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8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_(2)O_(2)法生产水合肼工艺中乙酰胺-乙酸铵催化体系的再生转化
1
作者 简光辉 杨帆 +3 位作者 白红鑫 王洋 贾立明 任保轶 《应用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35-1143,共9页
为研究H_(2)O_(2)法水合肼制备技术中酰胺催化剂的再生转化回用工艺,考察了乙酸铵脱水生成乙酰胺反应的反应方式,以及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氨气流量等工艺条件对反应平衡和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过程联用精馏操作能显著提高反应效率... 为研究H_(2)O_(2)法水合肼制备技术中酰胺催化剂的再生转化回用工艺,考察了乙酸铵脱水生成乙酰胺反应的反应方式,以及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氨气流量等工艺条件对反应平衡和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过程联用精馏操作能显著提高反应效率,在反应温度160℃,氨气流速300 mL/min,反应时间3~4 h的工艺条件下,乙酰胺的收率可达到60%以上(质量分数≥80%)。进一步利用连续化反应精馏装置,进行丁酮连氮合成后水相进行催化剂再生转化实验,进料量为760.0 g/h,氨气流量为650 mL/min,回流比为0.1。反应体系稳定后塔顶温度93℃,出料554.4 g/h;塔釜温度168℃,出料回收催化剂248.7 g/h,乙酰胺收率为60.74%(质量分数为83.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_(2)o_(2)法 水合肼 催化剂回用 乙酸铵脱水 乙酰胺 反应精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Mo双原子催化CO_(2)氧化C_(3)H_(8)反应机理的DFT研究
2
作者 高鑫海 王婉楠 +2 位作者 石涛 任瑞鹏 吕永康 《分子催化(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8-215,I0001,I0002,共10页
CO_(2)氧化C_(3)H_(8)脱氢反应可有效抑制过度脱氢现象并提高丙烯产率,但如何设计高效催化剂是关键.本研究构建了Fe/Mo-C_(2)N和Fe/MoS-C_(2)N两种催化剂模型,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探索了C_(3)H_(8)和CO_(2)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机理.研究... CO_(2)氧化C_(3)H_(8)脱氢反应可有效抑制过度脱氢现象并提高丙烯产率,但如何设计高效催化剂是关键.本研究构建了Fe/Mo-C_(2)N和Fe/MoS-C_(2)N两种催化剂模型,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探索了C_(3)H_(8)和CO_(2)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催化剂可以实现FeMo双原子同步活化C_(3)H_(8)和CO_(2),C_(3)H_(8)+CO_(2)→CH_(3)CHCH_(3)+COOH→CH_(3)CHCH_(2)+CO+H_(2)O为最优路径.差分电荷分析结果显示,S掺杂促进了Mo原子向CO_(2)的电荷转移,从而提升催化活性.本研究可为设计CO_(2)氧化C_(3)H_(8)脱氢反应催化剂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原子催化 FeMo DFT C_(3)h_(8) Co_(2) C_(2)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富电子Pt^(δ)−壳层的空心AgPt@Pt核壳催化剂:提升光催化H_(2)O_(2)生成选择性与活性
3
作者 王玉 石海洋 +3 位作者 陈子涵 陈峰 王苹 王雪飞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3-113,共11页
铂(Pt)作为优异的氧还原助催化剂,在光催化产H_(2)O_(2)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然而,Pt对O_(2)的吸附能力过强,易使O―O键裂解,从而降低2电子氧还原反应(ORR)生成H_(2)O_(2)的选择性。在本研究中,通过调节助剂结构改变Pt的电子结构,从而削... 铂(Pt)作为优异的氧还原助催化剂,在光催化产H_(2)O_(2)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然而,Pt对O_(2)的吸附能力过强,易使O―O键裂解,从而降低2电子氧还原反应(ORR)生成H_(2)O_(2)的选择性。在本研究中,通过调节助剂结构改变Pt的电子结构,从而削弱Pt―O键的强度。本文通过两步光沉积法在BiVO_(4)的(010)面上连续修饰了铂和银助催化剂。由于在此过程中存在置换反应,最终合成了一种具有中空AgPt合金核和富电子Pt^(δ)−壳(AgPt@Pt)结构的协同催化剂。光催化实验结果表明:修饰空心结构AgPt@Pt助剂的BiVO_(4)产生H_(2)O_(2)的速率达到了1021.5μmol·L^(−1),且其对应的量子效率(AQE)为5.07%,是Pt/BiVO_(4)光催化剂(35.7μmol·L^(−1))的28.6倍。此外,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表明:AgPt合金向Pt壳转移电子,生成富电子的Pt^(δ)−活性位点,进而增加了AgPt@Pt助催化剂中Pt―Oads反键轨道的占有率。这种电子再分布削弱了O_(2)在Pt上的吸附强度,促进了2电子ORR反应,并显著提高了H_(2)O_(2)的生成效率。这一合成策略为制备具有更高H_(2)O_(2)选择性的铂基纳米助催化剂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 富电子Pt^(δ)− o_(2)吸附 h_(2)o_(2) BiVo_(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S/g-C_(3)N_(4)的合成及其可见光催化制H_(2)O_(2)性能的研究
4
作者 赵路 于炳坤 王亮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3-408,共6页
光催化合成H_(2)O_(2)因其绿色、可持续的优点而备受关注,其中,构建高效的光催化剂是关键,石墨相g-C_(3)N_(4)作为新型半导体材料,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可见光响应能力,逐渐发展成为光催化研究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论文... 光催化合成H_(2)O_(2)因其绿色、可持续的优点而备受关注,其中,构建高效的光催化剂是关键,石墨相g-C_(3)N_(4)作为新型半导体材料,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可见光响应能力,逐渐发展成为光催化研究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论文采用浸渍法制备了NiS/g-C_(3)N_(4)光催化剂,表征结果表明,NiS的引入增加了g-C_(3)N_(4)的反应活性位点,构建了丰富的电荷传输通道,有利于界面光生载流子的迁移与分离。NiS/gC_(3)N_(4)用于在可见光下光催化合成H_(2)O_(2),此过程不需要引入额外的牺牲剂。实验结果表明,NiS/g-C_(3)N_(4)(3%)在120 min内H_(2)O_(2)产量可达到141.81μmol/L,是块状g-C_(3)N_(4)的3.8倍。通过所制备样品光催化产H_(2)O_(2)的循环实验,对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光催化产H_(2)O_(2)反应过程中活性基团的捕获实验来探究光催化反应的机理,基于结果分析提出了NiS/g-C_(3)N_(4)异质结光催化产H_(2)O_(2)的双通道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_(3)N_(4) NIS 催化 h_(2)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型ZnO/CdIn_(2)S_(4)光催化剂制备H_(2)O_(2)偶联苄胺氧化的超快电子转移飞秒吸收光谱研究
5
作者 杨祎 周欣 +3 位作者 谷苗莉 程蓓 吴珍 张建军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1-102,共12页
光催化合成过氧化氢(H_(2)O_(2))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清洁能源转化过程,涉及对氧气的两电子还原。然而,这一过程常常受限于缓慢的水氧化反应,后者需要光生空穴的参与。为了应对此挑战,我们设计了一种双功能的S型ZnO/CdIn_(2)S_(4)异质结体... 光催化合成过氧化氢(H_(2)O_(2))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清洁能源转化过程,涉及对氧气的两电子还原。然而,这一过程常常受限于缓慢的水氧化反应,后者需要光生空穴的参与。为了应对此挑战,我们设计了一种双功能的S型ZnO/CdIn_(2)S_(4)异质结体系,将H_(2)O_(2)生成与增值的苄胺(BA)氧化反应进行耦合。在此双功能光催化系统中,CdIn_(2)S_(4)中的光生电子可以高效地还原O2生成H_(2)O_(2),而ZnO中的光生空穴则选择性地将BA氧化为N-亚苄基苄胺。得益于S型异质结的优势,相比于纯ZnO或CdIn_(2)S_(4),优化后的ZnO/CdIn_(2)S_(4)光催化剂展示出显著更高的H_(2)O_(2)生成速率(386μmol·L^(-1)·h^(-1))和BA转化率(81%)。飞秒瞬态吸收光谱(fs-TA)结果说明,ZnO/CdIn_(2)S_(4)复合材料在光的激发下,在ZnO导带(CB)和CdIn_(2)S_(4)价带(VB)之间发生超快S型电子转移。此外,ZnO的VB空穴和CdIn_(2)S_(4)的CB电子的及时消耗,有助于加速ZnO/CdIn_(2)S_(4)S型异质结界面中的电荷转移。本文中ZnO/CdIn_(2)S_(4)S型光催化体系的创新设计为高效的双功能异质结光催化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引入了一种利用fs-TA光谱研究S型异质结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h_(2)o_(2) S型异质结 选择性苄胺氧化 fs-TA光谱 电子转移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O_(2)-Fe_(2)O_(3)催化剂的低浓度CH_(4)催化燃烧性能:Ce/Fe物质的量比的影响
6
作者 李树娜 宁威臣 +3 位作者 李小军 杨毅 郑含 张亚刚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5-51,共7页
采用水热合成法,通过改变Ce/Fe物质的量比制备了一系列CeO_(2)-Fe_(2)O_(3)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并将其用于低浓度CH_(4)催化燃烧,利用N_(2)吸脱附、XRD、SEM、H_(2)-TPR、O_(2)-TPD及XPS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了Ce/Fe物质的量比对Ce... 采用水热合成法,通过改变Ce/Fe物质的量比制备了一系列CeO_(2)-Fe_(2)O_(3)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并将其用于低浓度CH_(4)催化燃烧,利用N_(2)吸脱附、XRD、SEM、H_(2)-TPR、O_(2)-TPD及XPS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了Ce/Fe物质的量比对CeO_(2)-Fe_(2)O_(3)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结构、性能及低浓度CH_(4)催化燃烧反应性能的影响。O_(2)-TPD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铁摩尔分数的增加,CeO_(2)-Fe_(2)O_(3)复合氧化物体相晶格氧的流动性变好;XPS分析结果表明,少量Fe^(3+)的掺入有利于氧空位的形成,而大量Fe^(3+)的引入则会导致氧空位湮灭。氧空位浓度最高的Ce3Fe1复合氧化物不具有最高的CH_(4)转化率。因此,CeO_(2)-Fe_(2)O_(3)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低浓度CH_(4)催化燃烧活性除与氧空位的含量有关外,还与催化剂的晶格氧流动性及Fe_(2)O_(3)的含量等因素有关;晶格氧流动性更好、铁含量更高的Ce1Fe1复合氧化物呈现出最高的CH_(4)转化率,500℃时可将CH_(4)完全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_(2) Fe_(2)o_(3) 低浓度甲烷 催化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掺杂La_(2)O_(3)催化剂上甲烷氧化偶联反应中氧物种迁移及类型对CH_(4)解离影响的DFT研究
7
作者 刘思 章日光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2,共11页
La_(2)O_(3)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甲烷氧化偶联(OCM)反应,但确定该反应中关键氧物种的类型及其对甲烷解离活性的影响仍具有挑战性。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探究了Li掺杂La_(2)O_(3)催化剂上氧迁移过程、氧迁移过程中形成的氧物种类型以... La_(2)O_(3)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甲烷氧化偶联(OCM)反应,但确定该反应中关键氧物种的类型及其对甲烷解离活性的影响仍具有挑战性。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探究了Li掺杂La_(2)O_(3)催化剂上氧迁移过程、氧迁移过程中形成的氧物种类型以及氧物种类型对甲烷解离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Li/Ov-La_(2)O_(3)催化剂,O_(2)在催化剂表面氧空位上形成表面超氧物种O_(2(1st))^(-),随后表面超氧物种O_(2(1st))^(-)中的一个O迁移到次表层形成次表层过氧物种O_(2(2nd))^(2-),即Li/Ov-La_(2)O_(3)-O_(2(2nd))^(2-)催化剂。对于Li/La_(2)O_(3)催化剂,O_(2)解离与催化剂表面晶格氧结合生成两个表面超氧物种O_(2(1st))^(-),随后表面超氧物种O-2中的一个O迁移到次表层形成次表层过氧物种O_(2(2nd))^(2-),即Li/La_(2)O_(3)-O_(2(1st))^(-)+O_(2(2nd))^(2-)催化剂。Li/Ov-La_(2)O_(3)-O_(2(2nd))^(2-)和Li/La_(2)O_(3)-O_(2(1st))^(-)+O_(2(2nd))^(2-)催化剂中的次表层过氧物种O_(2(2nd))^(2-)提高了催化剂的甲烷解离性能,并使甲烷自发解离为吸附态CH_(3)和H。这主要归因于次表层过氧物种O_(2(2nd))^(2-)的存在使得催化剂表面O处于缺电子状态,进而提高了催化剂的甲烷解离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氧化偶联反应 La_(2)o_(3)催化 氧迁移 氧物种 Li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3)O_(4)@SiO_(2)@IL-B/Mo复合纳米材料催化H_(2)O_(2)降解芥子气的机制研究
8
作者 王东博 董彬 +3 位作者 孔令策 杨旭 朱勇兵 赵三平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39-2750,共12页
本研究利用水热法合成Fe_(3)O_(4)纳米微球,通过表层硅烷化和Mo/B掺杂,以及1-甲基-3-丁基咪唑酸氢盐([BMIm]HCO_(3),IL)固载化,制备了Fe_(3)O_(4)@SiO_(2)@IL-B/Mo复合纳米材料.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方... 本研究利用水热法合成Fe_(3)O_(4)纳米微球,通过表层硅烷化和Mo/B掺杂,以及1-甲基-3-丁基咪唑酸氢盐([BMIm]HCO_(3),IL)固载化,制备了Fe_(3)O_(4)@SiO_(2)@IL-B/Mo复合纳米材料.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方法对样品进行表征,确认核壳结构的存在,B和Mo元素成功负载在微球表面.Fe_(3)O_(4)@SiO_(2)@IL-B/Mo催化碱性H_(2)O_(2)对芥子气模拟剂2-氯乙基乙基硫醚(2-CEES)的降解效率提高,其中Fe_(3)O_(4)@SiO_(2)@Mo、Fe_(3)O_(4)@SiO_(2)@IL-Mo效果最佳,30 min对2-CEES的降解率达到99.86%、99.84%,过度氧化率<5%.对化学毒剂降解效果:Fe_(3)O_(4)@SiO_(2)@IL-B/Mo在30 min对糜烂性毒剂(HD)的降解率达99.75%;对神经性毒剂梭曼(GD)降解彻底,残留GD低于检出限.Fe_(3)O_(4)@SiO_(2)@IL-B/Mo通过1-甲基-3-丁基咪唑酸氢盐([BMIm]HCO_(3),IL)局部增溶与B/Mo限域催化的协同作用实现芥子气的高效氧化降解,同时限制过氧钼酸盐/过氧硼酸将亚砜进一步氧化为砜.催化材料循环使用5次后,Fe_(3)O_(4)@SiO_(2)@IL-B/Mo对2-CEES的降解率和材料回收率仍保持在90%以上,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回收利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_(2)o_(2) 芥子气 非均相催化 磁性纳米复合材料 核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酸中H_(2)O_(2)催化分解工艺研究
9
作者 沈伟 李虎 +1 位作者 刘利娟 张铁峰 《化工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2-307,共6页
针对废酸中H_(2)O_(2)催化分解问题,设计小试实验研究,并通过工艺模拟研究装置的节能优化潜力,搭建中试装置验证H_(2)O_(2)催化分解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60 min、搅拌转速75 r/min、催化剂D投加量10 mg/kg的条件... 针对废酸中H_(2)O_(2)催化分解问题,设计小试实验研究,并通过工艺模拟研究装置的节能优化潜力,搭建中试装置验证H_(2)O_(2)催化分解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60 min、搅拌转速75 r/min、催化剂D投加量10 mg/kg的条件下,小试及中试装置的H_(2)O_(2)分解率均可达99.9%以上;氧化还原电位一阶导数可直观反映反应进度,用于判定H_(2)O_(2)分解反应终点;中试装置节能效果明显,蒸汽、循环水消耗量分别可降低65.55%和46.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_(2)o_(2)分解 氧化还原电位 节能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节金助催化剂的d_(z^(2))占据轨道增强光催化合成H_(2)O_(2)
10
作者 黎小芳 王志刚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共3页
太阳能驱动的氧还原反应(ORR)合成过氧化氢(H_(2)O_(2))技术因其可持续生产高附加值H_(2)O_(2)而备受关注[1,2]。为了实现高效的H_(2)O_(2)生成,能够有效分离光生电子并提供活性原子以加速ORR动力学的产H_(2)O_(2)助催化剂已被广泛修饰... 太阳能驱动的氧还原反应(ORR)合成过氧化氢(H_(2)O_(2))技术因其可持续生产高附加值H_(2)O_(2)而备受关注[1,2]。为了实现高效的H_(2)O_(2)生成,能够有效分离光生电子并提供活性原子以加速ORR动力学的产H_(2)O_(2)助催化剂已被广泛修饰到主体光催化剂上[3]。在各种助催化剂中,金(Au)助催化剂因其高稳定性、高导电性和显著的催化活性,在光催化H_(2)O_(2)合成中显示出巨大潜力[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_(2)o_(2)合成 催化 oRR 金助催化 d_(z)^(2)占据轨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Pc/g-C_(3)N_(4)Z型异质结可见光催化氧化苄胺偶联联产H_(2)O_(2)研究
11
作者 刘宇昂 李心忠 +1 位作者 游锦芳 杨艳辉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4-150,157,共8页
通过将酞菁钴(CoPc)在K/Na掺杂的g-C_(3)N_(4)纳米片表面自组装制备了一种稳定的CoPc/K/Na@CN Z型异质结复合材料,将其作为可循环光催化剂,在室温、60 W蓝光LED灯照射下实现了苄胺直接光催化氧化为N-亚苄基苄胺联产H_(2)O_(2)。在最佳... 通过将酞菁钴(CoPc)在K/Na掺杂的g-C_(3)N_(4)纳米片表面自组装制备了一种稳定的CoPc/K/Na@CN Z型异质结复合材料,将其作为可循环光催化剂,在室温、60 W蓝光LED灯照射下实现了苄胺直接光催化氧化为N-亚苄基苄胺联产H_(2)O_(2)。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得到N-亚苄基苄胺和过氧化氢,苄胺的转化率为97%,过氧化氢产率为113.7μmol/(g·h)。在简单离心、溶剂洗涤并在真空下干燥后,将CoPc/K/Na@CN异质结复合材料回收利用5次,其光催化活性基本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结 g-C_(3)N_(4) 酞菁钴 苄胺氧化 过氧化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含五配位Al^(3+)的γ-Al_(2)O_(3)载体的合成及蒽醌加氢制H_(2)O_(2)催化性能评价
12
作者 黄丹颖 杨卫亚 +3 位作者 程栖桐 白红鑫 周明东 陈阳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73-1078,共6页
以硝酸铝和尿素为原料,通过水热法成功合成富含五配位Al^(3+)的γ-Al_(2)O_(3)载体,采用XRD、SEM、STEM-HAADF、27Al MAS NMR、N_(2)吸附-脱附等手段表征了载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并对采用该载体制备的Pd/Al_(2)O_(3)催化剂进行了蒽醌加氢... 以硝酸铝和尿素为原料,通过水热法成功合成富含五配位Al^(3+)的γ-Al_(2)O_(3)载体,采用XRD、SEM、STEM-HAADF、27Al MAS NMR、N_(2)吸附-脱附等手段表征了载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并对采用该载体制备的Pd/Al_(2)O_(3)催化剂进行了蒽醌加氢制H_(2)O_(2)的初步性能评价。表征结果显示,合成的载体中的五配位Al^(3+)相对含量可达40.88%(w),微观粒子呈棒状,棒的长度1~4μm,直径0.1~0.3μm,BET比表面积可达494 m^(2)/g;所制备的Pd/Al_(2)O_(3)催化剂中Pd纳米粒子分散良好,平均粒径为3.51 nm,且分布较窄。评价结果表明,该催化剂相对于参比剂具有较高的加氢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五配位Al^(3+) Pd/Al_(2)o_(3)催化 活性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掺杂TiO_(2)-Fe_(2)O_(3)/C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洁 张佳 +1 位作者 陈连喜 吕博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0-214,共5页
为寻找一种简便且具有良好孔结构的光催化剂合成路径,提升并拓宽其光催化应用范围,通过将N掺杂的双金属Ti-Fe MOFs在500℃的空气气氛中直接热解制备N掺杂TiO_(2)-Fe_(2)O_(3)/C纳米结构。获得的产物显示出独特的树枝状结构,且具有较大... 为寻找一种简便且具有良好孔结构的光催化剂合成路径,提升并拓宽其光催化应用范围,通过将N掺杂的双金属Ti-Fe MOFs在500℃的空气气氛中直接热解制备N掺杂TiO_(2)-Fe_(2)O_(3)/C纳米结构。获得的产物显示出独特的树枝状结构,且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和良好的介孔结构。同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证实,在空气条件下煅烧后,衍生物仍保留了N和C成分。此外,将制备的N掺杂树枝状双金属结构多孔材料作为光催化剂用于降解亚甲基蓝(MB)染料。结果表明:N掺杂TiO_(2)-Fe_(2)O_(3)/C比N掺杂非Fe参与的TiO_(2)/C和非N非Fe掺杂TiO_(2)/C具有更好的光催化性能,且N掺杂TiO_(2)-Fe_(2)O_(3)/C对MB染料的有效降解率达到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基-MoFs Fe基-MoFs Tio_(2)-Fe_(2)o_(3)/C N掺杂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评价Fe^(0)/H_(2)O_(2)处理染料废水的生物毒性变化
14
作者 贾艳萍 马艳菊 +2 位作者 郑如 郭嘉炜 张兰河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322-4332,共11页
通过分析小球藻的生长指标(生长率和抑制率)、光合作用指标(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蛋白质含量、多糖含量和抗氧化酶活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等指标的变化,以典型的三苯甲烷类染料(结晶紫)... 通过分析小球藻的生长指标(生长率和抑制率)、光合作用指标(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蛋白质含量、多糖含量和抗氧化酶活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等指标的变化,以典型的三苯甲烷类染料(结晶紫)和吩嗪类染料(藏红T)作为研究对象,考察染料废水经Fe^(0)/H_(2)O_(2)工艺处理前后的生物毒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延长,小球藻生长率下降,抑制率上升,染料废水原水显著抑制小球藻细胞的生长.与原水相比,处理后的出水中小球藻的叶绿素a升高22.01%,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降低12.97%和16.02%;SOD和CAT含量升高15.13%和12.5%,MDA含量降低23.97%.原水中小球藻的蛋白质含量较低,处理后出水中小球藻的蛋白质含量较高;与原水相比,出水中小球藻的多糖含量呈降低趋势.通过EPI Suite软件进行藻类毒性预测可知,结晶紫与藏红T降解的中间产物对鱼类、水蚤和绿藻的毒性明显降低.因此,Fe^(0)/H_(2)O_(2)体系可有效降低染料废水的生物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Fe^(0)/h_(2)o_(2) 染料废水 预测 生物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Br/α-Bi_(2)O_(3)异质结复合物的构建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15
作者 李娟 高亚辉 +3 位作者 吴春来 窦宝宝 张毅博 张梦琪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4-210,共7页
采用原位沉淀法构建BiOBr/α-Bi_(2)O_(3)异质结复合物,在α-Bi_(2)O_(3)微棒表面紧密组装BiOBr纳米片。与单一α-Bi_(2)O_(3)或BiOBr相比,BiOBr/α-Bi_(2)O_(3)异质结复合物表现出更优的可见光下催化降解环丙沙星(CIP)和灭活大肠杆菌(E... 采用原位沉淀法构建BiOBr/α-Bi_(2)O_(3)异质结复合物,在α-Bi_(2)O_(3)微棒表面紧密组装BiOBr纳米片。与单一α-Bi_(2)O_(3)或BiOBr相比,BiOBr/α-Bi_(2)O_(3)异质结复合物表现出更优的可见光下催化降解环丙沙星(CIP)和灭活大肠杆菌(E.coli)的性能,其中BOB/BO-3具有最优的光催化活性,60min时CIP的降解率可达86.8%,其反应速率常数为α-Bi_(2)O_(3)和BiOBr的12.8倍和4.0倍,100min可将菌液浓度为1×10^(7)cfu/mL的E.coli全部灭活。基于匹配的能带结构、良好的异质结界面和高效的光生载流子分离,BiOBr/α-Bi_(2)O_(3)异质结复合物展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性能,空穴(h+)和羟基自由基(·OH)是氧化降解CIP和破坏E.coli细胞的主要活性基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Br/α-Bi_(2)o_(3)复合物 催化 降解 环丙沙星 灭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Cl/Bi_(2)O_(2)CO_(3)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16
作者 王艳 王换换 +2 位作者 刘慧 马文萱 王国永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5-130,共6页
以BiCl_(3)为原料,通过调控Na_(2)CO_(3)用量制备不同的光催化剂,并利用XRD、FT-IR、UV-DRS、XPS、PL等表征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利用水解法成功合成了BiOCl、Bi_(2)O_(2)CO_(3)和BiOCl/Bi_(2)O_(2)CO_(3)光催化剂,三者均为宽带... 以BiCl_(3)为原料,通过调控Na_(2)CO_(3)用量制备不同的光催化剂,并利用XRD、FT-IR、UV-DRS、XPS、PL等表征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利用水解法成功合成了BiOCl、Bi_(2)O_(2)CO_(3)和BiOCl/Bi_(2)O_(2)CO_(3)光催化剂,三者均为宽带隙半导体,在可见光下对有色染料有去除效果,主要归功于敏化作用。得益于催化和敏化的联合作用,这些催化剂在全光作用下呈现出较高的去除率,其中BiOCl/Bi_(2)O_(2)CO_(3)催化剂性能最佳。同时,还对其光敏化和光催化的机理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 BioCl BioCl/Bi_(2)o_(2)Co_(3) Bi_(2)o_(2)Co_(3) 异质结 水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Fe_(2)O_(3)催化剂的制备及在稠油降黏中的应用
17
作者 李晶晶 杨福祥 +2 位作者 唐晓东 赵付英 王顺国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1-585,共5页
以水热法合成纳米催化剂,探讨其合成条件对纳米催化剂尺寸的影响并研究其对稠油的降黏效果。先通过水热法合成5种纳米催化剂,比较其水热稳定性。以水热稳定性最好的纳米Fe_(2)O_(3)为核心,通过激光散射实验,筛选出制备纳米Fe_(2)O_(3)... 以水热法合成纳米催化剂,探讨其合成条件对纳米催化剂尺寸的影响并研究其对稠油的降黏效果。先通过水热法合成5种纳米催化剂,比较其水热稳定性。以水热稳定性最好的纳米Fe_(2)O_(3)为核心,通过激光散射实验,筛选出制备纳米Fe_(2)O_(3)的最佳反应条件,即用0.05 mol/L 1-丁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Bmim]Cl)活性剂辅助三氯化铁和乙酸钾(摩尔比为1∶3)在110℃下反应8 h制备纳米Fe_(2)O_(3)。最后,使用纳米Fe_(2)O_(3)对稠油进行降黏,稠油的降黏率为45.83%。实验结果有利于纳米催化剂的改造以及提高稠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合成 纳米Fe_(2)o_(3) 催化 稠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Ce-Al_(2)O_(3)球形颗粒的制备及其催化燃烧环己烷性能
18
作者 尤生萍 付换然 +2 位作者 秦璐 王康 王希涛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0,共6页
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大量排放会导致环境污染和健康危害,催化燃烧是高效降解VOCs的重要手段之一.采用海藻酸盐溶胶-凝胶法合成了MnCe-Al_(2)O_(3)球形颗粒作为环己烷催化燃烧催化剂,结果表明,Mn催化剂中适当添加Ce可提高MnOx的分散性,... 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大量排放会导致环境污染和健康危害,催化燃烧是高效降解VOCs的重要手段之一.采用海藻酸盐溶胶-凝胶法合成了MnCe-Al_(2)O_(3)球形颗粒作为环己烷催化燃烧催化剂,结果表明,Mn催化剂中适当添加Ce可提高MnOx的分散性,降低催化剂H_(2)-TPR还原温度.催化剂中Mn和Ce摩尔比为3∶1、煅烧温度650℃时,催化剂催化燃烧环己烷活性最高,可以在345℃实现环己烷的完全转化.反应24 h后,催化剂仍显示出几乎100%的环己烷转化率,表现了良好的催化稳定性.与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相比,MnCe-31-Al_(2)O_(3)-650催化剂活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MnCe-Al_(2)o_(3)球形颗粒 海藻酸盐溶胶-凝胶法 催化燃烧 环己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过氧化氢(H_(2)O_(2))影响非生物胁迫下植物生长与生理代谢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殷缘 程爽 +4 位作者 刘定豪 邓晓霞 李凯月 王竞红 蔺吉祥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 H_(2)O_(2))作为一种重要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信号分子,通过调控氧化还原反应参与细胞应答各种胁迫信号,在植物抗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适量的外源H_(2)O_(2)能够缓解非生物胁迫对... 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 H_(2)O_(2))作为一种重要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信号分子,通过调控氧化还原反应参与细胞应答各种胁迫信号,在植物抗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适量的外源H_(2)O_(2)能够缓解非生物胁迫对植物的伤害,甚至可加快其生长和发育进程,例如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等。此外,H_(2)O_(2)具有无色无毒、强光下易分解等环境友好特性。因此,深入探索其在非生物胁迫下对植物生长与生理代谢的影响尤为重要,对于未来广泛应用H_(2)O_(2)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抗逆性等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基于此,本文归纳与总结了在非生物胁迫条件下外源H_(2)O_(2)调节植物生长与生理的研究进展,从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以及光合作用、抗氧化防御系统的生理响应两大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明晰植物的响应机制,以期为未来H_(2)O_(2)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过氧化氢(h_(2)o_(2)) 非生物胁迫 植物生长调节剂 生长 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Fenton技术降解新污染物:H_(2)O_(2)由额外投加到原位生成
20
作者 王杰 岳钦艳 +2 位作者 李倩 高悦 高宝玉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9-17,27,共10页
水中的新污染物因其生物毒性、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对人体健康和水环境构成潜在威胁。由于传统水处理技术难以有效去除新污染物,导致其在水体中长期残留。因此,开发新污染物的高效去除技术已成为环境生态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高... 水中的新污染物因其生物毒性、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对人体健康和水环境构成潜在威胁。由于传统水处理技术难以有效去除新污染物,导致其在水体中长期残留。因此,开发新污染物的高效去除技术已成为环境生态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高级氧化技术(AOPs)因其能够产生多种活性物质并有效降解新污染物而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基于H_(2)O_(2)的类芬顿(Fenton)技术因H_(2)O_(2)成本低、氧化能力强且环境友好等优势,广泛应用于新污染物的去除。本文综述了基于H_(2)O_(2)的类芬顿技术,包括紫外光活化H_(2)O_(2)(UV/H_(2)O_(2))技术、非均相催化H_(2)O_(2)技术以及H_(2)O_(2)原位生成-活化技术,在水环境中新污染物去除领域的研究进展。以上技术可实现H_(2)O_(2)由外源投加向原位生成的转变,进而避免了H_(2)O_(2)生产、运输及存储过程的经济成本和安全隐患,为新污染物的绿色、高效去除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污染物 UV/h_(2)o_(2) 非均相催化h_(2)o_(2) 催化 h_(2)o_(2)原位生成-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