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均质油气藏的测井技术发展方向 被引量:4
1
作者 宋陨冰 王兆年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1-33,共3页
面对复杂的非均质油气藏 ,必须发展一套三维空间的储层评价技术来了解储层在纵、径向上和不同方位上储集性能的变化。首先以井为基础 ,研究井壁附近非均质油气藏储层的裂缝特征 ,用DSI测井研究速度各向异性 ,DSI所测快、慢横波的时差和... 面对复杂的非均质油气藏 ,必须发展一套三维空间的储层评价技术来了解储层在纵、径向上和不同方位上储集性能的变化。首先以井为基础 ,研究井壁附近非均质油气藏储层的裂缝特征 ,用DSI测井研究速度各向异性 ,DSI所测快、慢横波的时差和能量差综合地反映了地层速度的各向异性。第二 ,裂缝的分布虽然千变万化 ,但它总要受到一定地质规律的控制 ,因此用测井资料对这些因素进行较准确的描述后 ,就可推测裂缝的横向展布 ,对现代构造应力的研究有助于对裂缝宏观展布状况的预测。第三 ,为了提高油气勘探的效率 ,要求尽量准确地搞清非均质油气藏的形态、厚度、物性、地层流体等性质在横向上的变化 ,从单井测井资料分析显然是不够的 ,因此测井必须与地质、垂直地震测井、地面地震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在四川这种严重非均质的油气藏 ,要搞好储层识别和评价工作 ,测井资料除采集三电阻率、三孔隙度之外 ,还应采集电阻率成像和包含有横波、斯通利波信息的声波资料 ,这样才能保证更准确、全面地描述非均质油气藏的各项特征 ,这也是四川测井技术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岩石 评价 非均质油气藏 测井技术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油气藏DST压力恢复历史分析新方法
2
作者 虞绍永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51-60,共10页
本文基于一些对均质油藏DST段塞流后关井压力恢复历史分析时推得的通用关系式,推出了双孔介质油藏及均质油藏存在直线断层时的DST关井压力恢复历史分析新方法。提出了方法应用时应具备的条件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非均质油气藏 压力恢复 多孔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储层非均质性评价与井网调整新方法 被引量:16
3
作者 樊兆琪 程林松 +2 位作者 耿昌浩 汤云浦 王晖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3-98,共6页
为了进一步改善低渗透油藏非均质储层的注水开发效果,应用油藏工程方法研究了渗透率非均质性与注水开发井网几何形式的耦合作用,引入了渗流因子及渗流因子变异系数,提出了低渗透油藏非均质储层注水井偏移的井网调整新方法,并应用黑油模... 为了进一步改善低渗透油藏非均质储层的注水开发效果,应用油藏工程方法研究了渗透率非均质性与注水开发井网几何形式的耦合作用,引入了渗流因子及渗流因子变异系数,提出了低渗透油藏非均质储层注水井偏移的井网调整新方法,并应用黑油模型数值模拟技术对其进行了适应性评价。将注水井沿井排方向偏移一定距离,井组内渗流因子变异系数降低,且随着砂体渗透率级差的增大、井网内横切比的减小,注水井向低渗砂体方向的偏移距离逐渐增大。注水井偏移最佳距离后,井组产油能力提高了5.6%,含水率下降了3.7%,明显提高了水驱开发效果。提出的非均质性评价方法及注水井最佳偏移量计算式,为低渗透非均质储层注水开发时的井网调整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气藏 非均质油气藏 砂体 注水井 井网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模型渗透率的求解方法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陈兴隆 李治平 秦积舜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9-91,共3页
非均质模型在实验研究中应用非常普遍,但由于无法求解非均质模型中不同区域的渗透率,给定量评价非均质程度以及深入研究采收率等重要参数带来困难。文章首先给出了井点呈对角分布的均质模型渗透率公式,并进行实验验证。非均质模型采用... 非均质模型在实验研究中应用非常普遍,但由于无法求解非均质模型中不同区域的渗透率,给定量评价非均质程度以及深入研究采收率等重要参数带来困难。文章首先给出了井点呈对角分布的均质模型渗透率公式,并进行实验验证。非均质模型采用含高渗条带对角分布的平板模型,条带内及其余区域的渗透率各自均匀(分别为K1、K2)。应用数值模拟软件,探讨了模型在不同边界比例(条带形状)条件下的平均渗透率变化规律:拟合公式虽然具有一致的形式,但是每条曲线的拟合系数有很大差别,因而不同模型的平均渗透率(K均)与K1的比值(K均/K1)与边界条件无法统一;在特定模型内,只要保持K1/K2比例不变,则K均/K1值保持不变。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求解非均质模型内不同区域渗透率的方法和步骤。该方法拓宽了非均质模型的研究范围,也提高了定量分析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油气藏 模型 边界 渗透率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参数随机建模方法在胡状集油田储层非均质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5
作者 聂昌谋 孙玉生 +1 位作者 曹学良 纪发华 《断块油气田》 CAS 1996年第1期26-30,共5页
油田开发后期油藏精细描述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建立反映储居非均质性的储层地质模型。在胡状集油田的油藏描述中,应用随机建模技术中的顺序指示建模方法对胡12断块沙三中油藏7油组的渗透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顺序指示建模方法比常... 油田开发后期油藏精细描述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建立反映储居非均质性的储层地质模型。在胡状集油田的油藏描述中,应用随机建模技术中的顺序指示建模方法对胡12断块沙三中油藏7油组的渗透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顺序指示建模方法比常用的插值方法更能反映储层参数的变化,而且能够描述由于资料的缺乏而引起的模型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渗透率 非均质油气藏 油藏描述 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非均质复杂断块油田油层有效厚度的确定方法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志章 熊琦华 +3 位作者 张一伟 宋杰英 宋华超 陈瑞华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5年第4期1-6,共6页
针对高度非均质复杂断块油田地质特点,采用分层划块、去异存同的原则,综合应用岩心分析、生产测试、测井及关键井研究成果。利用含油产状法、测试法、泥浆侵入法、数理统计法、经验统计法和综合分析等方法,确定了枣南孔一、孔二段5... 针对高度非均质复杂断块油田地质特点,采用分层划块、去异存同的原则,综合应用岩心分析、生产测试、测井及关键井研究成果。利用含油产状法、测试法、泥浆侵入法、数理统计法、经验统计法和综合分析等方法,确定了枣南孔一、孔二段5套有效厚度划分标准,制定了适应油田特点的有效厚度夹层扣除原则及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油气藏 地层划分 综合评价 断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层平面非均质分布形态对开采动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于洪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49-55,共7页
油层非均质性应包括两方面内容:数量上的非均质和形态上的非均质。数量上的非均质研究成果很多,而形态上的非均质论述较少。本文试图应用 VIP 数学模型模拟计算油层平面非均质分布形态对开采动态的影响,从而为油田剩余油研究提供依据。... 油层非均质性应包括两方面内容:数量上的非均质和形态上的非均质。数量上的非均质研究成果很多,而形态上的非均质论述较少。本文试图应用 VIP 数学模型模拟计算油层平面非均质分布形态对开采动态的影响,从而为油田剩余油研究提供依据。通过对平面上高渗透厚油层集中分布与分散分布的开采动态进行对比,指出分散分布的油层剩余油较多,通过对等面积分布的平面非均质油层各部位上油井生产状况的计算,认识了各部位上油井产量及含水等差异,通过对高渗透主力油层边部分布有不同面积的低渗透部位的含水饱和度状况的研究,提出了小范围变差部位可通过综合调整挖潜,而较大范围的变差部位则要通过钻加密井挖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油气藏 油气分布 气藏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相聚合物驱油藏防砂井近井挡砂介质堵塞机理实验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力智 董长银 +2 位作者 何海峰 曹庆平 宋雅君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2-99,共8页
针对非均相复合驱油田开发出现的聚合物堵塞问题,利用非均相复合驱介质堵塞模拟实验装置,使用粒径中值0.15 mm地层砂和粒径0.6~1.2 mm砾石,分别采用清水、增黏基液、聚合物与PPG复配液等3种流体以及防砂油井中的聚合物堵塞物样品,开展... 针对非均相复合驱油田开发出现的聚合物堵塞问题,利用非均相复合驱介质堵塞模拟实验装置,使用粒径中值0.15 mm地层砂和粒径0.6~1.2 mm砾石,分别采用清水、增黏基液、聚合物与PPG复配液等3种流体以及防砂油井中的聚合物堵塞物样品,开展了聚合物堵塞物对近井挡砂介质的堵塞模拟实验。结果发现:砾石层内聚合物堵塞物明显趋向于沿高渗透带运移,受液体剪切携带会剥落小尺寸黏团,挤入深部砾石层孔喉中,阻碍了地层砂运移,从而加剧了砾石层的堵塞程度,导致总体渗透率下降,且堵塞程度与堵塞物含量呈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非均相复合驱砾石充填防砂井近井地带堵塞是聚合物原液、聚合物堵塞物及固相颗粒的物理化学复合堵塞的结果,需尽早采取解堵措施,防止堵塞程度进一步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油气藏 相驱 近井地带 聚合物驱 聚合物堵塞物 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形非均质油藏产能方程 被引量:1
9
作者 周德华 葛家理 何顺利 《钻采工艺》 CAS 1998年第3期25-27,共3页
研究用分形描述油藏的非均质性,并与渗流力学相结合,建立了非均质油藏的基本产能方程。导出了不同形态的油相相对渗透率曲线下水驱分形非均质油藏产量变化规律的方程式,并结合分形地质统计学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本方法因考虑... 研究用分形描述油藏的非均质性,并与渗流力学相结合,建立了非均质油藏的基本产能方程。导出了不同形态的油相相对渗透率曲线下水驱分形非均质油藏产量变化规律的方程式,并结合分形地质统计学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本方法因考虑了油藏非均质效应,使预测结果更为合理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学 非均质油气藏 产能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值试井技术在南海油气田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0
作者 姜平 孙雷 +2 位作者 杨志兴 李树松 许月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2-55,共4页
针对南海油气田存在的邻井干扰试井问题、多相流试井问题及非均质油气藏试井问题,开发了新型的数值试井技术——Voronoi数值试井技术。首先以渗流力学理论和物质平衡理论为基础,建立油气水三相渗流数学模型;然后利用Voronoi网格技术将... 针对南海油气田存在的邻井干扰试井问题、多相流试井问题及非均质油气藏试井问题,开发了新型的数值试井技术——Voronoi数值试井技术。首先以渗流力学理论和物质平衡理论为基础,建立油气水三相渗流数学模型;然后利用Voronoi网格技术将数学模型进行空间及时间离散化,将油气藏离散为多个网格单元;最后采用迭代求解,得到各网格单元压力分布及各种物性参数。该技术以精细的Voronoi网格刻画了油气藏的实际地质情况,实现了精细的试井解释;与常规技术相比较,能将局部精细网格和基本粗化网格结合在一起,做到井筒、断层等附近采用精细网格,而离井较远的地方采用稀疏的基本网格,这样既能真实刻画油气藏地质特征,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网格数据,提高了试井运算速度和精度。在南海油气田的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技术能很好地解决多相流等疑难试井问题,为南海复杂油气田的试井分析提供了依据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油气 数值试井 多相流试井 干扰试井 非均质油气藏 试井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酸酸化技术及其在气井酸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11
作者 李宾飞 李兆敏 +2 位作者 徐永辉 林日亿 吴信荣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30-132,共3页
在常规酸化过程中,对于多层非均质地层而言,由于渗透率的差异,酸液主要是进入其中的高渗透层,低渗透层或堵塞严重的地层就不能进酸或进酸太少,这影响酸化效果。针对上述问题,对泡沫酸酸化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室内实验筛选出了耐酸耐盐... 在常规酸化过程中,对于多层非均质地层而言,由于渗透率的差异,酸液主要是进入其中的高渗透层,低渗透层或堵塞严重的地层就不能进酸或进酸太少,这影响酸化效果。针对上述问题,对泡沫酸酸化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室内实验筛选出了耐酸耐盐的起泡剂DY-1+SJ-8和稳泡剂KMS-2,并对不同起泡剂浓度下的泡沫酸性能进行了评价,确定了其使用浓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泡沫的岩心分流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泡沫流体可以增加低渗透岩心的分流量,减少高渗岩心的分流量,使泡沫流体在不同渗透率岩心内均匀推进,基于此原理,泡沫酸酸化可以增加中低渗透层的酸液注入量,减少高渗层的吸酸量,提高酸化效果。泡沫酸酸化技术在中原油田气井酸化中获得了成功,增产效果显著,目前已被中原油田作为气井酸化的推荐工艺加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酸 增产措施 酸化 分相流动 非均质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水驱油室内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岳陆 张还恩 《断块油气田》 CAS 1994年第3期33-38,共6页
在充分考虑了相似条件的情况下,针对文东油田文13断块沙三中油层纵向非均质严重、层间矛盾突出、隔层发育、油层薄等特点,开展了一维多层水驱油室内动态物理模拟试验研究。试验根据渗透率的高低,建立了独立的四支一维天然岩芯试验模... 在充分考虑了相似条件的情况下,针对文东油田文13断块沙三中油层纵向非均质严重、层间矛盾突出、隔层发育、油层薄等特点,开展了一维多层水驱油室内动态物理模拟试验研究。试验根据渗透率的高低,建立了独立的四支一维天然岩芯试验模型,其渗透率分别为5.41×10(-3)μm2(一号层)、19.85×10(-3)μm2(二号层)、79.24×10(-3)μm2(三号层)和165.3×10(-3)μm2(四号层)。实施了三组试验:单层水驱油试验、中渗透率两层的合注分采试验以及四层的合注分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号层团渗透率太低,在40MPa注入压力下单层驱替也无法进行;中渗透率两层合注与这两层分注相比,3号层的采出程度相近,2号层的采出程库低15.43%,综合采出程度低724%;四层合注与这四层分注相比,4号层的采出程度相近,3号层的采出程度低9.7%,2号层的采出程度低30.53%,综合采出程度低13.23%。研究还反映了在多层水驱油室内试验过程中生产层的含水率变化、压降梯度变化等特征。试验研究结果为油藏工程师们进一步认识油田开发过程中多层水驱的动态特征提供了实验室基础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东油田 非均质油气藏 实验室实验 分层注水 混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渗分形油藏动态数学模型的精确解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其深 彭妥 胡国强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1年第4期17-19,共3页
将非线性分形理论应用于描述油藏非均质渗流中 ,通过分析和考虑油藏的实际渗流情况 ,引入分形维数Df 和分形指数θ来描述油藏的分形特征和油藏非均质性 ,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双渗分形油藏的渗流数学模型 。
关键词 非均质油气藏 数学模型 分形学 不稳定流动 双渗发形油藏 精确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VO技术在新场气田须家河组储层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少达 鲁红英 李显贵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4-55,139-140,共2页
新场气田须家河组气藏属于深层陆相致密碎屑岩气藏,具有致密、低孔渗、薄层交互、多层叠置和强非均质性的特点,勘探成功率低,效益差。以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为主线,充分利用地震资料信息,多学科协同,深入研究了含气地震响应特征,并将AVO... 新场气田须家河组气藏属于深层陆相致密碎屑岩气藏,具有致密、低孔渗、薄层交互、多层叠置和强非均质性的特点,勘探成功率低,效益差。以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为主线,充分利用地震资料信息,多学科协同,深入研究了含气地震响应特征,并将AVO属性分析含气性检测技术运用在该气田须家河组气藏,取得了一系列油气勘探开发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新场气田 晚三叠世 AVO 非均质油气藏 致密层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井侧钻技术在高含水期增油挖潜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贾云超 张国庆 陈庆陵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第4期42-45,共4页
以东濮凹陷胡状 -庆祖油田为例 ,介绍了利用老井测钻技术挖掘高含水期剩余油的方法 .根据严重非均质性油藏高含水期开发特点 ,将剩余油分为储层型、构造型及注采不完善型 3种 .基于胡状 -庆祖油田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多、断块小、剩余油... 以东濮凹陷胡状 -庆祖油田为例 ,介绍了利用老井测钻技术挖掘高含水期剩余油的方法 .根据严重非均质性油藏高含水期开发特点 ,将剩余油分为储层型、构造型及注采不完善型 3种 .基于胡状 -庆祖油田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多、断块小、剩余油分布大多呈零星片状分布 ,且多为中、低渗层 ,近几年井况恶化严重 ,油藏埋深浅等原因 ,确定侧钻的工艺主要为开窗侧钻和拔套侧钻两种 .相应部署实施了换井底恢复储量型、挖掘储层剩余油型及挖掘构造剩余油型 3种侧钻井类型 .共实施了2 1口井 ,取得单井平均产液 2 7.1 t/d,产油 1 0 .6t/d,单井增油 7.9t/d.实践表明 ,老井侧钻技术在挖潜增油应用中是有效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钻 非均质油气藏 剩余油分布 高含水期 油气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田开发风险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治平 袁士义 姚恒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8-110,共3页
传统的气田开发设计是将每口井的产量都看成一个定值。但在实际生产中 ,每口井的产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是一个不确定值。因任何一个气田的储层在横向上、纵向上都存在非均质的问题 ,表现在不同区域不同层位 ,其产量也不同。按照传统设... 传统的气田开发设计是将每口井的产量都看成一个定值。但在实际生产中 ,每口井的产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是一个不确定值。因任何一个气田的储层在横向上、纵向上都存在非均质的问题 ,表现在不同区域不同层位 ,其产量也不同。按照传统设计方法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别。文章根据气田储层的非均质特性 ,引入了产量的随机分布特征和风险系数 ,建立了完成预定总产量的气田开发风险设计计算模型和相应的计算方法 ,建立了风险系数与合理井数计算关系的数学模型 ;从风险设计的原理、计算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对实例进行了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 ,文章提出的方法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油气藏 风险分析 储层 风险系数 孔隙度 渗透率 气田开发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元数值分析法在塔河油田不稳定试井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文滨 李明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7-89,共3页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以缝、洞为主要储集体,具有埋藏深、高温、高盐、非均质性强和流体差异性大等特点,并因难以关井测试等原因,限制了资料的录取,使得常规不稳定试井解释存在局限性,不能够完全实现全压力历史拟合,只能够定量描述近井...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以缝、洞为主要储集体,具有埋藏深、高温、高盐、非均质性强和流体差异性大等特点,并因难以关井测试等原因,限制了资料的录取,使得常规不稳定试井解释存在局限性,不能够完全实现全压力历史拟合,只能够定量描述近井周的地层特性和定性评价远井周储层发育情况。为此,采用了有限元数值试井分析方法进行不稳定试井解释,有限元数值试井分析方法通过油藏离散化,实现对油藏内部不同区域储层渗流条件和流体渗流特征的精细刻画,通过对不同单元的描述,分析油藏内部井间干扰,从而对目的井单元的分析更加全面、准确。利用该方法能有效处理非边界性的曲线不规则上翘、下掉等问题,并通过压力历史曲线的拟合,对产能做出有效预测,为油藏建模、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油气藏 非均质油气藏 有限元法 不稳定试井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岗油田井组周期注水先导试验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汉林 陈军斌 毕升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第5期32-33,共2页
根据魏岗油田断层多 ,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等特点 ,对某井组进行了周期注水先导试验 ,结果表明 ,周期注水不仅可以降低含水 ,提高原油产量 。
关键词 周期性注入 非均质油气藏 油田注水 油田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in models with different heterogeneities after CO_(2) WAG injection:Visual research b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technique 被引量:3
19
作者 WANG Ye-fei LI Zong-yang +2 位作者 ZHANG Shi-ming LIU De-xin DING Ming-che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5期1412-1421,共10页
Water alternating gas(WAG)injection is a widely used strategy for enhancing oil recovery(EOR)during gas flooding,and the mechanisms,operating parameters,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which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H... Water alternating gas(WAG)injection is a widely used strategy for enhancing oil recovery(EOR)during gas flooding,and the mechanisms,operating parameters,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which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However,with respect to its capacity in expanding macroscopic sweep volume under varying heterogeneities,the related results appear inadequate.In this research,three cores with different heterogeneities were used and flooded by the joint water and CO_(2) WAG,then the effects of heterogeneity on oil recovery were determined.More importantly,the cores after CO_(2) WAG injection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technique for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research,which could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capacity of CO_(2) WAG in enlarging sweep volume at different heterogeneiti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ence of heterogeneity may largely weaken the effectiveness of water flooding,the more severe the heterogeneity,the worse the water flooding.The WAG injection of CO_(2) performs well in EOR after water flooding for all the cores with different heterogeneities;however,it could barely form a complete or full sweep throughout the low-permeability region,and un-swept bypassed regions remain.The homogeneous core is better developed by the injection of the joint water and CO_(2) WAG than the heterogeneous and fractured c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terogeneous reservoir enhancing oil recovery CO_(2)WAG injection sweep volume remaining oil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