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均衡治理:跨谱系的公共行政理论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少泉 董礼胜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4-90,共7页
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创立至今,倡导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理论交替占据主导地位,这一变更主要归因于“现实需求-理论”须保持一致。构建跨谱系的公共行政理论能够降低主导理论变更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治理效能、助推公共行政理论本土化进... 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创立至今,倡导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理论交替占据主导地位,这一变更主要归因于“现实需求-理论”须保持一致。构建跨谱系的公共行政理论能够降低主导理论变更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治理效能、助推公共行政理论本土化进程。在探究主流公共行政理论优缺点、总结中外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可以构建一种名为“非均衡治理理论”的跨谱系公共行政理论。非均衡治理理论根源于多学科的诸多理论,其内容分属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其是公共行政领域的总理论,具有良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衡治理理论 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 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困文化论与非均衡治理——对“等、靠、要”扶贫现象的成因解释 被引量:17
2
作者 李壮 陈书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3期128-134,共7页
当前脱贫攻坚面临一个普遍性实践困境即"等、靠、要"现象:一是贫困户的脱贫积极性低;二是非贫困户争当贫困户;三是预脱贫户对脱贫成效的认可度不高。既有研究将贫困文化论作为一个主导性的解释框架,并提出以"扶贫先扶志&... 当前脱贫攻坚面临一个普遍性实践困境即"等、靠、要"现象:一是贫困户的脱贫积极性低;二是非贫困户争当贫困户;三是预脱贫户对脱贫成效的认可度不高。既有研究将贫困文化论作为一个主导性的解释框架,并提出以"扶贫先扶志"为倡导的文化扶贫举措。然而通过湖北、贵州、河南等中西部国家级贫困县的第三方脱贫评估调查发现,贫困文化论并不能充分解释"等、靠、要"困境的形成机制。从贫困治理角度看,上述困境的成因根源于减贫治理措施与乡村社会需求之间的非均衡性。最后,从政策执行与社会逻辑之间的关系出发,从超越农户个体或群体的主观思想层面,提出改革贫困识别标准和程序、创新帮扶措施与贫困退出奖惩机制等对策,以实现农户逻辑与政策逻辑的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贫困文化 非均衡治理 贫困退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衡治理视角下单位人才梯队建设的困局与创新思路 被引量:3
3
作者 万珂 王少泉 曹冬英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24,共4页
从非均衡治理视角来看,单位人才梯队建设涉及的主体主要是单位领导者、单位部门主管、单位工作人员与外部人才。单位人才梯队建设过程中常遇到领导者的本位主义错误导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明显非均衡、部门主管对本部门的定位不清导致... 从非均衡治理视角来看,单位人才梯队建设涉及的主体主要是单位领导者、单位部门主管、单位工作人员与外部人才。单位人才梯队建设过程中常遇到领导者的本位主义错误导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明显非均衡、部门主管对本部门的定位不清导致部门与单位的人才梯队建设明显非均衡、工作人员对个人目标和单位目标的重视程度明显非均衡等困局,造成这些困局的原因主要在于思想观念冲突、价值目标差异、人才机制不健全。创新单位人才梯队建设,需要从更新人才观念、夯实基础与强化顶层设计并重、革新机制等方面着力,以有效打破“低水平非均衡锁定”,构建高水平的非均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者 非均衡治理理论 单位人才梯队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衡治理视域下单位发展过程中“资源诅咒”现象及化解之策 被引量:1
4
作者 马雪林 王少泉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2-75,共4页
非均衡治理理论与单位发展过程中的“资源诅咒”现象高度契合,“资源诅咒”现象最明显的危害是带来“没有发展的增长”状态与“发展与增长的双无”状态。这一现象的宏观成因是单位内部存在“低水平的非均衡锁定”,微观成因有单位的资源... 非均衡治理理论与单位发展过程中的“资源诅咒”现象高度契合,“资源诅咒”现象最明显的危害是带来“没有发展的增长”状态与“发展与增长的双无”状态。这一现象的宏观成因是单位内部存在“低水平的非均衡锁定”,微观成因有单位的资源结构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特征、单位领导者理念与发展需求非均衡、单位基于相关机制生成的发展能力与单位发展需求非均衡、单位资源结构承载力与外部环境压力非均衡。化解这一现象的宏观途径是借助非均衡政策打破“低水平的非均衡锁定”,微观途径有革新单位资源结构以实现资源相对均衡、提升单位领导者理念与发展需求的均衡程度、实现相关机制生成的发展能力与单位发展需求的相对均衡、实现资源结构承载力与外部环境压力的相对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者 “资源诅咒”现象 非均衡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改革“预期—收益—代价”综合平衡问题探析——基于非均衡治理理论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少泉 曹冬英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6-60,共5页
非均衡治理理论与组织改革的综合平衡问题相关度最高,运用这一理论对组织改革展开分析,构建“预期—收益—代价”模型,可以发现:当组织过程中的预期收益及代价与实际收益及代价之间的比值超出适度范围,对组织运行或组织改革形成明显负... 非均衡治理理论与组织改革的综合平衡问题相关度最高,运用这一理论对组织改革展开分析,构建“预期—收益—代价”模型,可以发现:当组织过程中的预期收益及代价与实际收益及代价之间的比值超出适度范围,对组织运行或组织改革形成明显负面影响时,就意味着出现了“预期—收益—代价”综合平衡问题。解决综合平衡问题的途径包括:优化领导者的改革理念,强化组织改革过程中的正确领导;有效整合组织成员的力量;运用先进的技术在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中因需制宜地实施烈度适中的非均衡政策;有效优化组织结构助力打破组织中的“低水平锁定”状态;基于“非均衡—均衡”动态有效防范或解决“预期—收益—代价”综合平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改革 领导者 “预期—收益—代价”综合平衡 非均衡治理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逆变、策略性妥协与非均衡治理——基于L村精准扶贫实践的案例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刘建 吴理财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7-134,169,共9页
通过对L村精准扶贫实践的案例研究发现,由于贫困识别过程中村民争当贫困户、非均衡的项目实施及"任务式"扶贫产业开发,导致了农村精准扶贫的制度逆变及村民"气"的不断累积。在此背景下,基层政府通过博弈情景下的政... 通过对L村精准扶贫实践的案例研究发现,由于贫困识别过程中村民争当贫困户、非均衡的项目实施及"任务式"扶贫产业开发,导致了农村精准扶贫的制度逆变及村民"气"的不断累积。在此背景下,基层政府通过博弈情景下的政策变通、村庄政治生活的选择性平衡及日常治理中的"做工作"等路径,建构了精准扶贫场域下村庄矛盾调处的策略性机制。由于治理主体之间连带性制衡关系的异化及治理结构与治理能力的非对称性,农村精准扶贫呈现非均衡性治理的悖论。在当前农村精准扶贫的政策实践过程中,需要建构"均衡性治理"的制度体系,推进贫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制度逆变 策略性妥协 均衡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治理何以可能——基于中国特色“高校对口支援”治理实践的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李玉栋 张佶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1-70,共10页
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治理是世界各国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实践难题,中国特色“高校对口支援”治理实践成为破解这一难题和缓解高等教育规模治理负荷的创新举措。基于治理理论从权力结构、投入产出、管理监督三个维度分析,“高校对口支援”... 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治理是世界各国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实践难题,中国特色“高校对口支援”治理实践成为破解这一难题和缓解高等教育规模治理负荷的创新举措。基于治理理论从权力结构、投入产出、管理监督三个维度分析,“高校对口支援”实施呈现出政府拥有正式权威与高校掌握实际控制权并存、高校多渠道资源筹措与多元化成果分享结合、结果导向型监督与人格化担责挂钩的“行政发包制”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高校对口支援”形成了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压力共解、发展共创、权责共担的“生态化共治”多重机制,能够有效克服治理过程中的实施负荷、激励困境与避责行为,超越传统行政科层式治理或纯粹依靠市场机制治理的弊端。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高校对口支援”需要应对制度缺陷与实践阻碍,继续厘清主体权责边界、持续引入多种社会力量、合理优化监督评估体系,持续提升治理效能,推动中国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和高等教育均衡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对口支援” 非均衡治理 行政发包制 生态化共治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治理“低水平锁定”困境及破解之道--以F市X街道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黄山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3期100-107,170,共9页
运用非均衡治理理论分析F市X街道的社区治理实践能够发现其中存在“低水平锁定”困境:社区治理过程中“供给-需求”非均衡、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有待强化、基层权责非均衡等问题,使得社区治理锁定于低水平状态。社区治理过程中的“低水... 运用非均衡治理理论分析F市X街道的社区治理实践能够发现其中存在“低水平锁定”困境:社区治理过程中“供给-需求”非均衡、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有待强化、基层权责非均衡等问题,使得社区治理锁定于低水平状态。社区治理过程中的“低水平锁定”困境主要归因于居委会、业委会尚未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其具体成因是治理主体角色定位模糊;治理主体自身及之间非均衡;协同环境不良导致协同水平较低。社区治理中“低水平锁定”困境的解决需要通过明晰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降低治理主体非均衡程度,以及优化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协同环境等途径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衡治理理论 “低水平锁定”困境 社区治理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