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议东昆仑造山带非威尔逊旋回构造演化与矿床成矿系列 被引量:5
1
作者 闫升好 张德全 +3 位作者 丰成友 徐文艺 佘洪全 李大新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265-268,共4页
柴北缘-东昆仑造山带为一复合造山带,其显生宙构造演化过程为非威尔逊旋回,具有多岛小洋盆、软碰撞、多旋回叠复造山的特点。根据造山带构造演化阶段、主要成矿作用和成矿地质环境等,划分出5个矿床成矿系列、15个矿床式。造山带非威尔... 柴北缘-东昆仑造山带为一复合造山带,其显生宙构造演化过程为非威尔逊旋回,具有多岛小洋盆、软碰撞、多旋回叠复造山的特点。根据造山带构造演化阶段、主要成矿作用和成矿地质环境等,划分出5个矿床成矿系列、15个矿床式。造山带非威尔逊旋回构造演化导致成矿系列时空分布上具鲜明特点:多岛小洋盆的构造格局导致同一成矿系列在不同构造带同时异地并存;加里东软碰撞成矿微弱,成矿系列不发育,晚华力西-印支期复合造山过程成矿作用强烈,成矿系列发育完善;多旋回叠复造山过程往往造成先存成矿系列受到后来成矿系列的复合、叠加与改造;成矿系列时空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构造迁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成矿系列 造山带 非威尔逊旋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东昆仑地区的造山型金矿床 被引量:179
2
作者 张德全 丰成友 +5 位作者 李大新 徐文艺 阎升好 佘宏全 董英君 崔艳合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柴北缘-东昆仑是中国西部秦祁昆褶皱山系的一部分,它的显生宙造山经历了加里东和晚华力西-印支两个旋回,并以多岛洋/裂陷槽、软碰撞和多旋回造山为特点。该区已发现多个造山型金矿床,它们具有相似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有两组成... 柴北缘-东昆仑是中国西部秦祁昆褶皱山系的一部分,它的显生宙造山经历了加里东和晚华力西-印支两个旋回,并以多岛洋/裂陷槽、软碰撞和多旋回造山为特点。该区已发现多个造山型金矿床,它们具有相似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有两组成矿年龄:一是晚加里东期(相当于加里东造山晚期);二是晚华力西—印支期(处于该造山族回晚期)。前期为发生于中地壳顶部一上地壳底部的金矿化,后期则是形成于较浅层次(1.2~5.7km)的金矿体侵位。自区域北部向南部,矿床元素组合由Au-As向Au-Sb转化,金成矿年龄由老变新,成矿深度相应变浅。研究认为,与碰撞有关的热事件以及逐步升高的地热增温率,驱动被加热的建造水和大气降水流体沿碰撞带和大型剪切带长距离地迁移、活动,并淋取围岩的成矿元素,形成含金流体。在进人到矿床或矿体构造后,由于构造性质转换,物理化学条件亦随之改变,含金流体沉淀,形成金矿体。这些金矿床形成于造山晚期,是造山作用的产物,后者为前者提供了空间、热一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成矿地质 热液蚀变 成矿时代 造山型金矿床 非威尔逊旋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碰撞造山带的分类 被引量:42
3
作者 李继亮 孙枢 +3 位作者 郝杰 陈海泓 侯泉林 肖文交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近年来碰撞造山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为碰撞造山带分类奠定了基础。1992年,Sengor提出了一个三分法的分类。但是,这个分类不能涵盖所有的碰撞造山带,同时其内部还有重叠。本文主要依据参与碰撞的单元,即板块、微板块、... 近年来碰撞造山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为碰撞造山带分类奠定了基础。1992年,Sengor提出了一个三分法的分类。但是,这个分类不能涵盖所有的碰撞造山带,同时其内部还有重叠。本文主要依据参与碰撞的单元,即板块、微板块、前缘弧、残留弧和增生弧,提出一个新的分类方案,即将碰撞造山带分为陆-陆,陆-前缘弧,陆-残留弧,陆-增生弧,弧-弧,陆-弧-陆6种类型。从世界各地的碰撞造山带来看,陆-陆碰撞型是很少见的,也就是说,威尔逊旋回不论在现代还是古代地质历史上都是罕有发生的,而大多数碰撞造山带都是非威尔逊旋回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造山带 非威尔逊旋回 碰撞单元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