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非均质系数的裂隙岩体表征单元体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晓明 杜玉芳 梁旭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5-60,共6页
表征单元体(REV)是岩体力学中的一个基础性概念,其存在性是确定岩体等效参数和应用连续介质方法进行研究的前提条件。为综合反映裂隙大小、产状和密度对岩体REV的影响,本文提出采用岩体非均质系数HI来确定岩体的REV。首先,详细介绍了非... 表征单元体(REV)是岩体力学中的一个基础性概念,其存在性是确定岩体等效参数和应用连续介质方法进行研究的前提条件。为综合反映裂隙大小、产状和密度对岩体REV的影响,本文提出采用岩体非均质系数HI来确定岩体的REV。首先,详细介绍了非均质系数的概念和含义。利用General Block软件建立了中等间距-中等延展性(MS1-MP1)裂隙的网络模型,并完成20次随机实现。从各模型中选取10个不同尺寸的岩体模型计算非均质系数,结果表明:非均质系数具有明显的尺寸效应,当岩体尺寸不小于8 m时,非均质系数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0.5和0.14,综合确定该岩体的REV为8 m。采用HI对三峡地下电站厂房围岩的研究表明,该岩体的REV为60 m,可作为非连续介质方法适用性的判断标准。HI是从岩体结构角度提出的新指标,适用于确定岩体的REV和统计范围,对岩体的统计分析和等效参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岩体 表征单元体 非均质系数 裂隙网络模型 尺寸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变异系数对聚合物驱各小层驱油效果及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刘露 孙长红 +2 位作者 李华斌 何荣华 牛忠晓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2-215,共4页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油层非均质变异系数(V_k)对各单层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V_k下,特别是V_k≥0.3时,高渗透率层位的最终采出程度高(61%~62%),聚合物驱采收率增幅低(5%OOIP~15%OOIP)。当V_k为0~0.3即油层相对均质...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油层非均质变异系数(V_k)对各单层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V_k下,特别是V_k≥0.3时,高渗透率层位的最终采出程度高(61%~62%),聚合物驱采收率增幅低(5%OOIP~15%OOIP)。当V_k为0~0.3即油层相对均质时,由于水驱波及效率高,各小层的最终采出程度基本相同,约为62%。随着V_k的增大,高渗透率层(第6、7小层)采收率增幅分别从15.71%OOIP和16.27%OOIP降至13.78%OOIP和6.47%OOIP;中高渗透率层(第4、5小层)采收率增幅保持上升趋势,从14.68%OOIP和15.14%OOIP分别增至30.35%OOIP和23.52%OOIP;中低渗透率层(第1、2、3小层)的则先增加后降低。当全区综合含水98%时,总是高渗层进入的聚合物溶液多,含水率高;低渗层进入的聚合物溶液少,含水率低。剩余油主要存在于渗透率相对较低层(第1~4层)。第2~4层进入的聚合物溶液分别占该小层孔隙体积的17%、22%和28%,占全区注入量的5%、7%和10%。第2~4小层是该方案条件下,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主要贡献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变异系数 小层 动态特征 驱油效果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层渗透率非均质性判别系数及其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肖伟 曲志浩 岳乐平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2期38-41,共4页
油层渗透率非均质性的定量表述参数渗透率级差 (JK) ,渗透率变异系数(VK) ,渗透率突进系数 (TK)三者只是各自反映了一个特定的方面。很难从整体上反映油层渗透率非均质性 ,文中利用判别分析的方法提出了一个新的参数 :油层渗透率非均质... 油层渗透率非均质性的定量表述参数渗透率级差 (JK) ,渗透率变异系数(VK) ,渗透率突进系数 (TK)三者只是各自反映了一个特定的方面。很难从整体上反映油层渗透率非均质性 ,文中利用判别分析的方法提出了一个新的参数 :油层渗透率非均质性判别系数 (R) ,作为上述 3个参数的一个综合参数来描述油层渗透率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率级差 渗透率性判别系数 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变异系数对S/P驱各小层驱油效果及动态特征的影响
4
作者 申乃敏 李华斌 +3 位作者 张振平 张连锋 姚君波 李正民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5-239,共5页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在45℃及大庆地层水条件下,研究了油层非均质变异系数(V_k)对表面活性剂/聚合物(S/P)复合驱时各小层驱油效果及动态特征的影响。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建立理想地质模型,纵向分为7个小层,V_k相同时(V_k>0),1~7小层的...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在45℃及大庆地层水条件下,研究了油层非均质变异系数(V_k)对表面活性剂/聚合物(S/P)复合驱时各小层驱油效果及动态特征的影响。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建立理想地质模型,纵向分为7个小层,V_k相同时(V_k>0),1~7小层的渗透率从小到大。当0<V_k<0.3时,各小层及全区的最终采出程度受V_k的影响小,稳定在60%OOIP左右。随着V_k的增大,第1~4小层以及全区的最终采出程度随着V_k的增大而降低;而第5~7小层的最终采出程度基本稳定。V_k越大,低渗小层的采出程度越低。当V_k=0.9时,第1~7小层的采出程度分别为OOIP的3.39%、8.22%、21.13%、41.83%、63.38%、63.95%、63.97%。对应的,第1~7小层的S/P体系注入量分别为0.0014、0.0031、0.0077、0.02、0.051、0.1183、0.1971 PV。与水驱采收率相比,中、低渗层S/P驱采收率增幅高于高渗层,且渗透率不同,采收率增幅最大值对应的V_k不同。第1~5小层采收率增幅最大值对应的V_k分别为0.3、0.3、0.5、0.72和0.9;第6、7小层的采收率增幅受V_k的影响较小。当全区综合含水达到98%时,随V_k增大,各小层的含水率曲线与对应的采出程度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最终采出程度低的层位,同时也是含水率低的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 P复合驱 数值模拟 变异系数 采出程度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定量描述油藏渗透率水平非均质性的新方法 被引量:4
5
作者 赵艳艳 李留仁 吴晓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5期62-64,共3页
基于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过程,定义了一个定量评价油藏渗透率水平非均质性的新参数———非均质系数.均质时非均质系数最小,其值为1,非均质时其值大于1.该参数与渗透率数列的统计性质无关,仅取决于渗透率数列的非均质性.分析表明,它能很好... 基于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过程,定义了一个定量评价油藏渗透率水平非均质性的新参数———非均质系数.均质时非均质系数最小,其值为1,非均质时其值大于1.该参数与渗透率数列的统计性质无关,仅取决于渗透率数列的非均质性.分析表明,它能很好地定量评价渗透率数列的非均质性及其对渗流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率 非均质系数 渗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区整装油田非均质油层分类及评价 被引量:11
6
作者 黄迎松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29-733,共5页
胜利油区整装油田油层多、非均质性强,油田开发进入'精细挖潜、深度开发'阶段后,挖潜方向以层内挖潜为主。根据油藏地质特征和流体特征,利用多参数乘积法、灰色关联分析、总信息量分析等方法开展油层分类研究,提出了非均质流动... 胜利油区整装油田油层多、非均质性强,油田开发进入'精细挖潜、深度开发'阶段后,挖潜方向以层内挖潜为主。根据油藏地质特征和流体特征,利用多参数乘积法、灰色关联分析、总信息量分析等方法开展油层分类研究,提出了非均质流动系数的概念,建立了油层分类标准,实现了分类标准定量化。将河流相和三角洲相沉积油层分别分为3类,建立了不同类型油层采收率预测模型,进行了理论采收率预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不同沉积类型单元的采收率预测模型,为胜利油区整装油田进一步挖潜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层分类 河流相 三角洲 流动系数 采收率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非均质程度测井定量评价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罗兵 谢小国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5-159,共5页
针对强非均质性对煤层气开采影响大的特点,通过分析测井渗透率分布规律可定量评价煤层的平面和纵向非均质程度。采用达西公式确定煤层基质渗透率,运用双侧向测井资料估算裂缝渗透率,绘制煤层渗透率贡献率在序数百分数坐标下对应的累积... 针对强非均质性对煤层气开采影响大的特点,通过分析测井渗透率分布规律可定量评价煤层的平面和纵向非均质程度。采用达西公式确定煤层基质渗透率,运用双侧向测井资料估算裂缝渗透率,绘制煤层渗透率贡献率在序数百分数坐标下对应的累积分布曲线,定义坐标变换后累积分布曲线的斜率为非均质程度系数。实际应用表明:非均质程度系数能够反映不同煤层物性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差异,进而可定量评价煤层的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测井 定量评价 程度系数 渗透率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务构造带J11断块储层非均质性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杏 祁祺 +6 位作者 彭宇 芦丽菲 田然 吴锐 辛玮江 李博鹏 臧友亮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9-188,共10页
针对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J11断块沙四上亚段Ⅰ~Ⅲ砂组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了分析,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表现为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和岩石微观非均... 针对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J11断块沙四上亚段Ⅰ~Ⅲ砂组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了分析,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表现为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和岩石微观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受渗透率韵律类型、夹层分布特征差异影响;层间非均质性主要受隔层分布特征、分层系数、砂岩密度特征影响;平面非均质性主要受砂体连续性影响;微观非均质性主要受岩石结构及孔隙结构影响。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是储层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通过对上述影响因素的分析,对研究区主力小层进行了储层评价,预测有利储层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孔隙结构 沉积微相 系数 河西务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精细地质模型网格粗化算法及其效果 被引量:15
9
作者 孙致学 鲁洪江 孙治雷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368-375,共8页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DP(Dykstra-Parsons)系数能定量评价储层非均质性,微网格块的渗透率值粗化后,其等效渗透率的上、下限(Cmin、Cmax)能反映渗透率的各向异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运算速度快和相对有效的网格粗化算法。该算法能考虑到...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DP(Dykstra-Parsons)系数能定量评价储层非均质性,微网格块的渗透率值粗化后,其等效渗透率的上、下限(Cmin、Cmax)能反映渗透率的各向异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运算速度快和相对有效的网格粗化算法。该算法能考虑到储层非均质性对不同方向渗透率值的影响,且求解过程相对简单。应用该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某油藏的陆相储层的精细地质模型进行了网格粗化计算,然后在粗化后的模型上进行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同时针对研究区地质背景和产出流体微可压缩的物性特征,首次利用流线模拟器对精细地质模型进行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并以此结果为标准,对该网格粗化算法时效性进行了系统评价。分析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快的计算速度和较高的可靠性,是解决储层非均质强、物性差的陆相成因油藏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格粗化 DP非均质系数 流线模拟 精细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泡沫的制备及热物性能研究
10
作者 张澧桐 孙立强 +2 位作者 张瑞涵 王佰超 张洪明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79-2185,共7页
采用发泡法制备了聚酰亚胺泡沫,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自然对流条件下孔隙率和孔隙分布对聚酰亚胺泡沫热物性能的影响。定义了非均质系数Ψ来评价泡沫内部的孔隙分布情况。制备了不同孔隙率和非均质的聚酰亚胺泡沫。通过实验测量了... 采用发泡法制备了聚酰亚胺泡沫,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自然对流条件下孔隙率和孔隙分布对聚酰亚胺泡沫热物性能的影响。定义了非均质系数Ψ来评价泡沫内部的孔隙分布情况。制备了不同孔隙率和非均质的聚酰亚胺泡沫。通过实验测量了聚酰亚胺泡沫的自然对流换热系数。将Voronoi技术与双尺度生成法相结合,建立了多孔模型,并进行了传热数值模拟。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结果表明,在非均质系数固定的情况下,随着孔隙率的增加,泡沫的传热性能显著降低;在孔隙率固定的情况下,泡沫的传热性能随着非均质系数的增加而显著提高。通过数值模拟结果,可以观察到内部温度场和流场分布。孔隙率和非均质系数对自然对流换热性能的影响主要是由内部渗透率的变化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泡沫 对流传热 VORONOI图 非均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 stability assessment of stepped slopes in inhomogeneous soils 被引量:4
11
作者 LI Xiong-wei ZHU Jian-qun +1 位作者 LI Zheng-wei YANG Xiao-l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期221-230,共10页
Stability assessment of slopes has historically been performed assuming soils to be homogeneous in two-dimensional(2D) cases. In real cases, soils are usually inhomogeneous, and each slope collapse indicates a three-d... Stability assessment of slopes has historically been performed assuming soils to be homogeneous in two-dimensional(2D) cases. In real cases, soils are usually inhomogeneous, and each slope collapse indicates a three-dimensional(3D) nature. Based on a 3D rotational failure mechanism, this work develops an approach to account for the impact of the vertical strength inhomogeneity on the 3D stability of stepped slopes. Seismic action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a horizontal seismic coefficient. An upper-bound expression for stability factors is derived in the light of the kinematic approach, and the most critical solution is obtained from an optimization programming. In comparison with the previously published solutions, the valid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shown. A sensitivity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to discuss parametric effects on the stability of 3D stepped inhomogeneous slo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homogeneous soil stepped slope stability factor 3D horn failure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