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曲流点坝沉积模式、三维构形及其非均质模型 被引量:147
1
作者 马世忠 杨清彦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41-247,共7页
通过对曲流点坝形成过程、洪水事件的水动力条件及冲淤机制分析 ,结合大庆长垣曲流点坝垂向层序、侧积体类型与组成、岩石相、粒度、储油物性 ,建立了单一侧积体横向与垂向沉积模式和点坝侧积体沉积迭式 ,由此建立了点坝三维构形 ,进而... 通过对曲流点坝形成过程、洪水事件的水动力条件及冲淤机制分析 ,结合大庆长垣曲流点坝垂向层序、侧积体类型与组成、岩石相、粒度、储油物性 ,建立了单一侧积体横向与垂向沉积模式和点坝侧积体沉积迭式 ,由此建立了点坝三维构形 ,进而对点坝砂体内部非均质控制格架、层次性、各级实体规律性、空间形态进行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点坝 沉积模式 沉积 三维构形 非均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模型 被引量:12
2
作者 强平 曾伟 +1 位作者 陈景山 黄继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05-210,共6页
川东铁山、雷音铺构造嘉陵江组二段二亚段储层非均质性迥异。前者孔隙度分布不均匀且相差悬殊,储层密度及分层系数高,孔隙层呈带状分布,隔层不稳定,白云岩段所占比例大;后者孔隙层呈透镜状分布,储层密度及分层系数低于前者,隔层... 川东铁山、雷音铺构造嘉陵江组二段二亚段储层非均质性迥异。前者孔隙度分布不均匀且相差悬殊,储层密度及分层系数高,孔隙层呈带状分布,隔层不稳定,白云岩段所占比例大;后者孔隙层呈透镜状分布,储层密度及分层系数低于前者,隔层稳定。二者高孔隙段位于上部,孔隙层横向连通性都较好,隔层岩性均为膏质白云岩。网格化后建立的储层非均质模型显示,它们的嘉陵江组二段二亚段上部孔隙层均较发育,而下部则极不发育,铁山构造呈层状,横向连通性较透镜状分布的雷音铺构造为好。经检验与模型预测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储集层 非均质模型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非均质模型上聚合物及有机交联聚合物提高采收率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振泉 祝仰文 +3 位作者 刘坤 张以根 宋新旺 尹德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3-76,67,共5页
所用三维非均质物理模型高 10 0mm ,平面边长 5 0 0mm ,平面上一条对角线两端设注入井和产出井 ,沿对角线有渗透率约 3.0 μm2 的高渗条带 ,两侧为 0 .5 μm2 的低渗区。在平面内均匀布置 7排 7列共 49个测压点。驱替液有地层水 ;15 0 0... 所用三维非均质物理模型高 10 0mm ,平面边长 5 0 0mm ,平面上一条对角线两端设注入井和产出井 ,沿对角线有渗透率约 3.0 μm2 的高渗条带 ,两侧为 0 .5 μm2 的低渗区。在平面内均匀布置 7排 7列共 49个测压点。驱替液有地层水 ;15 0 0mg/L聚合物溶液 (0 .3PV) ;15 0 0mg/L聚合物 +12 0 0mg/L酚醛树脂交联凝胶 (0 .2PV)。驱替温度 70℃。水驱、聚合物驱、交联聚合物驱的采出程度依次增大 ;聚合物驱、交联聚合物驱含水曲线上出现两个低谷区 ,曲线振荡明显 ,交联聚合物驱含水曲线振荡尤其剧烈。通过紧靠注入和产出井的 1点和 49点 ,主流线中间点 2 5点和非主流线上 38点 ,水驱死油区内 36点和 45点处压力变化曲线的对比 ,及聚合物和交联聚合物驱替液G′和G″曲线的对比 ,认为交联聚合物驱采收率高于聚合物驱采收率的原因 ,是具有更高弹性的交联聚合物驱替液改善油藏非均质性、扩大波及体积、提高后续注水冲刷效能、改善驱替效果的能力均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溶液 交联聚合物溶液 凝胶 驱油效率 驱油机理 非均质模型 提高原油采收率 含水率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樊家川油田河流相储层砂体非均质模型及剩余油分布 被引量:8
4
作者 付国民 李永军 石京平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15-19,共5页
 河道砂体内部沉积结构韵律性变化和夹层的发育导致垂向上储层形成严重的非均质性,从而控制了注入水垂向上的波及体积和剩余油的分布。根据多口取心井及检查井资料,建立了各类河道砂体非均质模型,并采用检查井水洗剖面详细描述和数值...  河道砂体内部沉积结构韵律性变化和夹层的发育导致垂向上储层形成严重的非均质性,从而控制了注入水垂向上的波及体积和剩余油的分布。根据多口取心井及检查井资料,建立了各类河道砂体非均质模型,并采用检查井水洗剖面详细描述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砂层内不同夹层分布及其韵律性变化所产生的非均质模型中剩余油分布规律,为该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进行井网综合调整及其剩余油挖潜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模型 夹层 韵律 数值模拟 砂层 樊家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非均质模型在濮城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张铭 曾大乾 +1 位作者 宋国英 席天德 《断块油气田》 CAS 1998年第1期40-44,共5页
文中对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2+3储层的非均质性从微观、层内、层间、平面等四个方面作了系统研究,指出本区储层储集空间以粒间孔、粒内溶蚀孔为主。孔喉组合以中孔隙、中细喉道为主。层内非均质性较强,层内非均质性与居内垂向韵律特征... 文中对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2+3储层的非均质性从微观、层内、层间、平面等四个方面作了系统研究,指出本区储层储集空间以粒间孔、粒内溶蚀孔为主。孔喉组合以中孔隙、中细喉道为主。层内非均质性较强,层内非均质性与居内垂向韵律特征及沉积微相关系密切。其中以水道微相层内非均质性最强。层内夹层多,层间渗透率非均质性较弱,层间隔层分布较为稳定,平面非均质性强度总体上介于居内、层间之间。在油田开发生产中反映以层内矛盾为主,所以研究层内非均质特征及剩余油分布并制定相应的调整挖潜措施是今后的工作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储层 非均质模型 濮城油田 油田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层状非均质性对CO_(2)在海域咸水层中迁移过程及封存量的影响
6
作者 乔翔宇 王全荣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115,共9页
数值模拟是研究咸水层中CO_(2)迁移机理及地质封存量的主要手段。然而,前人研究往往假设储层是规则且均质的长方体,并且关于CO_(2)在海域咸水层中迁移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鲜见报道。依托南海某储集体,考虑地层的非均质性与岩性圈闭的实... 数值模拟是研究咸水层中CO_(2)迁移机理及地质封存量的主要手段。然而,前人研究往往假设储层是规则且均质的长方体,并且关于CO_(2)在海域咸水层中迁移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鲜见报道。依托南海某储集体,考虑地层的非均质性与岩性圈闭的实际位置,利用地震反射特征和钻孔资料建立了非均质地质模型,采用TOUGHREACT软件模拟了不同注入位置对CO_(2)在地层中迁移和封存的影响。结果表明:CO_(2)向上迁移过程受到泥岩的阻挡,横向迁移更加显著。对于不同的注入方案,储层压力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在储层顶部注入时储层压力可达到40.1 MPa;在储层底部注入时,储层压力最高可达到39.7 MPa;当完整井注入时,储层的压力最高可达到40.3 MPa。因此完整井注入和顶部注入方案长期实行导致的压力积聚可能破坏储盖层结构,CO_(2)泄露的风险更大,在储层底部和中部注入的方案更加安全。当持续注入100 a时,CO_(2)以超临界相为主,占总封存量的77%以上。在相同的井口注入压力下,均质模型会高估储集体的封存量,非均质模型中在储层顶部注入和中部注入比底部注入分别多55.1%和49.3%。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孔隙度和渗透率对结果的影响比毛管压力显著。研究查明了考虑储层的层状非均质性时注入井位置对CO_(2)迁移机理和封存量的影响,可以为CO_(2)封存的布井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封存 非均质模型 数值模拟 注入位置 海域咸水层 迁移过程 封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多孔介质超临界CO_(2)非混相驱替特征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海军 魏爱华 +2 位作者 彭昊 张凯 陈媛瑶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25-1837,共13页
为深入理解超临界CO_(2)在非均质储层中的非混相驱替过程,探索其流动特性及对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的影响,为CO_(2)增强油气采收率和地质碳储存技术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基于Navier-Stokes方程与Cahn-Hilliard方程耦合的微观两相流模型,结合V... 为深入理解超临界CO_(2)在非均质储层中的非混相驱替过程,探索其流动特性及对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的影响,为CO_(2)增强油气采收率和地质碳储存技术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基于Navier-Stokes方程与Cahn-Hilliard方程耦合的微观两相流模型,结合Voronoi多边形构造技术建立了具有真实孔隙结构特征的非均质多孔介质模型。通过模拟计算,详细描述了不同条件下CO_(2)驱替过程中的流体动力学行为和界面特征,研究了流体界面形态的演变和驱替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注入后,不同模型内均出现了指进特征和复杂的非混相界面;孔道结构特征决定了毛细力大小,影响CO_(2)驱替前缘的稳定性,大孔道易形成指进现象,而狭窄孔道受毛细阻力与黏滞力影响,促使CO_(2)渗流路径转向或分叉,并导致孔隙压力不均匀分布;孔道内的黏滞力阻碍CO_(2)推进,适度调节CO_(2)的黏度和密度有助于提高驱替效率;高毛管数条件下,驱替压力导致流体相界面变得不稳定,CO_(2)优势渗流通道数量增多,指进渗流通道宽度拓宽,在黏滞力作用下出现了非连续的卡断现象;长时间的驱替过程显著提高CO_(2)饱和度,但伴随高能耗损失,驱替效率在CO_(2)突破后期逐渐下降。因此,调控超临界CO_(2)的物理性质、优化控制注入速率,能有效改善CO_(2)在地层中的分布和驱替路径,是提高CO_(2)驱替效率和优化地层开发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混相驱替 相场法 非均质模型 孔隙尺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非均质性模型中注气方式对气驱油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丁名臣 岳湘安 +2 位作者 汪杰 赵海龙 张维易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7期8126-8129,共4页
分别利用均质和非均质岩心模型,进行了连续气驱和水气交替驱油实验。研究了不同非均质性模型中,注气方式对气驱油效果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均质模型中水驱后连续注气与水气交替提高驱油效率幅度分别为15.8%和14.9%,注气方式对气驱油效... 分别利用均质和非均质岩心模型,进行了连续气驱和水气交替驱油实验。研究了不同非均质性模型中,注气方式对气驱油效果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均质模型中水驱后连续注气与水气交替提高驱油效率幅度分别为15.8%和14.9%,注气方式对气驱油效率影响较小;而非均质模型中直接水气交替驱原油采收率为78%;连续注气、间歇注采和周期注气原油采收率分别为41.9%、32.2%和42.3%;水气交替注入原油采收率最高,气体注入方式对气驱原油采收率影响较大。均质模型中,气驱后水气交替驱时,水段塞为主要驱油段塞;而非均质模型中,气驱后水气交替驱时,气体段塞是主要驱油段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非均质模型 注气方式 水气交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层状模型中线型载荷应力波传播的实验模型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龚敏 于亚伦 《工程爆破》 1999年第1期22-26,共5页
利用全息动光弹研究了非均质层状模型在有无弱面条件下线型载荷应力波的传播特性,对两层介质中和上、下界面处的应力场变化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得出相应结论.
关键词 层状模型 动光弹 应力波 传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煤储层三维非均质地质模型的CO_(2)-ECBM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旭东 桑树勋 +6 位作者 周效志 刘世奇 韩思杰 王梓良 张守仁 吴见 张兵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773-2790,共18页
CO_(2)驱煤层气地质封存(CO_(2)-ECBM)强化煤层气开发、实现煤层气井增产的同时,将CO_(2)封存到深部煤层中,该技术极具发展前景。依托示范工程,基于地质建模开展数值模拟研究,仍是技术研发的重要路径。基于对角点地质模型和COMSOL Multi... CO_(2)驱煤层气地质封存(CO_(2)-ECBM)强化煤层气开发、实现煤层气井增产的同时,将CO_(2)封存到深部煤层中,该技术极具发展前景。依托示范工程,基于地质建模开展数值模拟研究,仍是技术研发的重要路径。基于对角点地质模型和COMSOL Multiphysics地质建模能力的分析,利用拆分-重构法在COMSOL Multiphysics内建立了能有效描述沁水盆地柿庄南区块3号煤储层的三维空间展布和含气量、吸附时间、孔隙度、渗透率、弹性模量、泊松比非均质分布的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吸附-渗流-温度-应力-化学(AHTMC)多场耦合数学模型开展了控压注气方式的CO_(2)-ECBM数值模拟工作,分析了CO_(2)注入压力对CH_(4)增产、CO_(2)封存及煤储层地球化学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同时关井、序贯关井2种关井方式和省时提效、CH_(4)增产、CO_(2)封存以及3者综合兼顾4种CO_(2)-ECBM工程目标,优化了2种关井方式、分别实现4种工程目标场景下的CO_(2)注入压力。研究结果表明:(1)在15 a工期、5.5~9.5 MPa注气压力情况下,随着注入井CO_(2)注气压力的增加,生产井CH_(4)增产率、煤储层CO_(2)封存量均增加,最大可分别达14.39%和8.31×107 m3,含酸性裂隙水的煤储层区域扩大,受CO_(2)从生产井大量产出的影响,储层CO_(2)封存率降低,但保持在95%以上;(2)煤储层非均质性对煤层气井生产影响很大,煤层气井周围煤储层CH_(4)含气量越高、孔隙度和渗透率越大,CH_(4)增产效果越显著,周围煤储层吸附CO_(2)能力越强,CO_(2)产出速度越小;(3)同时关井和序贯关井方式下,CO_(2)注气压力对生产井组产出气CO_(2)体积分数和CH_(4)产气速度变化有显著影响,CO_(2)-ECBM工程结束时煤储层CH_(4)采收率随注气压力增加而降低,3.50、6.50、9.50 MPa的注气压力下分别为33.28%、18.90%、12.81%和41.63%、29.03%、23.01%;(4)以省时提效、CH_(4)增产、CO_(2)封存及3者综合兼顾为工程目标的CO_(2)最优注入压力在同时关井时分别为8.05、3.50、6.35和6.25 MPa,在序贯关井时分别9.50、9.50、3.50和9.50 MPa;(5)相较于同时关井,序贯关井在采用最优CO_(2)注气压力时能够通过延长工程时间获得较好的CH_(4)增产和CO_(2)封存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煤层气地封存 三维模型 煤层气增产 CO_(2)封存 注入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坨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及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杨柏 杨少春 +2 位作者 姜海波 刘岩 邹倩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9年第4期67-70,78,共5页
以胜坨油田坨21断块为研究对象,利用模糊数学方法求取非均质综合指数,来表征储层非均质特征;运用非均质综合指数建立储层非均质模型,分析储层层内、层间、平面和空间非均质性,探讨其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储层的层内、... 以胜坨油田坨21断块为研究对象,利用模糊数学方法求取非均质综合指数,来表征储层非均质特征;运用非均质综合指数建立储层非均质模型,分析储层层内、层间、平面和空间非均质性,探讨其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储层的层内、层间非均质性以中等—较弱为主;平面和空间非均质性较为复杂,其分布与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有沉积微相、成岩作用、长期注水开发和构造运动;研究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砂体规模较大、呈中等—较弱非均质性的储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坨21断块 综合指数 非均质模型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均质大气模型的太阳辐射计算方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曾理 程晓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90-496,共7页
提出一种非均质大气模型,推导得到不同海拔的地表或任意大气层高度的太阳辐射计算公式.通过分析将大气层视为水平的假设对太阳辐射计算带来的误差,推导得到减少这种误差的修正公式,并指出天顶角小于75°时,这种误差可忽略.1d内海平... 提出一种非均质大气模型,推导得到不同海拔的地表或任意大气层高度的太阳辐射计算公式.通过分析将大气层视为水平的假设对太阳辐射计算带来的误差,推导得到减少这种误差的修正公式,并指出天顶角小于75°时,这种误差可忽略.1d内海平面的太阳辐照度实测数据和此模型的计算数据基本相差不到5%,不同海拔的实测数据和此模型的计算数据也基本相差不到5%,验证了提出的非均质大气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分布 太阳辐射 比尔定律 海拔 大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动凝胶纵向非均质物理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岳晓云 王家禄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1期66-70,共5页
由于注入水的长期冲刷,储集层的孔隙结构及物理性质发生了变化,层间和层内的非均质性加剧,影响后期开发效果。可动凝胶能调整地层的非均质性,在纵向非均质摸型上进行可动凝胶油藏物理模拟实验,通过布置高精度的压差传感器,了解可动凝胶... 由于注入水的长期冲刷,储集层的孔隙结构及物理性质发生了变化,层间和层内的非均质性加剧,影响后期开发效果。可动凝胶能调整地层的非均质性,在纵向非均质摸型上进行可动凝胶油藏物理模拟实验,通过布置高精度的压差传感器,了解可动凝胶体系调整非均质地层渗透率和压力场动态分布的能力,对比水驱、聚合物驱和可动凝胶封堵对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可动凝胶封堵比水驱提高采收率8.7%,比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1.6%。由压力场变化分析可知:聚合物驱确实能改变油藏内流体流动方向,提高波及范围,驱替出水驱不能波及到的低渗透油藏内的油;可动凝胶成胶后,封堵高渗区,可改变油藏内流体流动方向,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非均质模型 聚合物 可动凝胶 波及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隧道非均质等效梁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高云龙 郭小红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3-128,共6页
盾构隧道管片设计力学模型有均质圆环模型、多铰圆环模型、梁-弹簧模型等。在分析上述力学模型基础上,从管片接头截面力学性质出发,提出一种盾构隧道力学分析方法,建立非均质等效梁模型,即接头处单元与非接头处单元均采用等效参数不同... 盾构隧道管片设计力学模型有均质圆环模型、多铰圆环模型、梁-弹簧模型等。在分析上述力学模型基础上,从管片接头截面力学性质出发,提出一种盾构隧道力学分析方法,建立非均质等效梁模型,即接头处单元与非接头处单元均采用等效参数不同的梁单元模拟,并从理论上推导接头处梁单元高度、宽度、弹性模量等截面性质等效参数解析式。根据现场试验数据,采用正交试验反演分析截面性质等效参数,验证理论解析式的有效性,得到一定条件下截面性质等效参数。将该模型内力结果与现场试验结果及梁-弹簧模型结果进行对比得出:非均质等效梁模型控制性截面内力值比现场试验值偏于安全,其安全系数介于现场试验值与梁-弹簧模型之间。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使管片接头力学性质更直观、明确,可在工程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等效梁模型 截面性等效参数 现场试验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原胶稳定的微泡沫稳定性及在非均质地层中的调剖效果 被引量:9
15
作者 史胜龙 王业飞 +4 位作者 周代余 赵冀 李忠鹏 丁名臣 杜鹏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58-663,共6页
针对普通泡沫稳定性弱、在强非均质地层调剖效果差的问题,将氮气和起泡剂溶液(黄原胶/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同时注入玻璃珠填制的填砂管制备出一种直径细微、稳定性强的微泡沫体系。通过气泡形态、平均气泡直径、气泡密度等参数对比了普通... 针对普通泡沫稳定性弱、在强非均质地层调剖效果差的问题,将氮气和起泡剂溶液(黄原胶/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同时注入玻璃珠填制的填砂管制备出一种直径细微、稳定性强的微泡沫体系。通过气泡形态、平均气泡直径、气泡密度等参数对比了普通微泡沫(甜菜碱表面活性剂)与黄原胶稳定的微泡沫稳定性差异,并借助微观模型和并联填砂管模型对比了两种微泡沫的调剖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随黄原胶浓度增加,微泡沫液膜的厚度和黏弹性提高,微泡沫平均气泡直径降低,气泡密度增加,微泡沫平均气泡直径和气泡密度的变化速率降低,微泡沫稳定性好于普通微泡沫。微泡沫在微观模型低渗区域的波及体积高达90%,远高于普通微泡沫。微泡沫对于级差为10的严重非均质地层具有较好的调剖效果,调剖效果的改善与起泡剂溶液中黄原胶浓度的增加有较好的对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泡沫 黄原胶 稳定性 调剖效果 微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岩心调堵结合技术室内实验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嘉晨 侯吉瑞 +3 位作者 赵凤兰 冷光耀 曹淑君 王俊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9-101,106,共4页
为了研究调剖堵水顺序和调剖堵水时机对提高非均质岩心采收率的影响,选择1种堵水剂和强度不同的2种调剖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双层非均质岩心模型物理模拟实验,设定3种不同的调剖堵水顺序和7种不同的调剖堵水时机。研究结果表明,先调剖后... 为了研究调剖堵水顺序和调剖堵水时机对提高非均质岩心采收率的影响,选择1种堵水剂和强度不同的2种调剖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双层非均质岩心模型物理模拟实验,设定3种不同的调剖堵水顺序和7种不同的调剖堵水时机。研究结果表明,先调剖后堵水起到了很好的调堵效果,与先堵水后调剖以及同时调剖堵水相比,采收率增加幅度更大,强胶体系最终采收率为69.26%,弱胶体系最终采收率为64.94%。研究调剖堵水时机时发现,调剖与堵水间隔时间越长降水增油效果越好,且调剖堵水结合的最佳时机为调剖后水驱至0.5倍孔隙体积进行堵水,继续增加水驱时间采收率不再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心模型 物理模拟实验 调剖堵水顺序 调剖堵水时机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识别储层非均质性的双示踪剂方法 被引量:8
17
作者 姚传进 雷光伦 +3 位作者 薛世峰 赵宇石 STEENHUIS T S CATHLES L M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8-115,共8页
根据非均质多孔介质渗流与示踪剂迁移理论,提出一种识别储层非均质性的双示踪剂方法,通过构建考虑层间绕流的非均质单管模型,对双示踪剂方法进行试验验证。该方法利用两种扩散系数存在明显差别的示踪剂(离子型化学示踪剂溴化钾KBr和颗... 根据非均质多孔介质渗流与示踪剂迁移理论,提出一种识别储层非均质性的双示踪剂方法,通过构建考虑层间绕流的非均质单管模型,对双示踪剂方法进行试验验证。该方法利用两种扩散系数存在明显差别的示踪剂(离子型化学示踪剂溴化钾KBr和颗粒型荧光标记示踪剂荧光碳纳米颗粒Cdot)分别反映非均质多孔介质的总孔隙体积和非均质多孔介质内流动区的孔隙体积,识别储层非均质性和评价注入水的波及状况。结果表明:均质条件下KBr和Cdot的穿透曲线基本重合,而非均质条件下KBr和Cdot的穿透曲线产生分离,且KBr和Cdot在多孔介质中的流体置换率或改变率fv值相差较大;在一定的注入速率条件下,通过分析KBr和Cdot的产出规律及其fv值的变化规律,可识别储层非均质性和评价注入水的波及状况,验证了双示踪剂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双示踪剂方法 对流-扩散系统 穿透曲线 单管模型 体积波及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生黄土介质环境地下管线雷达探测正演模拟及实践 被引量:5
18
作者 胡坪伸 王新红 +3 位作者 张秉来 张文 袁媛 何赟琇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0-600,共11页
西北地区城镇地下管线大多敷设于自然和人工形成的次生黄土介质环境中,次生黄土介质的介电分布的不均匀性,对探地雷达所探测地下管线反射信号造成的干扰,却往往被工程师忽略,增加了地下管线雷达探测信号解译误差。本文根据西北地区地下... 西北地区城镇地下管线大多敷设于自然和人工形成的次生黄土介质环境中,次生黄土介质的介电分布的不均匀性,对探地雷达所探测地下管线反射信号造成的干扰,却往往被工程师忽略,增加了地下管线雷达探测信号解译误差。本文根据西北地区地下管线敷设的次生黄土介质环境特征,基于gprMax建立了非均质和均质土体介质环境中包含金属管及塑料管的介电模型,对上述模型进行了正演。在开展反射信号图像分析、单道反射信号分析和幅度谱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工程实践对次生黄土介质环境中敷设的金属管和塑料管探测信号特征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非均质土体介电模型与实际岩土介电模型的图像信号更接近;奇异值法可将实测信号的目标可辨度提升2倍以上;金属管的反射波峰值比塑料管高3.7倍;金属管计算深度比实际深度浅,塑料管计算深度比实际深度深;次生黄土介质环境中,金属管与塑料管的幅度谱的主频应集中在200~400 MHz范围。研究结果可以指导次生黄土环境中金属管和塑料管的信号分析和特征识别,提高探地雷达图像的解译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地雷达 次生黄土 土体介电模型 正演模拟 管线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调驱效果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罗宪波 蒲万芬 +1 位作者 武海燕 赵金洲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40-342,共3页
用两种非均质填砂模型考察了交联聚合物溶液(LPS)的调驱效果。实验温度60℃;LPS由HPAM(300mg/L)、10%AlCit(37 5mg/L)、稳定剂(55mg/L)、矿化度1×105mg/L、含Ca2+800mg/L、含Mg2+200mg/L的标准盐水配成,在60℃反应3天后使用,粘度为... 用两种非均质填砂模型考察了交联聚合物溶液(LPS)的调驱效果。实验温度60℃;LPS由HPAM(300mg/L)、10%AlCit(37 5mg/L)、稳定剂(55mg/L)、矿化度1×105mg/L、含Ca2+800mg/L、含Mg2+200mg/L的标准盐水配成,在60℃反应3天后使用,粘度为2 35mPa·s(60℃,45s-1)注入量0 5PV;模拟原油60℃粘度12 4mPa·s。并联双岩心组调驱实验结果表明,岩心组渗透率级差较大时(14 9对5 74),进入低渗岩心的LPS比例较大(16%对2%),岩心组采收率提高幅度也较大(28 5%对21 0%)。仿五点井网井组(一注四采)平面非均质模型中渗透率递增的4个区域及全模型的水驱采收率分别为0%、1 77%、11 70%、15 60%及32 62%,注入0 5PVLPS后的采收率提高幅度分别为1 77%、2 34%、4 11%、6 03%及14 25%,即水驱采收率较高的区域注LPS提高采收率的幅度较大。调驱实验显示,LPS既具有深部调剖作用,又具有一定的驱油能力。表2参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合物溶液 调驱 实验研究 多孔介 水驱采收率 LPS Mg^2+ 非均质模型 实验温度 低渗岩心 五点井网 深部调剖 驱油能力 渗透率 稳定剂 矿化度 注入量 幅度 粘度 原油 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调剖后聚合物驱三维模型驱油效果评价 被引量:8
20
作者 宋吉水 李宜强 王华菁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2-166,共5页
模拟大庆某注聚油藏 ,制作了包含渗透率和厚度不同的 4个小层的三维非均质物理模型 ,尺寸 80× 80× 4.6 (cm) ,中央设注入井 ,四角设采出井 ,驱替中测定每层测量网点上的压力和电阻率 ,由电阻率求出该点含水率和含油率。驱替... 模拟大庆某注聚油藏 ,制作了包含渗透率和厚度不同的 4个小层的三维非均质物理模型 ,尺寸 80× 80× 4.6 (cm) ,中央设注入井 ,四角设采出井 ,驱替中测定每层测量网点上的压力和电阻率 ,由电阻率求出该点含水率和含油率。驱替程序如下 :水驱至含水 93% ,注入 10 0 0mg/L聚合物溶液 0 .5 7PV(模型 1,聚合物驱 )或先注入 0 .0 3PV调剖剂 ,成胶后注入 0 .5 4PV聚合物溶液 (模型 2 ,调剖 +聚合物驱 ) ,最后均水驱至含水 98% ,实验温度45℃。与聚合物驱相比 ,调剖 +聚合物驱中注聚采收率提高 2 .16 % ,最终采收率提高 2 .18% ,含水率下降滞后(最低点由 1.0 7PV移至 1.33PV) ,注聚后采收率上升也滞后。模型第 3层注入井到 3号采出井方向上 (含高渗条带 ) ,调剖 +聚合物驱中前一段压力梯度增幅较大 ,后一段则较小 ,这是强凝度调剖剂封堵了高渗条带的结果。给出了驱替结束时两个模型各层油饱和度分布图。聚合物驱后的油饱和度 ,第 1和第 4层分别为 0 .42和 0 .48,第 3层 1,2 ,4号采出井方向上为 0 .5 4,3号采出井方向上为 0 .42。与聚合物驱相比 ,调剖 +聚合物驱后第 3层各方向上油饱和度分布趋于均匀 ,第 3层采出油量略减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油 调剖 三维非均质模型 驱油效果 剩余油分布 流动压力梯度 封堵高渗条带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