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2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非稳态MAB的低地球轨道卫星系统异构用户接入方法
1
作者 林敏 孙昊 +2 位作者 赵柏 郭焱 杨绿溪 《通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220,共9页
针对吞吐量敏感用户和时延敏感用户同时接入低地球轨道卫星系统的场景,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稳态多臂赌博机(MAB)的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接入方法,以提高系统的频谱效率和异构用户的接入灵活性。首先,在构建联合效用函数以同时考虑时延敏感... 针对吞吐量敏感用户和时延敏感用户同时接入低地球轨道卫星系统的场景,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稳态多臂赌博机(MAB)的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接入方法,以提高系统的频谱效率和异构用户的接入灵活性。首先,在构建联合效用函数以同时考虑时延敏感用户信息年龄(AoI)和吞吐量敏感用户传输速率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以联合效用函数最大化为目标,以速率门限和数据包缓存时间为约束条件的优化问题。由于传统的凸优化方法无法进行求解,在采用波束成形抑制组间干扰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非稳态MAB的动态接入方案,实现异构用户的智能配对与调度,以及可靠接入。最后,计算机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靠性和优越性,并进一步分析了折扣因子和数据包缓存门限值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地球轨道卫星系统 正交多址接入 信息年龄 多臂赌博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光滑动力系统Floquet特征乘子的计算方法 被引量:18
2
作者 金俐 陆启韶 王琪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26,共6页
对刚性约束的非线性动力系统进行研究 ,得到了该动力系统周期运动稳定性分析的Floquet特征乘子计算的半解析法。同时 ,也给出了刚性约束的线性动力系统和弹性约束 (分段光滑 )的非线性动力系统的Floquet特征乘子计算的解析法和数值方法... 对刚性约束的非线性动力系统进行研究 ,得到了该动力系统周期运动稳定性分析的Floquet特征乘子计算的半解析法。同时 ,也给出了刚性约束的线性动力系统和弹性约束 (分段光滑 )的非线性动力系统的Floquet特征乘子计算的解析法和数值方法。最后 ,针对一刚性约束的非线性动力系统 ,应用上述方法求Floquet特征乘子 ,并基于Floquet理论对周期运动的稳定性和分岔进行分析 ,将所得的结果与用Poincar啨映射方法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滑动力系统 约束 周期运动 Floquet特征乘子 POINCARÉ映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光滑动力系统Lyapunov指数谱的计算方法 被引量:31
3
作者 金俐 陆启韶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0-47,共8页
对 n 维非光滑(刚性约束和分段光滑)动力系统引进局部映射,利用 Poincaré映射分析方法得出了非光滑系统 Lyapunov 指数谱的通用计算方法.以一类刚性约束的非线性动力系统为例,给出了 Lyapunov 指数谱随参数大范围变化的规律,... 对 n 维非光滑(刚性约束和分段光滑)动力系统引进局部映射,利用 Poincaré映射分析方法得出了非光滑系统 Lyapunov 指数谱的通用计算方法.以一类刚性约束的非线性动力系统为例,给出了 Lyapunov 指数谱随参数大范围变化的规律,并与相应的 Poincaré映射分岔图进行对照,验证了上述通用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滑动力系统 LYAPUNOV指数谱 POINCARÉ映射 局部映射 刚性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向约束下加载系统刚度对砂岩非稳定破坏模式与能量演化的影响
4
作者 赵光明 吴旭坤 +4 位作者 许文松 刘之喜 刘崇岩 张启航 周俊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7-889,共13页
为探究加载系统刚度对岩石破坏模式及能量演化规律的影响,利用自主研发的刚性与变刚度试验系统开展双轴压缩试验,分析侧向约束作用下加载系统刚度对岩石峰后非稳态破坏及能量释放规律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从能量耗散与释放角度来分析... 为探究加载系统刚度对岩石破坏模式及能量演化规律的影响,利用自主研发的刚性与变刚度试验系统开展双轴压缩试验,分析侧向约束作用下加载系统刚度对岩石峰后非稳态破坏及能量释放规律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从能量耗散与释放角度来分析岩样与试验机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加载系统刚度下岩石破坏过程中能量耗散与释放的关系,并将其划分为稳定破坏(W_(d)>W_(u)+W_(e))、临界状态(W_(d)=W_(u)+W_(e))及不稳定破裂(W_(d)<W_(u)+W_(e))3种模式;在低刚度条件下,岩样的应力应变曲线表现出显著的应力跌落与起伏,呈现局部非稳态破坏,而在高刚度条件下,岩样的峰后应力缓慢下降,曲线呈台阶状并存在残余阶段;随着加载系统刚度的增大,岩样的最大应变能释放量和最大耗散能均呈非线性减少,而侧向约束力的增加则导致最大应变能释放量和最大耗散能的非线性增加;侧向约束的施加增强了刚度回弹效应,改变了岩石破裂时的能量释放模式,在峰后前期(ΔW_(pe)>ΔW_(pd)),能量释放较为迅速,峰后中期(ΔW_(pe)<ΔW_(pd)),能量主要以耗散为主,峰后后期(ΔW_(pe)≈ΔW_(pd)),能量释放和耗散进入稳定阶段。研究结果为理解加载系统刚度对岩石峰后破坏机制及动力灾害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提出通过侧向约束力、分阶段能量控制和降低岩体储能能力等措施,以改善能量释放模式,增强能量耗散,提升巷道围岩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载系统刚度 侧向约束力 能量释放与耗散 峰后应力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稳态法的对流传热综合实验
5
作者 许亚敏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31,共4页
为了研究横置圆柱与周围空气之间的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传热特性,设计并实施了一个基于非稳态法的综合实验。在此过程中,搭建了专门的实验台,并开发了数据采集软件以支持实验的进行。该实验采用集中参数模型并遵循能量守恒定律,通过监测... 为了研究横置圆柱与周围空气之间的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传热特性,设计并实施了一个基于非稳态法的综合实验。在此过程中,搭建了专门的实验台,并开发了数据采集软件以支持实验的进行。该实验采用集中参数模型并遵循能量守恒定律,通过监测物体冷却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并利用其热物理性参数,能够迅速且精确地计算出不同风速条件下的平均对流传热系数。进而促进了对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传热特性的综合探究。此外,这种模块化、开放式的实验平台以及创新的实践教学方案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激励他们主动参与到科学研究当中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法 对流换热 集中参数法 实践教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藏压裂定向井多层合采非稳态产能预测模型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代刚 石宇哲 +5 位作者 李国永 牛文娟 赵耀 胡哲 耿文爽 宋考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646-3656,共11页
中国致密油储层具有薄互层纵向交互发育、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等特点,为实现产能及经济效益最大化,普遍采用一套井网分层压裂多层合采的开发方式。然而,现有压裂定向井产能模型仅适用于单层开采,忽略层间干扰的影响,对预测多层合采条件下... 中国致密油储层具有薄互层纵向交互发育、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等特点,为实现产能及经济效益最大化,普遍采用一套井网分层压裂多层合采的开发方式。然而,现有压裂定向井产能模型仅适用于单层开采,忽略层间干扰的影响,对预测多层合采条件下油井的产能适用性差。为了提高产能预测的准确性,将致密油藏压裂定向井附近流场划分为主裂缝区、压裂改造区和基质未改造区,综合考虑致密储层分区流动形态,同时引入干扰系数,建立了致密油藏压裂定向井多层合采非稳态产能预测模型,研究了裂缝半长、裂缝导流能力、启动压力梯度、应力敏感、储层非均质性等因素对压裂定向井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应力敏感效应和纵向非均质性对压裂定向井的产能具有显著影响,启动压力梯度越大、应力敏感效应和纵向非均质性越显著,压裂定向井的产能越低;随着裂缝半长、裂缝导流能力及基质渗透率的逐渐增大,压裂定向井的产能越高,但各自存在最优范围。产能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综合排名依次为:基质渗透率、裂缝导流能力、裂缝半长、启动压力梯度、纵向非均质性、应力敏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压裂定向井 产能预测 干扰系数 敏感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稳态动力系统中随机共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靳艳飞 许鹏飞 +2 位作者 李永歌 马晋忠 许勇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7-394,共38页
非线性随机动力学是力学、数学、工程等多个领域关注的热点,在航空航天、机械工程、生物生态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多稳态动力系统作为其最重要的研究对象,在随机扰动下具有丰富的动力学行为,如随机分岔、随机共振等,尤其是随机共振,已经... 非线性随机动力学是力学、数学、工程等多个领域关注的热点,在航空航天、机械工程、生物生态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多稳态动力系统作为其最重要的研究对象,在随机扰动下具有丰富的动力学行为,如随机分岔、随机共振等,尤其是随机共振,已经被应用于机械故障诊断、微弱信号检测和振动能量俘获等工程实际问题中.本文主要综述了多稳态动力系统中的随机共振理论、方法及工程应用.首先,通过几类典型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系统,介绍了随机共振的经典理论和度量指标;其次,重点阐述了多稳态动力学系统,尤其是三稳态和周期势系统,在各类噪声激励下的随机共振现象,分析了其诱发机理、演化规律和研究方法;最后,介绍了多稳态动力系统中随机共振的几类应用实例,并进一步给出了随机共振当前面临的难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等开放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共振 动力系统 相干共振 平均首次穿越时间 高斯Lévy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载液氢储罐蒸气冷屏组合绝热结构非稳态传热特性研究
8
作者 许张良 谭宏博 吴昊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3,共8页
为探究车载液氢储罐绝热结构的非稳态传热特性,建立了蒸气冷屏-变密度多层绝热组合绝热结构传热模型,并耦合确定液氢储罐内状态参数,预测了蒸气冷屏对绝热结构与液氢储罐非稳态传热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若液氢储罐初始压力为200 kPa,... 为探究车载液氢储罐绝热结构的非稳态传热特性,建立了蒸气冷屏-变密度多层绝热组合绝热结构传热模型,并耦合确定液氢储罐内状态参数,预测了蒸气冷屏对绝热结构与液氢储罐非稳态传热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若液氢储罐初始压力为200 kPa,当蒸气冷屏开启4 h,再关闭1 h,再开启3.05 h时,组合绝热结构的平均漏热热流密度分别为0.8879 W/m^(2)、0.2539 W/m^(2)与0.1055 W/m^(2),相较于无VCS的变密度多层绝热结构分别减少31.66%、80.09%与91.65%;采用组合绝热结构时液氢储罐最高压力为200.3 kPa,在第4 h、5 h、8.05 h液氢储罐压力分别为196.3 kPa、197.2 kPa、181.9 kPa,而采用常规变密度多层绝热结构时液氢储罐压力持续上升至206.8 kPa;耦合蒸气冷屏之后,绝热结构漏热明显降低,改变了液氢储罐压力变化趋势,绝热结构与液氢储罐的非稳态传热特性得到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气冷屏 变密度多层绝热 车载液氢储罐 传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气轮机双层壁叶片表面颗粒污染物的非稳态沉积特性
9
作者 胡朝棕 杨星 丰镇平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9-60,共12页
先进燃气轮机透平叶片所采用的双层壁构型中布置了大量的冷却结构,其相互干涉在叶片表面产生复杂的温度分布,导致颗粒污染物的沉积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采用非稳态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流热耦合条件下双层壁透平导叶中的颗粒物迁移... 先进燃气轮机透平叶片所采用的双层壁构型中布置了大量的冷却结构,其相互干涉在叶片表面产生复杂的温度分布,导致颗粒污染物的沉积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采用非稳态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流热耦合条件下双层壁透平导叶中的颗粒物迁移规律及沉积特性,并进一步对比了不同进口温度和不同粒径、黏度的颗粒在叶片表面的沉积规律。结果表明,颗粒物难以迁移到叶片吸力面,且随着沉积时长的增长,压力面前缘以及尾缘逐渐成为沉积峰值区;提高透平进口温度将增大沉积量但沉积增长率却不断下降。大尺寸的颗粒物更容易撞击到叶片压力面产生沉积,粒径从1μm增加到20μm,压力面上的沉积效率增长了74.9%。颗粒的形变能力随黏度的增大而减弱,从而难以在叶片表面形成沉积,软化温度提高100℃,沉积效率将下降2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双层壁透平叶片 流热耦合 用户自定义函数 模拟 颗粒物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局部节点的非稳态天然气管网能量计量赋值算法
10
作者 许飞 胡巍 +3 位作者 杨才浩 高晓燕 包福兵 张亚宁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7-692,共6页
为保证天然气管网能量计量的可靠性,以浙江省天然气管网为研究对象,基于管段压差与流量的水力关系,考虑了天然气管网的局部特性,建立了天然气管网局部能量赋值算法。基于所建立的天然气管网局部能量赋值算法,对浙江省杭州站、永康站及... 为保证天然气管网能量计量的可靠性,以浙江省天然气管网为研究对象,基于管段压差与流量的水力关系,考虑了天然气管网的局部特性,建立了天然气管网局部能量赋值算法。基于所建立的天然气管网局部能量赋值算法,对浙江省杭州站、永康站及下沙站的天然气管能量进行了赋值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测量值进行了对比,计算值与测量值相对误差控制在0.6%以内,符合OIML R140和GB/T 18603-2014中关于计量站赋值发热量的最大允许误差应不超过0.6%的A级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计量 能量计量 赋值算法 天然气管网 多气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长细比的岩土颗粒系统非稳态流动特征研究
11
作者 黄雨 王艺谙 王宇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砂土等常见岩土颗粒系统在高速流动状态下具有显著的非稳态特征,其剪切速度分布与速度波动特征等均表现出显著的随机性。但目前颗粒系统细观特征对其宏观流动参数的影响尚不明确,针对岩土颗粒流动过程随机性特征参数的研究亟待加强。本... 砂土等常见岩土颗粒系统在高速流动状态下具有显著的非稳态特征,其剪切速度分布与速度波动特征等均表现出显著的随机性。但目前颗粒系统细观特征对其宏观流动参数的影响尚不明确,针对岩土颗粒流动过程随机性特征参数的研究亟待加强。本文通过离散元环剪单元实验模拟,捕捉不同形状颗粒系统高速剪切流动过程中的宏微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颗粒形状对系统宏观剪应力有较为显著的影响。颗粒长细比越大,其残余剪应力越大;(2)颗粒系统速度波动的空间分布同时受到剪切速度与边界效应两方面的影响。剪切速度越大,速度波动越大。边界对于颗粒速度波动具有一定的约束效应;(3)颗粒形状对系统速度波动大小有显著影响。颗粒越细长,微观速度波动越小;(4)形状特征对颗粒系统细观接触特征有显著影响。颗粒越细长,其平均配位数越大,出现较大粒间接触力的概率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颗粒流 高速剪切 颗粒形状 D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稳态稀疏反演的地震资料拓频处理
12
作者 程亮 张志军 +1 位作者 谭辉煌 郭军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6-712,共17页
由于地层固有的吸收衰减作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振幅衰减、频率降低和相位畸变的现象.这种由地层黏弹性引起的地震波衰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并可以用品质因子Q定量化表征.为了消除地层吸收衰减作用,本文提出一种利用非... 由于地层固有的吸收衰减作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振幅衰减、频率降低和相位畸变的现象.这种由地层黏弹性引起的地震波衰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并可以用品质因子Q定量化表征.为了消除地层吸收衰减作用,本文提出一种利用非稳态稀疏反演方法补偿因地层黏弹性而损失的地震频率和振幅,重构地震高频信息,并进一步可评估和优选最优的Q模型及其对应的非稳态反演重构的地震数据.基于谱比法,可截取不同长度时窗的衰减地震数据估算出一系列的等效Q模型;构建p范数(0<p<1)约束下的非稳态稀疏反演框架,同时消除地震子波滤波效应和Q滤波效应,得到不同长度时窗下谱比法求取的Q值所对应的地层反射系数;选择合适的地震子波对非稳态反演得到的反射系数进行整形处理,重构高频地震数据;分别计算并最优化处理不同Q模型所重构的高频地震数据深浅层能量相对误差,挑选最优的Q值及对应的非稳态反演补偿后的地震数据.模型和实际地震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够优选更合理的Q模型,提高了地震数据衰减补偿精度,拓宽了地震频带宽度,丰富了地震资料频率成分,且与常规稳态方法相比较,地震深浅层分辨率和振幅更一致,极大地改善了地震资料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衰减 Q模型 高分辨率 稀疏反演 衰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局部非稳态现象研究
13
作者 魏杰 郭港归 +2 位作者 顾莉 王立杰 苗宝广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9-135,共7页
在出流工况下,侧式进/出水口扩散段内水流与边壁易发生分离,产生局部非稳态现象,从而导致进/出水口流态紊乱。采用RNG k-?紊流模型对某抽水蓄能电站进/出水口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并通过模型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 在出流工况下,侧式进/出水口扩散段内水流与边壁易发生分离,产生局部非稳态现象,从而导致进/出水口流态紊乱。采用RNG k-?紊流模型对某抽水蓄能电站进/出水口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并通过模型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侧式进/出水口在扩散流时,受扩散角的影响在主流附近存在流动分离区,该区域紊动强度较大,形成局部非稳态现象,紊动强度与流速平方呈线性关系。流道内流速呈现周期性波动,波动周期与雷诺数近似呈幂函数关系。中间流道的波动周期小于边流道,且边中流道流速波动周期的差异与雷诺数呈现正相关。试验中对流速的监测时长应涵盖数个波动周期,才能准确衡量进/出水口的水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式进/出水口 扩散流 局部现象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刚性约束随机非线性动力系统擦边现象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高杰 徐伟 王亮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51-555,共5页
利用Chebyshev多项式逼近法在单边约束条件下将带有随机参数的Duffing-van der Pol系统转化为与之等价的确定性系统,然后利用确定性系统的数值方法,研究了系统在擦边附近的动力学行为。研究表明,随机非光滑动力系统由擦边到混沌运动过程... 利用Chebyshev多项式逼近法在单边约束条件下将带有随机参数的Duffing-van der Pol系统转化为与之等价的确定性系统,然后利用确定性系统的数值方法,研究了系统在擦边附近的动力学行为。研究表明,随机非光滑动力系统由擦边到混沌运动过程中,存在一个擦边区间。当控制参数完全经过这个区间时,随机系统才变为和确定性系统类似的混沌运动,而在这个区间内,随机系统经过一个由擦边运动到混沌再到擦边运动的反复过程。同时作者还发现,随机非光滑动力系统在擦边附近存在由随机因素诱发的倍周期分岔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滑动力系统 随机Duffing-van der Pol系统 擦边现象 单边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系统元件稳态可用度的非精确统计推断 被引量:7
15
作者 齐先军 史新红 +1 位作者 丁明 丁冠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2108-2115,共8页
元件稳态可用度是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中的重要数据。传统的可用度估计在样本信息不充足的情况下的结果不再准确。现有的样本信息和完整的概率信息之间的差距会产生非精确性。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非精确概率代替传统的精确概率,为非精确... 元件稳态可用度是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中的重要数据。传统的可用度估计在样本信息不充足的情况下的结果不再准确。现有的样本信息和完整的概率信息之间的差距会产生非精确性。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非精确概率代替传统的精确概率,为非精确性和随机性建模。该文采用伽玛指数模型构造无故障工作时间和故障修复时间的概率箱,进而得到元件稳态可用度区间值;分析参数s对稳态可用度区间值收敛速度的影响。该稳态可用度区间值依概率收敛到真实值。这个区间值大小反映随机性,区间宽度反映非精确性。算例分析说明了所提方法在实际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并利用马尔科夫更新过程模拟生成样本数据,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系统元件 可用度 精确性 精确概率 概率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轧制界面非稳态润滑过程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其数值模拟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桥医 谭建平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31-834,共4页
运用轧机辊缝动力学的基本理论结合非稳态润滑理论,建立了基于非稳态工作界面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界面上金属塑性流动过程、界面上部分流体润滑与干摩擦并存的混合摩擦学过程以及工作辊的运动等多重耦合作用。塑性流动过程分析... 运用轧机辊缝动力学的基本理论结合非稳态润滑理论,建立了基于非稳态工作界面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界面上金属塑性流动过程、界面上部分流体润滑与干摩擦并存的混合摩擦学过程以及工作辊的运动等多重耦合作用。塑性流动过程分析中考虑了界面摩擦状态的动态变化,界面摩擦特性分析中考虑了工作辊运动的动态耦合,因此工作界面上的轧制力模型、界面摩擦模型、工作辊运动模型构成了界面的薄膜约束多重耦合模型。对某大型公司2800轧机垂直系统的自激振动进行了仿真,定量地分析了一些主要参数对轧机垂直自激振动临界速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辊缝 垂直振动 混合润滑 轧制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条件独立性检验的非稳态因果发现方法 被引量:1
17
作者 郝志峰 张维杰 +1 位作者 蔡瑞初 陈薇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3-120,共8页
非稳态时间序列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是非常重要但极具挑战的问题。现有的工作主要假设观察数据随着时间或领域发生变化。上述假设使得相关方法需要引入时间或领域作为先验知识,无法应用于分段稳态的非稳态场景。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 非稳态时间序列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是非常重要但极具挑战的问题。现有的工作主要假设观察数据随着时间或领域发生变化。上述假设使得相关方法需要引入时间或领域作为先验知识,无法应用于分段稳态的非稳态场景。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条件独立性检验的非稳态因果关系发现算法。首先使用变化点检测方法来识别非稳态变化的时间点,然后将上一步的时间点进行区间划分,用基于条件独立性检验的时序因果关系发现算法推断局部稳态因果结构。在仿真和真实世界数据上的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关系发现 因果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稳态加性噪声模型的因果发现算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郝志峰 丁凯培 +1 位作者 蔡瑞初 陈薇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86,共9页
因果发现旨在通过观测数据挖掘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现有的因果发现方法大多假定数据的产生过程是平稳的,然而在实际环境下往往不满足稳态假设,导致结果不可靠。研究发现,在一些场景中的非稳态扰动与时序信息高度相关。因此,在加性噪声模... 因果发现旨在通过观测数据挖掘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现有的因果发现方法大多假定数据的产生过程是平稳的,然而在实际环境下往往不满足稳态假设,导致结果不可靠。研究发现,在一些场景中的非稳态扰动与时序信息高度相关。因此,在加性噪声模型基础上将非稳态扰动刻画为一项关于时序信息的函数,设计非稳态加性噪声模型,并给出非稳态加性噪声模型的识别条件,提出一种两阶段的因果关系学习算法。第1阶段利用回归计算得到变量残差,再检验残差与回归特征集的独立性从而选出叶子节点,迭代得到观测变量集的因果次序;第2阶段再次进行回归计算和独立性检验,消除第1阶段中冗余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到观测变量集的因果结构。实验结果表明,与基于约束的异构/非平稳因果发现、LPCMCI和Ti MINo算法相比,该算法在仿真数据集上取得了最优的效果,平均F1值达到0.85;而在真实因果结构数据集中,该算法的F1值平均提升41.12%,能够从非稳态数据集中恢复出更多因果结构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发现 因果结构 扰动 加性噪声模型 函数式因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多重介质储层径向非稳态水侵模型
19
作者 鲜波 朱松柏 +2 位作者 周杰 范秋海 聂延波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7-106,共10页
为进一步认识超深层多重介质储层的水侵规律,将水体分别考虑为无限大水体和封闭水体,建立了其关于双重介质储层和三重介质储层的径向非稳态水侵模型。利用拉普拉斯变化等数学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拉普拉斯空间下的累计水侵量解,再通... 为进一步认识超深层多重介质储层的水侵规律,将水体分别考虑为无限大水体和封闭水体,建立了其关于双重介质储层和三重介质储层的径向非稳态水侵模型。利用拉普拉斯变化等数学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拉普拉斯空间下的累计水侵量解,再通过数值反演即可获得实空间下的累计水侵量解。绘制了无限大水体多重介质储层和封闭水体多重介质储层的水侵曲线,对两种水体的水侵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以及对多重介质储层水侵曲线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最后,选用塔里木盆地超深层缝洞型油藏的现场数据并结合物质平衡原理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研究表明,无限大水体水侵曲线不断上升,封闭水体水侵曲线后期保持平稳且有“水侵台阶”出现;水体半径和储容比主要影响水侵曲线的位置高低;窜流系数主要影响“水侵台阶”出现的时间早晚;该水侵模型能准确地求取累计水侵量大小。建立的水侵模型以及绘制的水侵曲线可为超深层多重介质储层水侵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多重介质储层 水侵模型 水侵曲线 水侵台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非稳态传热破坏过程能量演变规律研究
20
作者 贾鹏 郤保平 +3 位作者 李晓科 解瑾 蔡佳豪 高鹏利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13-3023,3036,共12页
热作用下花岗岩损伤的定量描述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能量角度出发,对600℃范围内高温花岗岩试件非稳态传热过程的温度状态进行测定,借助冷却法分析了花岗岩正规状况阶段热物理参数演变规律,讨论了花岗岩非稳态传热过程能量吸收、释放... 热作用下花岗岩损伤的定量描述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能量角度出发,对600℃范围内高温花岗岩试件非稳态传热过程的温度状态进行测定,借助冷却法分析了花岗岩正规状况阶段热物理参数演变规律,讨论了花岗岩非稳态传热过程能量吸收、释放及耗散特性,揭示了热作用下花岗岩性能损伤与能量演变规律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不同高温状态下的花岗岩试件自然冷却时正规状况阶段比热变化分两个阶段,分别为比热平稳变化阶段与比热大幅变化阶段;随着初始高温状态的降低,整个非稳态传热过程中所耗散的能量也在随之降低,且在同一冷却模式下,输入的能量越大,耗散能所占比例也越大;非稳态传热过程中耗散能的大小与高温热作用后花岗岩宏观力学性能的劣化有较强的相关性,耗散能的大小与最大热冲击因子有显著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传热 能量释放 能量耗散 比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