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7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中BIS及HRV-PSA变化
1
作者 高成杰 岳云 +3 位作者 宁吉顺 张汝金 赵秋华 吴迪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目的 调查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术中知晓的发生,研究其与脑电双频指数(BIS)、心率变异功率分析(HRV- PSA)监测结果的关系。方法 89 例 OPCAB患者,在麻醉医师不了解BIS情况下实施麻醉,术中有专人(非麻醉者)监测并记录... 目的 调查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术中知晓的发生,研究其与脑电双频指数(BIS)、心率变异功率分析(HRV- PSA)监测结果的关系。方法 89 例 OPCAB患者,在麻醉医师不了解BIS情况下实施麻醉,术中有专人(非麻醉者)监测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BIS和HRV PSA各参数值,并负责随访患者有无知晓发生。结果 全组与诱导后相比气管插管、切皮、锯胸骨及关胸时BIS显著增高(P<0 .01),但整个手术过程低频高频比(LF/HF)平稳。89例中有8例发生术中知晓。8例患者发生知晓时的BIS值均在 73 以上,而其余 81 例无知晓者术中无一例BIS高于 70。结论 (1)无 BIS监测下凭经验和血液动力学变化实施 OPCAB麻醉,术中知晓发生率高,表现为发生知晓者BIS偏高;(2)以 BIS作为麻醉深度的指标,可减少或防止术中知晓的发生;联合应用HRV PSA监测,可更加合理地评价麻醉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S HRV 术中知晓 PSA OPCAB 患者 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 麻醉深度 监测 麻醉医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后肾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5
2
作者 赵枫 唐昊 +2 位作者 徐激斌 徐志云 邹良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2-343,共2页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肾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择期行CABG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非体外循环组,每组30例,分别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冠脉旁路移植术(CCABG)和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冠...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肾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择期行CABG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非体外循环组,每组30例,分别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冠脉旁路移植术(CCABG)和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冠脉旁路移植术(OPCAB),并且在术前及术后6、24和48 h测定血肌酐值并计算出肌酐清除率。结果:术后24 h肌酐清除率CCABG组显著低于术前水平(62.7±18.2)m l/m invs(78.8±24.3)m l/m in,P<0.05,OPCAB组也显著低于术前水平(72.9±20.5)m l/m invs(81.9±19.7)m l/m in,P<0.05,CCABG组显著低于OPCAB组,P<0.05;术后48 h肌酐清除率CCABG组仍显著低于术前水平(68.5±13.2)m l/m invs(78.8±24.3)m l/m in,P<0.05,但OPCAB组已恢复到术前水平。CCABG组肾功能不全(RD)的发生率显著高于OPCAB组(46.7%vs20.0%,P<0.05)。结论:常规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CABG相比,前者对肾功能的损害较大,术后更易发生肾功能不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循环 肾功能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肺功能衰竭患者ECMO治疗与护理 被引量:6
3
作者 柳巧丽 李传圣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48-50,共3页
对6例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肺功能衰竭患者行ECMO救治。经过精心治疗及护理,4例患者救治成功;1例患者于ECMO运行96 h,突发结性心律,家属放弃治疗;1例患者ECMO运行132 h,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于术后15 d死亡。提出在给予该组患者... 对6例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肺功能衰竭患者行ECMO救治。经过精心治疗及护理,4例患者救治成功;1例患者于ECMO运行96 h,突发结性心律,家属放弃治疗;1例患者ECMO运行132 h,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于术后15 d死亡。提出在给予该组患者保护性隔离的基础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应用ECMO治疗时容量、流量及凝血等方面的监测,做好呼吸系统及各种管路的管理,可以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 心肺功能衰竭 膜肺氧合 ECMO 抢救 重症监护 保护性隔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甲环酸联合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李炎 张崧 +2 位作者 周莹 漆勇 郭建荣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7年第5期584-588,共5页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联合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ANH)对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的影响。方法:择期OPCABG手术患者60例,ASA II~III级,年龄45~70岁,BMI20~23 kg/m^2,随机分为3组(n=20):对照组(C组)、氨甲环酸组(T组)、氨甲环...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联合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ANH)对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的影响。方法:择期OPCABG手术患者60例,ASA II~III级,年龄45~70岁,BMI20~23 kg/m^2,随机分为3组(n=20):对照组(C组)、氨甲环酸组(T组)、氨甲环酸联合ANH组(T+A组)。C组不做处理;T组于麻醉诱导后30 min内采用静脉注射负荷量20 mg/kg氨甲环酸,然后以10 mg·kg^(-1)·h^(-1)输注至术毕;T+A组采用氨甲环酸和ANH联合应用。依次记录术前和术毕、术后24 h Hb,红细胞压积(Hct),Pl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凝血功能指标以及D-二聚体的变化,以及术后6、24h胸管引流量,记录术后24 h内异体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输注等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T组和T+A组术毕和术后24 h时D-二聚体浓度下降,术后胸管引流量、异体红细胞的使用率和使用量降低(P<0.05);各组间各时点Hb、Hct、Plt和I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组比较,T+A组术后胸管引流量、异体红细胞和血浆使用量降低(P<0.05)。3组未见住院期间死亡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氨甲环酸联合中度ANH可以产生协同节约用血的效果,对OPCABG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 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 凝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循环系统、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解静 郭栋 +3 位作者 冯世强 赵毅 李红 曲振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74-1579,共6页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不同给药剂量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循环系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行OPCABG患者96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A组在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于10 min内输入,然后以0.5μg/(kg&...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不同给药剂量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循环系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行OPCABG患者96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A组在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于10 min内输入,然后以0.5μg/(kg·h)维持剂量泵入直至手术结束。B组在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定0.8μg/kg于10 min内输入,然后以0.8μg/(kg·h)维持剂量泵入直至手术结束。检测麻醉开始前(T0)、插管即刻(T1)、手术开始即刻(T2)、锯胸骨时(T3)、拔管即刻(T4)心脏指数(CI)、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I)、双频谱指数(BIS)、全身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差异,比较两组皮质醇(Cor)、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及安全性、术后苏醒时间。结果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出血量、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中顺阿曲库铵使用量低于A组患者(P<0.05)。T0时,两组心率、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1-T3时心率、MAP均较T0时升高,A组T4时心率、MAP均较T0时升高,B组T4时心率、MAP与T0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T2-T4时心率、MAP均低于同时间A组(P<0.05)。T0时,两组CI、CO、ITBI、SV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1-T4时CI、CO、ITBI、SVRI均较T0时降低(P<0.05)。B组T0-4时CI、CO、ITBI、SVRI与同时间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0时,两组BI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1-T4时BIS值均较T0时降低(P<0.05)。B组T2-4时BIS值均低于同时间A(P<0.05)。B组术后苏醒时间(8.12±1.88)min与A组的(8.05±1.97)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Cor、Ang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 h时Cor、AngⅡ较术前升高(P<0.05)。B组术后6 h时Cor、AngⅡ低于同时间A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6.25%和B组8.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0.5μg/(kg·h)的剂量相比,0.8μg/(kg·h)剂量的右美托咪定用于OPCABG,术中血流动力学更稳定,镇静效果更好,术后机体应激反应程度更轻,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剂量 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应激反应 血流动力学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5岁以上高龄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的远期疗效 被引量:10
6
作者 郭弈 任崇雷 +2 位作者 高长青 肖苍松 张华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5-78,共4页
目的分析75岁以上高龄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远期疗效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00年11月~2013年11月,97例75岁以上高龄患者由同一术者完成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统计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 目的分析75岁以上高龄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远期疗效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00年11月~2013年11月,97例75岁以上高龄患者由同一术者完成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统计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等围术期结果。出院后随访包括全因死亡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MACCE)事件(心肌梗死、脑血管事件、重复再血管化)。结果围术期死亡3例,在院死亡率3%,随访成功率93.81%,随访时间为(29-192)(95.61±34.07)个月。10年生存率为62%,10年MACCE事件免除率为47.4%。随访期间6例(6.8%)患者进行了重复再血管化,12例(12.37%)患者出现脑血管事件,5例(5.15%)出现心梗。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高血压(OR=1.388,P=0.043)、糖尿病(OR=1.692,P=0.017)是高龄患者OPCAB术后远期MACCE事件的独立风险预测因素,而不完全再血管化并不会增加术后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事件发生率。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远期效果满意。高血压、糖尿病是高龄患者OPCAB术后发生MACCE事件的危险因素,但术后良好地控制血压及血糖可以有效降低MACCE事件的发生率,而不完全再血管化并不会对远期疗效产生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 高龄 远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岁以上冠脉三支病变患者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对比 被引量:4
7
作者 马西淼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3949-3951,共3页
目的比较70岁以上合并冠脉三支病变的老年患者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两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相关数据,为临床提供经验。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70岁以上老年患者115例。其中接受体外循环治疗51例,非... 目的比较70岁以上合并冠脉三支病变的老年患者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两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相关数据,为临床提供经验。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70岁以上老年患者115例。其中接受体外循环治疗51例,非体外循环治疗64例,并对两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与体外循环组相比,非体外循环组在手术时间、桥血管移植数目、术后胸腔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围手术期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ICU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总住院费用方面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术者经验的成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合并三支病变的老年患者中更安全、有效,可以进一步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支病变 循环 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7
8
作者 张继倬 韩露 +1 位作者 陈兴华 陈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2033-2035,2039,共4页
目的比较7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单纯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70岁及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106例,并按是否... 目的比较7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单纯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70岁及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106例,并按是否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分为体外循环组(45例)和非体外循环组(61例)。体外循环组麻醉成功后全身肝素化,经升主动脉和右心房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非体外循环组麻醉成功后全身半量肝素化,应用Medtronic心脏固定器。观察患者术中的静脉桥血管远端吻合口数、手术操作时间(从切皮到缝皮完毕)、术后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心房纤颤持续时间、住院费用;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两组患者术中的静脉桥血管远端吻合口数、手术操作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体外循环组患者术后ICU治疗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体外循环组(P<0.05);非体外循环组患者术后心房纤颤持续时间>10min的发生率低于体外循环组(P<0.05);体外循环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低于非体外循环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LVEF、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的LVEF、LVEDD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比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7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的疗效可能较好,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循环 循环 冠心病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22
9
作者 王洋 李林 +5 位作者 宋丹丹 于冬梅 孙莹杰 刁玉刚 陈克研 张铁铮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21-425,共5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对患者影响。方法择期行OPCABG患者60例,年龄50-65岁,ASAII或Ⅲ级,BMI%27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于麻醉诱导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对患者影响。方法择期行OPCABG患者60例,年龄50-65岁,ASAII或Ⅲ级,BMI%27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1μg/kg,10min输注完成,然后以0.5~0.7μg·kg^-1·h^-1的速率静脉输注至术毕;C组以同样的方式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入室后(T0)、药物输注10min(T1)、气管插管后(T2)、锯胸骨时(T3)、吻合前降支时(T4)、吻合左旋支或对角支时(T5)、吻合右冠状动脉或后降支时(T6)、血管吻合完毕后15min(T7)、术毕(T8)、术后6h(Tg)、拔出气管导管后(T10)记录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分别于T0、T3、T7、T8、T10时抽取桡动脉血1ml,测定血糖(Glu)浓度。于术前1d和术后7d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和韦氏成人记忆及智力量表对患者进行术后认知功能测试。结果与T0时比较,C组T2~T4、T10时HR明显增快(P〈0.05);T2、T3、T10时MAP明显升高,而瓦时MAP明显降低(P〈0.05);两组T5、T6时CVP、T8~T10时CI明显升高(P〈0.05),而T6时左、右心每搏作功指数(LVSWI、RVSWI)明显降低(P〈0.05);T3、T7、T8和T10时Glu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D组T1~T10时HR明显减慢(P〈0.05),T1~T3、R~T10时MAP,T1、T2、T4~T10时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T1~T10时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T3、T7、T8时Glu浓度明显降低(P〈0.05)。C组POCD发生率为10例(33.3%),明显高于D组2例(6.7%)(P〈0.01)。结论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有利于稳定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循环 认知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冠心病患者中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近期疗效及患者康复情况 被引量:16
10
作者 张继倬 韩露 +1 位作者 陈兴华 陈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5-258,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7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手术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89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7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体外循环组(C... 目的对比分析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7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手术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89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7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体外循环组(CCAB组,39例)和非体外循环组(OPCAB组,50例)。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各项相关指标及术后康复情况。结果 2组比较,手术操作时间、远端吻合口数、术后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治疗时间、术后住院费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舒张末期直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OPCAB组总体健康、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明显高于CCAB组(均P<0.05)。结论 CCAB与OPCAB对于70岁及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均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各有优势,OPCAB对于术后康复更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循环 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下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被引量:34
11
作者 万峰 陈彧 +2 位作者 王京生 王新生 陈生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72-374,共3页
目的 :分析讨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辅助下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 :12例OPCAB使用IABP辅助 ,包括术前顽固心绞痛 2例 ,急性心肌梗死 (心梗 ) 2例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下 5例 ,... 目的 :分析讨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辅助下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 :12例OPCAB使用IABP辅助 ,包括术前顽固心绞痛 2例 ,急性心肌梗死 (心梗 ) 2例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下 5例 ,心梗恢复期心功能Ⅳ级 2例 ,心脏明显扩大 1例 ,所有患者术中不易搬动心脏。  结果 :12例OPCAB全部成功 ,远端吻合口数 3 7± 0 6个。术后IABP辅助时间平均 2 2 3± 9 5小时。 1例术后8天死于高钾心跳骤停。有 1例拔除IABP管后出现局部血肿。其他患者顺利恢复。  结论 :IABP辅助下进行OPCAB是可行而安全的。对于低LVEF、急性心梗和心脏明显扩大等术中不易搬动心脏的情况 ,IABP有助于扩大OPCAB的适应证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循环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转体外循环的预后、原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刘曦 陈彧 +8 位作者 赵舟 董穗欣 刘刚 陈生龙 凌云鹏 李辉 廉波 鲍黎明 杨威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79-883,共5页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转体外循环的预后、中转原因以及导致中转体外循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012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择期单纯OPCAB的2613例患者,术中中转体外循环下手术者62例纳入中转...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转体外循环的预后、中转原因以及导致中转体外循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012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择期单纯OPCAB的2613例患者,术中中转体外循环下手术者62例纳入中转组,非中转组2551例。收集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对比两组的基线资料及围手术期预后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导致中转体外循环的危险因素。结果:中转率为2.37%。术中中转体外循环下手术的原因包括血液动力学不稳定42例,靶血管暴露困难6例,恶性心律失常9例,桥血管闭塞在体外循环下重新吻合3例,其他原因2例。比较中转组和非中转组的围手术期资料显示,中转组在术后引流量、呼吸机使用时间、二次开胸止血率、血滤使用率以及围手术期死亡率均高于非中转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既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纽约心功能分级≥3级、左心室射血分数≤40%及左主干病变是OPCAB术中中转体外循环手术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靶血管暴露困难、恶性心律失常等是OPCAB术中中转体外循环手术的常见原因。OPCAB术中发生中转体外循环事件增加了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既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纽约心功能分级≥3级、左心室射血分数≤40%、左主干病变是OPCAB术中中转体外循环手术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中转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与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早期疗效的评价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枫 徐志云 +1 位作者 邹良建 梅举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56-458,共3页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 (冠脉 )旁路移植术 (OPCABG)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 (CCABG)相比是否具有优越性。方法 :将 36 2例行单纯冠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分为 OPCABG组 (n=1 5 2 )和 CCABG组 (n=2 1 0 ) ,分别在非体外...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 (冠脉 )旁路移植术 (OPCABG)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 (CCABG)相比是否具有优越性。方法 :将 36 2例行单纯冠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分为 OPCABG组 (n=1 5 2 )和 CCABG组 (n=2 1 0 ) ,分别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 ,或建立常规体外循环 ,心脏停跳下完成冠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应用肺动脉漂浮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 ,对两组患者的术前和术后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手术时间、血管桥数无差别 ,OPCABG组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房颤和肺不张的发生率显著低于 CCABG组 (P<0 .0 5 ) ,呼吸机支持时间、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也显著低于 CCABG组 (P<0 .0 5 ) ,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出血量、输血量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无显著差异。 结论 :OP-CABG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可缩短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 常规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33
14
作者 罗伟 孙莹杰 +3 位作者 刘晓宇 于洋 刘康 李伟彦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0-294,共5页
目的右美托咪定具有一定的心脏保护作用,但其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surgery,OPCABG)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较少。文中旨在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OPCABG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 目的右美托咪定具有一定的心脏保护作用,但其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surgery,OPCABG)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较少。文中旨在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OPCABG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择期行OPCABG患者分为4组(n=15):右美托咪定0.2μg/(kg·h)组、0.4μg/(kg·h)组、0.6μg/(kg·h)组和等渗盐水组。右美托咪定0.2μg/(kg·h)组、0.4μg/(kg·h)组、0.6μg/(kg·h)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5μg/kg,持续时间10 min,随后分别以0.2、0.4、0.6μg/(kg·h)的速率维持至术毕,等渗盐水组以相同速率给予等量等渗盐水。分别于入室后(T_0)、麻醉诱导前(T_1)、气管插管5 min后(T_2)、锯开胸骨时(T_3)、吻合前降支结束(T_4)、吻合右冠状动脉或左旋支结束(T_5)和术毕(T_6)记录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术中血管活性药物总量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情况。结果 T_3至T_6时段,右美托咪定0.4μg/(kg·h)组、0.6μg/(kg·h)组心率、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平均肺动脉压(mean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 pressure,PCWP)较同时段等渗盐水组明显下降(P<0.05)。右美托咪定0.2μg/(kg·h)组、等渗盐水组的体循环阻力指数(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SVRI)及肺循环阻力指数(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PVRI)在T_3至T_6时段较T_0时刻明显上升(P<0.05)。T_2、T_6时刻与右美托咪定0.6μg/(kg·h)组比较,B组心率及MAP明显上升[T_2:(57±6)次/min vs(52±4)次/min,(72±7)mm Hg vs(63±5)mm Hg;T_0:(72±5)次/min vs(55±6)次/min,(68±5)mm Hg vs(63±5)mm Hg];T_4至T_6时段,右美托咪定0.4μg/(kg·h)组心脏指数、SVRI、PVRI与同时段右美托咪定右美托咪定0.6μg/(kg·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等渗盐水组相比,右美托咪定0.4μg/(kg·h)组、0.6μg/(kg·h)组高血压、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及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单硝酸异山梨酯用量均明显下降(P<0.05);右美托咪定0.6μg/(kg·h)组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上升,单硝酸异山梨酯用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在OPCABG中,给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负荷剂量、继以0.4μg/(kg·h)维持输注有助于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以及心肌的氧供需平衡,从而减少心肌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循环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围术期效果及远期预后比较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胡佳心 阮新民 林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5期3117-3121,共5页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CAB)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围术期效果及远期预后。方法选取1998年11月—2009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心血管二科行单纯ONCAB的患者97例,为ONCAB组;另选取同期在本...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CAB)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围术期效果及远期预后。方法选取1998年11月—2009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心血管二科行单纯ONCAB的患者97例,为ONCAB组;另选取同期在本科行单纯OPCAB的患者150例,为OPCAB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围术期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 OPCAB组患者年龄高于ONCAB组,左主干病变发生率低于ONC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CAB组患者远端吻合口数少于ONCAB组,手术时间及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短于ONCAB组,术后多巴胺用量、红细胞用量、血浆用量及术后引流量少于ONC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存活的242例患者中,172例(71.1%)随访7年以上,平均随访时间为(11.6±2.5)年。OPCAB组随访7年以上患者胸闷/心绞痛症状发生率、新发ST-T改变/心律失常率、血管桥闭塞发生率高于ONC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因心脏事件死亡率、因心脏外事件死亡率及总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CAB的围术期康复效果明显优于ONCAB;但OPCAB因操作较困难导致远期桥血管通畅率较差,再发胸闷/心绞痛率、新发心肌缺血性改变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循环 围手术期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01例临床经验体会 被引量:16
16
作者 胡盛寿 吴清玉 +1 位作者 宋云虎 周玉燕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98-200,共3页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方法及手术适应证 ,并评价其初步临床结果。  方法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1996年 5月~ 1999年 12月完成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0 1例 ,包括经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方法及手术适应证 ,并评价其初步临床结果。  方法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1996年 5月~ 1999年 12月完成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0 1例 ,包括经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组 76例和经胸壁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组 2 5例 ,其中 7例在胸腔镜辅助下获取内乳动脉。  结果 :OPCAB组 76例 ,旁路移植支数平均 2 .5 9支 ,无手术死亡 ,术后并发症包括 :心室颤动并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1例 ,出血二次开胸 3例 ,胸部切口感染 2例 ,肺部并发症 2例 ,肾部并发症 1例 ;MIDCAB组 2 5例 ,旁路移植支数平均1.10支 ,无手术死亡 ,围术期心肌梗塞行再次旁路移植手术 1例 ,出血二次开胸 1例 ,胸部切口感染 1例。  结论 :对于选择的患者 ,非体外循环下 ,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心病 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7
作者 韦亚林 陈福芳 +6 位作者 陈文胜 关新强 张燕春 毛勇 周亚雄 罗伟 吴向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65-869,共5页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234例OPCAB临床资料,术后出现新发房颤36例(房颤组),未出现房颤198例...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234例OPCAB临床资料,术后出现新发房颤36例(房颤组),未出现房颤198例(非房颤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新发房颤的预后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新发房颤可能的预后因素有年龄、高血压、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房早)或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合并心脏其他畸形、收缩压,术前肌酐、尿酸、射血分数(EF)、左房前后径和肺动脉压力,术后血钾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高血压(OR=6.109,P=0.019),频发房早或房速(OR=9.915,P=0.017),肌酐增高(男性>106μmol/L,女性>97μmol/L)(OR=18.798,P=0.019),左房前后径增大(男性>38.7 mm,女性>36.8 mm)(OR=17.894,P=0.000)和EF减低(EF<55%)(OR=11.505,P=0.004)是OPCAB术后新发房颤的预后因素。结论术前合并高血压、频发房早或房速、肌酐增高、左房增大和EF减低是OPCAB术后新发房颤的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新发房颤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18
作者 胡杰 苏新娟 +1 位作者 郑海涛 陈兴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32-1533,共2页
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可诱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机体发生氧化应激反应,尤其是老年患者,表现为术后心脏复跳困难以及术后心律失常、
关键词 循环 老年患者 冠脉旁路移植术 心肺功能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术后心律失常 氧化应激反应 心脏复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大隐静脉单支桥和序贯桥的血流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明岩 高长青 +6 位作者 李伯君 王刚 肖苍松 吴扬 任崇雷 叶卫华 刘国鹏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01-905,共5页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大隐静脉(SV)单支桥和序贯桥的血流情况以及靶血管位置对血流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接受单一OPCAB手术的412例患者的464支SV桥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支桥206支,双支序贯桥...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大隐静脉(SV)单支桥和序贯桥的血流情况以及靶血管位置对血流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接受单一OPCAB手术的412例患者的464支SV桥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支桥206支,双支序贯桥241支,三支序贯桥15支。比较SV单支、双支及三支桥的平均血流及搏动指数,以及单支与双支桥在不同靶血管上的血流情况。结果:SV双支和三支序贯桥的血流高于单支桥[分别为(43.4±22.5),(43.7±19.2)和(28.9±18.7)mL/min,P<0.001,P=0.047],双支和三支序贯桥之间无明显差别(P=0.96)。三者之间的搏动指数(PI)值无显著差异(分别为2.6±1.2,2.5±1.6,2.8±0.9,P=0.49)。以右冠主干为靶血管的SV单支桥血流高于后降支(P=0.047)和左室后支(P=0.042),收缩期血流时间高于对角支(P=0.003)、钝圆支(P=0.013)和后降支(P=0.002),而PI值低于后降支(P=0.033)和左室后支(P=0.032)。以对角支为靶血管的单支桥血流小于除左室后支外的其他冠状动脉分支(均P<0.05),以后降支-左室后支为靶血管的SV桥收缩期血流量显著低于以后降支-对角支和后降支-钝圆支为靶血管的SV桥。结论:SV双支和三支序贯桥的平均血流约为单支桥的1.5倍,对角支血流小于除左室后支外的其他冠状动脉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隐静脉 序贯 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低射血分数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必要性探讨 被引量:14
20
作者 凌云鹏 陈彧 +3 位作者 陈生龙 江龙 沈冬焱 万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223-225,共3页
目的探讨对低射血分数患者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预防性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辅助的必要性. 方法 2001 年1 月~2004年10月对64例低射... 目的探讨对低射血分数患者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预防性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辅助的必要性. 方法 2001 年1 月~2004年10月对64例低射血分数(LVEF≤40%)施行OPCAB,将64例分为2组:术前或术中预防性应用IABP辅助者列为IABP组,共19例;未应用IABP者列为对照组,共45例. 结果 IABP组与对照组在术后并发症手术死亡、脑血管意外、肾功能衰竭衰血滤、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等方面无显著差异(χ2=0.000,P=1.000).IABP组术后需要延长呼吸机带机时间(超过24 h)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IABP组8例,对照组3例; χ2=9.429,P=0.002);IABP组术后监护时间延长(超过48 h)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IABP组14例,对照组19例; χ2=4.110,P=0.043). 结论在无IABP辅助的情况下,为低射血分数患者实施OPCAB手术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循环 射血分数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