3H、90Sr在微风化二长花岗岩中的穿透曲线,研究了90Sr在微风化二长花岗岩中的迁移规律,获得90Sr在微风化二长花岗岩中的迁移参数。实验中控制流速为1 mL/h,3H总活度为10^(4)Bq,迁移实验进行了120 h,3H浓度峰值出现在8.0 h,活度浓度峰值为213.4 kBq/L,穿透曲线无明显拖尾现象;90Sr总活度为5×10^(4)Bq,迁移实验进行了132 d,90Sr浓度峰值出现在27.4 d,活度浓度峰值为46.26 kBq/L,浓度下降阶段呈现明显的拖尾现象。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基于3H的穿透曲线计算得到微风化二长花岗岩的垂向弥散度为3.03 cm;对比了平衡模型、双点吸附模型、两区模型、双点吸附两区模型四种模型下90Sr在微风化二长花岗岩中的迁移拟合结果,发现四种模型拟合结果相差较大,其中双点吸附两区模型通过引入非流动区含水量、溶质交换一级速率系数、非平衡吸附一级速率系数等参数能够更好地描述核素在微风化二长花岗岩介质迁移过程中的拖尾现象。结果表明:90Sr在微风化二长花岗岩中的吸附分配系数为1.23 mL/g,溶质交换一级速率系数为0.227/d,非平衡吸附一级速率系数为0.118/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素迁移 花岗岩 非平衡吸附 双点吸附两区模型 一级速率系数 90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运移机制与模型 被引量:15
11
作者 彭胜 陈家军 王红旗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15-323,共9页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多孔介质中有三种可能的存在状态 :溶于水中、挥发为气体及吸附于固体颗粒。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在水、气、固体颗粒三相间的物质交换与分配是决定其运移的重要因素 ,在相间物质交换为平衡的条件下 ,可用阻滞系数来...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多孔介质中有三种可能的存在状态 :溶于水中、挥发为气体及吸附于固体颗粒。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在水、气、固体颗粒三相间的物质交换与分配是决定其运移的重要因素 ,在相间物质交换为平衡的条件下 ,可用阻滞系数来表示其影响。污染物与土壤固体颗粒间的非平衡吸附解吸是相间交换中影响污染物运移的最重要的机制 ,由于天然土壤具有固有的不均质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运移 物质交换 非平衡吸附解吸 挥发性有机物 土壤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窜流–扩散过程及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石丽娜 杜庆军 同登科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7-140,200,共4页
基于煤层气的赋存和运移规律,综合考虑煤层气从煤基质中解吸,并以扩散和窜流方式进入煤层割理,通过渗透和扩散方式从割理流入生产井筒的过程,将煤层气在微孔中的非平衡吸附模型与气水两相渗流模型耦合,建立了双重介质煤层气藏拟稳态渗... 基于煤层气的赋存和运移规律,综合考虑煤层气从煤基质中解吸,并以扩散和窜流方式进入煤层割理,通过渗透和扩散方式从割理流入生产井筒的过程,将煤层气在微孔中的非平衡吸附模型与气水两相渗流模型耦合,建立了双重介质煤层气藏拟稳态渗流数学模型。采用该模型研究了窜流和扩散机理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窜流和扩散对开发后期产气量的影响较明显,窜流因子或扩散系数越大,后期产气量越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数值模拟 拟稳态 非平衡吸附 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井筒储集和表皮系数的煤层气三孔双渗模型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先敏 同登科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8年第2期47-49,共3页
考虑井筒储集系数和表皮系数的影响,建立低煤阶煤层气单相流动的三孔双渗试井分析模型,采用Laplace变换及Stefest数值反演方法求得模型的数值解,绘制出典型压力曲线。这些结果将为低煤阶煤层气开采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试井模型。
关键词 煤层气 井筒储集 非平衡吸附 拟稳态 三孔双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形介质煤层气压力动态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先敏 同登科 《油气井测试》 2008年第6期1-4,共4页
基于分形几何学和煤层气的拟稳态非平衡吸附动力学模型,建立了考虑井储和表皮效应的分形介质煤层气流动数学模型。根据Laplace变换和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分别求得无限大地层和有界封闭地层条件下中心一口井定产量生产时无因次井筒压... 基于分形几何学和煤层气的拟稳态非平衡吸附动力学模型,建立了考虑井储和表皮效应的分形介质煤层气流动数学模型。根据Laplace变换和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分别求得无限大地层和有界封闭地层条件下中心一口井定产量生产时无因次井筒压力的实空间解,探讨了分形维数、无因次井筒储存系数及表皮系数等对无因次井筒压力及其导数曲线的影响。给出无限大地层和有界封闭地层条件下的典型压力及其导数双对数曲线,为煤层气开发提供了新的试井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井筒储存 分形维数 非平衡吸附 LAPLACE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喷淋强度对核素Sr-90在土壤中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朱君 邓安嫦 +3 位作者 石云峰 陈超 刘团团 张艾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85-793,共9页
基于室内土柱法,建立120 ml d^(-1)、60 ml d^(-1)、30 ml d^(-1)三种不同喷淋强度下放射性核素Sr-90在砂土介质中的动态土柱迁移试验,试验时间分别为51 d、102 d、204 d,研究不同喷淋强度对Sr-90迁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不同喷... 基于室内土柱法,建立120 ml d^(-1)、60 ml d^(-1)、30 ml d^(-1)三种不同喷淋强度下放射性核素Sr-90在砂土介质中的动态土柱迁移试验,试验时间分别为51 d、102 d、204 d,研究不同喷淋强度对Sr-90迁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不同喷淋强度下Sr-90的浓度峰在土柱体中的迁移距离分别为42.3 cm、46.2 cm、44.4 cm,迁移距离基本一致,与喷淋强度和时间成正比。此外,Sr-90在土柱体剖面的浓度分布曲线均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和拖尾,即Sr-90从源层上洗脱下来后,受到砂土介质的吸附作用,待浓度峰值通过后,更多的Sr-90从之前的砂土介质中解吸出来,使得很长时间段内土柱体中保持相对较高的浓度。应用Hydrus-1d软件建立平衡吸附、非平衡吸附两种模式下的核素迁移数值模型,发现在非平衡吸附模式中考虑一级速率系数β能更好地描述浓度分布曲线的拖尾,通过与实测浓度值拟合得到Sr-90的分配系数为0.73 ml g^(-1)、0.70 ml g^(-1)、0.72 ml g^(-1),喷淋强度对分配系数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淋强度 土柱试验 核素迁移 平衡吸附 非平衡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梁冰 赵颖 +1 位作者 薛强 刘磊 《岩土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373-2377,共5页
考虑到田间土壤的结构性以及运移其中的污染物的化学反应特征,建立了两区双点平衡/动力学吸附溶质运移模型。用拟交替显隐式有限差分格式对模型进行了离散,通过编制的相应程序,对一施药期的水田进行了模拟。研究了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转... 考虑到田间土壤的结构性以及运移其中的污染物的化学反应特征,建立了两区双点平衡/动力学吸附溶质运移模型。用拟交替显隐式有限差分格式对模型进行了离散,通过编制的相应程序,对一施药期的水田进行了模拟。研究了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分析了不可动水和非平衡吸附相对浓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可动区水相和非平衡吸附相的浓度具有的滞后现象,在污染前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延缓污染作用,而在污染后期又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污染。二者的存在均对溶质的迁移转化具有重要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时应充分考虑二者的存在。模拟及分析结果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了定量依据,同时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与控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 土壤-水环境 平衡/平衡双点吸附/解吸 两区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