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地撂荒的成因及其治理策略——基于“劳动力转移—耕地禀赋—农地撂荒”的分析线索 被引量:2
1
作者 庄健 罗必良 《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89,共19页
劳动力非农转移与农地撂荒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学界关注,但已有研究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本文将耕地禀赋纳入分析视野,构建“劳动力转移—耕地禀赋—农地撂荒”的研究框架,使用2015—2017年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CRHPS)数据实证分析耕地... 劳动力非农转移与农地撂荒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学界关注,但已有研究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本文将耕地禀赋纳入分析视野,构建“劳动力转移—耕地禀赋—农地撂荒”的研究框架,使用2015—2017年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CRHPS)数据实证分析耕地禀赋在劳动力非农转移影响农地撂荒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可能的治理策略。分析结果表明,农地撂荒具有耕地禀赋条件的情景依赖性。尽管劳动力非农转移对撂荒有着重要影响,但耕地禀赋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耕地禀赋主要通过影响农户在劳动供给约束时选择要素替代和农地经营权交易的可能性,进而影响农地撂荒。进一步分析发现,农地流转市场和农机服务市场可以避免禀赋较好的耕地发生撂荒,但在山区丘陵禀赋较差的情境下,其效果是有限的。如果农业要素市场与农田整治能够联动起来,则有助于缓解丘陵山区的撂荒问题。农地撂荒本质上是人地关系变化的结果,治理农地撂荒不应仅依赖农业要素市场,通过农田综合性整治改善耕地的立地条件可能是亟需优先考虑的重要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撂荒 劳动力非农转移 耕地禀赋 治理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机投资对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影响及其异质性 被引量:19
2
作者 罗明忠 邱海兰 陈小知 《经济与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7-137,共11页
农业机械的采用因其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效应,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尤其是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2017年河南省小麦生产农户3863份问卷调查数据,运用ERM法实证检验农机投资对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转... 农业机械的采用因其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效应,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尤其是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2017年河南省小麦生产农户3863份问卷调查数据,运用ERM法实证检验农机投资对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的影响,并进一步区分了农机外包服务与自购农机的作用差异。结果表明:农机投资显著促进了农村女性劳动力兼业性转移;但是,农机外包服务对女性劳动力彻底的非农就业转移具有正向影响,而自购农机则呈现负向影响。可见,发展农机外包服务无论是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还是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力彻底的非农就业转移,进而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都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机投资 女性劳动力 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力非农化转移背景下农地流转滞后问题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中伟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3-127,共5页
基于文献查阅与分析,对农地流转滞后的影响、原因、对策农地流转模式进行了综述。通过比较与总结前期研究成果发现,我国农地流转滞后对农业发展影响具有阶段性差异;农地流转滞后是由农地流转市场中供给不足、需求不足和供求交易障碍状... 基于文献查阅与分析,对农地流转滞后的影响、原因、对策农地流转模式进行了综述。通过比较与总结前期研究成果发现,我国农地流转滞后对农业发展影响具有阶段性差异;农地流转滞后是由农地流转市场中供给不足、需求不足和供求交易障碍状况导致的,分析这三种状况产生的原因是解决农地流转滞后的关键;农地流转供求状况因劳动力分化、农地异质和区域分异性存在差异;现有农地流转模式实用性存在区域差异。最后基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提出我国农地流转应推行渐进式分类发展策略,并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非农转移 农地流转滞后 农业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力非农转移对农机外包服务投资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邱海兰 唐超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90-698,共9页
农机外包服务是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基于河南省小麦生产农户3863份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扩展回归模型(ERM)考察劳动力非农转移形式对农机外包服务投资的异质性影响,并进一步验证规模户与小农户的异质性行为选择。结果表明:相比... 农机外包服务是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基于河南省小麦生产农户3863份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扩展回归模型(ERM)考察劳动力非农转移形式对农机外包服务投资的异质性影响,并进一步验证规模户与小农户的异质性行为选择。结果表明:相比纯非农性转移,劳动力兼业性非农转移对农机外包服务投资的促进作用更明显;与小农户不同的是,劳动力兼业性非农转移后,规模户倾向于选择自购农机而非农机外包服务。可见,政府应强化对农机外包服务的扶持力度,制定差异化补贴政策,建构有序、动态的农机外包服务市场,以应对进一步加剧的农业劳动力短缺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劳动力非农转移 农机外包服务 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70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6
5
作者 陈咏媛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18-28,共11页
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为研究对象,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依据时间脉络,回顾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五个阶段,总结了各阶段内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转移的规模和主要特征;二是从劳动力转移的... 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为研究对象,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依据时间脉络,回顾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五个阶段,总结了各阶段内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转移的规模和主要特征;二是从劳动力转移的外部驱力入手,梳理了政府在人口流动相关政策上的设置和转变;三是从劳动力转移的内部驱力入手,分析了农民工在社会心态上的变迁趋势。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中国未来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趋势和方向,并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提出了政府在劳动力人口管理上需要关注的几点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70年 劳动力非农转移 农民工 社会心态 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约束、农地调整和劳动力非农转移 被引量:5
6
作者 洪炜杰 罗必良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4-101,254,共9页
农地调整对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目前学界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论断,尚缺乏一致性的解释逻辑。在这个影响过程中,制度环境对农地产权的约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以农业税为例的分析表明,作为制度约束的税负压力的存在,迫使村集体... 农地调整对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目前学界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论断,尚缺乏一致性的解释逻辑。在这个影响过程中,制度环境对农地产权的约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以农业税为例的分析表明,作为制度约束的税负压力的存在,迫使村集体必须根据人地关系变化调整农户的承包地,以提高农地的劳动力配比来保证集体的农业产出,由此产生的失地风险将抑制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农地调整的发生率与税负压力的大小紧密关联;在税负压力较轻的情形下,农地调整会促进劳动力非农转移;随着农业税负压力的提高,劳动力迁移的制度成本逐渐增加,导致农地调整对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正向影响逐渐减弱甚至转变为抑制。因此,在顶层设计过程中应该预判不同政策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保证各项政策安排的目标一致性与行为响应的激励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约束 农业税 农地调整 劳动力非农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调整、跨期约束与劳动力非农转移 被引量:6
7
作者 洪炜杰 罗必良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4-92,共9页
已有研究表明农地调整会抑制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本文认为农地调整会通过约束农户对跨期作物的选择而导致劳动力被动进行非农转移。基于全国9省(区)2704个农户样本的计量分析发现:(1)农地产权稳定会提高农户种植跨期经济作物的可能性,农... 已有研究表明农地调整会抑制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本文认为农地调整会通过约束农户对跨期作物的选择而导致劳动力被动进行非农转移。基于全国9省(区)2704个农户样本的计量分析发现:(1)农地产权稳定会提高农户种植跨期经济作物的可能性,农地调整则抑制农户对跨期经济作物的选择,并导致农户进行劳动力非农转移。(2)进一步将农地调整区分为“小调整”与“大调整”,“大调整”会对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产生显著的挤出效应。因此,必须重视农地产权稳定性,以避免农地产权大调整对要素配置引发的市场扭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调整 跨期经济作物 劳动力非农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调整经历、劳动力非农转移与农业生产绩效 被引量:5
8
作者 庄健 谢琳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2-32,共11页
一、问题的提出制度变迁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政策制定者以法律或命令等形式自上而下推行的强制性变迁;二是个人或团体受到潜在的利益驱使,通过自发组织和倡导等形式自下而上形成的诱致性变迁。制度实施及其绩效与人们的制度信念紧... 一、问题的提出制度变迁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政策制定者以法律或命令等形式自上而下推行的强制性变迁;二是个人或团体受到潜在的利益驱使,通过自发组织和倡导等形式自下而上形成的诱致性变迁。制度实施及其绩效与人们的制度信念紧密关联,而这种信念的形成往往受到行为主体历史经验的影响。所以,制度安排不能忽略历史的作用。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基于小概率事件的记忆与信息处理,在人们面对现实环境进行决策时仍然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确权 租金要价 农地调整经历 劳动力非农转移 性别差异 农业生产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OT分析的农村女性劳动力就地非农转移——以山东省梁山县韩岗镇为例
9
作者 崔如慧 谷隽楠 沈阳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14期375-375,377,共2页
近年来,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不断加快,但受各种因素制约,相对于农村男性劳动力转移,仍有很大差距。以山东省梁山县韩岗镇为例,基于SWOT分析,提出了推动农村女性劳动力就地非农转移的措施。
关键词 农村女性劳动力:就地非农转移 SWOT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力外流背景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户收入效应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詹绍菓 宦梅丽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47,共10页
推动农民增收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农业经营体系变革的重要内容,其能否及如何促进农户增收,在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定论。文章基于中国13个省份的132个村庄1 385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 推动农民增收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农业经营体系变革的重要内容,其能否及如何促进农户增收,在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定论。文章基于中国13个省份的132个村庄1 385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农业社会化服务识别工具的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以及劳动力非农转移在其中发挥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农户采用农业社会化服务会显著促进劳动力非农转移,由此造成两方面的农户收入效应:一方面,劳动力非农转移会直接促进非农业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在生产效率方面弥补农业劳动力减少对农业收入造成的不利影响,实现农业收入增长。同时,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边疆地区和非边疆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户收入效应存在异质性。现阶段我国距离农业规模经济还存在较大差距,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成为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促进农户增收的重要路径。由此,应重视农业社会化服务薄弱环节的发展,为劳动力非农转移创造空间并提供配套支持,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社会化服务 非农收入 农业收入 劳动力非农转移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确权对劳动力转移性别差异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孟晓志 李尚蒲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21,共9页
一、问题的提出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转型发展过程中,亿万劳动力从农村涌向城市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数据显示,2010年之后中国的农民工数量持续稳定在2.5亿人以上,2020达到了2.8... 一、问题的提出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转型发展过程中,亿万劳动力从农村涌向城市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数据显示,2010年之后中国的农民工数量持续稳定在2.5亿人以上,2020达到了2.86亿人,大约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1/5。事实上,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并非是要素市场发育的独立事件,而是与农业制度尤其是与地权制度变革紧密关联。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农村土地制度层面不断强化农地产权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确权 租金要价 农地调整经历 劳动力非农转移 性别差异 农业生产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劳动力资源变迁对粮食生产效率影响研究 被引量:61
12
作者 马林静 欧阳金琼 王雅鹏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3-109,共7页
本文采用2001-2010年全国30个省份有关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基于粮食生产区域分异视角,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平衡区种粮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然后将反映农村劳动力资源变迁的变量纳入技术非效率模型,比较... 本文采用2001-2010年全国30个省份有关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基于粮食生产区域分异视角,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平衡区种粮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然后将反映农村劳动力资源变迁的变量纳入技术非效率模型,比较分析了不同区域农村劳动力数量及质量变化对种粮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有显著正向积极作用,就区域影响程度来看,平衡区>主产区>主销区,说明在粮食平衡区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效率有较大的提升作用,意味着在该区域存在较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2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也具高度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影响力度不大,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存在着质量意义的过剩现象,同时也揭示了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非技能偏态技术进步;3在技术效率水平上,全国及三大区域都呈现出浮动上涨趋势,效率水平不断提高,其中以主销区平均技术效率最高,主产区次之,平衡区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非农转移 农村人力资本存量 技术效率 区域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移率差异、农村人口结构变化与“民工荒”问题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庆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4-136,共3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但出现了大量农村剩余人口与"民工荒"问题并存的现象。研究表明,劳动力非农转移带来的农村人口结构变化使得农村劳动力供给减少,特别是年轻劳动力供给下降;同时使得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但出现了大量农村剩余人口与"民工荒"问题并存的现象。研究表明,劳动力非农转移带来的农村人口结构变化使得农村劳动力供给减少,特别是年轻劳动力供给下降;同时使得农村仍存在大量年老劳动力,人地矛盾仍十分突出。研究结果还显示,通过提高外出劳动力工资水平的方法来解决农村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可能并不会达到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 农村人口结构 “民工荒”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流转与农户生计策略联合决策研究 被引量:32
14
作者 张建 杨子 +1 位作者 诸培新 李效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31,共11页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农村住户数据,采用多元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户土地流转决策、农户种植经济作物决策和非农劳动力转移决策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发现:①农户土地流转与劳动力非农转移和经济作物种植生计决策相互关联...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农村住户数据,采用多元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户土地流转决策、农户种植经济作物决策和非农劳动力转移决策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发现:①农户土地流转与劳动力非农转移和经济作物种植生计决策相互关联。总体而言,土地转入与种植经济作物决策正相关,与非农劳动力转移决策负相关。土地转出与非农劳动力转移决策正相关,与种植经济作物决策负相关。②土地流转与农户非农劳动力转移和经济作物种植等生计策略的关系与农地流转规模相关,小规模和中等规模的土地转入与非农劳动力转移之间未有显著关系,与经济作物种植决策具有显著正向关系,但大规模的土地转入与农户经济作物种植决策和非农就业决策显著负相关。③土地流转是否影响农户生计多样化决策还取决于地区机械化程度。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平原地区土地转入决策与农户非农劳动力转移和经济作物种植决策未有显著关系,而机械化程度较低的高山、丘陵、高原等地区土地转入决策与农户种植经济作物和非农就业决策分别存在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表明随着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替代程度的增强,土地流转对农户劳动力配置的影响效应减弱。政策建议是:①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劳动力市场发展,推动农户土地流转参与,促进转出户生计向非农专业化转移,促进转入户农地适度规模经营;②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提高农机和农技融合使用深度和广度,提高农机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弹性,增强转入户农业劳动力农地规模经营的能力,增加农业生产比较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流转 非农劳动力转移 经济作物种植 生计多样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租金要价决定的逻辑:农地确权政策效果的微观证据 被引量:3
15
作者 耿鹏鹏 罗必良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13,共9页
一、问题的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快速上升,中国农业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农业生产成本增幅远超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急剧挤压农业生产获益空间。其中,土地流转租金上涨已经成为中国农业高成本的重要原因。杜挺和朱... 一、问题的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快速上升,中国农业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农业生产成本增幅远超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急剧挤压农业生产获益空间。其中,土地流转租金上涨已经成为中国农业高成本的重要原因。杜挺和朱道林发现,中国土地流转租金在2009—2017年上涨了3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确权 租金要价 农地调整经历 劳动力非农转移 性别差异 农业生产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确权专题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罗必良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4,共2页
主持人导语:制度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同样,作为基础性制度安排,农地产权对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来说更是具有关键性的决定功能。农村改革四十余年来,中国为维护农地产权的稳定性作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其中,三次重要的变革及其制... 主持人导语:制度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同样,作为基础性制度安排,农地产权对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来说更是具有关键性的决定功能。农村改革四十余年来,中国为维护农地产权的稳定性作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其中,三次重要的变革及其制度安排尤为重要:第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实施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并于198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将土地承包期延长15年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确权 租金要价 农地调整经历 劳动力非农转移 性别差异 农业生产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