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有关“施事后置”及“非宾格假说”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2
- 1
-
-
作者
吕云生
-
机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出处
《语言科学》
2005年第5期50-70,共21页
-
文摘
本文运用词汇分解的方法,提出可控不及物动词的概念结构中同时存在着主体和客体两种语义角色二者同指。由自主的不及物动词构成的存现句,与由非自主动词构成的存现句一样,其宾语位置上的成分不是施事,而是客体。该客体既能出现在主语位置上,又能出现在宾语位置上,这种句型上的变换不产生于移位,而是由于动词词汇概念结构或扩展的词汇概念结构中含有由客体与处所或终点构成的无焦点概念块,说话者可以选择客体,也可以选择处所或终点作为句子的语义焦点即主语。因而只有那些与处所或终点无内在联系的表示非移动动作和生理活动的不及物动词,才不能实现这种句式变换。因此“非宾格假说”关于非作格动词的主语不能出现在宾语位置上的论断是片面的,不符合汉语实际的。文章进一步分析了非宾格理论的合理内核,指出了非宾格现象的实质及其在及物动词句和不及物动词句中的广泛存在。
-
关键词
主体
客体
词汇概念结构
扩展的词汇概念结构
存现句
非宾格假说
-
Keywords
subject theme lexical conceptual structure extended lexical conceptual structure existential sentence unaccusative hypothesis
-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汉语静态存在句中动词语义偏离现象研究述评
被引量:2
- 2
-
-
作者
田臻
-
机构
上海外国语大学
-
出处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11,共5页
-
文摘
汉语静态存在句中谓语动词的地位一直是该句式研究的难点之一,其主要表现为动作动词在进入该句式后语义发生偏离,凸显的不再是动作而是事物静止存在的状态。针对这一现象,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归纳起来,此问题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4种:存在动词的非宾格性假说、存在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助词"着"的作用论及存在句的构式语法分析。本文将对这些研究方法逐一进行分析和评价。
-
关键词
非宾格假说
语义特征分析
“着”的作用
构式语法观
比较
-
分类号
H030
[语言文字—语言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