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有限责任公司问题研究——以农民股东与非农民股东的利益冲突及其平衡为视角 被引量:17
1
作者 吴义茂 吴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3-80,共8页
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事实上的保障性,在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中,对农民股东与非农民股东实行区别对待并对其权利义务进行差异化配置具有现实必要性,但由此会产生农民股东与非农民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优先股作为股权配置... 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事实上的保障性,在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中,对农民股东与非农民股东实行区别对待并对其权利义务进行差异化配置具有现实必要性,但由此会产生农民股东与非农民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优先股作为股权配置的自治性安排,与农民股东的股权具有契合性,本文运用优先股理论对平衡农民股东与非农民股东的利益冲突提出了八个方面的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承包经营权 入股 农民股东 非农民股东 利益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农民与非流动农民的现代性比较研究——对豫北一个村落的调查 被引量:11
2
作者 申存慧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9-53,共5页
本文采用英格尔斯的OM—3量表,对豫北一个流动性比较小的村落中流动性与非流动性农民的现代性的研究,发现流动与非流动农民的现代性呈现无差化状态。而城市体验的缺位、流动的同质性及所进入行业的低现代性是造成“无差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流动农民 流动农民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过程中农民非劳动收入的增加途径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苏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81-82,共2页
城市化为农民群体获取非劳动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而由于投资观念、分配制度以及保障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在当前农村,农民群体并未能充分利用城市化的发展机遇增加自身的非劳动收入。应从政策宣传、制度保障以及模式推广等方面入手,引导... 城市化为农民群体获取非劳动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而由于投资观念、分配制度以及保障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在当前农村,农民群体并未能充分利用城市化的发展机遇增加自身的非劳动收入。应从政策宣传、制度保障以及模式推广等方面入手,引导农村居民科学理财,拓宽就业渠道及经营业务,从而实现农民非劳动收入的有效提高,进而为农村经济发展找到新的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农民劳动收入 增加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适应中引导——陕南农民读书调查
4
作者 何大凡 张孔明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0-41,共2页
在适应中引导———陕南农民读书调查·何大凡张孔明为了了解农民的读书情况,使图书有效地为农村现代化服务,我们对陕南农村进行了为期半月的调查。本文仅就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得作粗略的记述,以期与出版界同仁取得共识... 在适应中引导———陕南农民读书调查·何大凡张孔明为了了解农民的读书情况,使图书有效地为农村现代化服务,我们对陕南农村进行了为期半月的调查。本文仅就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得作粗略的记述,以期与出版界同仁取得共识。农民爱读哪类书南郑,是陕南的首富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民 农村图书市场 陕南 农村青年 科技读物 新华书店 农村现代化 图书出版发行 栽培技术 文化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购买力与农村市场的拓展
5
作者 樊哲银 《湖湘论坛》 1997年第5期70-71,共2页
关键词 开拓农村市场 农民购买力 消费市场 非农民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工业品 基础设施建设 消费方式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农民消费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力未来生活预期与城镇劳动力供给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胡茂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90-92,共3页
文章利用专项调查获取大量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影响农民工与非农民工群体对未来生活预期的因素,表明基于不同的生活预期,农民工和非农民工未来就业选择不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供给。
关键词 劳动力供给 预期 农民 非农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分区研究
7
作者 潘纪一 温星衍 《人口与经济》 1986年第1期35-40,共6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是必然的趋势。当前,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9.2%,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73.7%,研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规律,探讨人口经济结构现状和未来趋势,对制定发展战略,加速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是必然的趋势。当前,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9.2%,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73.7%,研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规律,探讨人口经济结构现状和未来趋势,对制定发展战略,加速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自然、经济、人口等条件千差万别。从全国总体上和全国平均数上来分析,虽然能有概括性的了解,但掩盖了各地的差异性。而一省、一县以至一地的情况,虽然能够较为具体,但不能用以代表全面情况。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或解决这一矛盾,我们根据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结合1982年的其他社会经济指标,试图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作一分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劳动力转移 下降幅度 劳均耕地 中国农业 副业 人口密度 总劳动 非农民 两类地区 农业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