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适用于中国夏季暴雨系统诊断的非地转Q矢量k方程 被引量:10
1
作者 彭春华 洪国平 胡伯威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83-492,共10页
根据中国夏季暴雨系统的有关特点,导出一种适用于低层(850 h Pa 附近)单层ω诊断的非地转ω方程,它有别于迄今各种以“平衡方程”约束的非地转 ω方程。其中还适当地隐含非绝热作用,也包含了低层摩擦强迫。整个强迫场仍可写... 根据中国夏季暴雨系统的有关特点,导出一种适用于低层(850 h Pa 附近)单层ω诊断的非地转ω方程,它有别于迄今各种以“平衡方程”约束的非地转 ω方程。其中还适当地隐含非绝热作用,也包含了低层摩擦强迫。整个强迫场仍可写成一种简洁直观的矢量( Q)散度形式,以便应用于一般气象台业务分析预报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地转q矢量 暴雨系统诊断 Ω方程 降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非地转Q矢量之间的定量比较 被引量:6
2
作者 岳彩军 寿亦萱 +2 位作者 寿绍文 曾刚 王咏青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08-618,共11页
结合“海棠”台风在2005年7月19日08:00~20日08:00再次登陆福建省24h期间所造成的降水过程,在WRF模式成功地模拟了此次降水过程的基础上,利用模式模拟输出结果,通过计算900~600hPaQ矢量散度的气柱平均值、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 结合“海棠”台风在2005年7月19日08:00~20日08:00再次登陆福建省24h期间所造成的降水过程,在WRF模式成功地模拟了此次降水过程的基础上,利用模式模拟输出结果,通过计算900~600hPaQ矢量散度的气柱平均值、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场,定量比较分析了非地转干Q矢量、非地转湿Q矢量及改进的湿Q矢量的诊断能力差异,结果表明:(1)非地转干Q矢量、非地转湿Q矢量及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辐合场,对同期模拟雨区都具有一定指示作用,同时,非地转湿Q矢量和改进的湿Q矢量的散度辐合强度都较非地转干Q矢量散度辐合强度强,且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辐合强度强于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辐合强度,尤其是在主雨区表现的更为明显。相对来讲,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辐合场对雨区的反映能力最强。(2)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与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范围几乎相同,且明显较非地转干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雨区范围大,相对来讲,与同期模拟降水场的雨区更接近。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强度最强,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强迫次之,非地转干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强度最弱。三种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强度都明显弱于同期模式模拟的降水强度,相对来讲,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强度更接近于模拟的降水强度。(3)三种Q矢量散度场以及强迫产生的降水场之间的差异,充分表明此次台风降水过程中伴有大量的大尺度稳定水汽凝结潜热和对流水汽凝结潜热释放,考虑了水汽凝结潜热加热作用的非地转湿Q矢量与改进的湿Q矢量,对降水反映能力均较非地转干Q矢量有所改进,尤其是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地q矢量 改进的非地湿q矢量 q矢量散度 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地转湿Q矢量分解在暴雨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3
作者 杨晓霞 沈桐立 +2 位作者 刘还珠 薛德强 万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64-475,共12页
利用非地转湿Q矢量对山东省春秋季两次罕见的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期间都有较强的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产生上升运动,形成暴雨。这一结果也表明凝结潜热加热对暴雨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进一步把非地转湿Q矢量... 利用非地转湿Q矢量对山东省春秋季两次罕见的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期间都有较强的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产生上升运动,形成暴雨。这一结果也表明凝结潜热加热对暴雨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进一步把非地转湿Q矢量分解为平行于等位温线和垂直于等位温线两部分。揭示在这两场暴雨过程中,虽然都有中尺度和大尺度辐合上升运动作用的叠加,但在春季暴雨的个例中,垂直于等位温线的非地转湿Q矢量的辐合与总的非地转湿Q矢量的辐合相接近,暴雨以中尺度上升运动为主。而在秋季暴雨的个例中,平行于等位温线的非地转湿Q矢量的辐合与总的非地转湿Q矢量的辐合在形状上相似,在强度上偏强,暴雨的上升运动以大尺度为主,中间夹杂着中小尺度的上升运动,降水以混合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暴雨 非地湿q矢量 分解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地转湿Q矢量在北上台风“桃芝”造成山东大暴雨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4
作者 高留喜 丛春华 李本亮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3-538,共6页
利用非地转湿Q矢量方法诊断分析了北上台风"桃芝"减弱后的低压造成的山东半岛2001年8月1日的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负值区与暴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低层925hPa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对未来6~12h的强降水有... 利用非地转湿Q矢量方法诊断分析了北上台风"桃芝"减弱后的低压造成的山东半岛2001年8月1日的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负值区与暴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低层925hPa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对未来6~12h的强降水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明显优于常用的诊断物理量散度、水汽通量散度。925hPa层次增温、增湿明显,可能是非地转湿Q矢量在这次台风暴雨中925hPa层次比850hPa具有指示意义的部分原因。可见非地转湿Q矢量是预报山东暴雨的一种有效工具,在山东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预报分析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山东的暴雨预报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地湿q矢量 台风“桃芝” 暴雨 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非地转湿Q矢量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李英 张腾飞 郭荣芬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59-264,共6页
应用非地转湿 Q矢量 (Q* )理论 ,对 2 0 0 1年 5月 3 1日至 6月 2日发生在云南的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非地转湿 Q矢量辐合区是暴雨发生的有利区域 ;非地转湿 Q矢量的垂直分布反映了次级环流的方向和强弱 。
关键词 暴雨 非地湿q矢量 次级环流 云南 天气过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螺旋度和非地转湿Q矢量的一次东移高原低涡强降水过程分析 被引量:42
6
作者 黄楚惠 李国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9-326,共8页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以及常规观测的地面和高空资料,应用螺旋度和非地转湿Q矢量原理,对2000年7月9~15日一例东移高原低涡产生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z-螺旋度水平分布对低涡中心的...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以及常规观测的地面和高空资料,应用螺旋度和非地转湿Q矢量原理,对2000年7月9~15日一例东移高原低涡产生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z-螺旋度水平分布对低涡中心的移动、降水落区和强降水中心的分布具有较好指示性,强降水中心发生在500 hPaz-螺旋度梯度值最大的区域。z-螺旋度分布能较好地反映暴雨发生时大气的动力学特征,暴雨区上空,高层负涡度辐散与低层正涡度辐合相配合,是触发暴雨的动力机制。相对螺旋度更能全面地反映降水落区及降水中心分布情况,并对未来6 h后的降水落区及走向具有较好的预报性,强降水中心发生在相对螺旋度正、负中心连线梯度最大值的正值一侧。低层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的辐合区与降水区相对应,辐合中心与强降水中心基本吻合,是降水落区定性诊断分析的有力工具;湿Q矢量散度的垂直分布对未来6 h降水的落区和移动预报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 诊断分析 螺旋度 非地湿q矢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地转湿Q矢量及其在华北特大台风暴雨中的应用 被引量:98
7
作者 姚秀萍 于玉斌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36-446,共11页
在非地转 Q矢量的基础上 ,考虑天气系统发展的主要热力强迫因子——非绝热加热作用 ,引入非地转湿 Q矢量的概念 ,并推导出其表达式以及用非地转湿 Q矢量散度为唯一强迫项所表示的非地转ω方程。同时 ,用非地转湿 Q矢量分析方法诊断了由... 在非地转 Q矢量的基础上 ,考虑天气系统发展的主要热力强迫因子——非绝热加热作用 ,引入非地转湿 Q矢量的概念 ,并推导出其表达式以及用非地转湿 Q矢量散度为唯一强迫项所表示的非地转ω方程。同时 ,用非地转湿 Q矢量分析方法诊断了由北上台风倒槽引起的一次华北特大暴雨过程 ;结果表明 ,非地转湿 Q矢量能较清楚地揭示暴雨过程系统的演变 ;通过比较非地转湿 Q矢量、垂直速度和不考虑“湿”过程的“干”Q矢量散度与暴雨落区的配置关系 ,结果发现 ,非地转湿 Q矢量与降水落区存在最佳的对应关系 ,非地转湿 Q矢量散度负值区能较好地预报出未来 6h的降水落区 ,而且其中心数值的大小与未来 6h降水的强度存在正相关的对应关系 ,从而说明非地转湿 Q矢量对于暴雨天气系统诊断和预报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工具 ,其散度负值区可以作为未来 6h降水落区预报的重要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地湿q矢量 凝结潜热 台风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地转湿Q矢量的改进及其应用 被引量:23
8
作者 刘汉华 寿绍文 周军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6-93,共8页
在完全考虑非绝热加热项作用的前提下,从原始方程出发,推导出改进后的非地转湿Q矢量(Qq),以及用其散度作强迫项的ω方程,将其应用于一次梅雨锋暴雨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非地转湿Q矢量对同时刻地面降水的反映能力较岳彩军改进的湿... 在完全考虑非绝热加热项作用的前提下,从原始方程出发,推导出改进后的非地转湿Q矢量(Qq),以及用其散度作强迫项的ω方程,将其应用于一次梅雨锋暴雨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非地转湿Q矢量对同时刻地面降水的反映能力较岳彩军改进的湿Q矢量(QM)、原非地转湿Q矢量(Q*)、非地转Q矢量(Q#)有显著的提高;在整个梅雨锋暴雨过程中,500hPa高度上的Qq矢量散度辐合场的辐合强度及其辐合中心位置对同时刻的降水强度及雨区位置有非常好的指示作用;Qq矢量的垂直分布揭示了次级环流的方向和强弱,暴雨位于次级环流的上升支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后的非地湿q矢量 梅雨锋暴雨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地转湿Q矢量在台风“云娜”暴雨过程中的分析应用 被引量:22
9
作者 颜琼丹 蔡亲波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05-509,共5页
应用非地转湿Q矢量理论,对2004年8月12-15日台风“云娜”登陆后造成的大范围持续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非地转湿Q矢量能比较清楚地揭示台风暴雨的演变过程,非地转湿Q矢量的散度负值区和流场辐合区与未来12小时的强降水落区有... 应用非地转湿Q矢量理论,对2004年8月12-15日台风“云娜”登陆后造成的大范围持续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非地转湿Q矢量能比较清楚地揭示台风暴雨的演变过程,非地转湿Q矢量的散度负值区和流场辐合区与未来12小时的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非地转湿Q矢量的散度的垂直分布能够反映台风外围对流发展的深度,对判断台风在陆地上的维持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地湿q矢量 暴雨 台风“云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地转湿Q矢量对0505号“海棠”台风特大暴雨过程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郑沛群 董美莹 +1 位作者 郝世峰 岳彩军 《海洋预报》 2008年第3期72-80,共9页
利用NCEP和地面雨量资料,应用非地转湿Q矢量三维结构对2005年"海棠"台风在浙江造成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研究,结果表明: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发生地区上空非地转湿Q矢量在低层存在强烈辐合,辐合区的垂直伸展深度和随高度的变化... 利用NCEP和地面雨量资料,应用非地转湿Q矢量三维结构对2005年"海棠"台风在浙江造成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研究,结果表明: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发生地区上空非地转湿Q矢量在低层存在强烈辐合,辐合区的垂直伸展深度和随高度的变化倾向能预示未来降水的强度和移动趋势;多数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发生地850hPa高度的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极大值与降水极大值存在12h的滞后相关,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发生地的辐合值往往在50×10hPas和150×10hPas以上,平均辐合极大值分别达到了121.89×10hPas和237.65×10hPas;850hPa的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水平分布对未来12h台风强降水的落区有较好指示意义,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落区常位于强辐合区附近;850hPa非地转湿Q矢量流场的中尺度辐合线的活动与强雨区的移动相对应,两者走向也基本一致,能预示出后期台风大暴雨和特大暴雨落区演变的一些细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地湿q矢量 海棠台风 大暴雨 特大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准地转垂直运动方程对Q矢量的进一步探讨 被引量:8
11
作者 周小刚 柳士俊 +1 位作者 王秀明 陶祖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495-2502,共8页
Q矢量是诊断大气大尺度垂直运动的重要物理量.在f平面近似下,从原始运动方程组出发可以推导出Q矢量以及相关的半地转Q矢量、非地转Q矢量和湿Q矢量等表达式,但这种传统的推导方法没有考虑大气准地转运动的属性.本文利用数学物理变换,直... Q矢量是诊断大气大尺度垂直运动的重要物理量.在f平面近似下,从原始运动方程组出发可以推导出Q矢量以及相关的半地转Q矢量、非地转Q矢量和湿Q矢量等表达式,但这种传统的推导方法没有考虑大气准地转运动的属性.本文利用数学物理变换,直接从准地转"方程出发推导出Q矢量及其相关表达式,从而克服了传统方法在大气准地转运动属性表达方面的缺陷,并进一步讨论了传统方法在Q矢量相关表达式推导和物理意义表达方面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矢量 地转ω方程 地转q矢量 非地转q矢量 湿q矢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2010年一次锋面暴雨致灾的非地转湿Q矢量诊断分析
12
作者 胡建明 朱敬海 邹玉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6期13016-13018,共3页
应用非地转湿Q矢量理论对2010年6月1~2日广西一次锋面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高空槽东移、850 hPa切变线南压、地面冷空气南下是此次广西前汛期锋面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非地转湿Q矢量的垂直分布反映了次级环流的方向和... 应用非地转湿Q矢量理论对2010年6月1~2日广西一次锋面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高空槽东移、850 hPa切变线南压、地面冷空气南下是此次广西前汛期锋面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非地转湿Q矢量的垂直分布反映了次级环流的方向和强弱,暴雨落区位于次级环流的上升支附近;低层850 hPa等Q*x值线梯度最大区域和较强的.Q*负值区重叠的区域与未来24 h暴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锋面暴雨 致灾 非地湿q矢量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鞍型场环流背景下高原东部切变线降水的湿Q矢量诊断分析 被引量:29
13
作者 李山山 李国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17-329,共13页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和中国自动气象站与CMORPH融合的逐时降水资料,采用非地转湿Q矢量和水汽通量散度,对2013年7月28—29日一次高原东部切变线引起的强降水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强的辐合切变线沿着变形场的...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和中国自动气象站与CMORPH融合的逐时降水资料,采用非地转湿Q矢量和水汽通量散度,对2013年7月28—29日一次高原东部切变线引起的强降水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强的辐合切变线沿着变形场的拉伸轴分布,切变线位于上升区和下沉区之间。500 h Pa非地转湿Q矢量与未来6 h的累积降水中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水汽通量散度场显示水汽辐合带基本位于切变线上,风场的分布对水汽的辐合作用尤为重要。水汽辐合带和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带的重叠区对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变线 变形场 非地湿q矢量 水汽通量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Q矢量在皖东一次特大暴雨中的比较分析
14
作者 贾天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844-2847,共4页
运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皖东一次特大暴雨期间准地转Q矢量、非地转Q矢量、非地转湿Q矢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第1场强降水时段暴雨区附近中小尺度系统强迫作用明显,而梅雨锋系统性的强迫作用不强,并且凝结潜热... 运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皖东一次特大暴雨期间准地转Q矢量、非地转Q矢量、非地转湿Q矢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第1场强降水时段暴雨区附近中小尺度系统强迫作用明显,而梅雨锋系统性的强迫作用不强,并且凝结潜热加热对该时段的暴雨作用明显;第2场强降水时段皖东暴雨是梅雨锋系统性强迫和中小尺度系统共同作用引发的系统性暴雨,凝结潜热加热对该时段的暴雨作用同样明显。分析3种Q矢量湿锋生函数可以看出该次梅雨锋锋生锋消的过程。第1场强降水时段后期凝结潜热加热释放引起了非绝热锋生,进而加大冷暖气团之间水平位温梯度,加强了次级环流,导致第2场强降水的时段锋生明显强于第1场强降水时段,进而促进降水的进一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地转q矢量 非地转q矢量 非地湿q矢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汛期江淮切变线暴雨与非暴雨演变过程的合成对比分析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晓容 张雪蓉 濮梅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9-209,共11页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梅汛期江淮切变线暴雨类个例与切变线非暴雨类个例演变过程进行了合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形成暴雨切变线的演变历程中,存在南北风加强,切变线发展,且西南风急流引起的风速辐合加强了低空辐合。同时...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梅汛期江淮切变线暴雨类个例与切变线非暴雨类个例演变过程进行了合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形成暴雨切变线的演变历程中,存在南北风加强,切变线发展,且西南风急流引起的风速辐合加强了低空辐合。同时江苏处于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侧,高低空急流相耦合,形成了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动力机制,降水过程中动力结构配置的演变特征十分鲜明。切变线南侧热力不稳定条件较好,水汽输送丰富,水汽辐合强烈,这些都有利于暴雨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因为动力、热力条件强度的不同对应不同强度的降水,区域性大暴雨的动力系统比一般暴雨更深厚,不稳定条件更强,水汽输送也更充沛。而切变线非暴雨类中,高低空风场的配置不利于降水的增强。南北风增强不明显,切变线不能得到发展,同时其南侧西南风急流没有建立,风速辐合较弱。高空急流核远离江苏,江苏上空的辐散场很弱,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动力机制未能建立,动力结构的配置演变特征不明显。切变线南侧的热力不稳定度也不如暴雨类强,水汽的辐合较弱,不利于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切变线 高低空急流 非地湿q矢量 垂直螺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0506大暴雨的成因探讨 被引量:19
16
作者 郑彬 林爱兰 +3 位作者 袁金南 谷德军 李春晖 梁建茵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5-140,共6页
2005年6月18~25日,广东省出现罕见的持续强降水过程(0506大暴雨),造成广东省巨大的经济损失。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的非地转Q矢量、假相当位温和经向环流对这次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地区的对流系统北移并多日滞留在广东... 2005年6月18~25日,广东省出现罕见的持续强降水过程(0506大暴雨),造成广东省巨大的经济损失。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的非地转Q矢量、假相当位温和经向环流对这次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地区的对流系统北移并多日滞留在广东地区是0506大暴雨的一个直接原因,它是南海夏季风活动的一个表现;广东0506大暴雨有明显的南北两个主要的降水区域,其中南边是季风对流降水,而北部则属于锋面降水雨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大暴雨 非地转q矢量 南海夏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418号台风艾莉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21
17
作者 杨宇红 沈新勇 +1 位作者 林两位 寿绍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1-87,共7页
利用MM5数值模拟的输出资料和常规资料对2004年8月25—26日台风艾莉造成福建省特大暴雨的物理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台风转向西南横穿福建全省是造成大范围暴雨的关键,而台风外围风场不对称分布是台风转向的原因之一。台风暴雨区位... 利用MM5数值模拟的输出资料和常规资料对2004年8月25—26日台风艾莉造成福建省特大暴雨的物理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台风转向西南横穿福建全省是造成大范围暴雨的关键,而台风外围风场不对称分布是台风转向的原因之一。台风暴雨区位于对流有效位能(CAPE)高值区、总风暴相对螺旋度中心、对流层低层湿非地转Q矢量散度辐合辐散交界处。敏感性数值试验表明地形对垂直运动有明显影响,并且影响暴雨强度及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暴雨 对流有效位能(CAPE) 总风暴相对螺旋度 湿非地转q矢量 数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性台风Winnie(9711)环流中的锋生现象 被引量:31
18
作者 李英 陈联寿 雷小途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29-639,共11页
基于T106一日四次1.125°×1.125°格点资料,采用非地转湿Q矢量对登陆台风Winnie(9711)变性加强过程中环流内的锋生现象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Winnie变性加强与其环流内的中尺度锋生过程密切相关,其低层环流中可发现包围... 基于T106一日四次1.125°×1.125°格点资料,采用非地转湿Q矢量对登陆台风Winnie(9711)变性加强过程中环流内的锋生现象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Winnie变性加强与其环流内的中尺度锋生过程密切相关,其低层环流中可发现包围台风中心的环状锋生现象。其中,北侧锋带与西侧锋带在结构、性质上有所不同,北侧锋具有暖锋特征,而西侧锋具有冷锋特点。台风残余低压环流中心位于两条锋带的交汇处,其变性加强过程类似于一个温带气旋在地面锋上的发展过程。Winnie变性加强过程中,北侧暖锋锋生强,锋面次级环流明显,降水区主要出现在该锋带附近。西侧冷锋锋生弱,无明显锋面次级环流,降水不明显。强锋生区首先在台风上空高层产生,随后增强下传,加强了低层锋生过程。中低层锋生强度以及锋上垂直运动与凝结潜热作用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变性加强 锋生 非地湿q矢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7月河套气旋强烈发展时的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梁丰 陶诗言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77-585,共9页
采用位涡理论对1998年7月4—7日的一次河套气旋强烈发展中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夏季河套气旋的强烈发展是在高层正位涡平流和低层暖平流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高空双急流结构产生的强烈辐散加强了低层辐合,有利于气旋的加... 采用位涡理论对1998年7月4—7日的一次河套气旋强烈发展中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夏季河套气旋的强烈发展是在高层正位涡平流和低层暖平流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高空双急流结构产生的强烈辐散加强了低层辐合,有利于气旋的加强。强降水出现在河套气旋强烈发展过程中,是由高层冷空气与季风涌带来的西南暖湿气流辐合而引起的大尺度降水过程。在这次气旋强烈发展过程中,对流层低层到中上层均出现强的上升气流,使得南方深厚的暖湿空气不断随西南风流入暴雨区上空。暴雨发生时,华北地区处于地面Ω型的θse高能舌之中,其上空500 hPa存在一个由大尺度动力强迫形成的东北—西南向的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带,对流云带与Q矢量辐合中心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气旋 位涡 非地湿q矢量 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陆强台风“凤凰”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高琦 徐明 +1 位作者 赖安伟 汪小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2期20053-20058,20104,共7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6 h再分析资料、NCEP/NCAR地表潜热通量一日4次再分析资料以及TBB资料等,对2008年第8号强台风"凤凰"登陆引起的暴雨进行了深入的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充沛的水汽以及层结不稳定为...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6 h再分析资料、NCEP/NCAR地表潜热通量一日4次再分析资料以及TBB资料等,对2008年第8号强台风"凤凰"登陆引起的暴雨进行了深入的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充沛的水汽以及层结不稳定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和热力条件;高层有明显的辐散,低层有明显的辐合,且从低层到高层伴随着很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螺旋度的大值中心的演变基本反映了台风中心的移动方向,而强降水一般发生在正螺旋大值中心的右侧,且梯度大的一侧比梯度小的一侧降水强度更大;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中心对应未来12 h强降水的发生区,对判断台风在陆上的运动、维持也有一定的意义;地表潜热通量在此次暴雨过程的各个时段均为正值,其向上输送和强弱变化对台风强度的维持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台风“凤凰” 螺旋度 非地湿q矢量 暴雨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