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均质综合指数法在砂砾岩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中的应用——以双河油田V_下油组为例 被引量:30
1
作者 李祖兵 颜其彬 罗明高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3-87,共5页
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形成与分布的因素较多,若只从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去考虑,可能会影响对储层非均质程度的认识(宏观和微观),目前多局限于从静态或动态角度研究储层的非均质性,而将动态和静态资料相结合的研究较少。为了充分考虑影响储层... 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形成与分布的因素较多,若只从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去考虑,可能会影响对储层非均质程度的认识(宏观和微观),目前多局限于从静态或动态角度研究储层的非均质性,而将动态和静态资料相结合的研究较少。为了充分考虑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分布的因素,在研究双河油田V下油组储层的非均质性时,采用了主因子分析法选出了沉积微相、砂体厚度、孔隙度、渗透率、油层的顶底面微构造、目前的综合含水率和流动带指标7个参数作为反映储层非均质性的参数。利用波的叠加原理在平面上对每个参数进行叠加从而得出了非均质综合指数值。现场实践证明,其结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储层非均质性的地下分布状况,符合率在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非均质综合指数 波的叠加原理 双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熵权非均质综合指数算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38
2
作者 杨少春 杨兆林 胡红波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8-21,共4页
利用熵权方法可以计算非均质综合指数 ,其方法包括确定对象的集合、指标因素的集合、指标矩阵、归一化指标值、指标权重以及计算综合指数等。熵权非均质综合指数算法可将数值有差异的属性参数对非均质指数的贡献进行弱化和强化 ,即去同... 利用熵权方法可以计算非均质综合指数 ,其方法包括确定对象的集合、指标因素的集合、指标矩阵、归一化指标值、指标权重以及计算综合指数等。熵权非均质综合指数算法可将数值有差异的属性参数对非均质指数的贡献进行弱化和强化 ,即去同存异 ;熵权非均质指数的大小能定量表征储层的非均质性。利用该方法在胜坨油田坨2 1断块进行了应用 ,定量地刻划了储层的层间、层内和平面非均质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权方法 非均质综合指数 储层 渗透率 油气藏 背斜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熵权耦合随机理论在含水层非均质综合指数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马荣 石建省 刘继朝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20-1528,共9页
传统模型主要侧重于通过含水层的某一单一属性来定性或半定量化表征其非均质性,无法对含水层综合非均质性进行定量描述。引入非均质综合指数(HSI)这一概念来定量化表征含水层多个属性的综合非均质性。其具体的计算过程主要包括以下3个步... 传统模型主要侧重于通过含水层的某一单一属性来定性或半定量化表征其非均质性,无法对含水层综合非均质性进行定量描述。引入非均质综合指数(HSI)这一概念来定量化表征含水层多个属性的综合非均质性。其具体的计算过程主要包括以下3个步骤:利用Markov原理建立含水层沉积微相分布模型;通过相控建模原理,利用改进的序贯模拟法建立含水层属性参数分布模型;通过熵权法计算出上述各个含水层属性模型的权值系数,并根据此系数对模型进行叠加,从而求得含水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将该方法应用于华北平原栾城地区,对该区的冲洪积扇含水层非均质性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沿滹沱河冲洪积扇半径方向的沉积微相变化平缓、含水层参数连续性较好,故其非均质性较弱,HSI为0.74~0.95;冲积扇相互叠加区域沉积微相变化剧烈,属性参数具有较强的空间变异性,故其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HSI为0.38~0.65,这表明在该研究区内沉积环境对含水层非均质性起着控制作用。非均质综合指数能够在考虑多项含水层属性的基础上,定量化表征含水层的综合非均质性及各属性对综合非均质性的影响,并为后续的污染物运移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层 熵权法 非均质综合指数 序贯模拟 冲洪积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指数法在河流相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中的应用——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3~4储层为例 被引量:12
4
作者 冯建伟 戴俊生 +2 位作者 杨少春 冀国盛 黄文科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2期75-81,共7页
在储层建筑结构划分、测井多参数处理结果的基础上,根据熵的原理,应用熵权法定量计算了胜坨油田二区沙河街二段3砂层组4小层(简称沙二段34)河流相储层的非均质综合指数,按照不同的开发时期详尽分析了储层的层间、层内、平面非均质性特征... 在储层建筑结构划分、测井多参数处理结果的基础上,根据熵的原理,应用熵权法定量计算了胜坨油田二区沙河街二段3砂层组4小层(简称沙二段34)河流相储层的非均质综合指数,按照不同的开发时期详尽分析了储层的层间、层内、平面非均质性特征,并阐述了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沙二段34储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中等-较强;随着注水开发的进行,非均质性有继续增强的趋势,平面非均质性较之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更强烈。同一小层及韵律层在不同开发时期的非均质程度有明显的差异。建筑结构控制储层非均质程度,成岩作用使非均质性复杂化,注采井网不完善加剧了非均质性的差异性。研究成果为剩余油的挖潜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综合指数 河流相储层 熵权法 储层建筑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指数法在河流相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冯建伟 戴俊生 +1 位作者 杨少春 陈芳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55-1165,共11页
在储层建筑结构划分、测井多参数处理结果的基础上,根据熵的原理,应用熵权法定量计算了胜坨油田二区沙河街组二段3砂层组4小层(简称沙二段34)河流相储层的非均质综合指数,按照不同的开发时期详尽分析了储层的层间、层内、平面非... 在储层建筑结构划分、测井多参数处理结果的基础上,根据熵的原理,应用熵权法定量计算了胜坨油田二区沙河街组二段3砂层组4小层(简称沙二段34)河流相储层的非均质综合指数,按照不同的开发时期详尽分析了储层的层间、层内、平面非均质性特征,并阐述了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沙二段34储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中等—较强,随着注水开发的进行,非均质性有继续增强的趋势,平面非均质性较之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要更强烈一些。同一小层及韵律层在不同开发时期的非均质程度有明显的差异。建筑结构控制储层非均质程度,成岩作用使非均质性复杂化,注采井网不完善加剧了非均质性的差异性。研究成果为剩余油挖潜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综合指数 河流相储层 熵权法 储层建筑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非均质性综合指数研究大路沟A区储集层 被引量:5
6
作者 梁力文 旷理雄 +2 位作者 敬小军 史德锋 黄文俊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5-218,共4页
以靖安油田大路沟A区三叠系延长组长2碎屑岩储集层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与非均质性综合指数分析了储集层非均质性。结果表明,靖安油田大陆沟A区长2油层组储集层非均质性总体偏弱,储集层质量较好;东部地区储集层非均质性相对较弱... 以靖安油田大路沟A区三叠系延长组长2碎屑岩储集层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与非均质性综合指数分析了储集层非均质性。结果表明,靖安油田大陆沟A区长2油层组储集层非均质性总体偏弱,储集层质量较好;东部地区储集层非均质性相对较弱,西北和西南地区储集层非均质性较强,自东向西非均质性有逐渐变强的趋势。储集层非均质性主控因素为层内夹层,受控于沉积微相。注水见效较快的区域,非均质综合指数为0.65-0.75,是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地区。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简单,运算速度快,能够准确地求取各参数的权重系数。引入非均质综合指数能够克服单一因素表征储集层非均质性的不足,结合高斯随机模拟,实现了储集层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靖安油田 灰色关联分析 综合指数 储集层 延长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薄砂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综合评价与剩余油分布——以葡北油田三断块葡Ⅰ油组为例 被引量:23
7
作者 刘卫 林承焰 +1 位作者 杨永智 胡祖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7-40,共4页
在综合评价储层质量和形态各项参数的基础上,利用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来定量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特征,介绍了非均质综合指数的原理及求取方法。该评价方法克服了采用单一指标评价储层非均质性的片面性,能更加全面、有效地反映储层特征,有利... 在综合评价储层质量和形态各项参数的基础上,利用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来定量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特征,介绍了非均质综合指数的原理及求取方法。该评价方法克服了采用单一指标评价储层非均质性的片面性,能更加全面、有效地反映储层特征,有利于剩余油分布的研究。该方法在葡北油田三断块的应用结果证实,非均质综合指数的分布特征与剩余油分布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值为0.5~0.7的区域是剩余油相对富集区。在特高含水期,窄薄砂岩油藏剩余油分布非常复杂,相对富集区主要位于水下分流河道正韵律油层上部、主力相带侧缘和非主力相带以及断层遮挡等部位,其中正韵律厚油层上部的剩余油为最有利的挖潜目标,断层遮挡部位的剩余油也具有较好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非均质综合指数 剩余油 葡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坨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及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19
8
作者 杨柏 杨少春 +2 位作者 姜海波 刘岩 邹倩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9年第4期67-70,78,共5页
以胜坨油田坨21断块为研究对象,利用模糊数学方法求取非均质综合指数,来表征储层非均质特征;运用非均质综合指数建立储层非均质模型,分析储层层内、层间、平面和空间非均质性,探讨其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储层的层内、... 以胜坨油田坨21断块为研究对象,利用模糊数学方法求取非均质综合指数,来表征储层非均质特征;运用非均质综合指数建立储层非均质模型,分析储层层内、层间、平面和空间非均质性,探讨其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储层的层内、层间非均质性以中等—较弱为主;平面和空间非均质性较为复杂,其分布与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有沉积微相、成岩作用、长期注水开发和构造运动;研究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砂体规模较大、呈中等—较弱非均质性的储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坨21断块 非均质综合指数 模型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岛油田河流相砂岩油藏储集层非均质性定量表征方法 被引量:9
9
作者 张智春 刘广友 +3 位作者 李拥安 程建青 魏新辉 周学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8-70,共3页
胜利油区孤岛油田已注水开发30多年,馆陶组河流相砂岩储集层中的剩余油分布受储集层非均质性控制。为了定量表征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在储集层细分时间单元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钻井、取心、测井和地震资料,获得反映储集层非均质性的沉积... 胜利油区孤岛油田已注水开发30多年,馆陶组河流相砂岩储集层中的剩余油分布受储集层非均质性控制。为了定量表征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在储集层细分时间单元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钻井、取心、测井和地震资料,获得反映储集层非均质性的沉积微相、孔隙度、渗透率和有效厚度/总厚度比值参数与微构造参数,将这些参数归一化后,转化为综合反映储集层非均质性的非均质性综合指数,根据非均质性综合指数平面等值线图预测剩余油相对富集区。利用该方法能快速、直观地预测剩余油相对富集区的分布,为老油田开发调整和提高采收率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微构造 有效厚度 孔隙度 渗透率 定量化 非均质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开发阶段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变化特征:以胜坨油田二区东营组三段为例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杨少春 王瑞丽 +1 位作者 王改云 高树新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3-499,共7页
以胜坨油田二区东营组三段(以下简称东三段)为例,提出以非均质综合指数为表征参数,以其平面等值图为依据,研究目的层不同开发时期储层的平面非均质性。分析了开发初期、开发中期和开发后期的非均质特征,得到了不同时期非均质性的变化规... 以胜坨油田二区东营组三段(以下简称东三段)为例,提出以非均质综合指数为表征参数,以其平面等值图为依据,研究目的层不同开发时期储层的平面非均质性。分析了开发初期、开发中期和开发后期的非均质特征,得到了不同时期非均质性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储层平面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东三段储层的平面非均质程度随注水开发而变化;开发初期以中等—较强非均质性为主,开发中期非均质性增强,开发后期以较强非均质性为主;中部非均质性相对较强,西北部相对较弱;沉积微相主体部位的非均质性变弱,侧缘部位的非均质性变强;平面非均质性增强的趋势仍将持续下去。约75%的剩余油分布在较强非均质性的储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坨油田 东营组三段 非均质综合指数 开发时期 平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开发时期砂岩油藏储层非均质三维模型特征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杨少春 王瑞丽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52-659,共8页
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胜坨油田二区为例,简述非均质综合指数的计算、作用和意义。按储层随机建模的思路和方法建立非均质综合指数三维模型,主要包括储层数据准备、构造模型、非均质综合指数分析、非均质建模和显示5个环节,直观表征储层的... 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胜坨油田二区为例,简述非均质综合指数的计算、作用和意义。按储层随机建模的思路和方法建立非均质综合指数三维模型,主要包括储层数据准备、构造模型、非均质综合指数分析、非均质建模和显示5个环节,直观表征储层的空间非均质性特征。分析了东营组三段开发初期、中期和后期的非均质综合指数变差函数和三维模型特征,得出了不同开发时期储层非均质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注水开发的进行,变程(a)减小,基台值(c_0+ c)增大,块金效应值(c_0)为0。开发初期储层以中等非均质性为主,中期以较强-中等为主,后期以较强为主。纵向上,上部的非均质综合指数差异较大,下部的差异相对较小。纵向上的层间和层内非均质性要强于平面非均质性。注水开发加剧了储层的非均质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综合指数 储层 三维模型 开发时期 胜坨油田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坨油田坨21断块沙二段储层非均质性定量表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高树新 杨少春 +1 位作者 胡红波 郭勇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4年第5期10-13,共4页
论述了运用非线性映射方法计算非均质综合指数,并定量表征了胜坨油田坨21断块沙二段储层非均质特征。结果表明,非均质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克服了单因素非均质参数之间的相互影响,解决了各种参数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贡献及其权重较难确定的难... 论述了运用非线性映射方法计算非均质综合指数,并定量表征了胜坨油田坨21断块沙二段储层非均质特征。结果表明,非均质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克服了单因素非均质参数之间的相互影响,解决了各种参数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贡献及其权重较难确定的难题;研究区目的层各小层及韵律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差异中等,层间非均质性呈较强一中等,平面非均质性则以中等一较强为主,而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呈中等程度。研究成果在研究区应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坨油田 沙二段 储层 非均质综合指数 断块 平面 层内 单因素 权重 韵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互层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分布的影响——以陆9井区K_1h_2~6油藏为例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石 高先志 路建国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6-34,95,共10页
在三角洲前缘沉积背景下,砂体呈薄互层特征,形成较强的储层非均质性,并对原始油气的充注产生重要控制作用。以陆梁油田陆9井区K1h26三角洲前缘油藏的宏观非均质及油气分布的关系为例,分析油藏岩心观察、测试和测井等资料,分别精细刻画... 在三角洲前缘沉积背景下,砂体呈薄互层特征,形成较强的储层非均质性,并对原始油气的充注产生重要控制作用。以陆梁油田陆9井区K1h26三角洲前缘油藏的宏观非均质及油气分布的关系为例,分析油藏岩心观察、测试和测井等资料,分别精细刻画沉积微相、隔夹层、砂体形态和韵律性等4个方面的非均质特征;利用储层非均质性综合指数,总体表征储层属性在空间上的差异性分布特征,建立综合指数和油气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油藏顶部稳定隔层和砂层良好的空间配置关系使油气发生优势充注和聚集;沉积微相成因的局部储层质量差异控制油气在砂层内的分布,在整体砂体发育好、物性特征好和夹层频数少的东部井区,非均质性综合指数较高,含油性普遍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隔层 综合指数 含油性 K1h26油藏 陆9井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法的储层非均质性定量评价——以珠江口盆地A油田为例 被引量:16
14
作者 涂乙 刘伟新 +3 位作者 戴宗 王华 汪莹 熊琪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7-33,共7页
珠江口盆地流花礁灰岩油藏的储集条件复杂、非均质性强。综合珠江口盆地A油田地震、测井、沉积和地质等资料,分析其礁灰岩储层的沉积微相、隔夹层等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进而在相控条件约束下,利用熵权法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定量评价,... 珠江口盆地流花礁灰岩油藏的储集条件复杂、非均质性强。综合珠江口盆地A油田地震、测井、沉积和地质等资料,分析其礁灰岩储层的沉积微相、隔夹层等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进而在相控条件约束下,利用熵权法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定量评价,并建立不同约束条件下的随机储层非均质综合评价模型。实例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定量表征储层质量参数和几何形态参数;综合储层非均质综合评价模型与油藏动态资料,确定研究区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为0.5~0.7的区域为剩余油分布潜力区,且剩余油主要富集于研究区礁体西北翼、东南翼以及靠近西南翼断层的构造高部位。在剩余油分布潜力区部署9口水平井,均获得较高的平均日产油量,与ODP设计日产油量相比,提高至少50 m^3/d,且平均含水饱和度上升较缓慢,剩余油分布潜力区具有较长的稳产时间。因此,利用熵权法对礁灰岩储层非均质性进行定量评价的结果基本可以表征其储层的非均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权法 礁灰岩 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 剩余油分布 A油田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码头庄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及其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23
15
作者 刘文超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2期111-116,共6页
以码头庄油田庄2断块为研究对象,利用熵权算法求取非均质综合指数,以表征储层非均质特征;运用非均质综合指数建立储层非均质模型,分析储层层内、层间、平面和空间非均质性,探讨其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小层内非均质程度有较... 以码头庄油田庄2断块为研究对象,利用熵权算法求取非均质综合指数,以表征储层非均质特征;运用非均质综合指数建立储层非均质模型,分析储层层内、层间、平面和空间非均质性,探讨其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小层内非均质程度有较大差异。在各沉积微相中,滨浅湖砂坝呈较弱非均质性;水下分流间湾呈强非均质性;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呈中等偏较弱非均质性;前缘席状砂呈强非均质性。各小层层间非均质性呈中等—较强程度。平面上,非均质综合指数等值线主要呈北东、北西向展布,总体呈中等平面非均质性。沉积微相、成岩作用和长期注水开发等因素影响了储层非均质性。剩余油主要分布于呈弱非均质性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权算法 非均质综合指数 剩余油分布 码头庄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末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牛保伦 任韶然 +2 位作者 张玉 邬侠 孙鹏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2期228-231,共4页
针对超稠油油藏,以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为基础,分析了影响蒸汽吞吐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吞吐末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同时结合动态监测资料、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和密闭取心等多种方法进行了验证。基于典型超稠油油藏精细地质模型和概念模型,定量分析... 针对超稠油油藏,以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为基础,分析了影响蒸汽吞吐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吞吐末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同时结合动态监测资料、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和密闭取心等多种方法进行了验证。基于典型超稠油油藏精细地质模型和概念模型,定量分析了原油黏度、蒸汽干度、开发方式和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平面上剩余油分布主要受井间蒸汽波及范围、井网不完善和边底水影响;纵向剩余油主要由层间非均质性及地层倾角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剩余油 蒸汽吞吐 影响因素 非均质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评价及优选 被引量:34
17
作者 吕明针 林承焰 +1 位作者 张宪国 张江涛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4-80,88,共8页
开展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对于定量刻画储层非均质性、提高测井解释精度及认识剩余油分布具有重要意义,但其识别方法较多,且适用性存在差异。以珠江口盆地W油田为例,对比了4种不同的流动单元定量划分方法,并探索了其适用性。研究认为:修改... 开展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对于定量刻画储层非均质性、提高测井解释精度及认识剩余油分布具有重要意义,但其识别方法较多,且适用性存在差异。以珠江口盆地W油田为例,对比了4种不同的流动单元定量划分方法,并探索了其适用性。研究认为:修改的地层Lorenz图法和流动分层指标法均基于孔渗比值关系,难以识别致密层;孔喉几何形状法虽能识别致密层,但对质量较好的储层区分作用不明显,而对质量较差的储层划分又过细;非均质综合指数法同时考虑了控制储层平面非均质性的定性参数和表征流体渗流特征的定量参数,将致密层单独划分为一类流动单元,有效区别于其他油水层,划分结果避免了异常点或过渡类型的影响,能够全面、合理地反映储层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单元 修改的地层Lorenz图 流动分层指标 非均质综合指数 孔喉几何形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