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8篇文章
< 1 2 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乡数字化公共服务非均衡性困境的生成机理与破解之道——基于“空间—技术—制度”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1
1
作者 曹海军 沈博仟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5,共10页
城乡数字化公共服务的非均衡性困境折射出技术赋能愿景与技术鸿沟现实之间的深层矛盾。空间分异、技术鸿沟与制度排斥的交互作用构成城乡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难以持续推进的内在机理,城乡空间分异引发资源错配并催生技术鸿沟,数字权力运... 城乡数字化公共服务的非均衡性困境折射出技术赋能愿景与技术鸿沟现实之间的深层矛盾。空间分异、技术鸿沟与制度排斥的交互作用构成城乡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难以持续推进的内在机理,城乡空间分异引发资源错配并催生技术鸿沟,数字权力运行失衡反向加剧空间分异程度,制度的结构性排斥与路径依赖固化了城乡在空间资源与技术能力上的差距。破局的关键在于构建系统性治理路径,通过物理空间调适促进数字基础设施均衡布局,依托社会空间整合完善数字技术赋权体系,借助制度空间重构打破治理惯性与政策壁垒,实现技术赋能与制度变革的协同演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公共服务 城乡融合发展 空间正义 非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正义视角下中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空间非均衡性研究
2
作者 封铁英 胡毓群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8,共14页
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探索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的应然之举。通过文献回顾与内涵梳理,引入空间正义视角,从服务充分、城乡均衡、结构优化三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使用改进后的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2... 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探索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的应然之举。通过文献回顾与内涵梳理,引入空间正义视角,从服务充分、城乡均衡、结构优化三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使用改进后的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2014—2021年中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水平,并使用Dagum基尼系数对其空间非均衡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但并无空间聚集性,即区域差距并不分明;中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空间非均衡性,主要来源于地区内差距而非地区间差距;总体地区差距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整体上空间非均衡性有所降低。由此提出兼顾养老服务发展的数量与质量,满足老年人日益提升的需求总量与需求层次;改善区域内与区域间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非均衡性,推进空间正义;制定适应本地情形的发展规划,促进地方政府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作为等改善养老服务空间非均衡格局、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正义 养老服务 高质量发展 纵横向拉开档次法 Dagum基尼系数 区域差异 空间非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优化的调控路径审视——应对“非均衡发展”现象的南京案例思考 被引量:1
3
作者 陈阳 阳建强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4,共13页
为在高品质存量更新阶段促进旧城中心区的可持续发展,在对新时期土地混合利用多维度空间特征的理论辨析基础上,跳脱以往局限于用地功能混合的单维度静态评价思路,秉持动态视角,构建宏观、微观双重尺度的演变评价框架,定量解析1978年到2... 为在高品质存量更新阶段促进旧城中心区的可持续发展,在对新时期土地混合利用多维度空间特征的理论辨析基础上,跳脱以往局限于用地功能混合的单维度静态评价思路,秉持动态视角,构建宏观、微观双重尺度的演变评价框架,定量解析1978年到2019年间南京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多维度空间特征的协同发展状况,审视存量更新阶段调控面临的问题,以及调控措施、机制与成效。评价结果发现,土地混合利用的“非均衡发展”已成为旧城中心区存量更新阶段需要应对的重要问题,以“用地功能混合使用管控”为基础,以“多元可持续发展引导”和“公众参与”为辅助的既有调控政策框架,因缺乏“针对性、保障性、差异性”,无法较好应对“非均衡发展”现象,因此需要建立中心区以及介于“中心区”与“地块”之间尺度的分区管控制度,根据差异化调控目标,制定保障土地混合利用多维度空间特征协同发展的管控与激励机制,并通过动态演变监测实现长远有效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混合利用 旧城中心区 非均衡发展 调控路径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科层与纵向非均衡赋能问题及其应对——基于浙江农村监督实践的反思 被引量:1
4
作者 田媛元 余逊达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45,156,共14页
浙江农村的数字化监督实践,一定程度反映了当前我国数字化转型中技术运用与科层体制之间存在的互构关系。在“技术—组织”互构视角下,数字化监督平台通过技术嵌入和组织调适型构了农村监督的数字科层形态,也引发了纵向非均衡赋能问题:... 浙江农村的数字化监督实践,一定程度反映了当前我国数字化转型中技术运用与科层体制之间存在的互构关系。在“技术—组织”互构视角下,数字化监督平台通过技术嵌入和组织调适型构了农村监督的数字科层形态,也引发了纵向非均衡赋能问题:对高位层级而言,实现了提高监督效能、加强信息对称、延伸监督链条等作用;对末梢层级而言,则出现了穿透性压力传导、单向度信息透明、村监委主体性弱化等问题。引发纵向非均衡赋能的关键在于科层体制对技术运用的反塑作用,具体表现在纵向扩权的技术执行、技术本体论的认识误区以及监督主体的避责策略等方面。对此,基层监督的数字化探索应坚持把握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价值导向,将技术赋能体现在赋权末梢监督组织、保障民主性监督以及优化监督体制机制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监督 数字科层 村务监督 纵向非均衡 数字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镇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空间非均衡性及驱动因素研究——以温州市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项骁野 林李月 +1 位作者 徐世宇 黄涛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46-859,共14页
以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兴趣点(POI)数据、路网数据、高程数据、夜间灯光指数为基础,运用熵值法、核密度分析法、空间错位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20年温州各乡镇(街道)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空间非均衡现象及驱动因素进行... 以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兴趣点(POI)数据、路网数据、高程数据、夜间灯光指数为基础,运用熵值法、核密度分析法、空间错位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20年温州各乡镇(街道)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空间非均衡现象及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温州市整体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数量、老年人口密度、人口老龄化系数、老年人口赡养比、老龄化综合指数呈现从市辖区—市辖区外围街道—偏远乡镇逐渐提升的空间格局;2)温州市养老服务资源呈现出“市辖区街道多元供给,沿海发达乡镇实现基本保障、内陆山区乡镇供给匮乏”的非均衡格局;3)市辖区街道养老服务资源丰富,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养老服务;瑞安、乐清城区和县域中心镇养老设施众多,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保障,偏远乡镇的养老服务资源数量稀少;4)老年人口数量、夜间灯光指数和路网密度是造成温州市乡镇(街道)养老服务资源空间非均衡性主要驱动因素。未来要打破行政区划束缚,加快市辖区与周边县域养老服务资源共建共享进程,加大对深度老龄化乡镇财政扶持力度,结合城市更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增加养老设施数量,提升养老服务资源与老龄人口的适配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养老服务资源 空间非均衡 乡镇尺度 温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金融发展对绿色创新非均衡的影响研究——来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证据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吉平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69,共8页
非均衡发展是绿色创新推进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论文以绿色金融发展为切入点,基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这一准自然实验,从理论机制和实证检验双重维度考察绿色金融发展如何影响绿色创新非均衡。研究发现:(1)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 非均衡发展是绿色创新推进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论文以绿色金融发展为切入点,基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这一准自然实验,从理论机制和实证检验双重维度考察绿色金融发展如何影响绿色创新非均衡。研究发现:(1)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所表征的绿色金融发展有助于抑制绿色创新非均衡发展,稳健性检验同样支持该结论;(2)绿色金融发展对于绿色创新非均衡的影响存在典型的异质性特征,其对于绿色创新非均衡的抑制作用在弱环境规制地区和经济非均衡程度高的地区更加突出;(3)机制分析表明,绿色金融发展影响绿色创新的边际递减效应是加速绿色创新“追赶”的直接机制,同时绿色金融发展亦能够通过提升绿色创新落后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和降低融资约束来促进绿色创新“追赶”。研究结论对于绿色创新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改革政策 双重差分 绿色创新非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非均衡性及经济效应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马宇轩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9-82,共4页
本文运用σ收敛模型和β收敛模型对2010-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物流业非均衡发展的动态演进及收敛特征展开分析,并检验物流业非均衡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我国不同地区物流业发展存在显著的σ收敛性和β收敛... 本文运用σ收敛模型和β收敛模型对2010-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物流业非均衡发展的动态演进及收敛特征展开分析,并检验物流业非均衡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我国不同地区物流业发展存在显著的σ收敛性和β收敛性。产业结构、人口等因素加快了地区间物流业发展的收敛速度。第二,物流业发展的非均衡性抑制了地区经济增长,且中西部地区的抑制作用相对更大。因此,应从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技术创新与应用、优化政策环境等方面,提高中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速度,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实现物流业相对均衡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流业 非均衡 经济效应 省级面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林业经济韧性非均衡性及其影响因素
8
作者 徐彩瑶 王朝勇 +2 位作者 穆亚丽 孔凡斌 廖文梅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6-214,共19页
【目的】在建设产业韧性强的林业强国背景下,探究中国林业经济韧性非均衡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域单元面板数据,构建林业经济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林业经济韧性水平,采... 【目的】在建设产业韧性强的林业强国背景下,探究中国林业经济韧性非均衡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域单元面板数据,构建林业经济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林业经济韧性水平,采用熵权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Kernel密度估计法、空间收敛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中国林业经济韧性非均衡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2011—2020年中国林业经济韧性水平总体呈增长态势,由2011年的3.19增至2020年的4.53,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特征,空间集聚特征主要呈显著的高-高聚集、高-低聚集和低-高聚集。2)2011—2020年中国林业经济韧性水平非均衡性逐渐扩大,Dagum基尼系数由2011年的0.3065增至2020年的0.3259。3)基于东中西部分区的结果表明,超变密度和地区间差异是中国林业经济韧性非均衡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胡焕庸线分区的结果表明,地区内差异和地区间差异是中国林业经济韧性非均衡性的主要影响因素。4)2011—2020年中国林业经济韧性水平不存在σ收敛特征,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基于东中西部分区的结果表明,中国及各地区林业经济韧性水平的条件β收敛速度快于绝对β收敛速度,且中部地区的条件β收敛速度最快;基于胡焕庸线分区的结果表明,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的收敛速度高于中国和胡焕庸线以东地区。5)适应力、可持续性、产业协作性以及林业农药使用量、林下经济产值、林业旅游与休闲产业带动产值等是中国林业经济韧性水平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和智慧林业,推动林业生态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提质增效,完善森林资源高水平保护和培育机制,提高林业适应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科学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和林下经济新业态,实现林业三产融合发展,积极服务区域经济,推动林业经济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经济韧性 非均衡 空间收敛 地理探测器 胡焕庸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口生育水平的空间非均衡及收敛性研究
9
作者 陈建 王子微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96-101,共6页
文章基于中国253个地级市2008—2023年的面板数据,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与收敛模型,考察人口生育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动态演变规律。研究表明:(1)各地区人口生育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总体差异存在扩大的趋势,区域间差异是生育... 文章基于中国253个地级市2008—2023年的面板数据,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与收敛模型,考察人口生育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动态演变规律。研究表明:(1)各地区人口生育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总体差异存在扩大的趋势,区域间差异是生育水平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其中,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东部-东北区域间差异最大。(2)人口生育水平的演变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基于邻接权重矩阵的空间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全国整体不存在σ收敛,但存在β收敛,区域收敛特征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生育水平 Dagum基尼系数法 空间非均衡 空间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职儿女”:阶段性现象抑或长期性趋势?——基于代际发展非均衡视角的检视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雨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30,共8页
“全职儿女”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究竟是阶段性的还是长期性的,目前尚不明朗。从性质上看,这是对传统代际关系的一次翻转,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与时代性格,并产生不同的影响:作为部分人的生活困境和作为部分人的新生活方式尝试。从动因... “全职儿女”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究竟是阶段性的还是长期性的,目前尚不明朗。从性质上看,这是对传统代际关系的一次翻转,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与时代性格,并产生不同的影响:作为部分人的生活困境和作为部分人的新生活方式尝试。从动因上看,中国式“全职儿女”是机遇与挑战、权利与义务、结构与能动代际发展非均衡的结果,也是阶段性因素与趋势性因素叠加的产物。可以采取的干预与矫正措施有:一是扩大发展机会的社会总供给;二是推动社会权利的代际再平衡;三是重构代际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是营造“之子于归”的友好型环境;五是健全适应不良群体的救助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职儿女” 阶段性现象 长期性趋势 代际 非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要素非均衡分布与区域旅游企业生产效率 被引量:2
11
作者 魏敏 刘敏 李书昊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6,共4页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数据要素积极赋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快...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数据要素积极赋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快速融入区域产业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方面,而且深刻地改变着区域产业经济生产方式和治理模式。当前,我国数据要素呈现明显的区域非均衡分布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产业经济 企业生产效率 产业创新 非均衡分布 新动能 颠覆性技术 区域非均衡 社会服务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衡数据下基于注意力网络和代价敏感学习的轨面状态识别
12
作者 于惠钧 张锦圣 +3 位作者 刘建华 彭慈兵 刘丽丽 龚事引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72-1979,共8页
准确识别轨面状态,可为列车牵引/制动性能提升提供关键依据。重点针对传统代价敏感学习应用在非均衡轨面状态识别中存在的同类别样本重要性不同和多数类精度下降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注意力网络和代价敏感学习的轨面状态识别方法。该法... 准确识别轨面状态,可为列车牵引/制动性能提升提供关键依据。重点针对传统代价敏感学习应用在非均衡轨面状态识别中存在的同类别样本重要性不同和多数类精度下降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注意力网络和代价敏感学习的轨面状态识别方法。该法首先利用迁移学习思想将均衡数据集的特征迁移到非均衡轨面状态数据集,减轻少数类样本误分类影响;其次在骨干网络ResNet18中引入卷积注意力机制模块,增强网络对目标区域的特征学习能力和全局特征信息的感知性能,调整优化网络权重参数;最后构造依据轨面状态样本重要性大小的自适应加权平衡损失函数,降低决策边界对困难样本中多数类的过拟合,获得更加平滑的决策边界。非均衡数据下的实验结果表明,在3种非均衡比下,所提方法的准确率和召回率分别达到96.00%、90.67%、86.33%,与目前常用的方法Focal相比,分别提升了7.00%、2.34%、3.00%。此外,该方法在提高少数类召回率的同时可有效维持多数类的召回率,并且降低了网络训练时间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面状态识别 非均衡数据 代价敏感学习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数字经济非均衡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
13
作者 杨勇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共1页
数字经济发展进程中客观存在的数字鸿沟,导致了新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我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规范等问题突出,“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群体间数字鸿沟未有效弥合,甚至有进一... 数字经济发展进程中客观存在的数字鸿沟,导致了新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我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规范等问题突出,“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群体间数字鸿沟未有效弥合,甚至有进一步扩大趋势”,这无疑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因素。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是旅游研究中的经典议题。数字经济非均衡必然成为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新问题。那么,数字经济非均衡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是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旅游经济 经济发展不平衡 经济非均衡 经济发展进程 经济发展规划 数字鸿沟 扩大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非均衡及空间收敛 被引量:6
14
作者 彭文斌 邝嫦娥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4-86,共13页
基于2011-2021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综合运用箱型图分析法、Dagum基尼系数法和空间β收敛模型,分析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非均衡特征和空间收敛特征。结果表明:2011-2021年全国及四大地区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呈逐年... 基于2011-2021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综合运用箱型图分析法、Dagum基尼系数法和空间β收敛模型,分析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非均衡特征和空间收敛特征。结果表明:2011-2021年全国及四大地区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区域非均衡特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位数以上的城市是数字经济发展增长主体;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且各区域间差异呈逐步缩小趋势;全国及四大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东北地区收敛速度最快,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慢,而一系列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作用加快了数字经济发展的收敛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数字经济发展 空间结构 区域非均衡 空间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水资源行为二氧化碳排放当量及空间非均衡性 被引量:4
15
作者 蒋国栋 左其亭 +2 位作者 赵晨光 马军霞 张志卓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80,共9页
采用二氧化碳排放当量分析(CEEA)方法计算了中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级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开发、配置、利用与保护4个维度的16种水资源行为二氧化碳排放当量(CEE),并基于Dagum基尼系数探究了中国水资源行为CEE的空间非均衡性及其来源。结... 采用二氧化碳排放当量分析(CEEA)方法计算了中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级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开发、配置、利用与保护4个维度的16种水资源行为二氧化碳排放当量(CEE),并基于Dagum基尼系数探究了中国水资源行为CEE的空间非均衡性及其来源。结果表明:2020年中国水资源行为CEE总量为13 819.84万t,开发、配置、利用与保护4个维度水资源行为CEE总量分别为21 297.68万、4 371.45万、-3 141.71万、-8 707.58万t;水资源行为CEE整体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空间分布规律,江苏和广东是水资源行为CEE最大的省份;多数水资源行为CEE具有较强的空间非均衡性,其中水力发电行为CEE的Dagum基尼系数为0.73,其CEE空间非均衡性最强,地区间净值差异是水资源行为CEE空间非均衡性的主要贡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行为 碳中和 二氧化碳排放当量 Dagum基尼系数 空间非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非均衡性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富君 万相昱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9-22,共4页
本文基于2003-2022年省级平衡面板数据,分别使用σ和β收敛模型测算出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收敛系数、稳态值与收敛速度,并分析其非均衡性特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我国区域间商贸流通业发展差距在不断缩小、非均衡性特征逐渐减弱。第二... 本文基于2003-2022年省级平衡面板数据,分别使用σ和β收敛模型测算出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收敛系数、稳态值与收敛速度,并分析其非均衡性特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我国区域间商贸流通业发展差距在不断缩小、非均衡性特征逐渐减弱。第二,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显著的β收敛性,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增长速度相对更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非均衡性特征会不断减弱。第三,不同地区商贸流通业的收敛速度存在异质性。最后,提出推动落后地区更快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商贸流通业相对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贸流通业 非均衡 特征分析 收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数字贸易规模测算、非均衡性和地区差异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翠妮 董超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10-115,共6页
为了明确中国数字贸易发展现状、特征及其地区差异,为数字贸易发展政策制定、数字贸易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参考,文章基于国内外对数字贸易的定义并结合中国国情,界定数字贸易的概念和范围,构建数字贸易“两元三环三相”架构和产业体系,通... 为了明确中国数字贸易发展现状、特征及其地区差异,为数字贸易发展政策制定、数字贸易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参考,文章基于国内外对数字贸易的定义并结合中国国情,界定数字贸易的概念和范围,构建数字贸易“两元三环三相”架构和产业体系,通过引入“数字贸易调整系数”对2007—2019年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采用核密度估计与Dagum基尼系数对全国及四大地区数字贸易发展的非均衡性、地区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数字贸易增加值及其数字产品、数字服务和数字平台三个组成部分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广东、北京、浙江、江苏的数字贸易发展水平保持领先地位;全国数字贸易发展存在分化与不平衡现象,东部地区更为突出;地区间差异是中国数字贸易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贸易 行业调整系数 非均衡 地区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非农转换空间非均衡测度及空间扩散路径分析——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18
作者 李江涛 文兰娇 张安录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119,共10页
基于武汉城市圈48个区(县)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采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测算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转换空间非均衡程度,并利用重心模型绘制基于耕地非农转换速度的分级重心曲线,分析耕地非农转换空间分布特征及时空扩散路径... 基于武汉城市圈48个区(县)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采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测算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转换空间非均衡程度,并利用重心模型绘制基于耕地非农转换速度的分级重心曲线,分析耕地非农转换空间分布特征及时空扩散路径。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转换速度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总体特征。(2)耕地非农转换速度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不同时期耕地非农转换最快的区域均集中于武汉市及黄石市下辖区县。(3)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化在县域尺度上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且非均衡程度有先下降后逐步上升的趋势,其中2005—2010年非均衡程度最低。(4)2000—2020年不同时期耕地非农转换速度分级的重心集中分布于武汉市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江岸区以及鄂州市的鄂城区。(5)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化重心空间迁移方向为西北—东南—西北,其空间扩散路径整体呈现回旋状。该研究实现了武汉城市圈在县域尺度耕地非农转换方向和均衡性的动态可视化,为协调土地非均衡发展和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农转换 空间非均衡 重心曲线 扩散路径 武汉城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非均衡与区域旅游经济调控困境 被引量:4
19
作者 韩元军 刘英基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4,共3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但当前区域旅游经济调控机制却普遍存在体制机制设计尚需创新、协调管控体系尚需打通、公共服务体系尚需完善等现实困境。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应用,数字经济不仅成为“促转型、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但当前区域旅游经济调控机制却普遍存在体制机制设计尚需创新、协调管控体系尚需打通、公共服务体系尚需完善等现实困境。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应用,数字经济不仅成为“促转型、稳增长”的新动能,而且为旅游业创新与变革注入活力,在优化旅游业组织运营机制的同时,为游客带来了全新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旅游经济 区域协调发展 稳增长 新动能 创新与变革 经济非均衡 新一代信息技术 旅游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治理何以可能——基于中国特色“高校对口支援”治理实践的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玉栋 张佶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1-70,共10页
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治理是世界各国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实践难题,中国特色“高校对口支援”治理实践成为破解这一难题和缓解高等教育规模治理负荷的创新举措。基于治理理论从权力结构、投入产出、管理监督三个维度分析,“高校对口支援”... 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治理是世界各国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实践难题,中国特色“高校对口支援”治理实践成为破解这一难题和缓解高等教育规模治理负荷的创新举措。基于治理理论从权力结构、投入产出、管理监督三个维度分析,“高校对口支援”实施呈现出政府拥有正式权威与高校掌握实际控制权并存、高校多渠道资源筹措与多元化成果分享结合、结果导向型监督与人格化担责挂钩的“行政发包制”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高校对口支援”形成了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压力共解、发展共创、权责共担的“生态化共治”多重机制,能够有效克服治理过程中的实施负荷、激励困境与避责行为,超越传统行政科层式治理或纯粹依靠市场机制治理的弊端。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高校对口支援”需要应对制度缺陷与实践阻碍,继续厘清主体权责边界、持续引入多种社会力量、合理优化监督评估体系,持续提升治理效能,推动中国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和高等教育均衡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对口支援” 非均衡治理 行政发包制 生态化共治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